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及其折叠结构组合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88347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及其折叠结构组合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及其折叠结构组合件。



背景技术:

利用柔性屏的可弯折特性,搭载柔性屏的智能移动终端(例如智能手机)就能实现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的切换。但折叠式移动终端在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或由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切换的过程中,难以为使用者提供手感上的反馈。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折叠式移动终端难以为使用者提供手感上的反馈的问题,提供一种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及其折叠结构组合件。

一种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包括:

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柔性屏,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

折叠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杆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轴连接,所述第二连杆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壳体内;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合拢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杆带动所述连接轴沿所述第一壳体的宽度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连杆带动所述连接轴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宽度方向靠近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展开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杆带动所述连接轴沿所述第一壳体的宽度方向远离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连杆带动所述连接轴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宽度方向远离所述第二壳体;及

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跨设于所述第一连杆上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件跨设于所述第二连杆上并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连杆的靠近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抵接并抵紧所述第一限位件,且所述第一连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一凸起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靠近所述连接轴的一侧移动至所述第一限位件的远离所述连接轴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杆还能够带动所述第一凸起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远离所述连接轴的一侧移动至所述第一限位件的靠近所述连接轴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杆的靠近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能够与所述第二限位件抵接并抵紧所述第二限位件,且所述第二连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凸起从所述第二限位件的靠近所述连接轴的一侧移动至所述第二限位件的远离所述连接轴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杆还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凸起从所述第二限位件的远离所述连接轴的一侧移动至所述第二限位件的靠近所述连接轴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连杆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连杆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轴的数量为一个,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所述第一滑套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连接轴上并与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套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连接轴上并与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轴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分别与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连杆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所述第一滑套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上并与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套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上并与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滑动连接。

一种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包括:

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柔性屏,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

折叠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杆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轴连接,所述第二连杆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壳体内;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合拢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杆带动所述连接轴沿所述第一壳体的宽度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连杆带动所述连接轴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宽度方向靠近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展开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杆带动所述连接轴沿所述第一壳体的宽度方向远离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连杆带动所述连接轴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宽度方向远离所述第二壳体;及

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跨设于所述第一连杆上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件跨设于所述第二连杆上并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连杆的靠近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限位件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凸起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滑槽包括第一尾段、第二尾段和中间段,所述中间段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尾段和所述第二尾段的宽度;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中间段过盈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段设有卡顿槽,所述卡顿槽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凸起的宽度相适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轴的数量为一个,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所述第一滑套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连接轴上并与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套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连接轴上并与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轴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分别与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连杆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所述第一滑套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上并与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套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上并与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滑动连接。

一种折叠结构组合件,用于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上,所述折叠结构组合件包括:

连接轴;

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用于与所述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的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杆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内;

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用于与所述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的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轴连接,所述第二连杆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壳体内;及

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跨设于所述第一连杆上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

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合拢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杆带动所述连接轴沿所述第一壳体的宽度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连杆带动所述连接轴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宽度方向靠近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展开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杆带动所述连接轴沿所述第一壳体的宽度方向远离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连杆带动所述连接轴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宽度方向远离所述第二壳体;

所述第一连杆的靠近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抵接并抵紧所述第一限位件,且所述第一连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一凸起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靠近所述连接轴的一侧移动至所述第一限位件的远离所述连接轴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杆还能够带动所述第一凸起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远离所述连接轴的一侧移动至所述第一限位件的靠近所述连接轴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结构组合件还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跨设于所述第二连杆上并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靠近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能够与所述第二限位件抵接并抵紧所述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连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凸起从所述第二限位件的靠近所述连接轴的一侧移动至所述第二限位件的远离所述连接轴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杆还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凸起从所述第二限位件的远离所述连接轴的一侧移动至所述第二限位件的靠近所述连接轴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轴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分别与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连杆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结构组合件还包括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所述第一滑套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上并与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套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上并与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滑动连接。

上述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及其折叠结构组合件,在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的折叠或展开过程中,折叠机构使得第一壳体与连接轴之间的距离、第二壳体与连接轴之间的距离能够变化以适应柔性屏弯折过程中壳体组件和柔性屏之间的长度差变化。通过第一限位件和第一连杆上的第一凸起的配合,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在展开或合拢的过程中,第一凸起就能够抵接于第一限位件上并从第一限位件的一侧移动至另一侧,第一限位件可以抵紧第一凸起,以使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的开合产生明显的阻尼感。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的合拢状态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的一种视角的爆炸图;

图4为图3所示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的另一种视角的爆炸图;

