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级自复位‑柔性限位隔震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9134阅读:7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级自复位‑柔性限位隔震体系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自复位性能与柔性限位技术的多级自复位-柔性限位隔震体系。



背景技术:

隔震支座目前技术已较为成熟,研究重点也开始转向研发新型的复合隔震体系,以满足更高的抗震要求,但仍有尚未解决的问题:(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一的隔震支座已经难以满足建筑抗震性能的需要,亟需开发一种新的隔震体系,以满足不同烈度下抵御地震作用;(二)目前提出的一些新型复合隔震体系尚处于研究中,其自复位能力尚无具体的结论,对于隔震支座限位挡块破坏或水平位移过大导致隔震层失效的问题,仍未解决;(三)部分复合隔震体系虽在研究中展现了较好的性能,但结构设计复杂,安装困难,投入到实际工程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开发一个新兴的复合隔震体系,使其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同时保证隔震层在地震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是目前研发的重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自复位性能与柔性限位技术的多级自复位-柔性限位隔震体系。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

一种多级自复位-柔性限位隔震体系,包括上方的待减震结构和下方的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待减震结构和基础结构之间的多个多级自复位隔震支座和多个柔性限位隔震支座间隔设置构成隔震体系,多级自复位隔震支座和柔性限位隔震支座皆包括高阻尼橡胶本体、滑移板和固定板,其中固定板固定安装在基础结构上,滑移板能够沿着固定板的上表面滑动且滑移板固定在高阻尼橡胶本体的下端,在上述部件的基础上通过将高阻尼橡胶本体固定在上连接板的下方并将上连接板固定在待减震结构上即构成多级自复位隔震支座;在上述部件的基础上通过在待减震结构的下端面上设置用于限定高阻尼橡胶本体移动范围的水平限位挡块且高阻尼橡胶本体的上端面与其上方的待减震结构的底面之间设有竖向间隙即可构成柔性限位隔震支座。

所述高阻尼橡胶本体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设有固定嵌置上封板和下封板的凹槽,所述上封板的上端面与高阻尼橡胶本体的上端面相平齐且下封板的下端面与高阻尼橡胶本体的下端面相平齐。

所述的滑移板固定嵌置在下封板下端面设置的封板凹槽处,使得滑移板能够相对高阻尼橡胶本体不动。

所述的上封板、下封板和高阻尼橡胶本体整体硫化。

所述多级自复位隔震支座中的上封板通过螺栓与上连接板固定连接。

所述柔性限位隔震支座中的高阻尼橡胶本体上设有限位机构时,限位机构固定设置在上封板的上端面上,且此时高阻尼橡胶本体的上端面低于水平限位挡块的下端面以扩大高阻尼橡胶本体的水平移动范围。

所述限位机构的上端面与其上方的待减震结构的底面之间设有竖向间隙。

所述的滑移板采用聚四氟乙烯制成、固定板采用镜面玻璃钢且滑移板和固定板两者相对表面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不小于0.15。

