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监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81037发布日期:2020-10-09 22:30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车载监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载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监控装置。



背景技术:

车载设备包括行车记录仪、人脸识别装置、驾驶员状态监测装置、车载机器人等。行车记录仪大多数设置在车辆内的后视镜处,仅作为行车记录功能使用;人脸识别装置多数设置在方向盘转向柱、仪表底部、左a柱位置等,仅解决人脸识别的需求;驾驶员状态监测装置大多设置在方向盘装饰相助、仪表底部,仅实现监测驾驶员的行车状态,例如,面部表情及情绪。

综上,若是要在车辆内实现上述多种功能,车辆内则需安装多个车载设备,这样,无疑占据车内空间,且使用上不方便,需熟悉所有设备的操作方法,以及购置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车载监控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车载监控装置功能单一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载监控装置包括:

前置摄像组件,用于采集驾驶人员的行车状态数据。

即前置摄像组件为dsm(driverstatemonitoring)摄像组件,用于监测分析驾驶人员异常驾驶状态并提供相关预警的摄像头,可对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的目不视前方、打电话、抽烟、闭眼、打哈欠等疲劳驾驶和注意力分散行为进行实时检测和及时报警提示,作为智能车载辅助设备可全面减小司机行为安全隐患;

后置摄像组件,用于采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数据,辅助驾驶人员。

即后置摄像组件为adas(advanceddrivingassistancesystem)摄像组件,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随时观测周围的环境,收集数据,进行静态、动态物体的辨别、侦测与追踪,并能够结合导航仪的地图数据,进行系统地运算与分析,从而预先让驾驶人员察觉到可能发生的危险,有效地增加车辆驾驶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壳体,包括前壳,以及与前壳相扣合以围合形成容置空间的后壳,前壳向外凸伸形成第一枢接板,后壳向外凸伸形成与第一枢接板相对应的第二枢接板,前置摄像组件的相对两端分别枢接于第一枢接板和第二枢接板,并且,前置摄像组件相对第一枢接板和\或第二枢接板绕于y轴方向转动,后置摄像组件设于容置空间内且相对前壳绕于z轴方向转动,后置摄像组件的镜头穿设于所前壳的外部;

安装支架,用于安装在车辆内,安装支架枢接于前壳上,并且,安装支架相对前壳绕于z轴方向转动。可以理解地,通过安装支架将车载监控装置固定在车内,以及,安装支架与后置摄像组件相平行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监控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提供的车载监控装置,通过安装支架固定在车辆内,可通过螺钉或粘贴的方式进行固定,前壳相对安装支架绕于z轴方向转动时,能够大范围地调节后置摄像组件的俯仰角度,同时,后置摄像组件自身又可相对前壳绕于z轴方向转动,即对车辆前方路况的采集角度进行微调。以及,前置摄像组件可相对第一枢接板或第二枢接板绕于y轴转动,以适应不同身材以及坐姿的架势人员。再者,本申请的车载监控装置,能够同时满足监测分析驾驶人员异常驾驶状态以及车辆行驶状态,功能更加齐全,且安全性能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监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监控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监控装置的爆炸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监控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监控装置的左视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监控装置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监控装置的后置摄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监控装置的后置摄像组件的爆炸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监控装置的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监控装置的电路板组、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监控装置的前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监控装置又一角度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至图3,本申请提供的车载监控装置包括:

前置摄像组件100,用于采集驾驶人员的行车状态数据。即前置摄像组件100为dsm(driverstatemonitoring)摄像组件,用于监测分析驾驶人员异常驾驶状态并提供相关预警的摄像头,可对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的目不视前方、打电话、抽烟、闭眼、打哈欠等疲劳驾驶和注意力分散行为进行实时检测和及时报警提示,作为智能车载辅助设备可全面减小司机行为安全隐患。

