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转装置及具有其的起重机桅杆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11681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枢转装置及具有其的起重机桅杆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枢转装置及具有其的起重机桅杆组件。其中,枢转装置包括:底座,包括基体;枢转件,可枢转地设置在基体上,基体在枢转件的转动方向上具有止挡该枢转件的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在垂直于枢转件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枢转件位于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之间,底座还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之间形成通道,通道具有止挡枢转件的止挡状态和允许该枢转件通过的通过状态,通道通过第一限位件和/或第二限位件的弹性变形实现在止挡状态和通过状态之间的转换,通道位于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之间。本实用新型的枢转装置方便操作。
【专利说明】枢转装置及具有其的起重机桅杆组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枢转装置及具有其的起重机桅杆组件。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如图1所示,履带起重机在维护保养滑轮和电气元件等的时候需要将桅杆10'上的楼梯20'通过枢转装置转动并横向打开,方便维护人员沿着楼梯20'上到桅杆10'的顶部维护顶端的部件。维护完成时又需将楼梯20'通过枢转装置转动到原始位置,防止和钢丝绳相互磨损。如图2所示,枢转装置包括底座31'、枢转件32'和两个销轴33',底座31'上设置有三个定位孔,枢转件32'上设置有两个连接孔,一个销轴33'穿过三个定位孔中的一个以及两个连接孔中的一个,枢转件32'绕该销轴33'转动,两个连接孔中的另一个孔通过枢转件32'的转动具有与三个定位孔中的另外两个孔分别对应的两个位置,通过将另一个销轴33'穿设在该连接孔和对应的定位孔中即可实现楼梯20'的打开和复位,该销轴33'起到定位作用,但是,在操作上述枢转装置时,需要频繁的拆装起定位作用的销轴33',使得操作繁琐,且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操作方便的枢转装置及具有其的起重机桅杆组件。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枢转装置,包括:底座,包括基体;枢转件,可枢转地设置在基体上,基体在枢转件的转动方向上具有止挡该枢转件的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在垂直于枢转件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枢转件位于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之间,底座还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之间形成通道,通道具有止挡枢转件的止挡状态和允许该枢转件通过的通过状态,通道通过第一限位件和/或第二限位件的弹性变形实现在止挡状态和通过状态之间的转换,通道位于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之间,通道与第一止挡部之间形成容纳枢转件的第一容纳空间,该通道与第二止挡部之间形成容纳枢转件的第二容纳空间。
[0005]进一步地,基体还包括第三止挡部和第四止挡部,第三止挡部和第四止挡部在平行于枢转件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枢转件位于第三止挡部和第四止挡部之间。
[0006]进一步地,基体上设置有容纳枢转件的凹槽,凹槽具有在平行于枢转件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的顶壁和底壁以及位于顶壁和底壁之间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形成第一止挡部,第二侧壁形成第二止挡部,顶壁形成第三止挡部,底壁形成第四止挡部。
[0007]进一步地,第一限位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片,固定在基体上,第一连接片的边缘上设置有朝向第二限位件延伸的第一翻边,第一翻边与第二限位件之间形成通道,第一连接片在基体上的固定位置与第一翻边在垂直于枢转件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
[0008]进一步地,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二连接片,固定在基体上,第二连接片的边缘上设置有朝向第一翻边延伸并与该第一翻边在平行于枢转件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对应的第二翻边,第二翻边与第一翻边之间形成通道,第二连接片在基体上的固定位置与第二翻边在垂直于枢转件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基体位于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之间。
[0009]进一步地,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沿枢转件的转动方向延伸。
[0010]进一步地,基体包括在平行于枢转件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的顶面和底面以及位于顶面和底面之间的外周面,外周面包括两个彼此相交的第一侧面以及分别与两个第一侧面相交并位于该两个第一侧面之间的第二侧面,第二侧面具有沿枢转件的转动方向延伸的弧面,凹槽的开口位于弧面上。
[0011]进一步地,枢转件具有在垂直于枢转件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突出于基体的突出端,突出端具有第一弧形通槽,第一弧形通槽在平行于枢转件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贯通。
