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5961发布日期:2020-05-08 14:30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娱乐工具,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手机为例,为了满足用户的消费需求,手机厂商已经陆续推出了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升降式摄像头及滑盖式摄像头等全面屏产品;上述改进主要都是集中在手机的屏幕部分,反而忽视了手机的其他部分是否也满足用户的消费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其中,该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及装饰件,装饰件的硬度小于壳体的硬度,壳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通过第一端面连接,装饰件贴设于第一表面及第一端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中,该电子设备包括显示模组及壳体组件,显示模组与壳体组件共同形成收容腔,收容腔用于容纳电子设备的电池,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及装饰件,装饰件的硬度小于壳体的硬度,壳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通过第一端面连接,第一表面远离显示模组,装饰件贴设于第一表面及第一端面,以作为电子设备的外观面。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通过在壳体的第一表面设置装饰件,使得装饰件能够作为电子设备的外观面。当用户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再与壳体直接接触,而是与壳体上设置的装饰件接触,使得电子设备能够为用户提供别样的视觉效果及握持手感。进一步地,装饰件不仅贴设于壳体的第一表面,还进一步延伸至其第一端面,以在壳体组件与电子设备的其它结构件组装之后,装饰件的边缘能够被夹持,以防止装饰件的边缘起翘,从而增加壳体组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电子设备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电子设备另一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电子设备沿着v-v方向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壳体组件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壳体组件又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壳体及支撑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壳体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中壳体及支撑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5中壳体组件又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5中壳体组件再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5中壳体组件再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壳体及支撑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3中壳体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共同参阅图1及图2,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及可穿戴设备等便携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以电子设备10为手机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电子设备10包括显示模组11、壳体12及中框13。显示模组11及壳体12分别与中框13连接,以使得三者组装后形成显示模组11与壳体12一同夹持中框13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例如,显示模组11及壳体12通过卡接、胶接及焊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及其组合分别盖设于中框13相对的两面。进一步地,电子设备10内部还会设置电池14及其它诸如主板、摄像头模组、指纹模组等结构件,以使得电子设备10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其中,上述结构件一般设置在显示模组11与壳体12共同形成的收容腔15,并可以安装、固定于中框13,以使得上述结构件能够在电子设备10内部堆砌,并占据一定的空间。

显示模组11可以是lcd(liquidcrystaldisplay)这类屏幕,也可以是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这类屏幕,还可以是mini-led、micro-led这类屏幕。本申请实施例以显示模组11为oled屏幕为例进行说明。一般地,显示模组11包括透明盖板111及显示面板112,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112可以借助oca(opticallyclearadhesive,光学胶)、psa(pressuresensitiveadhesive,压敏胶)等胶体贴设于透明盖板111。其中,透明盖板111的材质可以是玻璃,也可以是聚酰亚胺膜,主要用于保护显示面板112,并可以作为电子设备10的外表面,以便于用户进行点击、滑动等触控操作。显示面板112主要用于显示画面,并可以作为交互界面而指示用户在透明盖板111上进行上述触控操作。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的外表面(也即是透明盖板111的外表面)还可以设置其他诸如钢化膜、磨砂膜、装饰膜、防窥膜、水凝膜等功能膜层中的任意一种,以使得电子设备10能够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使用效果。

壳体12可以是电子设备10的电池盖,它的材质可以是玻璃、金属及塑胶等,也可以由其他电致变色材料制成。壳体12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主要用于与透明盖板111一同保护电子设备10。相应地,中框13的材质也可以是玻璃、金属及塑胶等。中框13也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主要用于支撑、固定电子设备10内部的结构件。进一步地,由于壳体12及中框13一般会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壳体12及中框13的材质可以优选地具有一定的耐磨耐蚀防刮等性能,或者在壳体12及中框13的外表面(也即是电子设备10的外表面)涂布一层用于耐磨耐蚀防刮的功能材料。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2与中框13可以是两个单独的结构件,如图2所示,两者可以通过卡接、胶接及焊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及其组合进行组装。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2与中框13还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件,例如通过冲压、注塑等方式制成。

