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55449发布日期:2018-06-12 03:05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移动终端设置有听筒、前置摄像头、传感器(如距离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前置闪光灯、指示灯等功能器件,并逐渐成为标配。这些功能器件一般平铺在移动终端的顶端,如图1a所示,听筒11、前置摄像头12、距离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13、前置闪光灯14、指示灯15共同占用移动终端1宽度方向(图中W方向)上的空间。

为增加屏幕占比,不少产品开始搭载Notch屏(异形切割屏),例如iPhone X在屏幕顶端开出一个槽口16,如图1b所示,槽口16左右两侧成为显示区域,原本放置前置功能器件的空间被压缩,听筒11、距离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13等功能器件仅能紧凑地布置在槽口位置。为了追求更高的屏幕占比,功能器件的放置空间必然会被进一步被压缩,例如对Notch屏来说,如果增加槽口左右两侧显示区的宽度,槽口宽度将会变的很窄,现有技术中通过减小功能器件尺寸、缩小功能器件之间的布置间距等常规技术手段已无法满足功能器件的布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可提供更高的屏幕占比。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容纳空间,以及功能器件,所述第一壳体上方设置有屏幕;所述功能器件包括听筒和第一功能器件,所述第一功能器件嵌设于第一壳体中,所述听筒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有隔离件,所述隔离件将听筒的出音通路与所述容纳空间相隔离;所述隔离件包括朝向听筒出音面的第一导音孔和朝向移动终端外部的第二导音孔,第一导音孔与第二导音孔在所述隔离件内部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包括以下优点:

本发明的移动终端,屏幕设置在第一壳体上方,第一功能器件嵌设在第一壳体中,屏幕在对应第一功能器件的地方无法进行显示,为了减小非显示区域面积,将听筒设置于容纳空间内,可使听筒不占用第一壳体本身的空间,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听筒与其他功能器件共同占用移动终端宽度方向上的空间,本发明的听筒向内布置,为屏幕显示区域让出位置,提供更高的屏幕占比。另外,隔离件将听筒的出音通路与容纳空间相隔离,声音仅能够沿着第一导音孔与第二导音孔在隔离件内部连通的通路传播到移动终端外部,被用户清楚地听到。

进一步地,所述听筒与所述第一功能器件的布置方向与第一壳体垂直。如此,听筒与第一功能器件在移动终端的厚度方向叠加布置,结构更加紧凑。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件在位于听筒与第一功能器件之间的部分设有承载部,所述第一功能器件设置于承载部上。如此,隔离件还起到承载第一功能器件的作用,减少零部件设计。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件可以为塑料一体成型。如此使得隔离件与听筒的安装更为简单。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件中,承载部与隔离件的其他部分为分体件,所述承载部为导电补强板,所述第一功能器件与所述承载部电连接。如此,分体的设计使隔离件的各部分根据自身功能采用对应的材质,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第一功能器件与承载部直接电连接,省去了专用电连接器件。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件的其他部分为硅胶。如此,采用软性的材质包围听筒,使得隔离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隔离件包括覆盖在听筒正面的基座以及从基座周围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紧贴听筒侧面,所述第一导音孔和第二导音孔形成于所述基座上。如此,将隔离件牢固于听筒上,并实现包围听筒出音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功能器件为闪光灯、光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指示灯、摄像头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设有通孔作为移动终端的出音孔,所述第二导音孔与所述通孔连通。如此,听筒发出的声音在隔离件内部传播后,通过第二导音孔、通孔发送至移动终端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缝隙,以此作为移动终端的出音孔,所述第二导音孔与所述缝隙连通。如此,利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自然存在的缝隙将声音导通到移动终端外部,无需另外开设通孔。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现有技术中具备Notch屏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平面A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隔离件的放大图;