所述的上连接板上预留有连接孔以用来和待减震结构固定相连。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多级自复位支座与柔性限位隔震支座共同布置在隔震层,面对不同烈度的地震发挥各自的性能,保护上部结构;当遭遇设防烈度水准的多遇、常遇、罕遇地震作用下,充分利用高阻尼橡胶支座优良的自适应能力,为上部结构提供隔震性能,并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同时限位机构由于具有足够的预留空间,两者不产生碰撞,软限位机构不产生作用;当遭遇超设防烈度强震作用下,下部滑动面滑动,避免高阻尼橡胶产生过大的水平位移导致出现不可恢复的过大变形和破坏,水平限位挡块和高阻尼橡胶本体或者限位机构接触,此时带动下部隔震支座产生剪切水平变形;在受到地震作用时,即使高阻尼橡胶支座由于过大的水平位移导致隔震性能降低甚至失效时,由于柔性限位支座的存在,仍能提供有效的隔震效果,避免隔震层的整体失效,极大的增加了上部结构的抗震性能。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多级自复位隔震支座中搭配柔性限位隔震支座构成一种新型的隔震体系,相比单一的复合隔震支座,其隔震性能更全面,提供了优秀的复位能力,解决了强震过程中隔震层失效的问题,且相比于一些复杂的复合隔震支座,该隔震体系本身的隔震支座并不复杂,将两种支座在隔震层中搭配布置,提高隔震层的隔震效果,保证了隔震层在地震过程中持续发挥隔震性能,降低强震中隔震层破坏的可能性,极大提高了上部结构的安全性,该隔震体系安全可靠、安装与更换维修便捷,使用范围广,可有效适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适合在实际工程中投入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多级自复位-柔性限位隔震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待减震结构;2—基础结构;3—高阻尼橡胶本体;4—滑移板;5—固定板;6—连接孔;7—上连接板;8—水平限位挡块;9—上封板;10—下封板;11—螺栓;12—限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多级自复位-柔性限位隔震体系,包括上方的待减震结构1和下方的基础结构2,在待减震结构1和基础结构2之间的多个多级自复位隔震支座和多个柔性限位隔震支座间隔设置构成隔震体系,多级自复位隔震支座和柔性限位隔震支座皆包括高阻尼橡胶本体3、滑移板4和固定板5,其中固定板5固定安装在基础结构2上,滑移板4能够沿着固定板5的上表面滑动且滑移板4固定在高阻尼橡胶本体3的下端,滑移板4采用聚四氟乙烯制成、固定板5采用镜面玻璃钢且滑移板4和固定板5两者相对表面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不小于0.15,在上述部件的基础上通过将高阻尼橡胶本体3固定在上连接板7的下方并将上连接板7固定在待减震结构1上即构成多级自复位隔震支座;在上述部件的基础上通过在待减震结构1的下端面上设置用于限定高阻尼橡胶本体3移动范围的水平限位挡块8且高阻尼橡胶本体3的上端面与其上方的待减震结构1的底面之间设有竖向间隙即可构成柔性限位隔震支座。在上述隔震体系中,高阻尼橡胶本体3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设有固定嵌置上封板9和下封板10的凹槽,上封板9的上端面与高阻尼橡胶本体3的上端面相平齐且下封板10的下端面与高阻尼橡胶本体3的下端面相平齐,且上封板9、下封板10和高阻尼橡胶本体3整体硫化;同时滑移板4固定嵌置在下封板10下端面设置的封板凹槽处,使得滑移板4能够相对高阻尼橡胶本体3不动,另外上连接板7上预留有连接孔6以用来和待减震结构1固定相连,且多级自复位隔震支座中的上封板10通过螺栓11与上连接板7固定连接。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当柔性限位隔震支座中的高阻尼橡胶本体3上设有限位机构12时,限位机构12固定设置在上封板9的上端面上,且此时高阻尼橡胶本体3的上端面低于水平限位挡块8的下端面以扩大高阻尼橡胶本体3的水平移动范围;限位机构11的上端面与其上方的待减震结构1的底面之间设有竖向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隔震体系使用前,根据使用要求选定具有相应摩擦系数的滑移板4和固定板5,然后将相应的高阻尼橡胶本体3、滑移板4、固定板5、上连接板7、水平限位挡块8、上封板9、下封板10、限位机构12组装成对应的多级自复位隔震支座和柔性限位隔震支座,然后将多级自复位隔震支座和柔性限位隔震支座设置在待减震结构9和基础结构之间即可。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多级自复位支座与柔性限位隔震支座共同布置在隔震层,面对不同烈度的地震发挥各自的性能,保护上部结构;当遭遇设防烈度水准的多遇、常遇、罕遇地震作用下,充分利用高阻尼橡胶支座优良的自适应能力,为上部结构提供隔震性能,并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同时限位机构12由于具有足够的预留空间,两者不产生碰撞,软限位机构12不产生作用;当遭遇超设防烈度强震作用下,下部滑动面滑动,避免高阻尼橡胶产生过大的水平位移导致出现不可恢复的过大变形和破坏,水平限位挡块8和高阻尼橡胶本体3或者限位机构12接触,此时带动下部隔震支座产生剪切水平变形;在受到地震作用时,即使高阻尼橡胶支座由于过大的水平位移导致隔震性能降低甚至失效时,由于柔性限位支座的存在,仍能提供有效的隔震效果,避免隔震层的整体失效,极大的增加了上部结构的抗震性能。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多级自复位隔震支座中搭配柔性限位隔震支座构成一种新型的隔震体系,相比单一的复合隔震支座,其隔震性能更全面,提供了优秀的复位能力,解决了强震过程中隔震层失效的问题,且相比于一些复杂的复合隔震支座,该隔震体系本身的隔震支座并不复杂,将两种支座在隔震层中搭配布置,提高隔震层的隔震效果,保证了隔震层在地震过程中持续发挥隔震性能,降低强震中隔震层破坏的可能性,极大提高了上部结构的安全性,该隔震体系安全可靠、安装与更换维修便捷,使用范围广,可有效适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适合在实际工程中投入使用。

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未涉及的技术均可通过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