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03350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备电池的电子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便携式计算机(PortableComputer)因为具有轻薄且容易携带的特性,使其销售量与市占率已逐渐取代传统的桌上型计算机。几乎所有的便携式计算机上都配备有可重复充电的充电电池,以在没有电源供应的场所提供便携式计算机运作独立运作所需的电能。一般来说,便携式计算机主机的底部或是后端会设置有用来收纳上述充电电池的电池槽,而且电池槽中设置有可活动的卡钩。当使用者将充电电池置入于便携式计算机的电池槽内时,充电电池的电连接埠就会连接电池槽内的电连接座,同时电池槽的卡钩会勾扣住充电电池。于是,充电电池就被卡钩固定于电池槽内,并可同时提供电能给便携式计算机,或是通过便携式计算机外接电源来进行充电。在大多数的便携式计算机中,用来固定充电电池的卡钩都是通过一个推钮卡榫来释放,例如近年来相当热门的UMPC(UltraMobilePersonalComputer)就是采用这种设计。推钮卡榫的一端会直接或间接连接于卡钩,而另一端则外露于主机机壳。推钮卡榫本身可以在机壳上滑动,且当推钮卡榫被外力推动时可以连动或带动卡钩位移,进而释放充电电池。当使用者欲拆下或更换充电电池时,只要以手朝释放方向推动推钮卡榫就能将充电电池由主机机壳上退出。然而,绝大多数的推钮卡榫都是设置于主机机壳的底面,如此一来,当使用者欲拆卸充电电池时就必须先将便携式计算机整个翻过来,才有办法推动推钮卡榫。虽然这种配置方式能够避免因误触推钮卡榫而导致充电电池意外掉落,但是却会使拆换充电电池的手续相当麻烦且难以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便携式计算机的充电电池拆卸手续麻烦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电池,具有至少一固定钩;及一机壳,具有一第一弹性件、至少一活动钩组件及至少一导引槽,该活动钩组件沿该导引槽作动于一卡掣位置与一释放位置之间,而该第一弹性件对应于该电池设置;其中,通过该电池沿一结合方向置入该机壳,并推抵该活动钩组件至该卡掣位置,该活动钩组件扣持该固定钩而固定该电池,且该第一弹性件常态地相反于该结合方向推抵该电池,通过该活动钩组件位于该卡掣位置且被该电池朝该结合方向推抵,该活动钩组件作动至该释放位置而释放该固定钩,且该第一弹性件推抵该电池退出该机壳。所述的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活动钩组件包括有一卡钩,于该卡掣位置与该固定钩卡合,且于该释放位置脱离该固定钩;一连杆,该连杆的一端枢接于该卡钩,而另一端沿该导引槽滑动;及一第二弹性件,对应于该连杆设置,通过该第二弹性件常态地相反于该结合方向推抵该连杆,连动该卡钩位移至该卡掣位置或该释放位置。所述的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机壳还具有至少一限位槽,对应于该导引槽且沿该结合方向设置,该卡钩沿该限位槽位移于该卡掣位置与该释放位置之间,且该第二弹性件两端分别抵靠于该连杆与该限位槽的底端。所述的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限位槽的开口一侧具有一斜面,该卡钩于该释放位置抵靠于该斜面,而倾斜于该限位槽。所述的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二弹性件为一压縮弹簧。所述的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导引槽具有一卡掣点、一释放点、一卡掣路径及一释放路径,通过该连杆沿该卡掣路径朝该卡掣点滑动,连动该卡钩由该释放位置位移至该卡掣位置,且通过该连杆沿该释放路径朝该释放点滑动,连动该卡钩由该卡掣位置位移至该释放位置。所述的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卡掣路径与该释放路径分别具有一临界点,通过该连杆于该等临界点前朝向该结合方向滑动,该卡钩朝向该结合方向位移,且通过该连杆在通过该等临界点后相反于该结合方向滑动,该卡钩相反于该结合方向位移。所述的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弹性件为一弹片,通过该弹片一端固定于该机壳,另一端抵靠于该机壳,且该弹片的中段抵靠于该电池,该活动钩组件释放该固定钩时相反于该结合方向推抵该电池。所述的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弹性件为一压縮弹簧,通过该压縮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于该机壳与该电池,该活动钩组件释放该固定钩时相反于该结合方向推抵该电池。所述的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弹性件为一橡胶块,通过该橡胶块一端抵靠于该电池,而另一端固定于该机壳,该活动钩组件释放该固定钩时变形而相反于该结合方向推抵该电池。