图5是图2中平面B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1-移动终端,11-听筒,12-前置摄像头,13-距离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14-前置闪光灯,15-指示灯,16-槽口,2-移动终端,21-第一壳体,211-第一窗口,212-通孔,213-第二窗口,22-第二壳体,23-容纳空间,24-功能器件,241-听筒,2411-听筒出音面,242-第一功能器件,243-第二功能器件,25-隔离件,251-第一导音孔,252-第二导音孔,253-基座,254-侧壁,255-承载部,256-出音通路,26-缝隙,27-屏幕,651-第一导音孔,652-第二导音孔,653-基座,654-侧壁,655-承载部,656-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的核心构思在于,将部分功能器件往移动终端的内部放置,达到减小功能器件占用第一壳体的布置尺寸,从而给屏幕显示区域让出空间,提高屏幕占比。但是,单纯的向内布置无法满足功能器件自身功能需求,例如,需要将听筒发出的声音尽可能传导到移动终端外部。对此,本发明提出以下解决手段。

实施例一:

参考图2-4,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以及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容纳空间23。第一壳体上设置有屏幕27。功能器件24包括听筒241和第一功能器件242,第一功能器件242嵌设于第一壳体21中,具体地,第一功能器件设置于第一壳体21开设的第一窗口211中。听筒241位于容纳空间23内。移动终端包括有隔离件25,隔离件将听筒的出音通路与容纳空间相隔离,隔离件包括朝向听筒出音面的第一导音孔251和朝向移动终端外部的第二导音孔252,第一导音孔与第二导音孔在隔离件内部连通。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是指能够为用户提供功能的显示设备,例如手机、警用终端、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头戴式设备等。移动终端通常包括屏幕27,用于显示画面。

本实施例中将移动终端以用户经常面对的一侧称为第一壳体21。以手机为例,设有屏幕的一侧为第一壳体,后壳为第二壳体。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对于双屏手机,手机的两侧均朝向用户使用,此时,任意一侧都可以为第一壳体,另一侧则为第二壳体。

本实施例的功能器件24是为用户提供各种功能的电子件,如接听电话的听筒,防止通话时误触发屏幕的距离传感器,感应环境光线以调节屏幕亮度的光传感器,用于拍照的前置摄像头,在暗光环境下进行补光的闪光灯,充电或收到通知时进行提示的指示灯等等。为方便用户使用这些功能器件,现有技术中功能器件一般都设置在更靠近用户经常面对的一侧。

由于听筒已成为移动终端的标配,且听筒受限于自身结构的原因,其尺寸比其他功能器件(如光/距离传感器、闪光灯等)都要大。因此,本实施例将听筒241放置于容纳空间23内,从而不占用第一壳体的空间。

优选地,将听筒241与第一功能器件242叠加放置,使得听筒与第一功能器件的布置方向与第一壳体垂直,也就是说将听筒与第一功能器件布置在移动终端的厚度(图3的H方向)方向。这样功能器件的布置结构更加紧凑,不影响移动终端其他零部件的摆放。

上述听筒与第一功能器件的布置方向与第一壳体垂直,并不严格要求听筒的中心与第一功能器件的中心的连线与第一壳体垂直,只要保证通过第一功能器件的任意一条与第一壳体垂直的直线同时也通过听筒,则认为听筒与第一功能器件的布置方向与第一壳体垂直。

本实施例的第一功能器件242包括至少两个电子件,从而丰富移动终端的功能使用。具体可以为闪光灯、光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指示灯、摄像头中的一种或几种。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功能器件为至少两个电子件时,优选第一壳体开设的第一窗口为一个,即将第一功能器件共同设置在同一个窗口中。这样能减小第一功能器件之间的布置间隙。当然,也可以为每个第一功能器件均开设一个窗口,即第一窗口的数量与第一功能器件的数量对应。

在听筒与第一功能器件叠加放置的情况下,若仍存在其他功能器件无法与听筒叠加(例如听筒上方已布置满第一功能器件),则可以在第一壳体开设第二窗口213,如图5所示,第一窗口211与第二窗口213在第一壳体上紧密排布,第二功能器件243(例如摄像头)设置于第二窗口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功能器件242与听筒241叠加是以第一功能器件嵌入第一壳体21,听筒位于容纳空间23内的形式布置,之所以将第一功能器件放在更靠近移动终端外部的位置,是因为闪光灯、传感器等功能器件由于其本身的工作原理,需要直接接受外部的输入信号或直接给用户输出信号。而声音具有在空气中传播的特性,可以位于容纳空间内。

