图像形成装置及其设定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81511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设定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及其设定方法。
背景技术
:在诸如复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采用的原稿不仅是白底的用纸,有时也会如报纸、稻草纸、再生纸、彩色纸等地来将用纸本身的颜色浓度不同的原稿作为读取对象。这种原稿的纸张底色(背景图像)的浓度较高。因此,在通过ccd(chargecoupleddevice)传感器等的受光部来读取这种原稿并原样不变地输出该图像数据时,就会在再现后的原稿里出现纸张底色而导致沾污。即使以这样的原稿为读取对象,公知的方法是为了获得最佳的输出而进行纸张底色检测处理和纸张底色除去处理。纸张底色检测处理是指对于作为读取对象的原稿中的字符或图形以外的纸张底色部分的浓度级别(以下称为“纸张底色浓度级别”)进行检测的处理。纸张底色除去处理是指为了降低输出图像中的纸张底色的浓度而对应于该检测结果所进行的灰度阶修正的处理。关于上述,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检测读取原稿的浓度级别并根据检测到的浓度来进行灰度阶修正的技术。【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402090号公报但是,在至今为止的用户通过手动来分别设定浓度级别和灰度阶修正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将浓度级别设定为“浓”时会导致原稿的纸张底色变得明显,所以在降低灰度阶修正级别时会导致“消除纸张底色”的效果难以彰显。因此,用户为了降低纸张底色的浓度,就不得不进行必须特地升高灰度阶修正级别的无谓的操作。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鉴于这种情况,目的在于抑制用户的无谓的操作。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浓度级别设定机构,其对规定图像数据的浓度的浓度级别进行设定;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设定机构,其对规定所述图像数据的纸张底色消除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进行设定;存储设定范围调整信息的设定范围调整信息存储机构,所述设定范围调整信息显示的是通过所述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设定机构能够设定的所述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该范围分别对应于由所述浓度级别设定机构设定的所述浓度级别;和将用于设定所述浓度级别及所述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画面显示到显示装置里的显示控制机构,其根据存储在所述设定范围调整信息存储机构里的所述设定范围调整信息,来显示能够设定对应于所述浓度级别的所述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画面。根据本发明,就能够抑制用户的无谓的操作。附图说明图1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硬件构成图。图2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模块图。图3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画面例的模式图。图4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画面例的模式图。图5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画面例的模式图。图6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画面例的模式图。图7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画面例的模式图。图8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画面例的模式图。图9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画面例的模式图。图10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画面例的模式图。图11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画面例的模式图。图12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图13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图14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图15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图16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画面例的模式图。图17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画面例的模式图。图18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画面例的模式图。图19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画面例的模式图。具体实施方式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虽然采用以下的附图来进行说明,但在不超过本发明的宗旨时,并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还有,各图中,对于同一或相当的部分赋予同一的符号,并适当地简化乃至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另外,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还有,在以下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是采用例如mfp(multi-functionprinter)等的图像形成装置来说明的。