图5为图2所示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的一实施例中折叠机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的另一实施例中折叠机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的又一实施例中折叠机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2所示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的又一实施例中折叠机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2所示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的又一实施例中折叠机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考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为可折叠的智能手机,该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包括壳体组件100、柔性屏200和折叠机构300,同时参考图3和图4,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还包括限位组件400。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0包括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柔性屏200连接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上。同时参考图5,折叠机构300包括第一连杆310、第二连杆320和连接轴330,第一连杆310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10连接,第一连杆310的另一端与连接轴330连接,第一连杆310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一壳体110内。第二连杆320的一端与第二壳体120连接,第二连杆320的另一端与连接轴330连接,第二连杆320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二壳体120内。在一实施例中,折叠机构300的第一连杆310、第二连杆320和连接轴330均由金属材料制成。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折叠机构300的第一连杆310、第二连杆320和连接轴330均由钢或铝合金制成。

在一实施例中,柔性屏200展开后大致呈矩形或圆角矩形。矩形的长边为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长度方向,矩形的短边为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宽度方向。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合拢的过程中,柔性屏200位于壳体组件100的外侧,第一连杆310带动连接轴330沿第一壳体110的宽度方向靠近第一壳体110,第一壳体110与连接轴330之间的间隙缩小,第二连杆320带动连接轴330沿第二壳体120的宽度方向靠近第二壳体120,第二壳体120与连接轴330之间的间隙缩小,从而可以实现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合拢。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展开的过程中,第一连杆310带动连接轴330沿第一壳体110的宽度方向远离第一壳体110,第一壳体110与连接轴330之间的间隙增大,第二连杆320带动连接轴330沿第二壳体120的宽度方向远离第二壳体120,第二壳体120与连接轴330之间的间隙增大,从而可以实现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展开。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0包括第一前壳111及与第一前壳111连接的第一后壳113,第二壳体120包括第二前壳121及与第二前壳121连接的第二后壳123,柔性屏200设置于第一前壳111和第二前壳121的同一侧。第一连杆310与第一前壳111连接,第二连杆320与第二前壳121连接。第一前壳111和第一后壳113、第二前壳121和第二后壳123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内可以安装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电池模组及芯片模组等电子元器件。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前壳111、第一后壳113、第二前壳121和第二后壳123均由金属材料制成。金属材料可以为钢或铝合金。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前壳111、第一后壳113、第二前壳121和第二后壳123均由塑胶材料制成。

在一实施例中,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还可以包括第一滑板510和第二滑板520,第一滑板510与连接轴330固定连接,第二滑板520与连接轴330固定连接。第一滑板510与第一后壳113滑动连接且第一滑板510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一前壳111和第一后壳113之间,第二滑板520与第二后壳123滑动连接且第二滑板520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二前壳121与第二后壳123之间。在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展开或合拢过程中,第一滑板510能够在第一后壳113上滑动,第二滑板520能够在第二后壳123上滑动,从而可以将第一后壳113与连接轴330之间的间隙及第二后壳123与连接轴330之间的间隙遮挡,以保持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外观的整体性和美观性。

参考图5,在一实施例中,限位组件400包括第一限位件410和第二限位件420,第一限位件410跨设于第一连杆310上并与第一前壳111固定连接,第二限位件420跨设于第二连杆320上并与第二前壳121固定连接。第一连杆310的靠近第一限位件410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311,第一凸起311为第一连杆310的一部分。第一凸起311能够与第一限位件410抵接,且第一连杆310能够带动第一凸起311从第一限位件410的靠近连接轴330的一侧移动至第一限位件410的远离连接轴330的一侧,第一连杆310也能够带动第一凸起311从第一限位件410的远离连接轴330的一侧移动至第一限位件410的靠近连接轴330的一侧。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410为薄钢片,薄钢片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连接于第一前壳111上。当第一凸起311在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展开或合拢的过程中与第一限位件410抵接时,薄钢片能够压紧第一凸起311,以使第一凸起311在随第一连杆310的移动过程中阻尼增大。当第一凸起311脱离第一限位件410时,第一连杆310移动时的阻尼就会减小,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就能够在展开或折叠过程中为使用者提供手感上的反馈。