要实现移动终端接听电话,必须对听筒的出音通道进行约束。听筒位于容纳空间内,如不进行改善,则听筒出音面2411就会与容纳空间23连通,听筒发出的声音会向容纳空间内的任意方向传播,造成声音无法被用户清楚地听到。因此,需要设置隔离件25将听筒的出音通路与容纳空间隔离开。

具体地,隔离件25包括覆盖在听筒出音面的基座253和从基座周围延伸的侧壁254,侧壁紧贴听筒241侧面。其中,基座253用于防止将听筒发出的声音传播到容纳空间内,侧壁254用于将隔离件与听筒固定。第一导音孔251形成于基座朝向听筒出音面2411的一面。第二导音孔252根据移动终端出音孔的位置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设置有通孔212作为移动终端的出音孔,基座在对应于通孔的位置设置第二导音孔252,第二导音孔与通孔212连通。基座内部挖出一条连通第一导音孔与第二导音孔的出音通路256,以便将听筒发出的声音导出到移动终端外部。本实施例利用隔离件基座上形成的出音通路对听筒的声音进行约束导通,出音通路与移动终端的容纳空间相隔离,使声音能够沿着出音通路传递到外部,这样在接听电话时听筒发出的声音才能清楚地被用户听到。并且,第一壳体上设置的通孔占用的面积远小于听筒直接嵌设在第一壳体所占用的面积,为屏幕显示区域让出更多位置。

本实施例中,在听筒与第一功能器件叠加布置的情况下,隔离件在位于听筒与第一功能器件之间的部分还设有承载部255,第一功能器件设置在承载部上。因此,隔离件同时还起到承载第一功能器件的作用,减少零部件设置。具体地,参考图4,本实施例中的承载部255设置在基座朝向第一功能器件的一侧。

本实施例隔离件由于需要承载第一功能器件,因此隔离件采用硬质的塑料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通过将听筒和第一功能器件的布置方向与第一壳体垂直,使得第一功能器件叠加于尺寸较大的听筒上,听筒不占用第一壳体的空间,提供屏幕更大的显示区域,特别是在具备Notch屏的移动终端中,槽口宽度可以做的非常窄,屏幕占比更高。同时,通过隔离件能避免声音向移动终端的容纳空间传播,很好的将听筒发出的声音约束导通到移动终端外部,使用户清楚地听到。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隔离件的构造不同,实施例一的隔离件为一体形成的,本实施例的隔离件为分体件。

具体的,参考图6,隔离件包括覆盖在听筒出音面的基座653,从基座周围延伸的侧壁654,以及与基座分离的承载部655。侧壁654紧贴在听筒241侧面,其中基座653用于防止将听筒发出的声音传播到容纳空间内,侧壁用于将隔离件与听筒固定。

第一导音孔651形成于基座653朝向听筒出音面2411的一面。承载部655以与基座653之间设置有间隙656的方式固定在第一壳体21上,第一功能器件242设置在承载部上。间隙的一端与第一导音孔651连通,间隙的另一端形成为第二导音孔652,这样间隙就形成为听筒的出音通路,使得第一导音孔与第二导音孔在隔离件内部连通。

为了将听筒的出音通路与容纳空间相隔离,承载部655需覆盖第一窗口211,防止声音从第一窗口泄漏出去。

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之间设置有缝隙26,以此作为移动终端的出音孔,该缝隙26与第二导音孔652连通,以便将听筒发出的声音导出到移动终端外部。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出音孔可以直接利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自然存在的缝隙形成,无需另外开设通孔。

由于隔离件为分离的部件,因此各部分可以由不同的材质制成,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承载部采用硬质材料制成,以起到承载作用,本实施例中,承载部为导电补强板,例如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补强板,第一功能器件可直接与FPC补强板电连接并通过FPC电连接到主PCB板(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而隔离件的其他部分可以为硅胶,例如基座和侧壁采用软质的硅胶制成,以提供更优异的隔离性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听筒不占用第一壳体的空间,提供屏幕更大的显示区域。通过隔离件能避免声音向移动终端的容纳空间传播,隔离件还起到承载并电连接第一功能器件的作用,承载部与隔离件其他部分分体设置,使得各部分可采用不同的材质制成,以期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作用。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