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mfp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图像处理功能,或安装有图像处理程序的信息处理装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图像投影装置或电子黑板等。[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硬件构成]是参照图1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硬件构成进行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作为硬件构成包括有cpu(centralprocessingunit)11、ram(randomaccessmemory)12、rom(readonlymemory)13。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有nwi/f(networkinterface)14、操作显示部15、hdd(harddiskdrive)16、读取部17、写入部18。cpu11是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全体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并对上述各单元进行控制。ram12是用作cpu11的工作存储器的存储部。rom13是存储部用来存储图像形成装置1所具备的上述各单元执行处理所需要的各种参数或规定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特征的处理的处理程序等。nwi/f14例如可以是通过lan(localareanetwork)来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和与其连接的信息处理装置之间的通信的接口。另外,nwi/f14也可以用作借助于wan(wideareanetwork)来控制互联网等的通信的接口。还有,借助于nwi/f14的通信既可以是有线也可以是无线。操作显示部15例如可以是接受用户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输入的操作面板等。操作显示部15由接受来自于用户的操作输入的输入按键和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面板构成。还有,操作显示部15也可以具有与显示面板重叠的触摸面板,这时候,就是借助于对显示面板所显示的输入按键的触摸操作来接受用户的操作输入的。hdd16是存储图像形成装置1所处理的图像数据等的大容量存储部。还有,hdd16并不是图像形成装置1必须的构成,也可以将存储在外部存储器或存储媒介等里的图像数据输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里。读取部17是从原稿读取图像的扫描装置。读取部17具有载置原稿的玻璃台或adf(autodocumentfeeder)。写入部18是对通过读取部17而从原稿读取的图像进行印刷的图像形成部,例如是打印引擎等。还有,作为写入部18的图像形成的方式既可以是电子照相方式,也可以是喷墨方式,以及其他公知的方式,或者是今后出现的新的方式。[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功能模块]是参照图2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基本功能模块进行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作为基本功能模块设置有第一设定部101、第二设定部102及设定范围调整部103。图2中虚线所围成的上述各功能模块是基本功能模块。第一设定部101是对规定图像数据的第一要素级别进行设定的第一设定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定部101相当于对规定图像数据的浓度的浓度级别进行设定的浓度级别设定机构。第一设定部101是通过图1所示的cpu11、ram12、rom13、操作显示部15来实现其功能的。第二设定部102是与第一要素级别不同,对规定图像数据的第二要素级别进行设定的第二设定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设定部102相当于对图像数据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进行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设定机构。第二设定部102是通过图1所示的cpu11、ram12、rom13、操作显示部15来实现其功能的。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根据第一设定部101预先设定的第一要素级别来调整第二设定部102可以设定的第二要素级别的范围。另外,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根据第二设定部102预先设定的第二要素级别来调整第一设定部101可以设定的第一要素级别的范围。另外,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是设定范围调整信息存储机构,用来存储表示第一要素级别和根据第一要素级别能够设定的第二要素级别范围的对应关系的设定范围调整信息。每种原稿都准备有设定范围调整信息。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是通过图1所示的cpu11、ram12、rom13、操作显示部15来实现其功能的。更为详细的是,设定范围调整部103例如可以根据设定范围调整信息来调整能够由事先设定的浓度级别来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采用浓度级别来说明第一要素级别,采用纸张底色消除级别来说明第二要素级别的,但第一要素级别及第二要素级别并不局限于此。在图像设定中,当作为第一要素级别的一方的要素级别变更时,就将受到该变更内容影响的另一方的要素级别作为第二要素级别。如果是具有这种关系的2个以上的要素级别,第一要素级别及第二要素级别的种类就没有限制。[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追加功能模块]是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追加功能模块进行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作为追加功能模块设有原稿设定部104、显示部105、显示控制部106、表格设定部107。