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板梁吊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05687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板梁吊钩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起吊工具,具体为一种大板梁吊钩装置,属于起吊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大板梁起吊工具是锅炉钢结构制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利用吊钩体从大板梁两端穿入,通过移动吊环板与吊钩体的相对位置,从而达到大板梁起吊和翻身的目的。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大板梁起吊和翻身操作简单、可节约生产成本、加快制造周期的大板梁吊钩装置。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大板梁吊钩装置,包括吊钩体、吊环板、起
吊销轴、开口销、垫圈与螺母,吊钩体上开设有滑?L,在滑孔内插接开口销,在开口销两端均
通过垫圈与螺母固定有吊环板,两片吊环板的顶端通过起吊销轴、垫圈与螺母连接,在滑孔
下方的吊钩体上开设有起吊定位槽。 所述滑孔的左、右两端均倾斜向上翘起,且滑孔的翘起段与水平段呈钝角相交。所述滑孔的翘起段与水平段相交呈120 140。。 在对应滑孔的水平段中部位置的吊钩体上开设有卡口。所述卡口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且该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处于吊钩体的中心线上。 在对应起吊定位槽左、右两端部的吊钩体内、外壁面上焊接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将起吊定位槽的左、右两端部部分覆盖。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大板梁起吊和翻身操作简单,可节约生产成本并加快制造周期。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吊钩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吊钩体1、吊环板2、起吊销轴3、垫圈4、螺母5、开口销6、滑孔7、卡口 8、起吊定位槽9与加强板10等部件构成。 该大板梁吊钩装置,包括吊钩体1、吊环板2、起吊销轴3、开口销6、垫圈4与螺母5,吊钩体1上开设有滑孔7,在滑孔7内插接开口销6,在开口销6两端均通过垫圈4与螺母5固定有吊环板2,两片吊环板2的顶端通过起吊销轴3、垫圈4与螺母5连接,在滑孔7下方的吊钩体1上开设有起吊定位槽9。 所述滑孔7的左、右两端均倾斜向上翘起,且滑孔7的翘起段与水平段呈钝角相交。所述滑孔7的翘起段与水平段相交呈120 140。。 在对应滑孔7的水平段中部位置的吊钩体1上开设有卡口 8。起吊时,起吊销轴3陷入卡口 8,防止起吊销轴3滑动。所述卡口 8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且该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处于吊钩体l的中心线上。 在对应起吊定位槽9左、右两端部的吊钩体1内、外壁面上焊接加强板10,所述加强板10将起吊定位槽9的左、右两端部部分覆盖。起吊时,大板梁卡入起吊定位槽9内,加强板10可起补强作用,防止起吊定位槽9变形。 使用时,将吊钩体1设置在吊环板2之间,以起吊销轴3、垫圈4与螺母5组成的第一套销轴装置、开口销6、垫圈4与螺母5组成的第二套销轴装置进行连接,每两组构成一付。行车的吊钩钩在起吊销轴3上,对大梁进行起吊,根据吊钩体1上三点进行有意的移动,使吊钩体1沿着开口销6滑动,当滑行至开口销6处于滑孔7左端或者右端的翘起段时,即可对大板梁进行翻身。
权利要求一种大板梁吊钩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吊钩体(1)、吊环板(2)、起吊销轴(3)、开口销(6)、垫圈(4)与螺母(5),吊钩体(1)上开设有滑孔(7),在滑孔(7)内插接开口销(6),在开口销(6)两端均通过垫圈(4)与螺母(5)固定有吊环板(2),两片吊环板(2)的顶端通过起吊销轴(3)、垫圈(4)与螺母(5)连接,在滑孔(7)下方的吊钩体(1)上开设有起吊定位槽(9)。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大板梁吊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滑孔(7)的左、右两端均倾斜向上翘起,且滑孔(7)的翘起段与水平段呈钝角相交。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大板梁吊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滑孔(7)的翘起段与水平段相交呈120 140° 。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大板梁吊钩装置,其特征是在对应滑孔(7)的水平段中部位置的吊钩体(1)上开设有卡口 (8)。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板梁吊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卡口 (8)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且该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处于吊钩体(1)的中心线上。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板梁吊钩装置,其特征是在对应起吊定位槽(9)左、右两端部的吊钩体(1)内、外壁面上焊接加强板(IO),所述加强板(10)将起吊定位槽(9)的左、右两端部部分覆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板梁吊钩装置,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大板梁吊钩装置,包括吊钩体、吊环板、起吊销轴、开口销、垫圈与螺母,吊钩体上开设有滑孔,在滑孔内插接开口销,在开口销两端均通过垫圈与螺母固定有吊环板,两片吊环板的顶端通过起吊销轴、垫圈与螺母连接,在滑孔下方的吊钩体上开设有起吊定位槽。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大板梁起吊和翻身操作简单,可节约生产成本并加快制造周期。
文档编号B66C1/28GK201501734SQ20092004810
公开日2010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8日
发明者陈国平 申请人:无锡海源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