[0012]进一步地,通道在平行于枢转件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的尺寸由该通道的中部向该通道的两个进出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起重机桅杆组件,包括桅杆、梯子和枢转装置,枢转装置为上述的枢转装置,基体固定在桅杆上,梯子固定在枢转件上。
[0014]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假定枢转件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内,此时通道处于止挡状态,枢转件被限定在通道和第一止挡部之间,如果要将该枢转件移动到第二容纳空间内,只需将枢转件朝向第二容纳空间转动,由于通道是通过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弹性变形实现在止挡状态和通过状态之间的转换,因此,在枢转件转动的过程中,枢转件推动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通道处于通过状态,枢转件顺利通过通道并进入第二容纳空间,此时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没有受到来自枢转件的推力,在各自的回复力作用下该通道处于止挡状态,枢转件被限定在通道和第二止挡部之间。如果要将枢转件由第二容纳空间移动到第一容纳空间,只需反向转动枢转件即可,上述过程无需拆装【背景技术】中描述的销轴即可实现枢转件的转动定位。由上述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枢转装置方便操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桅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示出了图1的桅杆组件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8]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枢转装置的实施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示出了图3中底座的第二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枢转装置的实施例中枢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起重机桅杆组件的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上述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3]10、基体;11、第一止挡部;12、第二止挡部;13、凹槽;14、底面;15、第一侧面;16、第二侧面;20、枢转件;21、第一弧形通槽;30、第一限位件;31、第一连接片;32、第一翻边;40、第二限位件;41、第二连接片;42、第二翻边;51、进出端;100、桅杆;200、梯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25]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枢转装置包括底座和枢转件20,底座包括基体10、第一限位件30和第二限位件40。枢转件20可枢转地设置在基体10上,基体10在枢转件20的转动方向上具有止挡该枢转件20的第一止挡部11和第二止挡部12,第一止挡部11和第二止挡部12在垂直于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枢转件20位于第一止挡部11和第二止挡部12之间。第一限位件30和第二限位件40之间形成通道,该通道位于垂直于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平面上,通道具有止挡枢转件20的止挡状态和允许该枢转件20通过的通过状态,通道通过第一限位件30和第二限位件40的弹性变形实现在止挡状态和通过状态之间的转换,通道位于第一止挡部11和第二止挡部12之间,通道与第一止挡部11之间形成容纳枢转件20的第一容纳空间,该通道与第二止挡部12之间形成容纳枢转件20的第二容纳空间。作为可行的实施方式通道可以仅通过第一限位件30或仅通过第二限位件40的弹性变形实现在止挡状态和通过状态之间的转换。枢转件20通过枢轴安装在基体10上,作为可行的实施方式,枢转件20可以通过球铰链和球铰座安装在基体10上。
[0026]应用本实施例的枢转装置,假定枢转件20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内,此时通道处于止挡状态,枢转件20被限定在通道和第一止挡部11之间,如果要将该枢转件20移动到第二容纳空间内,只需将枢转件20朝向第二容纳空间转动,由于通道使通过第一限位件30和第二限位件40的弹性变形实现在止挡状态和通过状态之间的转换,因此,在枢转件20转动的过程中,枢转件20穿过通道的一个进出端51并推动第一限位件30和第二限位件40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通道处于通过状态,枢转件20顺利穿过通道的另一个进出端51进入第二容纳空间,此时第一限位件30和第二限位件40没有受到来自枢转件20的推力,在各自的回复力作用下该通道处于止挡状态,枢转件20被限定在通道和第二止挡部12之间。如果要将枢转件20由第二容纳空间移动到第一容纳空间,只需反向转动枢转件20即可,上述过程无需拆装【背景技术】中描述的销轴即可实现枢转件20的转动定位。由上述分析可知,本实施例的枢转装置方便操作。
[0027]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基体10还包括第三止挡部(图中未标注)和第四止挡部(图中未示出),第三止挡部和第四止挡部在平行于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枢转件20位于第三止挡部和第四止挡部之间。由于枢转件20在转动的过程中被第三止挡部和第四止挡部所止挡,使得枢转件20转动时更稳定。