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当电池被推入机壳后,活动钩组件会被电池推动而扣住电池的固定钩,以将电池迅速地固定在机壳,而当电池被固定在机壳且又被朝结合方向推动后,活动钩组件会释放电池的固定钩,且第一弹性件会相反于结合方向推抵电池,以将电池迅速地退出机壳,不但无须翻动整个机壳就能拆装电池,更能简化拆装电池的手续。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机壳与电池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导引槽的剖面示意图;图3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机壳与电池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活动钩组件位于释放位置;图3B为图3A的局部剖面示意图4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机壳与电池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活动钩组件的连杆位于导引槽的卡掣路径上;图4B为图4A的局部剖面示意图5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机壳与电池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活动钩组件的连杆位于导引槽的卡掣路径的临界点;图5B为图5A的局部剖面示意图6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机壳与电池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活动钩组件位于卡掣位置;图6B为图6A的局部剖面示意图7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机壳与电池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活动钩组件的连杆位于导引槽的释放路径上;图7B为图7A的局部剖面示意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机壳与电池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活动钩组件位于释放位置;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机壳与电池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活动钩组件位于卡掣位置;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机壳与电池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活动钩组件位于释放位置;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机壳与电池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活动钩组件位于卡掣位置。其中,附图标记10机壳11固定槽12限位槽13斜面14第一弹性件20导引槽21释放点22卡掣点23卡掣路径24释放路径25临界点26临界点30活动钩组件31卡钩32连杆33第二弹性件50电池51固定钩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更详细的描述。请参阅图1至图7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的第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包括有一机壳10及一电池50。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实例中,上述电子装置指便携式计算机(PortableComputer),例如笔记本计算机(Notebook)、UMPC(UltraMobilePersonalComputer)等等。请参阅图1所示。机壳10指上述便携式计算机中用来装载主机板、硬盘机、光碟机、键盘等等电子零件的主机机壳。机壳10的后侧具有一固定槽11,其中固定槽11用于容置电池50。电池50指配置于上述便携式计算机主机后侧的锂充电电池模块,可存储电能并重复充电与放电。当电池50装入机壳10后可与便携式计算机的电源模块电性连接,以供应便携式计算机独立运作所需的电能,或者是由便携式计算机外接的电源来进行充电。电池50具有二个固定钩51,其中当电池50装入机壳10时,固定钩51朝向固定槽11。虽然本实施例中固定钩51的设置数量为二个,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固定钩51的设置数量并不以二个为限,也可以是一个或是二个以上。电池50沿一结合方向置入机壳10,其中上述结合方向指电池50装入固定槽11的过程中固定钩51的指向。请参阅图1、图2及图3A所示。