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广电频谱超窄带物联网多基站信标识别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31498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广电频谱超窄带物联网多基站信标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被广泛的部署以提供各种类型的通信,例如,通过这种无线通信系统提供语音和/或数据。一个典型的无线通信系统或网络,可以提供对一个或多个共享资源(例如,带宽、发送功率等)的多用户接入。例如,系统可以使用多种多址接入技术,如:频分复用(FDM)、时分复用(TDM)、码分复用(CDM)、正交频分复用(OFDM)、高速分组(HSPA、HSPA+)等等。此外,无线通信系统可以设计用于实现一个或多个标准,比如I S-95、CDMA2000、I S-856、W-CDMA、TD-SCDMA和其它标准。在设计可靠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对特定数据传输参数必须给予特别关注。例如,在传统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功率是根据其被设置处的拓扑的详细知识而固定设置的(例如,在密集都市区中功率一般较低以缓解拥塞,而乡村稀疏地区的目标主要是提供覆盖)。从而通过仔细选取发送功率来管理小区间干扰。在即插即用型网络中,如在802.11中,功率也是固定设置的。当安装更多的802.11基站时,这会导致严重的干扰问题。因此,需要一种用于减轻在无线环境中相邻基站潜在干扰的方法和系统。上述当前无线通信系统的缺陷仅是用于提供对一些现有系统问题的概览,而不是用于穷举。现有系统的其它问题和这里描述的各种非限制性实施例的相应优点将通过下面的描述而变得显而易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广电频谱超窄带物联网多基站信标识别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广电频谱超窄带物联网多基站信标识别方法,所有的基站都发送固定频段的信标信道,通过侦听信标的方式,确定超窄带物联网使用的频段,所述信标中包含系统信息。

进一步的,采取时分复用的方式管理基站信标信道的发送。

进一步的,信标周期由一序列信标包和剩余空间组成。信标包的个数取决于要抵消彼此间干扰的基站的个数。

进一步的,基站的每一个信标周期有12个时间槽,一个周期内所有基站发送信标包的个数为5个。

进一步的,基站在进行发射之前,测试信标的RSS I,如果RSS I大于预定门限,基站就降低发射功率,如果RSS I小于预定门限,或是丢失了信标,就增大发射功率。

进一步的,网络检测接收到的信标的RSS I并记录下来,如果网络接收数量大于M个的高于预定灵敏度的UL包,就发射控制信号给基站,要求降低发射功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多基站信标识别方法可以对多基站的信标信道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有效的对信标进行识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广电频谱超窄带物联网多基站信标识别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广电频谱超窄带物联网多基站信标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有的基站都发送固定频段的信标信道,通过侦听信标的方式,确定超窄带物联网使用的频段,所述信标中包含系统信息。

采取时分复用的方式管理基站信标信道的发送。

信标周期由一序列信标包和剩余空间组成。信标包的个数取决于要抵消彼此间干扰的基站的个数。

基站的每一个信标周期有12个时间槽,一个周期内所有基站发送信标包的个数为5个。

基站在进行发射之前,测试信标的RSS I,如果RSS I大于预定门限,基站就降低发射功率,如果RSS I小于预定门限,或是丢失了信标,就增大发射功率。

网络检测接收到的信标的RSS I并记录下来,如果网络接收数量大于M个的高于预定灵敏度的UL包,就发射控制信号给基站,要求降低发射功率。

本实施例中,系统使用200KHz频谱,与广电合作,但是,广电的频段在全国都有使用,没有一个频点在全国可以通用。所以,在不同的省份,必须使用不同的频段,并且需要跳频。因此,采用信标的方法,自动识别网络,可以有效使用广电的频谱。

在GSM网络中,有多个200kHz的频段可以分配,在超窄带物联网中,不同的是,只有一个频段,所有的基站必须同时侦听同一个200kHz频段。超窄带物联网终端也不附着到网络,也不与网络同步。

本发明通过侦听信标的方式,来确定超窄带物联网使用的200kHz频段,所有的基站都发送信标信道。使用的载波是200kHz频段的中心频率。信标中包含系统信息。信标发送速率为8000bps,功率为+43dBm(20W)。

信标周期由一序列信标包和剩余空间组成。信标包的个数取决于要抵消彼此间干扰的基站的个数。因此,采用5/12作为基本的干扰抵消集合。

本发明的多基站信标识别方法可以对多基站的信标信道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有效的对信标进行识别。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