上述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在折叠或展开过程中,折叠机构300使得第一壳体110与连接轴330之间的距离、第二壳体120与连接轴330之间的距离能够变化以适应柔性屏200弯折过程中壳体组件100和柔性屏200之间的长度差变化。通过第一限位件410和第一连杆310上的第一凸起311的配合,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在展开或合拢的过程中,第一凸起311就能够抵接于第一限位件410上并从第一限位件410的一侧移动至另一侧,第一限位件410可以抵紧第一凸起311,以使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开合产生明显的阻尼感,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就能够在展开或折叠过程中为使用者提供手感上的反馈。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杆320的靠近第二限位件420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起321,第二凸起321为第二连杆320的一部分。第二凸起321能够与第二限位件420抵接,且第二连杆320能够带动第二凸起321从第二限位件420的靠近连接轴330的一侧移动至第二限位件420的远离连接轴330的一侧,第二连杆320也能够带动第二凸起321从第二限位件420的远离连接轴330的一侧移动至第二限位件420的靠近连接轴330的一侧。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420为薄钢片,薄钢片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连接于第二前壳121上。当第一凸起311在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展开或合拢的过程中与第一限位件410抵接时,薄钢片能够压紧第一凸起311,以使第一凸起311在随第一连杆310的移动过程中阻尼增大。当第一凸起311脱离第一限位件410时,第一连杆310移动时的阻尼就会减小,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就能够在展开或折叠过程中为使用者提供手感上的反馈。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凸起311与第一连杆310一体成型,从而可以简化第一连杆310的加工制造。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凸起321与第二连杆320一体成型,从而可以简化第二连杆320的加工制造。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起311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或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杆310上,第二凸起321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或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杆320上。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凸起311大致呈圆柱状,第一凸起311的靠近第一限位件410的端部经过了倒圆角处理,从而有利于第一凸起311进入第一限位件410的下方并与第一限位件410抵接。第二凸起321的结构可以和第一凸起311的结构相同,其作用与第一凸起311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图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410上开设有第一滑槽313,第一凸起311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滑槽313内。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10的靠近第一前壳111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一前壳111上,第一滑槽313为弧形槽,弧形槽的中心线所在的圆的圆心为第一连杆310绕第一前壳111转动的转动中心。第一滑槽313包括第一尾段(图未标)、第二尾段(图未标)和第一中间段(图未标),第一中间段的宽度小于第一尾段和第二尾段的宽度。第一尾段和第二尾段对应了第一凸起311运动的极限位置,当第一凸起311运动至第一尾段或第二尾段内并与槽的末端抵接时,第一凸起311不能沿原来的路径继续移动。第一中间段用于第一尾段和第二尾段的过渡,且第一凸起311与第一中间段过盈配合。第一凸起311在第一尾段或第二尾段中的运动阻力小于第一凸起311在第一中间段中的运动阻力,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在开合过程中会产生明显的阻力变化,为使用者提供手感上的反馈。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420上开设有第二滑槽323,第二凸起321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二滑槽323内。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杆320的靠近第二前壳121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二前壳121上,第二滑槽323为弧形槽,弧形槽的中心线所在的圆的圆心为第二连杆320绕第二前壳121转动的转动中心。第二滑槽323包括第三尾段(图未标)、第四尾段(图未标)和第二中间段(图未标),第二中间段的宽度小于第三尾段和第四尾段的宽度。第三尾段和第四尾段对应了第二凸起321运动的极限位置,当第二凸起321运动至第三尾段或第四尾段内并与槽的末端抵接时,第二凸起321不能沿原来的路径继续移动。第二中间段用于第三尾段和第四尾段的过渡,且第二凸起321与第二中间段过盈配合。第二凸起321在第三尾段或第四尾段中的运动阻力小于第二凸起321在第二中间段中的运动阻力,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在开合过程中会产生明显的阻力变化,为使用者提供手感上的反馈。

进一步,参考图7,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中间段上还设有第一卡顿槽315,第一卡顿槽315的宽度与第一凸起311的宽度相适配,第一卡顿槽315的宽度大于第一中间段的宽度,从而使得第一凸起311在进入第一卡顿槽315的瞬间阻力突然减小,并使得第一凸起311在离开第一卡顿槽315时阻力突然增大。第一卡顿槽315的位置可以对应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在开合的过程中的特殊位置。例如,第一卡顿槽315可以包括三个,分别对应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夹角为45度、90度、135度的位置。通过设置第一卡顿槽315的位置,可以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开合过程中为使用者提供更多样、更强烈的反馈。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中间段上可以设置第二卡顿槽325,第二卡顿槽325的结构和作用和第一卡顿槽315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图8,在一实施例中,连接轴330包括第一转轴331和第二转轴333,第一转轴331分别与第二转轴333和第一连杆310连接,第二转轴333与第二连杆320连接。折叠机构300还包括第一滑套610和第二滑套620,第一滑套610可滑动地套设于第一转轴331上并与第一转轴331转动连接,第一连杆310的一端与第一滑套610转动连接,第一连杆310的另一端与第一壳体110转动连接。第二滑套620可滑动地套设于第二转轴333上并与第二转轴333转动连接,第二连杆320的一端与第二滑套620转动连接,第二连杆320的另一端与第二壳体120转动连接。