[0028]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基体10上设置有容纳枢转件20的凹槽13,凹槽13具有在平行于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的顶壁和底壁以及位于顶壁和底壁之间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形成第一止挡部11,第二侧壁形成第二止挡部12,顶壁形成第三止挡部,底壁形成第四止挡部。通过凹槽13的槽壁形成各止挡部便有在产业上实现,而且使得基体10的结构更稳定。第一侧壁的一部分或全部形成第一止挡部11,第二侧壁的一部分或全部形成第二止挡部12。上述各止挡部可以由多个止挡板拼凑而成。
[0029]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30还包括第一连接片31,第一连接片31固定在基体10上,第一连接片31的边缘上设置有朝向第二限位件40延伸的第一翻边32,第一翻边32与第二限位件40之间形成通道,第一连接片31在基体10上的固定位置与第一翻边32在垂直于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当枢转件20移动到通道内时,枢转件20对第一翻边32施加作用力,导致第一翻边32对第一连接片31施加作用力,由于第一连接片31在基体10上的固定位置与第一翻边32在垂直于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因此,第一连接片31会以其与基体10的固定位置为固定点并依靠其自身的弹性形变来带动第一翻边32朝向远离第二限位件40的方向移动,以使通道处于通过状态,当枢转件20移出通道时,第一连接片31在自身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带动第一翻边32朝向第二限位件40的方向移动,以使通道处于止挡状态。作为可行的实施方式,第一限位件30可以是弹性块。第一连接片31可以通过扭簧安装在基体10上,扭簧具有弹性变形。
[0030]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40包括第二连接片41,第二连接片41固定在基体10上,第二连接片41的边缘上设置有朝向第一翻边32延伸并与该第一翻边32在平行于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对应的第二翻边42,第二翻边42与第一翻边32之间形成通道,第二连接片41在基体10上的固定位置与第二翻边42在垂直于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基体10位于第一连接片31和第二连接片41之间。当枢转件20移动到通道内时,枢转件20对第二翻边42施加作用力,导致第二翻边42对第二连接片41施加作用力,由于第二连接片41在基体10上的固定位置与第二翻边42在垂直于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因此,第二连接片41会以其与基体10的固定位置为固定点并依靠其自身的弹性形变来带动第二翻边42朝向远离第一翻边32的方向移动,以使通道处于通过状态,当枢转件20移出通道时,第二连接片41在自身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带动第二翻边42朝向第一翻边32的方向移动,第二翻边42与第一翻边32合拢以使通道处于止挡状态。作为可行的实施方式,第二连接片41可以是弹性块。
[0031]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翻边32与第二翻边42沿枢转件20的转动方向延伸。上述结构实现了通道沿枢转件20的转动方向延伸,这样,枢转件20的位于第一翻边32与第二翻边42之间部分是一定的,第一翻边32与第二翻边42不会与枢转件20的其他部分产生干涉。
[0032]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基体10包括在平行于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的顶面和底面14以及位于顶面和底面14之间的外周面,外周面包括两个彼此相交的第一侧面15以及分别与两个第一侧面15相交并位于该两个第一侧面15之间的第二侧面16,第二侧面16具有沿枢转件20的转动方向延伸的弧面,凹槽13的开口位于弧面上。采用上述结构,枢转件20的位于凹槽13内的部分是一定的,枢转件20的伸出凹槽13的部分不会与第二侧面16产生干涉。
[0033]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枢转件20具有在垂直于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突出于基体10的突出端,突出端具有第一弧形通槽21,第一弧形通槽21在平行于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贯通,也可以说,第一弧形通槽21的槽壁为弧形。采用上述结构便于将【背景技术】中的楼梯安装到第一弧形通槽21上。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侧面具有第二弧形通槽,第二弧形通槽在平行于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贯通。也可以说,第二弧形通槽的槽壁为弧形,采用上述结构便于将【背景技术】中的桅杆安装到第二弧形通槽上。
[0034]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道在平行于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的尺寸由该通道的中部向该通道的两个进出端51的方向上逐渐增大。采用上述结构,通道的两个进出端51的尺寸比较大,对枢转件20起到导向作用,便于将枢转件20移入通道内。如图5所示,枢转件20具有对应第一止挡部11的第一缺口和对应第二止挡部12的第二缺口,便于枢转件20分别与第一止挡部11和第二止挡部12相配合。
[0035]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起重机桅杆组件,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起重机桅杆组件包括桅杆100、梯子200和枢转装置,枢转装置为上述实施例的枢转装置,基体10固定在桅杆100上,梯子200固定在枢转件20上。本实施例的起重机桅杆组件便于转动梯子200。图中虚线部分是梯子200转动之后的位置。
