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冷光源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35019阅读:1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El冷光源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LCD背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EL冷光源,具体是指一种EL冷 光源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在空调行业发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特别是在LCD液晶显示屏的 使用,背光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背光源作用是凸显LCD的亮度,便于用户设定空调 舒适的工作条件。目前空调行业的IXD背光源一般都采用发光二极管LED发光方式,并借 助于导光板表面各个点的光反射方式来点亮整块背光源。在发光二极管的控制电路上,采 用直接加直流电压的方式,但LED驱动电路的工作存在功耗大、温升高等缺点,另外由于本 身发光本体的局限性易形成点光源、发光区域不大,对产品的美观度、可靠性,都会造成一 定的瑕疵。而EL冷光源所用的EL冷光源片的厚度一般小于0. 2毫米,是由绝缘基底上喷 涂了场效EL材料并夹在两层电极之间组成,通过高频、高压交流电激励,导致发光,功耗很 低,且发光亮度均勻,因而在LCD的背光显示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现有的EL冷光源驱动电路一般采用分立电路,如附图1所示为一种常见的EL冷 光源驱动电路,包括开关电压变换电路1和H桥开关变换电路2,其工作过程如下单片机I/O端口打开高频振荡器ZTQl产生MOS管门极触发脉冲MT信号时,MT导 通,低压电压Vcc通过电感L和MT回路给电感储能;当触发脉冲结束后,MT关闭,电感L上 的能量通过二极管D给电容充电,这时电容Cs上的电压就等于电源电压VDD与电感电压VL 之和,通过此种工作方式,可以改变门极触发脉冲的占空比来调整输出电压VCS的高低。同样由单片机打开低频振荡器ZTQl产生的触发脉冲信号,用于控制H桥的四个开 关管,使Tl、T3和T2、T4交替导通,将高压直流电,实现DC-AC变换,从而在EL灯两侧产生 高压、高频的交流驱动电压。这种EL冷光源驱动电路为分立电路,电路比较复杂,对器件的参数要求比较高, 功耗大,同时在PWM占空比调控时,因开关管工作在100HZ左右的工作频率,在电路走线上 容易形成振荡,产生高频噪声。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不易产生高频噪 声的EL冷光源驱动电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EL冷光源驱动电路,包括场致发光灯驱 动集成电路IMP803、放大电路、储能电感和充电电容和二极管,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的正极与 场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IMP803的第8管脚连接,放大电路输出端的负极与与场致发光灯 驱动集成电路IMP803的第2管脚连接,所述储能电感的连接在场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 IMP803的第4管脚与电源之间,所述的充电电感连接在场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IMP803的 第3管脚与地之间,所述二极管串接在储能电感和充电电容之间,场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IMP803的第1管脚和第5管脚分别连接电源和地,场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IMP803的 第6管脚和第7管脚与EL冷光源连接。本实用新型应用美国IMP公司开发的场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IMP803,采用CMOS 先进工艺,具有功耗低、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其内部集成了 PWM控制电路和开关 转换电路,可在外围加简单的电容、电感、二极管,就可以产生稳定的高频、高压交流电,另外本实用新型还采用放大电路对场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IMP803进行驱动,使得整个EL 冷光源驱动电路工作更可靠。作为优选,所述的放大电路为共集电极放大电路。作为优选,所述的放大电路包括三极管、偏置电阻、第一限流电阻、第二限流电阻 和第三限流电阻,所述的偏置电阻的两端分别连接三极管的基极和单片机的一个I/O端 口,所述的第一限流电阻的两端分别连接开关电压变换电路的输入端和三极管的集电极, 所述的第二限流电阻和第三限流电阻并联且两端分别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接地,三极管 的发射极连接电源。上述优选案作为一种常用的放大电路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的优点。作为改进,还包括第一滤波电容,第一滤波电容连接在第二限流电阻与地之间,通 过设置第一滤波电容可消除出现的显示闪烁。作为改进,还包括第二滤波电容,第二滤波电容连接在电源与地之间,该改进可有 效过滤电路中的噪声,使电路工作更加可靠。作为改进,还包括过流保护电阻,过流保护电阻连接在场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 IMP803的第七管脚与EL冷光源之间,该过流保护电阻用于保护桥电路免遭峰值电流的影 响。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EL冷光源驱动电路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EL冷光源驱动电路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1、开关电压变换电路2、H桥开关变换电路3、放大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 式进行详细描述。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EL冷光源驱动电路包括场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 IMP803、放大电路3、储能电感L2和充电电容C2和二极管D2,放大电路3的输出端的正极 与场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IMP803的第8管脚连接,放大电路4输出端的负极与与场致发 光灯驱动集成电路IMP803的第2管脚连接,所述储能电感L2的连接在场致发光灯驱动集 成电路IMP803的第4管脚与电源Vcc之间,所述的充电电感C2连接在场致发光灯驱动集 成电路IMP803的第3管脚与地之间,所述二极管D2串接在储能电感L2和充电电容C2之 间,场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IMP803的第1管脚和第5管脚分别连接电源Vcc和地,场致 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IMP803的第6管脚和第7管脚与EL冷光源连接。