在图8所示实施例中,以第一连杆310和第一滑套610的连接为例,当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合拢时,第一连杆310在第一前壳111上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一连杆310带动第一滑套610在第一转轴331向下滑动,第一滑套610绕连接轴330转动,第一连杆310在第一滑套610上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的间隙缩小。第二连杆320与第二滑套620的运动过程与第一连杆310和第一滑套610的运动过程类似,从而实现了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合拢。当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展开时,第一连杆310在第一前壳111上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一连杆310带动第一滑套610向上滑动,第一滑套610绕连接轴330转动,第一连杆310在第一滑套610上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的间隙增大。第二连杆320与第二滑套620的运动过程与第一连杆310和第一滑套610的运动过程类似,从而实现了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展开。通过设置第一转轴331和第二转轴333,能够实现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开合。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滑套610在第一转轴331上的位置和第二滑套620在第二转轴333上的位置保持齐平,由于第一转轴331和第二转轴333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的间隙,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对称开合的过程中,第一转轴331配合第一滑套610、第二转轴333配合第二滑套620的设置能够使得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两侧的受力更为对称,从而有利于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顺畅开合。

参考图9,在一实施例中,连接轴330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柔性屏200展平时,连接轴330在柔性屏200上的正投影与柔性屏200的中轴线重合,从而使得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能够对称开合,以提高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美观性和实用性。第一滑套610可滑动地套设于连接轴330上并与连接轴330转动连接,第一连杆310的一端与第一滑套610转动连接,第一连杆310的另一端与第一前壳111转动连接。第二滑套620可滑动地套设于连接轴330上并与连接轴330转动连接,第二连杆320的一端与第二滑套620转动连接,第二连杆320的另一端与第二壳体120转动连接。通过上述结构,同样能够实现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开合。

参考图8,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10的一端与第一转轴331转动连接,第一连杆310的另一端与第一前壳111滑动连接。第二连杆320的一端与第二转轴333转动连接,第二连杆320的另一端与第二前壳121滑动连接。具体地,以第一连杆310和第一转轴331及第一前壳111的配合为例,第一连杆310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转轴331上,第一连杆310与第一转轴331的连接处不会沿第一转轴331的延伸方向上下滑动。第一前壳111上开设有滑动槽115,第一连杆310的另一端可滑动地设置于滑动槽115内。在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的开合过程中,第一连杆310的一端绕第一转轴331转动,第一连杆310的另一端沿滑动槽115滑动,第一壳体110和第一转轴331之间的间隙就会发生变化,以实现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开合。

再参考图4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折叠结构组合件,折叠结构组合件用于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上。折叠结构组合件包括连接轴330、第一连杆310、第二连杆320和第一限位件410。第一连杆310的一端用于与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的第一壳体110连接,第一连杆310的另一端与连接轴330连接,第一连杆310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一壳体110内。第二连杆320的一端与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第二壳体120连接,第二连杆320的另一端与连接轴330连接,第二连杆320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二壳体120内。第一限位件410跨设于第一连杆310上并与第一壳体110固定连接。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合拢的过程中,第一连杆310带动连接轴330沿第一壳体110的宽度方向靠近第一壳体110,第二连杆320带动连接轴330沿第二壳体120的宽度方向靠近第二壳体120。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展开的过程中,第一连杆310带动连接轴330沿第一壳体110的宽度方向远离第一壳体110,第二连杆320带动连接轴330沿第二壳体120的宽度方向远离第二壳体120。

第一连杆310的靠近第一限位件410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311,第一凸起311为第一连杆310的一部分。第一凸起311能够与第一限位件410抵接,且第一连杆310能够带动第一凸起311从第一限位件410的靠近连接轴330的一侧移动至第一限位件410的远离连接轴330的一侧,第一连杆310也能够带动第一凸起311从第一限位件410的远离连接轴330的一侧移动至第一限位件410的靠近连接轴330的一侧。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410为薄钢片,薄钢片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连接于第一前壳111上。当第一凸起311在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展开或合拢的过程中与第一限位件410抵接时,薄钢片能够压紧第一凸起311,以使第一凸起311在随第一连杆310的移动过程中阻尼增大。当第一凸起311脱离第一限位件410时,第一连杆310移动时的阻尼就会减小,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就能够在展开或折叠过程中为使用者提供手感上的反馈。