机壳10还具有二限位槽12、一第一弹性件14、二导引槽20及二活动钩组件30。限位槽12设置于机壳10内部且位于固定槽11一侧,其中限位槽12的数量与设置位置对应于电池50的固定钩51(图示中仅表示一个限位槽12)。各限位槽12对应于导引槽20且沿上述结合方向设置,而且限位槽12的开口的一侧具有一斜面13。第一弹性件14可以是一金属或塑料材质的弹片,对应于电池50而设置于固定槽11一侧。第一弹性件14(弹片)的一端固定于机壳10,而其另一端抵靠机壳10,且第一弹性件14的中段抵靠于电池50。当电池50置入机壳10的固定槽11时,电池50会推挤第一弹性件14朝上述结合方向变形,并使第一弹性件14常态地相反于上述结合方向推抵电池50。请参阅图2及图3A所示。导引槽20设置于机壳10内部且对应于限位槽12,其中导引槽20的设置数量对应于电池50的固定钩51(图示中仅表示一个导引槽20)。各导引槽20分别具有一释放点21、一卡掣点22、一卡掣路径23及一释放路径24,而卡掣路径23与释放路径24分别具有一临界点25及一临界点26。释放点21为导引槽20中最接近固定槽11的点,而临界点25为导引槽20中最远离固定槽11的点。卡掣路径23指在导引槽20中由释放点21往卡掣点22且经过临界点25的移动路径,而释放路径24指在导引槽20中由卡掣点22往释放点21且经过临界点26的移动路径。临界点25为卡掣路径23上的方向转折点,而临界点26为释放路径24上的方向转折点。请参阅图l、图3A、图3B、图6A及图6B所示。活动钩组件30沿导引槽20作动于一卡掣位置(图6A及图6B)与一释放位置(图3A及图3B)之间,其中活动钩组件30的设置数量对应于电池50的固定钩51(图示中仅表示一个活动钩组件30)。各活动钩组件30包括有一卡钩3K—连杆32及一第二弹性件33。卡钩31的后端容置于限位槽12中,而卡钩31的前端位于限位槽12夕卜,且伸入固定槽ll内。卡钩31于上述卡掣位置与电池50的固定钩51卡合,使活动钩组件30可扣持固定钩51。卡钩31于上述释放位置脱离电池50的固定钩,且卡钩31在上述释放位置其一侧抵靠于限位槽12的斜面13,并倾斜于限位槽12。连杆32的一端枢接于卡钩31的后端,而另一端以可滑动的方式置入导引槽20,使连杆32可以沿导引槽20滑动。当卡钩31被推动时会同时沿限位槽12移动与转动,并带动连杆32沿导引槽20滑动,并使连杆32同时相对于限位槽12移动与转动。当连杆32被推动时会沿导引槽20滑动,而同时相对于限位槽12移动与转动,并带动卡钩31沿限位槽12移动与转动。第二弹性件33可以是一压縮弹簧,容置于限位槽12中且对应于连杆32设置。第二弹性件33两端分别抵靠于连杆32与限位槽12底部,以常态地相反于上述结合方向推抵连杆32沿导引槽20滑动,而以连杆32连动卡钩31位移至上述卡掣位置或上述释放位置。请参阅图1、图2、图3A、图3B、图4A、图4B、图5A图5B、图6A及图6B所示。活动钩组件30位于释放位置(图3B)时,连杆32位于导引槽20的释放点21,此时第二弹性件33推抵连杆32的弹性力被导引槽20抵销,使连杆32与卡钩31处于稳态(StableState),所以在没有外力施加之下连杆32与卡钩31就不会移动或转动。当电池50沿上述结合方向置入机壳10的固定槽II时,电池50会先接触并挤压第一弹性件14变形,然后朝上述结合方向推抵活动钩组件30的卡钩31。接着,活动钩组件30受到电池50的推抵离开释放位置,而连杆32与卡钩31也离开稳态。在电池50持续推抵之下,连杆32会沿卡掣路径23朝卡掣点22滑动,并同时压縮第二弹性件33及连动卡钩31由释放位置位移至卡掣位置(图6B)。在连杆32沿卡掣路径23滑动过程中,连杆32于临界点25前朝向上述结合方向滑动,使卡钩31朝向上述结合方向位移,且连杆32通过临界点25后相反于上述结合方向滑动,使卡钩31相反于上述结合方向位移。当活动钩组件30位于卡掣位置时,连杆32位于导引槽20的卡掣点22,此时第二弹性件33推抵连杆32的弹性力与第一弹性件14推抵电池50的弹性力被导引槽20所抵销,使连杆32与卡钩31处于稳态steady,所以在没有外力施加之下连杆32与卡钩31就不会移动或转动。活动钩组件30于卡掣位置以卡钩31扣持固定钩51,以将电池50固定在机壳10的固定槽11,并使电池50与固定槽11底端具有适当的间隙。请参阅图l、图2、图3A图3B、图6A、图6B、图7A及图7B所示。当活动钩组件30位于卡掣位置且被电池50朝上述结合方向推抵时,因电池50与固定槽11底端具有间隙,活动钩组件30会朝上述结合方向离开卡掣位置(图6B),而连杆32与卡钩31也离开稳态,使连杆32会沿释放路径24朝释放点21滑动。在连杆32沿释放路径24滑动过程中,连杆32于临界点26前朝向上述结合方向滑动,使卡钩31朝向上述结合方向位移,且连杆32通过临界点26后相反于上述结合方向滑动,使卡钩31相反于上述结合方向位移。当连杆32通过临界点26后,第二弹性件33就会相反于上述结合方向推抵连杆32,使活动钩组件30作动至释放位置(图3B),而卡钩31也就释放固定钩51。当活动钩组件30释放固定钩51后,第一弹性件14就会相反于上述结合方向推抵电池50,使电池50退出机壳10的固定槽11。请参阅图8及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14为一压缩弹簧,其两端分别抵靠于机壳10与电池50。当电池50置入机壳IO的固定槽11时,电池50会压縮第一弹性件14,使第一弹性件14会常态地相反于上述结合方向推抵电池50。