一般地,电子设备10在整体上可以呈类似于盒形的外观结构,也即是显示模组11、壳体12及中框13均可以呈矩形设置。其中,显示模组11具有四个侧边缘,壳体12也具有四个侧边缘,中框13也相应地具有四个侧边缘;上述每一结构件的两两侧边缘之间一般采用圆弧过渡,以增加电子设备10的外观美感及握持手感。进一步地,显示模组11及壳体12中的至少一者与中框13连接的至少一个侧边缘为朝向中框13弯曲的结构。换句话说,显示模组11的四个侧边缘中至少有一个朝向中框13弯曲;和/或,壳体12的四个侧边缘中至少有一个朝向中框13弯曲。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侧边缘是一种简单的说法,并没有考虑侧边缘的宽度,也没有考虑显示模组11、壳体12及中框13在电子设备10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侧边缘也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线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模组11的四个侧边缘及壳体12的四个侧边缘均可以为朝向中框13弯曲的结构,如图1及图2所示,也即是上述侧边缘均可以为曲面结构,使得显示模组11在外观形态上呈四面弯曲,壳体12在外观形态上也呈四面弯曲。其中,通过显示模组11四面弯曲的方式,不仅能够减小甚至是隐藏显示模组11的黑边,从而使得电子设备10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显示视野;还能够使得显示面板112显示的画面能够以类似于“瀑布”的形态从显示模组11的正面延伸至其侧面,也即是显示模组11能够营造一种环绕显示的视觉效果,从而使得电子设备10给用户带来一种不同于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升降式摄像头及滑盖式摄像头等平板式全面屏的视觉体验,进而增加电子设备10的竞争力。进一步地,通过壳体12四面弯曲的方式,还能够增加电子设备10的外观美观及握持手感。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模组11及壳体12还可以是单面弯曲、双面弯曲及三面弯曲的外观形态,也可以是显示模组11及壳体12中的一者采用上述曲面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10以显示模组11及壳体12均为四面弯曲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图1及图2所示的电子设备10仅描述了显示模组11、壳体12及中框13的一部分(例如四分之一),其他部分的结构与图示中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再赘述。下面就电子设备10该四分之一部分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继续参阅图1及图2,透明盖板111包括一体成型结构的主体部1111及弯曲部1112,弯曲部1112环绕主体部1111,且两者平滑过渡;弯曲部1112朝向靠近中框13的方向延伸,以使得透明盖板111呈弯曲状设置。显示面板112包括一体成型结构的主显示部1121及副显示部1122,副显示部1122环绕主显示部1121,且两者平滑过渡;主显示部1121贴设于主体部1111,副显示部1122贴设于弯曲部1112,以使得显示面板112也呈弯曲状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显示面板112贴设于透明盖板111之后,副显示部1122相对于主显示部1121的最小弯曲半径可以为6mm,也即是显示模组11的最小曲率半径可以为6mm。以手机为例,其整机厚度一般小于10mm,该数值的曲率半径使得显示模组11在手机的整机厚度方向上能够具有较大的弯曲深度,也即是手机的侧面能够更多地显示画面,从而使得手机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显示视野。进一步地,壳体12包括一体成型结构的平板部121及弯折部122,弯折部122环绕平板部121,且两者平滑过渡;弯折部122朝向中框13的方向延伸,以使得壳体12呈弯曲状设置。其中,弯曲部1112与弯折部122可以通过卡接、胶接及焊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及其组合分别与中框13相对的两面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111及平板部121也可以略微弯曲,例如两者的弯曲方向远离彼此。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一体成型结构是指产品的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简单地进行割裂或划分。例如,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利用热弯技术,按照预定的工艺参数将平板形态的钢化玻璃弯曲成上述弯曲状设置的透明盖板111,如图1及图2所示,且弯曲部分与平直部分之间自然地圆弧过渡。其中,上述工艺参数可以根据原料的种类、弯曲的角度及曲率半径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在此不作限制。进一步地,可以将平板形态或预弯曲形态的oled屏幕贴设于弯曲状设置的透明盖板111,形成上述弯曲状设置的显示面板112,如图1及图2所示,从而制成弯曲状设置的显示模组11。再例如,如果壳体12的材质为玻璃,那么可以利用上述热弯技术将平板形态的钢化玻璃弯曲成上述弯曲状设置的壳体12;如果壳体12的材质为金属,那么可以利用冲压技术将金属板材弯曲成上述弯曲状设置的壳体12,如图1及图2所示,且弯曲部分与平直部分之间自然地圆弧过渡。因此,图1及图2中主体部1111与弯曲部1112之间的线条、主显示部1121与副显示部1122之间的线条及平板部121与弯折部122之间的线条仅是为了示意出上述各个部分之间的界线。换句话说,对于实际产品中的透明盖板111、显示面板112及壳体12而言,上述线条不是真实存在的,也即是上述各个部分之间平滑过渡。

