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式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48576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管式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器,尤其涉及一种结合热管及鳍片以达到散热效果的热 管式散热器。
背景技术
热管式散热器主要用于电子产品的散热,参见图6所示,现有技术的热管式散热 器包含有热管40、导热片50及数个鳍片60,其中该热管40弯折呈U形而具有一中段41及 两翼段42,于该中段41处设置有该导热片50,而两翼段42上则套设固定有该些鳍片60 ;前述热管式散热器使用时,乃令导热片50直接接触于电子组件等热源,如此热源 发出的热量便会由导热片50传导至热管40,并通过热管40传导至鳍片60处,最终由具有 大幅散热面积的数个鳍片60将热量散发至空气中,而由于热管40可快速的将热量由传导 片50带至鳍片60处,因此热管式散热器一般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然而,现有技术的散热器,由于其热管40的两翼段42均朝向同一方向弯折而呈U 形,且鳍片全数套设在热管40的两翼段42上,因此除了会显得体积硕大而不易设置在电子 产品内之外,其鳍片60亦会受到热管40的弯折处的限制而无法设置贴靠于导热片50,即 便设法解决该弯折处的限制,至多也只有一片鳍片60能够贴靠于导热片50,造成导热片50 的热量仅能经由热管40传导至鳍片60,因此鳍片60的散热作用并没有获得有效的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前述现有技术的散热器存在的诸多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管式散热 器,使其外型薄形化以便于设置,且鳍片可直接接触于导热片上,进一步提升散热器的散热 效率。为达成上述创作目的,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热管式散热 器,该热管式散热器的基本型态为包含有一导热座,其底面内凹形成有一第一容槽;数个鳍片组,其各具有一左鳍片及一右鳍片,该左鳍片及右鳍片上分别形成有一 第一通孔,该些鳍片组设置于导热座上方且底缘抵于导热座的的顶面;一第一热管,其具有一中段、两连接段及两翼段,其中自该中段的两端朝向相反方 向弯折延伸有该两连接段,而自该两连接段的端部分别朝向相反方向弯折延伸有该两翼 段,且该两翼段呈相互平行,第一热管的中段设置于导热座的第一容槽内,而两翼段分别穿 设通过所述数个鳍片组的左鳍片及右鳍片上的第一通孔。本实用新型的热管式散热器基于上述结构的一较佳型态为所述的导热座的底面上进一步内凹形成有位于第一容槽两侧的两第二容槽;所述的鳍片组的左鳍片及右鳍片上分别进一步形成有一第二通孔;进一步包含有两第二热管,其弯折呈U形,具有一中段及两翼段,该两第二热管的 其中一翼段分别设置于导热座的一第二容槽内,而另一翼段则分别穿设通过左鳍片及右鳍片的第二通孔。本实用新型的热管式散热器基于上述结构的另一较佳型态为所述的导热座的底面上进一步内凹形成有一第三容槽;所述的鳍片组的左鳍片及右鳍片上分别进一步形成有一第三通孔;进一步包含有一第三热管,其与第一热管以相同方式弯折而具有中段、两连接段 及两翼段,该中段设置于导热座的第三容槽内,该两翼段分别穿设通过左鳍片及右鳍片上 的第三通孔。此外,前述的各种型态中,所述的导热座顶面可形成有数个嵌槽,并且鳍片组的底 缘可分别位于一嵌槽内。本实用新型的热管式散热器由于具有前述的结构,因而具有薄形化的外形,可容 易的设置于狭窄空间内,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热管式散热器在设置时乃以导热座的底面接 触于热源,而由于热管的中段亦设置于导热座的底面上,因此热量可直接由热管中段传输 至鳍片,再者,本实用新型中的鳍片组乃直接接触于导热座,因此导热座上的热量亦能够直 接传导至鳍片上,是以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有利于将热量传导至鳍片上,因而能具有更佳的 散热效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仰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仰视图。图6是现有技术的热管式散热器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 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热管式散热器,在第一实施例中包含有一导热座10,其底面内凹形成有一第一容槽11及分别位于该第一容槽11两侧的 两第二容槽12,而顶面形成有数个嵌槽14 ;数个鳍片组20,其各具有一左鳍片21及一右鳍片22,该左鳍片21及右鳍片22上 分别形成有一第一通孔211、221及一第二通孔212、222 ;一第一热管31,其具有一中段311、两连接段312及两翼段313,其中自该中段311 的两端朝向相反方向弯折延伸有该两连接段312,而自该两连接段312的端部分别朝向相 反方向弯折延伸有该两翼段313,并且,该两连接段自第一热管31的侧边观看时乃交叉而 略呈V形,而该两翼段313呈相互平行,因此第一热管31略呈两个相邻且开口朝向相反方 向的U形;两第二热管32,其弯折呈U形,具有一中段321及两翼段322。