原稿设定部104是原稿设定机构,用来对图1所示读取部17读取的原稿种类进行设定。原稿设定部104是通过图1所示的cpu11、ram12、rom13、操作显示部15来实现其功能的。设定范围调整部103还可以根据原稿设定部104设定的原稿的种类来调整第一设定部101可以设定的第一要素级别的范围。另外,设定范围调整部103也能够根据原稿设定部104设定的原稿的种类来调整第二设定部102可以设定的第二要素级别的范围。显示部105是显示机构,用来显示第一设定部101设定的第一要素级别、第二设定部102设定的第二要素级别或原稿设定部104设定的原稿的种类。显示部105是通过图1所示的cpu11、ram12、rom13、操作显示部15来实现其功能的。显示控制部106是控制显示部105的显示控制机构,以显示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所调整的第一要素级别的能够设定范围,或者是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所调整的第二要素级别的能够设定范围显示控制部106是通过图1所示的cpu11、ram12、rom13、操作显示部15来实现其功能的。设定范围调整部103能够根据设定范围调整信息来调整第一设定部101能够设定的第一要素级别的范围,或第二设定部102能够设定的第二要素级别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范围调整信息按照各原稿的种类来存放在事先准备的表格里。在该表格中,第一要素级别和能够设定的第二要素级别的范围是呈对应关系地来存放的。表格的具体例如以下表1~5所示。表1原稿种类:文字浓度级别纸张底色消除级别1不能设定21~331~945~958、9表1所示表格存放的是原稿种类为“文字”时的设定范围调整信息。这里,浓度级别为“1”时,纸张底色消除级别为“不能设定”,浓度级别为“2”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1~3”。另外,当浓度级别为“3”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1~9”,浓度级别为“4”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5~9”。更进一步地,当浓度级别为“5”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8、9”。表2表2所示表格存放的是原稿种类为“文字和照片”时的设定范围调整信息。这里,浓度级别为“1”时,纸张底色消除级别为“不能设定”,浓度级别为“2”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1~3”。另外,当浓度级别为“3”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1~9”,浓度级别为“4”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5~9”。更进一步地,当浓度级别为“5”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8、9”。表3原稿种类:照片浓度级别纸张底色消除级别1121~331~945~958、9表3所示表格存放的是原稿种类为“照片”时的设定范围调整信息。这里,当浓度级别为“1”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1”,浓度级别为“2”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1~3”。另外,当浓度级别为“3”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1~9”,浓度级别为“4”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5~9”。更进一步地,当浓度级别为“5”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8、9”。表4原稿种类:淡淡的原稿浓度级别纸张底色消除级别11、221~331~945~958、9表4所示表格存放的是原稿种类为“淡淡的原稿”时的设定范围调整信息。这里,当浓度级别为“1”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1、2”,浓度级别为“2”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1~3”。另外,当浓度级别为“3”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1~9”,浓度级别为“4”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5~9”。更进一步地,当浓度级别为“5”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8、9”。表5原稿种类:复印原稿浓度级别纸张底色消除级别1121、231~946~958、9表5所示表格存放的是原稿种类为“复印原稿”时的设定范围调整信息。这里,当浓度级别为“1”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1”,浓度级别为“2”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1、2”。另外,当浓度级别为“3”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1~9”,浓度级别为“4”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6~9”。更进一步地,当浓度级别为“5”时,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为“8、9”。表格设定部107是表格设定机构,用来对存放在表格里的设定范围调整信息进行设定。表格设定部107是通过图1所示的cpu11、ram12、rom13、操作显示部15来实现其功能的。由此,因为用户能够根据各自的使用方式来设定原稿种类、浓度级别、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对应关系,所以是方便用户(user-friendly)的。对于设定范围调整信息的设定将在后面详述。还有,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复印动作的处理步骤进行概要的说明。复印功能是通过图1所示的cpu11、ram12、rom13、读取部17、写入部18来实现其功能的。