中框13包括边框131及中板132,中板132与边框131连接并朝向远离边框131的方向延伸。其中,边框131的材质可以是金属,中板132的材质可以是塑胶,两者可以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制成中框13,也即是中框13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件,这样能够简化中框13的结构,降低中框13的制作成本。此时,边框131可以暴露于外界环境,并具有一外观面,能够起到装饰的作用;而中板132则主要位于电子设备10内部,能够起到支撑、固定电池14及其它诸如主板、摄像头模组、指纹模组等结构件的作用。进一步地,中板132靠近壳体12的一面可以开设电池仓133,电池仓133可以作为电子设备10中收容腔15的一部分,主要用于设置电池14。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在透明盖板111的材质为玻璃,壳体12的材质也为玻璃时,中框13可以只包括中板132,而无暴露于外界环境的边框131,玻璃材质的透明盖板111与壳体12可以借助玻璃钎料直接焊接连接,中框13则完全位于电子设备10内部。

进一步地,显示模组11与壳体12不仅可以在外观形态上呈四面弯曲的结构,还可以在外观形态上相对于中框13(尤其是边框131)呈对称结构,如图3所示,以使得电子设备10为用户营造一种对称美感。此时,电子设备10的最大外形线位于中框13的边框131,如图3中箭头a所示。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模组11还可以在上述对称结构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朝向中框13弯曲延伸,如图4所示,以增加显示模组11的侧面显示面积,从而使得电子设备10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显示视野。此时,电子设备10的最大外形线位于显示模组11的弯曲部1112,如图4中箭头b所示。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虽然显示模组11及壳体12可以在结构上朝向中框13弯曲以形成四面弯曲的外观结构,使得电子设备10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显示视野及更佳的外观美感、握持手感;但是壳体12的材质长久以来只是玻璃、金属及塑胶等中的一种,使得壳体12的材质及其质感均较为单一,导致用户容易产生触感疲劳。并且,上述材质比较冰冷,给用户的触感也较差。为此,本申请实施例在壳体12远离显示模组11的一面进一步设置装饰件16,共同作为本申请所述的壳体组件100。此时,装饰件16可以贴设于图2中平板部121及弯折部122远离显示模组11的一面,以使得装饰件16作为电子设备10的外观面。显然,当用户使用电子设备10时,不再与壳体12直接接触,而是与壳体12上设置的装饰件16接触,使得电子设备10能够为用户提供别样的视觉效果及握持手感。

下面就壳体组件的具体结构及其与电子设备中其他结构件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阅图5,图5是图1中电子设备沿着v-v方向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所述的电子设备主要包括与壳体12相关的部分结构,显示模组11等结构并未示出。

壳体组件100包括壳体12及装饰件16。其中,装饰件16的硬度可以小于壳体12的硬度,也即是装饰件16的柔软度可以优于壳体12的柔软度。例如,壳体12可以是玻璃制件、金属制件或塑胶制件,装饰件15则可以是皮革制件。其中,由于皮革制件与塑胶制件具有更佳的胶接性能,使得装饰件16借助胶体胶接于壳体12之后能够具有更大的结合强度,因此壳体12可以优选地为塑胶制件,以防止皮革制件的边缘起翘,从而增加壳体组件100的可靠性。进一步地,相较于玻璃制件、金属制件或塑胶制件,皮革制件的质地更加柔软,外观表现力更强,电子设备10采用装饰件16作为其背面的外观面时能够进一步改善整机的外观美感及握持手感,从而增加电子设备10的竞争力。

壳体12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23及第二表面124。对于电子设备10而言,由于壳体12包括一体成型结构的平板部121及弯折部122,使得第一表面123可以是平板部121及弯折部122共同远离显示模组11的一面,而第二表面124则可以是平板部121及弯折部122共同靠近显示模组11的一面。进一步地,由于弯折部122相对于平板部121可以呈弯曲状设置,使得第一表面123对应于平板部121的部分可以为平直面,而第一表面123对应于弯折部122的部分则可以为弧形面。相应地,第二表面124对应于平板部121的部分可以为平直面,而第二表面124对应于弯折部122的部分则可以为弧形面。