所述的放大电路3 为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包括三极管Q1、偏置电阻R7、第一限流电阻R4、第二限流电阻R5和第三限流电阻R6,所述的偏置电阻R7的两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l的基极和单片机的一个I/ O端口,所述的第一限流电阻R4的两端分别连接开关电压变换电路1的输入端和三极管Ql 的集电极,所述的第二限流电阻R5和第三限流电阻R6并联且两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l的集 电极和接地,三极管Ql的发射极连接电源Vcc。作为一种较好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滤波电容C3、第二滤波电容C4 和过流保护电阻R3,第一滤波电容C3连接在第二限流电阻R5与地之间,第二滤波电容C4 连接在电源Vcc与地之间,过流保护电阻R3连接在H桥开关变换电路2的输出端与EL冷 光源之间。本实用新型在工作过程中利用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对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 IMP803进行驱动,在输出端高低电平的控制下,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IMP803具有的了 PWM控制电路和开关转换电路配合储能电感L2和充电电容C2产生高频、高压的激励电源, 从而驱动EL冷光源发光。在上述实施例中,对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做了描述,很显然,在本实用新型 的发明构思下,仍可做出很多变化,如所述的过流保护电阻也可以连接在致发光灯驱动集 成电路IMP803的第6管脚与EL冷光源之间,又如,所述的放大电路也可以采用其他各种类 型的放大电路。在此,应该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所做出的任何改变都将落入本 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EL冷光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场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IMP803、放大电路(3)、储能电感(L2)和充电电容(C2)和二极管(D2),放大电路(3)的输出端的正极与场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IMP803的第8管脚连接,放大电路(4)输出端的负极与场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IMP803的第2管脚连接,所述储能电感(L2)连接在场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IMP803的第4管脚与电源(Vcc)之间,所述的充电电感(C2)连接在场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IMP803的第3管脚与地之间,所述二极管(D2)串接在储能电感(L2)和充电电容(C2)之间,场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IMP803的第1管脚和第5管脚分别连接电源(Vcc)和地,场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IMP803的第6管脚和第7管脚与EL冷光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EL冷光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放大电路(3)为共 集电极放大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EL冷光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放大电路(3)包 括三极管(Ql)、偏置电阻(R7)、第一限流电阻(R4)、第二限流电阻(R5)和第三限流电阻 (R6),所述的偏置电阻(R7)的两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l)的基极和单片机的一个I/O端口, 所述的第一限流电阻(R4)的两端分别连接开关电压变换电路(1)的输入端和三极管(Ql) 的集电极,所述的第二限流电阻(R5)和第三限流电阻(R6)并联且两端分别连接三极管 (Ql)的集电极和接地,三极管(Ql)的发射极连接电源(Vcc)。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EL冷光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滤波电容 (C3),滤波电容(C3)连接在第二限流电阻(R5)与地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EL冷光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滤波电容 (C4),滤波电容(C4)连接在电源(Vcc)与地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EL冷光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滤波电容 (C4),滤波电容(Cll)连接在电源(Vcc)与地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所述的任一EL冷光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流保护 电阻(R3),过流保护电阻(R3)连接在H桥开关变换电路(2)的输出端与EL冷光源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EL冷光源驱动电路,包括场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IMP803、放大电路(3)、储能电感(L2)和充电电容(C2)和二极管(D2),放大电路(3)的输出端的正极与第8管脚连接,放大电路(4)输出端的负极与与2管脚连接,所述储能电感(L2)的连接在第4管脚与电源(Vcc)之间,所述的充电电感(C2)连接在第3管脚与地之间,所述二极管(D2)串接在储能电感(L2)和充电电容(C2)之间,第1管脚和第5管脚分别连接电源(Vcc)和地第6管脚和第7管脚与EL冷光源连接,所述的管脚均是指场致发光灯驱动集成电路IMP803的管脚。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不易产生高频噪声的优点。
文档编号H05B41/36GK201774725SQ201020279469
公开日2011年3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9日
发明者吴淼 申请人: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