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显示控制部106来构筑用于使得用户来操作而显示在显示部105里的画面。当用户借助于操作显示部15来发出复印开始指令时,该指令被送到cpu11。cpu11收到该指令后对读取部17发出读取指令,而读取部17将读取的图像数据或图像id暂时保存在rom13或hdd16等的存储器里。cpu11将暂时保存在存储器里的图像id传送到写入部18里,写入部18则根据图像id所特定的图像数据来进行印刷。还有,例如当用户借助于个人计算机(以下称为“pc”)等的信息处理装置或智能手机等的移动信息终端来使用信息处理装置1时,就借助于nwi/f14来接受pc等的指令后执行复印动作。另外,此后说明的级别设定画面是显示控制部106构筑画面并显示到显示部105里。另外,cpu11利用上述设定画面来将用户指令的浓度级别和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各设定值传送到读取部17里,并由读取部17执行原稿的读取。[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印显示画面例]参照图3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复印显示画面例进行说明。这里,是在画面左上显示“能够复印”和催促用户使用复印的词语,并在其右侧显示读取原稿页数、放置数(set)、复印份数。另外,在其下面还并排设置了对全彩色或黑白进行选择的选择按键和对自动用纸选择、托盘1a4、托盘2b4、托盘3a3、手动盘b5进行选择的选择按键。更进一步地,在画面左下还配置有作为单面/双面设定显示来对原稿面进行单面还是双面的选择的选择按键,以及对印刷面进行单面还是双面的选择的选择按键。更进一步地,在画面右下作为编辑设定还可以选择地配置“变倍”、“分类”、“原稿设定”、“汇集”等各编辑项目。另外,在显示画面的右侧还配置有输入复印页数等的数字小键盘按键、开始复印的开始按键及结束复印的停止按键等。[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原稿设定画面例]参照图4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原稿设定画面进行说明。本设定画面是选择了图3所示“原稿设定”按键后显示的画面。在上段中可以选择地显示有“文字”、“文字和照片”、“照片”、“淡原稿”、“复印原稿”等能够设定的原稿种类。中段显示的是浓度级别从“1”到“5”的5个等级。另外,在中段中,还显示有用于提高所设定的浓度级别的“变浓”按键和用于降低所设定的浓度级别的“变淡”按键。在下段显示有对是否消除纸张底色进行选择的“消除”、“不消除”按键。消除纸张底色的“消除”相当于是设定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而消除纸张底色的“不消除”相当于是不设定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还有,图4所示是初始状态中的原稿设定画面例,在初始状态时,原稿种类显示为“文字和照片”,浓度级别显示为中央值的3,消除纸张底色处于“不消除”。这时,纸张底色消除级别没有显示。另外,在原稿设定画面中,为了看清设定中的浓度级别是处在设定中的状态而采用醒目显示(在图4的例子中是以圈线来显示的)。另外,在原稿设定画面中,也可以通过选择所显示的浓度级别来设定浓度级别。图5所示是消除纸张底色为“消除”时的原稿设定画面例。在最下段中显示的是纸张底色消除级别从“1”到“9”的9各等级。另外,在最下段中,还显示有用于提高(加强消除纸张底色的效果)所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变强”按键和用于降低(减弱消除纸张底色的效果)所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变淡”按键。这里,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初始值为中央值的“5”。在原稿设定画面中,为了看清设定中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是处在设定中的状态而采用醒目显示(在图5的例子中是以圈线来显示的)。当浓度级别为3时,由于原稿种类是“文字和照片”,所以就如表1所示地,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是“1~9”。因此,纸张底色消除级别“1~9”被显示为可以选择。还有,在原稿设定画面中,也可以通过选择显示为能够设定,也就是选择作为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来显示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进行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设定。[在原稿设定画面中设定浓度级别为4时的画面例]参照图6来说明在图5所示的原稿设定画面中将浓度级别设定为4时的画面例。用户在图5所示的原稿设定画面中,通过选择1次“变浓”按键,就能够将浓度级别设定为4。当浓度级别变为4时,由于原稿种类是“文字和照片”,所以就如表1所示地,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被限制在“5~9”。由于纸张底色消除级别“1~4”在该浓度级别是不能选择的,所以显示的是不能选择(在图6的例子中以虚线表示)。[在原稿设定画面中设定浓度级别为5时的画面例]参照图7来说明在图5所示的原稿设定画面中将浓度级别设定为5时的画面例。用户在图5所示的原稿设定画面中,通过选择2次“变浓”按键,就能够将浓度级别设定为5。当浓度级别变为5时,由于原稿种类是“文字和照片”,所以就如表1所示地,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被限制在“8、9”。由于纸张底色消除级别“1~7”在该浓度级别是不能选择的,所以显示的是不能选择(在图7的例子中以虚线表示)。另外,在浓度级别“5”时,由于原来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5”是不能设定的,所以纸张底色消除级别会自动地变更到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8、9”之中最为靠近中央值“5”的“8”里。[在原稿设定画面中设定浓度级别为7时的画面例]在图7所示的画面例的状态中,参照图8来说明将浓度级别设定为7时的画面例。用户在图7所示的原稿设定画面中,通过选择1次“变弱”按键,就能够将浓度级别设定为7。这时,浓度级别会自动地从纸张底色消除级别“7”变更到能够设定的浓度级别“4”里。