第一表面123与第二表面124之间通过第一端面125连接。其中,装饰件16可以借助胶体贴设于第一表面123及第一端面125,如图5所示。如此设置,装饰件16不仅能够覆盖于壳体12,从而改善电子设备10的外观美感及握持手感;还能够延伸至壳体12与中框13(具体为边框132)之间,也即是装饰件16的边缘可以藏匿在壳体12与边框132之间,以防止装饰件16的边缘起翘,从而增加壳体组件100的可靠性。此时,装饰件16与壳体12及中框13接触的部分均可以设置胶体,以增加装饰件16的胶接面积,从而增加装饰件16的胶接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2的厚度可以均匀一致,也即是对于电子设备10而言,弯折部122的厚度可以与平板部121的厚度相等,使得第一表面123与第二表面124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体一致。由于电子设备10往往由多个结构件组装而成,使得壳体12靠近显示模组11的一面(也即是第二表面124)可能局部设置有避让结构,以避免壳体12与其它结构件发生结构上的干涉,也可能局部设置有加强结构,以增加壳体12的局部强度,从而增加壳体12的可靠性。

参阅图6,图6是图5中壳体组件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装饰件16还可以进一步贴设于第二表面124,使得装饰件16至少部分包覆于壳体12的边缘,如图6所示,也即是壳体12的边缘被装饰件16夹持。如此设置,装饰件16至少部分被壳体12与中框13共同夹持,能够有效地防止装饰件16的边缘起翘。但是,如此设置又会增加壳体组件100的局部厚度,从而影响电子设备10的整体结构。例如,在壳体12呈弯曲状设置的情况下,为了使得壳体组件100依旧可以与中框13完成组装,对于壳体12而言,不得不减小弯折部122相对于平板部121弯曲的程度;对于中框13而言,不得不增加边框132在电子设备1的厚度方向上的宽度,以在后盖12与中框13之间形成一个能够收容装饰件16的空间,使得装饰件16至少部分包覆于壳体12的边缘在结构上是可行的。显然,这样降低了壳体12的弯曲弧度,增加了边框132的厚度,使得电子设备10的背面及侧面显得很厚重,降低了电子设备10的外观美感及握持手感。为此,本申请实施例重新设计壳体12的结构,尤其是壳体12的边缘部分,以兼顾装饰件16包裹于壳体12的需求及壳体12呈弯曲状设置的需求。下面就上述结构进行具体的说明:

共同参阅图7至图9,图7是图5中壳体组件又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壳体及支撑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7中壳体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7中壳体及支撑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壳体组件100还包括支撑件17,支撑件17主要用于代替壳体12的边缘部分,如图8所示,该边缘部分具体可以是弯折部122远离平板部121的边缘,使得壳体12的边缘能够减薄,以避免装饰件16包覆于壳体12的边缘之后影响电子设备10的整体结构。其中,支撑件17的厚度小于壳体12的厚度,且支撑件17的一端与壳体12连接,以保证结构上的可行性。

支撑件17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171及第四表面172,第三表面171与第四表面172之间通过第二端面173连接。其中,第三表面171与第一表面123同侧,第四表面172与第二表面124同侧,如图8所示。且相对于第一表面123,第四表面172与第一表面123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表面124与第一表面123之间的距离,使得壳体12靠近显示模组11的一面至少部分得以减薄,以便于装饰件16进行包覆。进一步地,第二端面173远离壳体12,装饰件16贴设于第一表面123、第三表面171及第二端面173,并能够进一步贴设于第四表面172,如图7所示。换句话说,通过在壳体12的边缘设置支撑件17,在进行装饰件16的贴设时,装饰件16不再包覆于壳体12,而是包覆于支撑件17。支撑件17与壳体12在电子设备10的厚度方向上可以形成一段差。其中,该段差的大小可以与装饰件16的厚度一致,以在装饰件16包覆于支撑件17之后,装饰件17远离第四表面172的一面可以平齐于第二表面124,从而兼顾装饰件16包裹于壳体12(实质上是支撑件17)的需求及壳体12呈弯曲状设置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第一表面123,第四表面172与第一表面123之间的距离、第二表面124与第一表面123之间的距离,两者之间的差值大小可以根据装饰件16的厚度进行合理的设计。进一步地,第二端面173与第一端面125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装饰件16的包覆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支撑件17主要用于使得壳体12的边缘能够变薄,尤其是壳体12靠近显示模组11的一面。对于壳体12远离显示模组11的一面而言,由于第一表面123及第三表面171会贴设装饰件16,而装饰件16具有一定的柔软度,使得第三表面171可以平齐于第一表面123,第三表面171也可以略微凸出于第一表面123,第三表面171还可以略微凹陷于第一表面123。优选地,第三表面171平齐于第一表面123,使得壳体12及支撑件17远离显示模组11的一面尽可能的平整。

