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张力吊装作业波浪补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65945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恒张力吊装作业波浪补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恒张力吊装作业波浪补偿装置,特别是一种复合波浪补偿装置,用于减小因波浪引起的升沉运动对吊装机械和重物的影响。
背景技术
目前波浪补偿方式可分为主动补偿和被动补偿两种类型,一种是被动补偿装置,是将波浪的能量储存在蓄能器中,利用蓄能器蓄能和释放实现升沉补偿。这种方法简单、
补偿范围广、几乎不消耗动力能,但是其缺点就是结构较大,补偿精度略低;另一种是通过液压泵供油驱动绞车液压马达工作的主动补偿装置,该系统的补偿动力主要来源于补偿系统,这种方法可以采用反馈控制,补偿精度较高,抗干扰能力强,适应性好,补偿性能稳定,但消耗功率较大、成本很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补偿精度高、补偿范围广的恒张力波浪补偿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恒张力吊装作业波浪补偿装置,包括起升重物11的液压绞车2和驱动绞车的液压马达3,与液压绞车相配的制动装置I ;绞车通过柱塞油缸8和定滑轮17、动滑轮组9与重物相连;柱塞油缸与活塞式蓄能器组10和补油系统电磁换向阀13出口相接,活塞式蓄能器与气源12相接;液压马达与控制油源相接,其特征在于,液压马达的控制管路两侧均连接有防气穴单向阀5 ;液压马达的起升侧管路与平衡阀4和压力控制插件6相接,压力控制插件6由比例溢流阀7控制。本实用新型的恒张力吊装作业波浪补偿装置采用被动和主动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方式,兼具两种补偿系统的优点,结构简单、补偿精度高、补偿范围广、相应速度快。

图I是本实用新型恒张力波浪补偿装置的液压原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恒张力波浪补偿装置中补偿油缸的结构示意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起升重物11的液压绞车2和驱动绞车的液压马达3,与液压绞车相配的制动装置1,绞车采用中高压液压驱动。绞车通过柱塞油缸8和定滑轮17、动滑轮组9与重物相连;柱塞油缸与活塞式蓄能器组10和补油系统电磁换向阀13出口相接,活塞式蓄能器与气源12相接;液压马达与控制油源相接,液压马达的控制管路两侧均连接有防气穴单向阀5 ;液压马达的起升侧管路与平衡阀4和压力控制插件6相接。各液压部件根据工况需要选购即可。本实施例中,系统采用六倍倍率被动补偿,即油缸滑轮组包括补偿油缸柱塞15前安装的三只动滑轮9和油缸缸体16上安装的四只定滑轮17,补偿油缸的有效补偿行程为补偿油缸行程的六倍。补偿油缸上安装导向杆14,起安全导向作用。平衡阀4可以闭锁马达油路中的油液,保持一定的背压。防气穴单向阀5为系统油路补油,保证液压系统中不出现气穴,防止油路内泄造成的系统故障。工作过程如下绞车2工作前,先通过独立按钮打开滚筒刹车装置1,再由马达3操作绞车运转。当吊装绞车需要波浪补偿时,打开气源12为活塞式蓄能器组10充入高压氮气,然后按下相应的按钮,操作换向阀13为补偿油缸8和蓄能器组10补油,达到补油压力由系统控制补油工作停止。此时补偿系 统可进行恒张力补偿,补偿形式为被动补偿。系统不需要消耗能量,补偿范围广。补偿工作结束后,操作换向阀13为补偿油缸8和蓄能器组10排油。当遭遇恶劣工况或超工况作业,超出被动补偿范围时,可采用主动补偿形式实现恒张力。恒张力的实现由压力控制插件6和比例溢流阀7控制,系统由作业工况和重物重量计算所需恒张力大小,然后由电气逻辑控制比例溢流阀7的开口大小,实现恒张力。当重物11上升时,绳索上的负载重量变轻,被动补偿开始工作,超出被动补偿范围时,在起升侧压力作用下,绞车收紧钢丝绳,使绳索保持张紧状态;当重物下降时,被动补偿开始相应,达到一定压力时比例溢流阀7溢流,压力控制插件6开启,部分起升侧油液流回油箱,这样保持重物与吊装机械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实现波浪补偿功能。本实用新型通过主动与被动补偿结合使用实现恒张力补偿,提高了波浪补偿的范围和相应速度,确保对应钢丝绳处于一定的张紧状态,保持恒张力。
权利要求1.一种恒张力吊装作业波浪补偿装置,包括起升重物(11)的液压绞车(2)和驱动绞车的液压马达(3),与液压绞车相配的制动装置(I);绞车通过柱塞油缸(8)和定滑轮组(17)、动滑轮组(9)与重物相连;柱塞油缸与活塞式蓄能器(10)和补油系统电磁换向阀(13)出口相接,活塞式蓄能器与气源(12)相接;液压马达与控制油源相接,其特征在于,液压马达的控制管路两侧均连接有防气穴单向阀(5);液压马达的起升侧管路与平衡阀(4)和压力控制插件(6)相接,压力控制插件(6)由比例溢流阀(7)控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恒张力吊装作业波浪补偿装置,包括起升重物的液压绞车和驱动绞车的液压马达;绞车通过柱塞油缸和定滑轮组、动滑轮组与重物相连;柱塞油缸与活塞式蓄能器组、补油系统电磁换向阀出口相接,活塞式蓄能器与气源相接;液压马达与控制油源相接,液压马达的控制管路两侧均连接有防气穴单向阀;液压马达的起升侧管路与平衡阀和压力控制插件相接,压力控制插件由比例溢流阀控制。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补偿精度高、补偿范围广、相应速度快的优点。
文档编号B66C23/53GK202643158SQ20122027111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8日
发明者刘帅, 谌志新, 马长震, 袁凯, 汪万里 申请人:上海海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