伴随与此,纸张底色消除级别也变得在“5~9”内能够选择了。[在原稿设定画面中设定浓度级别为1时的画面例]在图5等所示的原稿设定画面中,参照图9来说明将浓度级别变为“1”时的画面例。用户在图5所示的原稿设定画面中,通过选择2次“变淡”按键,就能够将浓度级别设定为1。当浓度级别为“1”时,不能够执行消除纸张底色。因此,消除纸张底色会自动地变更为“不消除”,纸张底色消除级别显示为不能选择(在图9的例子中为虚线表示)。另外,当浓度级别为“1”时,也可以如图4的例子所示地不显示纸张底色消除级别。另外,当浓度级别为“1”时,也可以继续将消除纸张底色设定在“消除”里,当将纸张底色消除级别显示为不能选择。[在原稿设定画面中设定消除纸张底色为“消除”时的画面例]在图9所示的原稿设定画面中,参照图10来说明消除纸张底色为“消除”时的画面例。将消除纸张底色设定为“消除”时,浓度级别会自动地变更到能够设定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浓度级别“2”里。伴随于此,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被设定为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之中最为靠近中央值“5”的“3”。[在原稿设定画面中变更原稿种类时的画面例]在图5等所示的原稿设定画面中,参照图11来说明变更原稿种类时的画面例。变更原稿种类时,图像形成装置1会推测用户要读取的原稿种类是变化的。这时,图像形成装置1将浓度级别和纸张底色消除级别复位到中央值里。还有,对于是否消除纸张底色(“消除”或“不消除”)以原样不变为好。至此,如参照图5至图11的画面例所说明的,原稿种类、浓度级别、消除纸张底色、纸张底色消除级别在设定上的强度关系可以表示如下。原稿种类>浓度级别=消除纸张底色=纸张底色消除级别也就是说,原稿种类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另一方面,浓度级别、消除纸张底色、纸张底色消除级别分别根据之后设定变更的内容而使得另一方变更。[对于本实施方式中变更浓度级别时的处理步骤]参照图12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变更浓度级别时的处理步骤。本处理步骤中的消除纸张底色的设定路径是对应于图6、图7、图9的处理步骤。首先,在图4所示的原稿设定画面中,第一设定部101是在接到用户对浓度级别的变更操作(选择“变浓”按键或“变淡”按键)后来变更浓度级别的(步骤s1)。第二设定部102对消除纸张底色是否被设定为“消除”进行判定(步骤s2)。通过第二设定部102判定到消除纸张底色没有被设定为“消除”(被设定为“不消除”)时(步骤s2为“否”),显示画面就原样不变(步骤s6)。也就是说,这里,只有浓度级别得到变更。另一方面,通过第二设定部102判定到消除纸张底色被设定为“消除”时(步骤s2为“是”),就进到步骤s3。在步骤s3中,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根据设定范围调整信息来判定设定中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对于设定中的原稿种类或浓度级别是否能够设定(步骤s3)。这里,在消除纸张底色被设定在“消除”期间,假设的是总有某一个纸张底色消除级别是在设定中的。通过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来判定到设定中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为能够设定时(步骤s3为“是”),显示画面就原样不变(步骤s7)。也就是说,设定中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没有变更。另一方面,通过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来判定到设定中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为不能够设定时(步骤s3为“否”),就进到步骤s4。在步骤s4中,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根据设定范围调整信息来特别指定在设定中的原稿种类或浓度级别里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之中最为靠近中央值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步骤s4)。然后,设定范围调整部103将设定中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变更到被特别指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里(步骤s5)。由此,由于用户不需要再次重新设定纸张底色消除级别,就能够抑制用户的无谓的操作。[对于本实施方式中变更纸张底色消除级别时的处理步骤]参照图13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变更纸张底色消除级别时的处理步骤。对应于本处理步骤的原稿设定画面是图8所示的画面例。在图7所示的原稿设定画面中,第二设定部102是在接到用户对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变更操作(选择“变强”按键或“变弱”按键)后来变更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步骤s11)。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根据设定范围调整信息来判定设定中的浓度级别是否是能够对于设定中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进行设定的浓度级别(步骤s12)。通过设定范围调整部103判定到以设定中的原稿种类或浓度级别变更到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里时(步骤s12为“是”),显示画面就原样不变(步骤s15)。也就是说,设定中的浓度级别没有变更。另一方面,通过设定范围调整部103判定到以设定中的原稿种类或浓度级别没有变更到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里时(步骤s12为“否”),该处理进到步骤s13。在步骤s13中,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根据设定范围调整信息来将设定中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特别指定为在能够设定的浓度级别之中最为靠近设定中的浓度级别的浓度级别(步骤s13)。