壳体12可以为塑胶制件,支撑件17可以为金属制件。例如,金属制件的材质为不锈钢、铝合金、镁合金及钛合金中的一种。其中,两者可以采用注塑成型工艺,使得支撑件17与壳体12形成一体成型结构。进一步地,支撑件17可以部分嵌设于壳体12,以增加支撑件17与壳体12之间的结合强度。其中,支撑件17嵌设于壳体12的部分可以开设有多个贯穿孔174,如图9所示,多个贯穿孔174沿着壳体12的周向间隔设置,使得支撑件17与壳体12注塑成型之后能够相互咬合,从而增加两者的结合强度,进而增加壳体组件100的可靠性。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由于壳体12远离显示模组11的一面贴设有装饰件16,使得电子设备10的整机厚度会有些许增加,电子设备10中边框132与壳体组件100之间的弧度(也即是电子设备10的侧面与背面之间的弧度)也会些许减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电子设备10的外观美感及握持手感。例如,壳体12的厚度一般可以为0.5-0.6mm,而装饰件16的厚度可以为0.6-0.8mm,装饰件16贴设于壳体12之后无疑增加了整体的厚度。对此,如果使得壳体12朝向显示模组11靠拢,或增加壳体12中弯折部122相对于平板部121的弯曲程度,势必会占用电子设备10中其它结构件的空间,甚至是导致结构件之间发生结构上的干涉。例如,电池14一般设置在中框13与壳体12之间,具体可以是设置在上述电池仓133内;为了增加电子设备10的续航能力,一般会尽可能增加电池14的容量,一方面即是增加电池14的体积,使得电池14一般会占据电子设备10内部很大的空间,如图10所示。因此,如果使得壳体12朝向显示模组11靠拢,势必会在电子设备10的厚度方向上压缩电池14的尺寸,那么电池14只有在电子设备10的长度、宽度方向上增加尺寸,才能使得电池14的总体积大体不变。然而,在壳体12呈弯曲状设置的情况下,电池14在电子设备10的长度、宽度方向上增加尺寸可能会与壳体12(尤其是弯折部122)发生结构上的干涉。为此,本申请实施例在壳体组件100靠近显示模组11的一面设置避让结构,以避免壳体12与电池14发生结构上的干涉。下面就避让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阅图11,图11是图5中壳体组件又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由于支撑件17能够使得壳体12的边缘局部得到减薄,尤其是壳体12靠近显示模组11(也即是电池14)的一面,使得壳体12与中框13之间可以给电池14留出更多的空间,使得电池14可以在电子设备10的长度、宽度方向上增加尺寸。因此,支撑件17可以进一步朝着靠近壳体12的平板部121靠拢,如图11所示,也即是支撑件17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代替弯折部122,从而使得支撑件17与壳体12能够共同形成避让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支撑件17能够满足装饰件16的包覆需求的前提下,支撑件17在电子设备10的长度或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可以进一步根据电池14的避让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进一步地,由于壳体12可以呈四面弯曲的外观结构,而电池14的外形结构也可以是长方体。因此,基于避让需求,如果电池14的任意一边与壳体12发生结构上的干涉,则支撑件17可以呈一字型;如果电池14的相对两边与壳体12发生结构上的干涉,则支撑件17也可以呈一字型,只是其数量为两个;如果电池14的相邻两边与壳体12发生结构上的干涉,则支撑件17可以呈l字型;如果电池14的三边与壳体12发生结构上的干涉,则支撑件17可以呈u字型,如图10所示。当然,支撑件17还可以呈口字型,如图9所示。