[00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枢转装置,包括: 底座,包括基体(10); 枢转件(20),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基体(10)上,所述基体(10)在所述枢转件(20)的转动方向上具有止挡该枢转件(20)的第一止挡部(11)和第二止挡部(12),所述第一止挡部(11)和所述第二止挡部(12)在垂直于所述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枢转件(20)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部(11)和所述第二止挡部(12)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还包括第一限位件(30)和第二限位件(40),所述第一限位件(30)和所述第二限位件(40)之间形成通道,所述通道具有止挡所述枢转件(20)的止挡状态和允许该枢转件(20)通过的通过状态,所述通道通过所述第一限位件(30)和/或所述第二限位件(40)的弹性变形实现在所述止挡状态和所述通过状态之间的转换,所述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部(11)和所述第二止挡部(12)之间,所述通道与所述第一止挡部(11)之间形成容纳所述枢转件(20)的第一容纳空间,该通道与所述第二止挡部(12)之间形成容纳所述枢转件(20)的第二容纳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0)还包括第三止挡部和第四止挡部,所述第三止挡部和所述第四止挡部在平行于所述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枢转件(20)位于所述第三止挡部和所述第四止挡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0)上设置有容纳所述枢转件(20)的凹槽(13),所述凹槽(13)具有在平行于所述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的顶壁和底壁以及位于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之间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形成所述第一止挡部(11),所述第二侧壁形成所述第二止挡部(12),所述顶壁形成所述第三止挡部,所述底壁形成所述第四止挡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30)还包括: 第一连接片(31),固定在所述基体(10)上,所述第一连接片(31)的边缘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限位件(40)延伸的第一翻边(32),所述第一翻边(32)与所述第二限位件(40)之间形成所述通道,所述第一连接片(31)在所述基体(10)上的固定位置与所述第一翻边(32)在垂直于所述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枢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件(40)包括: 第二连接片(41),固定在所述基体(10)上,所述第二连接片(41)的边缘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翻边(32)延伸并与该第一翻边(32)在平行于所述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对应的第二翻边(42),所述第二翻边(42)与所述第一翻边(32)之间形成所述通道,所述第二连接片(41)在所述基体(10)上的固定位置与所述第二翻边(42)在垂直于所述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基体(10)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片(31)和所述第二连接片(41)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32)与所述第二翻边(42)沿所述枢转件(20)的转动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枢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0)包括在平行于所述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的顶面和底面(14)以及位于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14)之间的外周面,所述外周面包括两个彼此相交的第一侧面(15)以及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一侧面(15)相交并位于该两个第一侧面(15)之间的第二侧面(16),所述第二侧面(16)具有沿所述枢转件(20)的转动方向延伸的弧面,所述凹槽(13)的开口位于所述弧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件(20)具有在垂直于所述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突出于所述基体(10)的突出端,所述突出端具有第一弧形通槽(21),所述第一弧形通槽(21)在平行于所述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贯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在平行于所述枢转件(20)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的尺寸由该通道的中部向该通道的两个进出端(51)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10.一种起重机桅杆组件,包括桅杆(100)、梯子(200)和枢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枢转装置,所述基体(10)固定在所述桅杆(100)上,所述梯子(200)固定在所述枢转件(20)上。
【文档编号】B66C23/62GK204057770SQ201420435893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4日
【发明者】吕舷, 刘北学, 佘密 申请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