然后,设定范围调整部103将设定中的浓度级别变更到被特别指定的浓度级别里(步骤s14)。由此,由于用户不需要再次重新设定浓度级别,就能够抑制用户的无谓的操作。[对于本实施方式中将消除纸张底色从“不消除”变更到“消除”里时的处理步骤]参照图14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将消除纸张底色从“不消除”变更到“消除”里时的处理步骤。对应于本处理步骤的原稿设定画面是图10所示的画面例。在图9所示的原稿设定画面中,第二设定部102是在接到用户将消除纸张底色从“不消除”变更到“消除”里的操作(选择“消除”按键)后来将消除纸张底色变更到“消除”里的(步骤s21)。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根据设定范围调整信息来判定在设定中的原稿种类或浓度级别中,纸张底色消除级别是否能够设定(步骤s22)。通过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来判定到纸张底色消除级别为能够设定时(步骤s22为“是”),该处理就进到步骤s25。对于步骤s25将在后面说明。另一方面,通过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来判定到纸张底色消除级别不是能够设定时(步骤s22为“否”),该处理就进到步骤s23。在步骤s23中,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根据设定范围调整信息在设定中的原稿种类中,将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特别指定为在能够设定的浓度级别之中最为靠近设定中的浓度级别的浓度级别(步骤s23)。然后,设定范围调整部103将设定中的浓度级别变更到被特别指定的浓度级别里(步骤s24)。接着,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根据设定范围调整信息来判定在设定中的原稿种类或浓度级别中,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中央值是否能够设定(步骤s25)。通过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来判定到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中央值为能够设定时(步骤s25为“是”),显示画面就原样不变(步骤s28)。也就是说,设定中的浓度级别及纸张底色消除级别没有变更。这时,纸张底色消除级别为初始值(中央值)。另一方面,通过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来判定到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中央值为不能够设定时(步骤s25为“否”),该处理就进到步骤s26。在步骤s26中,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根据设定范围调整信息来特别指定在设定中的原稿种类或浓度级别里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之中最为靠近中央值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步骤s26)。然后,设定范围调整部103将设定中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变更到被特别指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里(步骤s27)。[对于本实施方式中变更原稿种类时的处理步骤]参照图15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变更原稿种类时的处理步骤。对应于本处理步骤的原稿设定画面是图11所示的画面例。在图5等所示的原稿设定画面中,原稿设定部104是在接到用户对原稿种类的变更操作(选择不同于设定中的原稿种类的原稿种类)后来变更原稿种类的(步骤s31)。当原稿种类变更时,设定范围调整部103将浓度级别设定到中央值(复位)里(步骤s32)。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根据设定范围调整信息来判定在设定中的原稿种类及浓度级别(中央值)中,纸张底色消除级别是否能够设定(步骤s33)。通过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来判定到纸张底色消除级别不是能够设定时(步骤s33为“否”),该处理就进到步骤s37。对于步骤s37将在后面说明。另一方面,通过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来判定到纸张底色消除级别为能够设定时(步骤s33为“是”),该处理就进到步骤s34。在步骤s34中,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根据设定范围调整信息来判定在设定中的原稿种类及浓度级别(中央值)中,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中央值是否能够设定(步骤s34)。通过设定范围调整部103判定到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中央值为能够设定时(步骤s34为“是”),设定范围调整部103就将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设定到中央值(复位)里(步骤s39)。由此,由于用户不需要再次重新设定浓度级别,就能够抑制用户的无谓的操作。之后,该处理进到步骤s37。对于步骤s37将在后面说明。另一方面,通过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来判定到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中央值为不能够设定时(步骤s34为“否”),该处理就进到步骤s35。在步骤s35中,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根据设定范围调整信息来特别指定在设定中的原稿种类及浓度级别(中央值)里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之中最为靠近中央值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步骤s35)。