后置摄像组件200,用于采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数据,辅助驾驶人员。即后置摄像组件200为adas(advanceddrivingassistancesystem)摄像组件,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随时观测周围的环境,收集数据,进行静态、动态物体的辨别、侦测与追踪,并能够结合导航仪的地图数据,进行系统地运算与分析,从而预先让驾驶人员察觉到可能发生的危险,有效地增加车辆驾驶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壳体300,壳体300包括前壳301,以及与前壳301相扣合以围合形成容置空间的后壳303,前壳301向外凸伸形成第一枢接板302,后壳303向外凸伸形成与第一枢接板302相对应的第二枢接板304,前置摄像组件100的相对两端分别枢接于第一枢接板302和第二枢接板304,并且,前置摄像组件100相对第一枢接板302和\或第二枢接板304绕于y轴方向转动,可以理解地,第一枢接板302和第二枢接板304相互平行,且前置摄像组件100的相对两端夹设于第一枢接板302和第二枢接板304之间。后置摄像组件200设于容置空间内且相对前壳301绕于z轴方向转动,后置摄像组件200的镜头穿设于所前壳301的外部。这里,y轴与前置摄像组件100的中轴线相重合,即前置摄像组件100绕于自身中轴线转动。同时,z轴与后置摄像组件200的中轴线相重合,即后置摄像组件200绕于自身中轴线转动。可以理解地,在空间设置上,前置摄像组件100和后置摄像组件200相垂直。

安装支架400,用于安装在车辆内,安装支架400枢接于前壳301上,并且,安装支架400相对前壳301绕于z轴方向转动。可以理解地,通过安装支架400将车载监控装置固定在车内,以及,安装支架400与后置摄像组件200相平行设置。

本申请提供的车载监控装置,通过安装支架400固定在车辆内,可通过螺钉或粘贴的方式进行固定,前壳301相对安装支架400绕于z轴方向转动时,能够大范围地调节后置摄像组件200的俯仰角度,同时,后置摄像组件200自身又可相对前壳301绕于z轴方向转动,即对车辆前方路况的采集角度进行微调。以及,前置摄像组件100可相对第一枢接板302或第二枢接板304绕于y轴转动,以适应不同身材以及坐姿的架势人员。再者,本申请的车载监控装置,能够同时满足监测分析驾驶人员异常驾驶状态以及车辆行驶状态,功能更加齐全,且安全性能更高。

请参考图1和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前置摄像组件100包括前置摄像外壳101以及转动调节件102,前置摄像外壳101的一端枢接于第一枢接板302且另一端枢接于第二枢接板304,这里,前置摄像外壳101的端部设有枢接轴,在第一枢接板302和第二枢接板304上开设枢接孔,当然,根据实际需要枢接孔和枢接轴设置位置可以调换。转动调节件102沿y轴方向依次穿设第一枢接板302和前置摄像外壳101的端部,并且,转动调节件102绕于前置摄像外壳101的中轴线转动。这里,转动调节件102的中轴线与前置摄像外壳101的中轴线相平行,即当转动调节件102绕于前置摄像外壳101的中轴线转动时,可带动前置摄像外壳101绕于自身中轴线自转,以获得需要的转动角度。

继续参考图3,前置摄像外壳101包括第一外壳103以及与第一外壳103相扣合的第二外壳104,第一枢接板302上开设有供转动调节件102转动限位的弧形孔105,转动调节件102穿过弧形孔105连接于第二外壳104。可以理解地,弧形孔105限制转动调节件102的摆动角度,即限制了前置摄像外壳101的转动角度。

继续参考图3和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枢接板302上设有刻度线106,第一外壳103上设有与刻度线106相对应的指向结构107。即根据实际角度需要,转动时,第一外壳103上的指向结构107与第一枢接板302上的刻度线106相对应。例如,第一枢接板302上的刻度线106的最小间距为10°,那么,前置摄像外壳101每转动一个刻度就是10°。

请参考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前置摄像组件100还包括设于第一外壳103上的前置镜头108和红外灯109,以及盖设于前置镜头108和红外灯109上的透红外镜片110。这里,前置镜头108为dsm镜头,红外灯109使得前置镜头108满足夜视的功能,而透红外镜片110的作用是避免前置镜头108和红外灯109暴露,即从外界看不出二者位置。具体地,在第一外壳103上设有两个红外灯109,以及位于两个红外灯109之间的前置镜头108,两个红外灯109与前置镜头108的中心距离均为35mm。

请参考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外壳104上开设有出线孔111,同时,壳体300上开设有与出线孔111相对应的开孔,即前置摄像组件100的内部元器件通过出线孔111和开孔进行走线,与壳体300内的元器件进行电性连接。