前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其组装时步骤为[0033]将第一热管31的中段311设置于导热座10底面的第一容槽11内,由于第一热管 31的两连接段312交叉而略呈V形,因此自该两连接段312的上侧端部所延伸的两翼段313 可同时位于导热座10的顶面侧;将该些鳍片组20的左鳍片21及右鳍片22以第一通孔211、221分别套设在位于 导热座10的顶面侧的第一热管31的两翼段313上,同时令各鳍片组20的底缘分别进入导 热座10顶面上的一嵌槽14内,如此鳍片组20可受嵌槽14定位而不会任意滑动;将两第二热管32的其中一翼段322分别自第一热管31的两翼段313自由端方向 插入于左鳍片21及右鳍片22的第二通孔212、222内,同时将两第二热管32的另一翼段 322插设于导热座10的第二容槽12内,亦即呈U形的两第二热管32,其开口分别与第一热 管31的其中一个开口朝向相反方向。参见图4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热管式散热器,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 施例的差别主要在于除了第一热管31之外还包含有一第三热管33,即在导热座10’与鳍片 组20’上设有第一热管31及第三热管33,该第三热管33与第一热管31以相同方式弯折而 具有中段331、两连接段332及两翼段333,而所述的导热座10’的底面则形成有一第三容 槽13,并且所述的所述的鳍片组20’的左鳍片21及右鳍片22上分别进一步形成有一第三 通孔213、223,此实施例在组装时的步骤为将第一热管31及第三热管33的中段311、331分别设置于导热座10底面的第一 容槽11及第三容槽13内;将该些鳍片组20的左鳍片21及右鳍片22 (图中仅显示部分左鳍片及右鳍片)以 第一通孔211、221及第三通孔213、223分别套设于第一热管31及第三热管33的两翼段 313,333上,同时令各鳍片组20的底缘分别进入导热座10顶面上的一嵌槽14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 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结构设计、使用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完全符合产业发展 所需,且所揭示的结构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符合有 关新型专利要件的规定,故依法提起申请。
权利要求一种热管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一导热座,其底面内凹形成有一第一容槽;数个鳍片组,其各具有一左鳍片及一右鳍片,该左鳍片及右鳍片上分别形成有一第一通孔,该些鳍片组设置于导热座的上方且底缘抵于导热座的顶面;一第一热管,其具有一中段、两连接段及两翼段,其中自该中段的两端朝向相反方向弯折延伸有该两连接段,而自该两连接段的端部分别朝向相反方向弯折延伸有该两翼段,且该两翼段呈相互平行,第一热管的中段设置于导热座的第一容槽内,而两翼段分别穿设通过所述数个鳍片组的左鳍片及右鳍片上的第一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热座的底面上进一步内凹形成有位于第一容槽两侧的两第二容槽;所述的鳍片组的左鳍片及右鳍片上分别进一步形成有一第二通孔;进一步包含有两第二热管,其弯折呈U形,具有一中段及两翼段,该两第二热管的其中 一翼段分别设置于导热座的一第二容槽内,而另一翼段则分别穿设通过左鳍片及右鳍片的 第二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热座顶面形成有数个 嵌槽,并且各鳍片组的底缘分别位于一嵌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热座的底面上进一步内凹形成有一第三容槽;所述的鳍片组的左鳍片及右鳍片上分别进一步形成有一第三通孔;进一步包含有一第三热管,其与第一热管以相同方式弯折而具有中段、两连接段及两 翼段,该中段设置于导热座的第三容槽内,该两翼段分别穿设通过左鳍片及右鳍片上的第 三通孑L。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热座顶面形成有数个 嵌槽,并且各鳍片组的底缘分别位于一嵌槽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热管式散热器,其包含有一导热座,其底面形成一第一容槽,顶面形成数个嵌槽;数个鳍片组,其各具有分别形成有一第一通孔的一左鳍片及一右鳍片;一第一热管,其具有一中段、自该中段的两端朝向相反方向弯折延伸的两连接段及自该两连接段的端部分别朝向相反方向弯折延伸的两翼段;本实用新型组装时乃令第一热管的中段置入导热座的第一容槽,随后将该些鳍片组的左鳍片及右鳍片以第一通孔分别套设于第一热管的两翼段,同时令各鳍片组的底缘分别进入导热座顶面的一嵌槽;本实用新型具有薄形化的外形,且具有较佳的热传导效率,因而具有良好的散热效能。
文档编号H05K7/20GK201726634SQ20102020438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7日
发明者刘庆安, 吴安智, 范牧树 申请人: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