上述折叠结构组合件,可应用于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上。在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折叠或展开过程中,折叠结构组合件使得第一壳体110与连接轴330之间的距离、第二壳体120与连接轴330之间的距离能够变化以适应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柔性屏200弯折过程中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和柔性屏200之间的长度差变化。通过第一限位件410和第一连杆310上的第一凸起311的配合,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在展开或合拢的过程中,第一凸起311就能够抵接于第一限位件410上并从第一限位件410的一侧移动至另一侧,第一限位件410可以抵紧第一凸起311,以使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开合产生明显的阻尼感,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就能够在展开或折叠过程中为使用者提供手感上的反馈。

在一实施例中,折叠结构组合件还包括第二限位件420,第二限位件420跨设于第二连杆320上并与第二壳体120固定连接。第二连杆320的靠近第二限位件420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起321,第二凸起321为第二连杆320的一部分。第二凸起321能够与第二限位件420抵接,且第二连杆320能够带动第二凸起321从第二限位件420的靠近连接轴330的一侧移动至第二限位件420的远离连接轴330的一侧,第二连杆320也能够带动第二凸起321从第二限位件420的远离连接轴330的一侧移动至第二限位件420的靠近连接轴330的一侧。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420为薄钢片,薄钢片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连接于第二前壳121上。当第一凸起311在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展开或合拢的过程中与第一限位件410抵接时,薄钢片能够压紧第一凸起311,以使第一凸起311在随第一连杆310的移动过程中阻尼增大。当第一凸起311脱离第一限位件410时,第一连杆310移动时的阻尼就会减小,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就能够在展开或折叠过程中为使用者提供手感上的反馈。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轴330包括第一转轴331和第二转轴333,第一转轴331分别与第二转轴333和第一连杆310连接,第二转轴333与第二连杆320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折叠结构组合件还包括第一滑套610和第二滑套620,第一滑套610可滑动地套设于第一转轴331上并与第一转轴331转动连接,第一连杆310的一端与第一滑套610转动连接,第一连杆310的另一端与第一壳体110转动连接。第二滑套620可滑动地套设于第二转轴333上并与第二转轴333转动连接,第二连杆320的一端与第二滑套620转动连接,第二连杆320的另一端与第二壳体120转动连接。

在图5所示实施例中,以第一连杆310和第一滑套610的连接为例,当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合拢时,第一连杆310在第一前壳111上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一连杆310带动第一滑套610在第一转轴331向下滑动,第一滑套610绕连接轴330转动,第一连杆310在第一滑套610上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的间隙缩小。第二连杆320与第二滑套620的运动过程与第一连杆310和第一滑套610的运动过程类似,从而实现了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合拢。当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展开时,第一连杆310在第一前壳111上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一连杆310带动第一滑套610向上滑动,第一滑套610绕连接轴330转动,第一连杆310在第一滑套610上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的间隙增大。第二连杆320与第二滑套620的运动过程与第一连杆310和第一滑套610的运动过程类似,从而实现了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展开。

通过设置第一转轴331和第二转轴333,能够实现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开合。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滑套610在第一转轴331上的位置和第二滑套620在第二转轴333上的位置保持齐平,由于第一转轴331和第二转轴333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的间隙,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对称开合的过程中,第一转轴331配合第一滑套610、第二转轴333配合第二滑套620的设置能够使得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两侧的受力更为对称,从而有利于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顺畅开合。

参考图8,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10的一端与第一转轴331转动连接,第一连杆310的另一端与第一前壳111滑动连接。第二连杆320的一端与第二转轴333转动连接,第二连杆320的另一端与第二前壳121滑动连接。具体地,以第一连杆310和第一转轴331及第一前壳111的配合为例,第一连杆310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转轴331上,第一连杆310与第一转轴331的连接处不会沿第一转轴331的延伸方向上下滑动。第一前壳111上开设有滑动槽115,第一连杆310的另一端可滑动地设置于滑动槽115内。在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的开合过程中,第一连杆310的一端绕第一转轴331转动,第一连杆310的另一端沿滑动槽115滑动,第一壳体110和第一转轴331之间的间隙就会发生变化,以实现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开合。

作为在此使用的“通信终端”(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以及/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