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产蜂窝芯复合板的涂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2282阅读:87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生产蜂窝芯复合板的涂胶机。



背景技术:

在全球兴起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下,一种成本较低、节省木材的一种新型节能材料——蜂窝板应运而生。蜂窝板是由两块较薄的面板,牢固地粘结在一层较厚的蜂窝状芯材两面而制成的板材。蜂窝板材料因具备多重物理特性,同时加工方便易成型,近年来大量运用于航天制造业、船上建筑、商用运输车和货柜车车体、公共汽车、火车、地铁及轨道交通车辆等领域,对环保要求严格的现代家具企业也开始使用绿色、环保、高强度、抗震的蜂窝板。然而现有的蜂窝板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铝合金板,铝合金板的表面上一般需要涂胶来进行粘合,现有的方法大多是采用人工进行涂胶,这种方法不仅速度慢,涂胶的厚度也不均匀,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占地面积小、制造成本低、涂胶速度快和胶水厚度均匀的用于生产蜂窝芯复合板的涂胶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生产蜂窝芯复合板的涂胶机,包括有下机架以及设置在所述下机架的顶部的上机架,所述上机架的左侧的顶部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的末端连接有毛刷座,所述毛刷座的底部设置有钢丝毛刷,所述钢丝毛刷的右侧设置有气嘴,所述气嘴的右侧设置有海绵刷,所述上机架的右侧的底部设置有上滚筒组件,所述下机架的顶部设置有下滚筒组件,所述下机架内设置有胶水桶,所述胶水桶内盛有粘合剂,所述下滚筒组件上的其中一个滚筒浸泡在所述粘合剂内。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用于生产蜂窝芯复合板的涂胶机,其中所述下机架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支撑脚。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用于生产蜂窝芯复合板的涂胶机,其中所述海绵刷固定在气缸的输出轴上。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用于生产蜂窝芯复合板的涂胶机,其中所述胶水桶内设置有刮板。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用于生产蜂窝芯复合板的涂胶机,其中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上机架通过轴承活动式连接。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用于生产蜂窝芯复合板的涂胶机,其中所述钢丝毛刷由不锈钢制成。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是:包括有下机架以及设置在下机架的顶部的上机架,上机架的左侧的顶部设置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的末端连接有毛刷座,毛刷座的底部设置有钢丝毛刷,钢丝毛刷的右侧设置有气嘴,气嘴的右侧设置有海绵刷,上机架的右侧的底部设置有上滚筒组件,下机架的顶部设置有下滚筒组件,下机架内设置有胶水桶,胶水桶内盛有粘合剂,下滚筒组件上的其中一个滚筒浸泡在粘合剂内。整体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占地面积小、制造成本低,使用时钢丝毛刷先对铝合金板的表面进行抛光,之后通过气嘴和海绵刷将铝合金板表面上的杂质去掉,然后铝合金板在传动的过程中,下滚筒组件对铝合金板进行涂胶,整个过程机器自动完成,涂胶速度快,胶水的厚度更均匀,节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机架 2、毛刷座 3、钢丝毛刷

4、支撑脚 5、下机架 6、胶水桶

7、下滚筒组件 8、铝合金板 9、上滚筒组件

10、海绵刷 11、气缸 12、气嘴

13、电机 14、刮板 15、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生产蜂窝芯复合板的涂胶机,包括有下机架5以及设置在下机架5的顶部的上机架1,下机架5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支撑脚4,上机架1的左侧的顶部设置有电机13,电机13的输出轴与上机架1通过轴承15活动式连接,电机13的输出轴的末端连接有毛刷座2,毛刷座2的底部设置有钢丝毛刷3,钢丝毛刷3由不锈钢制成,钢丝毛刷3的右侧设置有气嘴12,气嘴12的右侧设置有海绵刷10,海绵刷10固定在气缸11的输出轴上,上机架1的右侧的底部设置有上滚筒组件9,下机架5的顶部设置有下滚筒组件7,下机架5内设置有胶水桶6,胶水桶6内盛有粘合剂,胶水桶6内还设置有刮板14,刮板14可以刮掉下滚筒组件7上多余的胶水,下滚筒组件7上的其中一个滚筒浸泡在粘合剂内。

整体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占地面积小、制造成本低,上机架1和下机架5之间设置有铝合金板8,使用时钢丝毛刷3先对铝合金板8的表面进行抛光,之后通过气嘴12和海绵刷10将铝合金板8表面上的杂质去掉,然后铝合金板8在传动的过程中,下滚筒组件7对铝合金板8进行涂胶,整个过程机器自动完成,涂胶速度快,胶水的厚度更均匀,节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