参阅图12,图12是图5中壳体组件再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在壳体12呈弯曲状设置的情况下,电池14在电子设备10的长度、宽度方向上增加尺寸可能会与壳体12(尤其是弯折部122)发生结构上的干涉。为此,第二表面124可以部分朝向第一表面123凹陷以形成避让结构,使得壳体12能够避让电子设备10的电池14,如图12所示。其中,避让结构主要用于对电池14的边角进行避让。

避让结构还可以由第二表面124延伸至第一表面123,以扩大避让结构的范围,从而增加避让结构的可靠性。此时,避让结构会将壳体12分割成第一主体部126及第二主体部127。其中,第一主体部126远离第一端面125,第二主体部127靠近第一端面125。对于电子设备10而言,由于壳体12包括一体成型结构的平板部121及弯折部122,如果避让结构恰好设置在弯折部122与平板部121的交界处,那么第一主体部126可以是平板部121的部分结构,第二主体部127则可以是弯折部122的部分结构;如果避让结构设置在弯折部122,那么第一主体部126及第二主体部127均可以是弯折部122的部分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壳体12可以呈四面弯曲的外观结构,而电池14的外形结构也可以是长方体。因此,基于避让需求,如果电池14的任意一边与壳体12发生结构上的干涉,则避让结构可以呈一字型;如果电池14的相对两边与壳体12发生结构上的干涉,则避让结构也可以呈一字型,只是其数量为两个;如果电池14的相邻两边与壳体12发生结构上的干涉,则避让结构可以呈l字型;如果电池14的三边与壳体12发生结构上的干涉,则避让结构可以呈u字型。当然,避让结构还可以呈口字型,以环绕电池14。

共同参阅图13至图15,图13是图5中壳体组件再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壳体及支撑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3中壳体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由于第二表面124部分朝向第一表面123凹陷以形成避让结构之后,使得壳体12在避让结构处的结构强度变弱,可能存在结构失效的风险。为此,可以将上述支撑件17设置在第一主体部126与第二主体部127之间,如图12所示。也即是支撑件17的一端连接第一主体部126,支撑件17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主体部127,以将第一主体部126与第二主体部127连接起来,从而增加壳体12的结构强度。

类似地,支撑件17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171及第四表面172,第三表面171与第一表面123同侧,第四表面172与第二表面124同侧。且相对于第一表面123,第四表面172与第一表面123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表面124与第一表面123之间的距离,使得支撑件17与第一主体部126及第二主体部127共同形成避让结构。如此设置,既能够实现上述避让需求,又能够增加壳体12的结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第一表面123,第四表面172与第一表面123之间的距离、第二表面124与第一表面123之间的距离,两者之间的差值大小可以根据上述避让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

对于壳体12远离显示模组11的一面而言,支撑件17可以外嵌于壳体12,如图12所示。此时,装饰件16至少贴设于第一表面123及第三表面171。进一步地,由于装饰件16具有一定的柔软度,使得第三表面171可以平齐于第一表面123,第三表面171也可以略微凸出于第一表面123,第三表面171还可以略微凹陷于第一表面123。优选地,第三表面171平齐于第一表面123,使得壳体12及支撑件17远离显示模组11的一面尽可能的平整。在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件17还可以内嵌于壳体12,使得第三表面171被第一表面123覆盖。此时,装饰件16至少贴设于第一表面123。

第一主体部126及第二主体部127可以为塑胶制件,支撑件17可以为金属制件。例如,金属制件的材质为不锈钢、铝合金、镁合金及钛合金中的一种。其中,两者可以采用注塑成型工艺,使得支撑件17与第一主体部126及第二主体部127形成一体成型结构。进一步地,支撑件17可以部分嵌设于第一主体部126及第二主体部127,以增加支撑件17与壳体12之间的结合强度。其中,支撑件17嵌设于第一主体部126的部分和/或支撑件17嵌设于第二主体部127的部分可以开设有多个贯穿孔174,如图14所示,多个贯穿孔174沿着壳体12的周向间隔设置,使得支撑件17与第一主体部126及第二主体部127注塑成型之后能够相互咬合,从而增加两者的结合强度,进而增加壳体组件100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