请参考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后置摄像组件200的镜头所处的平面与前置摄像组件100的镜头所处的平面呈夹角a。可以理解地,当安装支架400设于前挡风玻璃,后摄像组件的镜头朝向呈水平方向时,前置摄像组件100的镜头则呈一定的仰角,这样,便于前置摄像组件100采集驾驶人员的面部特征,同时,不影响其视线。根据实际需求,可设置不同的初始夹角a。例如,初始夹角a为15°。

请参考图2、图6、图7和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后置摄像组件200包括安装于后壳303内的镜头支架201、枢接于镜头支架201上的后置摄像主体202以及一端枢接于前壳301的角度调节组件203,角度调节组件203的另一端依次穿设于后壳303和镜头支架201且连接于后置摄像主体202,后置摄像主体202于角度调节组件203带动下绕于镜头支架201的枢接点转动。可以理解地,镜头支架201用于固定后置镜头主体,保证后置镜头主体绕于枢接点相对镜头支架201俯仰摆动,同时,利用角度调节组件203限制后置镜头主体的俯仰摆动的幅度。

继续参考图6至图8,后置摄像主体202包括后置摄像外壳204以及安装于后置摄像外壳204内的后置镜头205,后置摄像外壳204背离后置镜头205的端侧设有一用于与角度调节组件203连接的连接臂206,后置摄像外壳204的相对两端设有枢接柱,镜头支架201上开设有与枢接柱相对应的枢接孔。可以理解地,角度调节组件203带动连接臂206,使得后置镜头205外壳绕于枢接孔俯仰摆动。

请参考图8,角度调节组件203包括一端枢接于前壳301的转动扳手207、设于转动扳手207另一端的限位块208以及穿设于限位块208且连接于连接臂206的转动轴209。这里,转动板手上设有间隔设置的两个卡接臂,将限位块208卡接于两个卡接臂之间进行限位,转动轴209则固定在限位块208内,即绕于枢接位置转动转动扳手207时,卡接臂带动限位块208,再由限位块208带动转动轴209,最后,转动轴209带动连接臂206,使得后置摄像外壳204俯仰摆动。

请参考图1、图2和图9,在一个实施例中,安装支架400包括本体401以及间隔地设于本体401上的两个转动板402,各转动板402通过螺钉连接于前壳301,并且,至少一转动板402朝向前壳301的一侧设于转动限位结构403,这里,转动限位结构403为旋转齿槽。具体地,在本体401背离转动板402的一侧设有粘接层,便于用户将本体401固定在挡风玻璃上。

请参考图10和图11,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载监控装置还包括安装于容置空间的电路板组404、设于电路板组404上的定位组件405、贴附于前壳301内侧的天线组件406以及安装于前壳301上的喇叭407,定位组件405、天线组件406以及喇叭407均与电路板组404电性连接。这里,定位组件405为gps定位装置,天线组件406为4g天线和/或wifi天线。这样,当前置摄像组件100或后置摄像组件200监测到异常时,会触发图片或短视屏,并通过gps定位装置、4g网络或无线网络传输至云服务器,实现对车辆和司机的可视化管理,为智能化控制车辆行驶提供技术铺垫。同时,还可通过喇叭407对驾驶人员进行现场预警,尤其是驾驶人员疲劳驾驶时。

请参考图10,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路板组404包括层叠设置的主板408和副板409,主板408上设有存储卡卡槽410,副板409上设有sim卡卡槽411。这里,将主板408和副板409层叠设置更加节省空间。

请参考图10,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组件405包括设于副板409上的屏蔽支架412、设于屏蔽支架412上的定位模块413,前壳301上开设有与定位模块413相对应的开槽结构414。这里,屏蔽支架412为金属铝材质,用于隔离电路板组404对定位模块413的干扰和屏蔽作用。同时,前壳301的开槽结构414与定位模块413相对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干扰和屏蔽作用。

请参考图12,在一个实施例中,主板408朝向后壳303的一侧设有led灯排415,后壳303上开设有与led灯排415的灯珠对应的多个通光孔416以及盖设于各通光孔416上的预警提示盖板417。可以理解地,led灯排415与预警提示盖板417组合为信号提示区,例如,预警提示盖板417上有疲劳预警图标、分心预警图标、拨打电话预警图标、吸烟预警图标、车辆碰撞预警图标以及车辆偏离预警图标等。即通过点亮对应图标,来提示驾驶人员。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