所以,当活动钩组件30于释放位置释放固定钩51时,第一弹性件14就会推抵电池50退出机壳10的固定槽11。请参阅图10及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14为一橡胶块,其一端抵靠于电池50,另一端固定于机壳10。当电池50置入机壳10的固定槽11时,电池50会推挤第一弹性件14变形,使第一弹性件14会常态地相反于上述结合方向推抵电池50。所以,当活动钩组件30于释放位置释放固定钩51时,第一弹性件14就会推抵电池50退出机壳10的固定槽11。综观上述,当电池50被推入机壳10后,活动钩组件30会被电池50推动而扣住电池50的固定钩51,以将电池50迅速地固定在机壳10,而当电池50被固定在机壳10且又被朝结合方向推动后,活动钩组件30会释放电池50的固定钩51,且第一弹性件14会相反于结合方向推抵电池50,以将电池50迅速地退出机壳10,不但无须翻动整个机壳10就能拆装电池50,更能简化拆装电池50的手续。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电池,具有至少一固定钩;及一机壳,具有一第一弹性件、至少一活动钩组件及至少一导引槽,该活动钩组件沿该导引槽作动于一卡掣位置与一释放位置之间,而该第一弹性件对应于该电池设置;其中,通过该电池沿一结合方向置入该机壳,并推抵该活动钩组件至该卡掣位置,该活动钩组件扣持该固定钩而固定该电池,且该第一弹性件常态地相反于该结合方向推抵该电池,通过该活动钩组件位于该卡掣位置且被该电池朝该结合方向推抵,该活动钩组件作动至该释放位置而释放该固定钩,且该第一弹性件推抵该电池退出该机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活动钩组件包括有一卡钩,于该卡掣位置与该固定钩卡合,且于该释放位置脱离该固定钩;一连杆,该连杆的一端枢接于该卡钩,而另一端沿该导引槽滑动;及一第二弹性件,对应于该连杆设置,通过该第二弹性件常态地相反于该结合方向推抵该连杆,连动该卡钩位移至该卡掣位置或该释放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机壳还具有至少一限位槽,对应于该导引槽且沿该结合方向设置,该卡钩沿该限位槽位移于该卡掣位置与该释放位置之间,且该第二弹性件两端分别抵靠于该连杆与该限位槽的底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限位槽的开口一侧具有一斜面,该卡钩于该释放位置抵靠于该斜面,而倾斜于该限位槽。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弹性件为一压縮弹簧。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引槽具有一卡掣点、一释放点、一卡掣路径及一释放路径,通过该连杆沿该卡掣路径朝该卡掣点滑动,连动该卡钩由该释放位置位移至该卡掣位置,且通过该连杆沿该释放路径朝该释放点滑动,连动该卡钩由该卡掣位置位移至该释放位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掣路径与该释放路径分别具有一临界点,通过该连杆于该等临界点前朝向该结合方向滑动,该卡钩朝向该结合方向位移,且通过该连杆在通过该等临界点后相反于该结合方向滑动,该卡钩相反于该结合方向位移。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件为一弹片,通过该弹片一端固定于该机壳,另一端抵靠于该机壳,且该弹片的中段抵靠于该电池,该活动钩组件释放该固定钩时相反于该结合方向推抵该电池。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件为一压縮弹簧,通过该压縮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于该机壳与该电池,该活动钩组件释放该固定钩时相反于该结合方向推抵该电池。10、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件为一橡胶块,通过该橡胶块一端抵靠于该电池,而另一端固定于该机壳,该活动钩组件释放该固定钩时变形而相反于该结合方向推抵该电池。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电池退出机构的电子装置,包括有一机壳及一电池。电池具有一固定钩。机壳具有一第一弹性件、一活动钩组件及一导引槽。活动钩组件沿导引槽作动于一卡掣位置与一释放位置之间。电池沿一结合方向置入机壳,并推抵活动钩组件至卡掣位置使活钩组件扣持固定钩,而迅速地固定电池。当活动钩组件位于卡掣位置且被电池朝结合方向推抵时,活动钩组件会作动至释放位置释放固定钩,而第一弹性件即将电池朝着相反于结合方向推抵,以迅速地退出电池。文档编号H05K7/12GK201145867SQ200720309300公开日2008年11月5日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8日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8日发明者庄金瑞,钱建中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