然后,设定范围调整部103将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设定到被特别指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里(步骤s36)。这时,纸张底色消除级别没有被复位到中央值里。由此,由于用户不需要再次重新设定浓度级别,就能够抑制用户的无谓的操作。接着,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根据设定范围调整信息来判定在变更原稿种类的前后,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能否设定是否有变化(步骤s37)。通过设定范围调整部103来判定到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能否设定有变化时(步骤s37为“否”),显示控制部106就在原稿设定画面里显示该信息(步骤s38)。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原稿种类的变更,原来不能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变为能够设定时,显示控制部106就在显示部105里显示“能够设定纸张底色消除级别”。另外,通过原稿种类的变更,原来能够设定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变为不能设定时,显示控制部106就在显示部105里显示“不能够设定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由此,就能够将能否设定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变化通知用户。另一方面,通过设定范围调整部103判定到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能否设定没有变化时(步骤s37为“否”),显示画面就原样不变(步骤s40)。也就是说,没有信息显示。[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原稿设定显示画面例]参照图16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原稿设定显示画面进行说明。该图所示的显示画面是在按原稿种类或原稿种类共通的情况下,用来设定是否进行对应于原稿种类及浓度级别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限制的设定画面。还有,该画面不是从图3开始,而是在初始设定画面里显示为好。在上段配置有作为进行纸张底色消除级别限制项目的“限制(按原稿种类)”、“限制(原稿种类共通)”、“不限制”,在下段配置有作为进行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设定项目的“设定”。将纸张底色消除级别限制设定为“限制(按原稿种类)”时,按下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设定的“设定…”按键时的说明将一边参照图17、图18,一边在后面叙述。另外,将纸张底色消除级别限制设定为“限制(原稿种类共通)”时,按下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设定的“设定…”按键时的说明将参照图19来说明。另外,将纸张底色消除级别限制设定为“不消除”时,图6~图10所示的原稿设定画面那样的动作不再进行,而总是作为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能够来选择1~9。本设定画面中设定的值用来改写表1~5所示的值,并存放在图1所示的rom13等里用于图6~图10、图12~图15中所说明的处理。例如,将纸张底色消除级别限制变更到“不限制”时,表1~5的所有的项目都变成“1、2、3、4、5、6、7、8、9”。另一方面,将纸张底色消除级别限制变更到“限制(按原稿种类)”或“限制(原稿种类共通)”里时,各自的初始值会被复位。[对于按原稿种类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设定]对于按原稿种类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设定是参照图17及图18来说明的。图17所示是按原稿种类和浓度级别来将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各值是否设定为有效(能够设定)的画面。原稿种类和浓度级别分别由标号(tab)表示,并相对于全部的5项目×5项目的25种组合来设定以各自的设定变为有效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还有,本图中的表示方式只是一个例子,并不局限于此。本处理是通过上述表格设定部107执行的。这里所示的是,当原稿种类为“文字”、浓度级别为“2”时,有效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是“1~3”。在图17的设定画面中,是参照图18来说明变更纸张底色消除级别时的画面例。在图17中所示的是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5”为选择(on)时的状态。这里,至此为止处于非选择(off)状态的“4”会自动变成选择(on)。由此,用户就如所希望的那样可以执行对应于原稿种类或浓度级别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范围了。[对于原稿种类共通和按浓度级别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设定]对于原稿种类共通和按浓度级别的纸张底色消除级别设定是参照图19来说明的。这里,由于原稿种类是共通的,所以就不显示按原稿种类的标号。对于除此之外的设定项目因为与图17及图18共通而省略其说明。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能够根据先前设定的浓度级别或纸张底色消除级别来改变之后设定的浓度级别或纸张底色消除级别的设定范围,所以就能够抑制用户的无谓的操作。还有,上述各实施的方式是本发明的最佳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实施。例如,也可以将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各处理采用硬件或软件,抑或两者的复合构成来执行。还有,在采用软件来进行处理时,可以将记录有处理序列的程序安装到被组装在专用的硬件里的计算机内的存储器中来执行。或者,可以将程序安装到能够执行各种处理的通用计算机里并执行。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