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可热封共挤出双向拉伸复合薄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34733发布日期:2019-10-09 04:48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层可热封共挤出双向拉伸复合薄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塑料包装复合薄膜,特别涉及一种多层可热封共挤出双向拉伸复合薄膜。该复合薄膜通过对其结构设计可以实现非同质材料之间同时进行共挤出和双向拉伸。



背景技术:

复合薄膜,是由两层或多层不同材料的薄膜复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主要用于包装。通过复合,可以获得具有各单一材料综合性质的材料,使用的基材主要有塑料薄膜(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聚氯乙烯pvc和聚酯pet等)、玻璃纸、纸张和金属箔al等。基材的复合可以采用挤出复合方法或借助于胶粘剂进行胶粘复合。其中,多层共挤技术不同于干法复合等复合技术,它不需要先将塑料粒子制成薄膜状的中间产品,更加经济、环保。

由于极性高分子化合物与非极性高分子化合物之间性能相差很大,性能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通过各层材料性能之间的互补,可制得高性能的复合薄膜,因此多层共挤技术常用于高阻隔性复合薄膜的生产。根据调查,多层共挤技术在中国软包装生产企业中应用广泛,已经达到了76.9%的应用率。

目前多层共挤技术多采用异种塑料共挤出复合,它是根据分子相容性原理发展起来的,只有分子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塑料之间如pe/pe、pe/pp等才能很好的粘合。若分子结构完全不同的塑料复合,就必须引入另一种与两者均能亲和的树脂作增粘层。

多层共挤出复合是采用数台挤出机将同种或异种树脂同时挤入一个复合模头中,各层树脂在模头内或外汇合形成一体,挤出复合后经冷却定型即成为复合薄膜。共挤出复合的主要特点是:多层薄膜一次挤出成型,其工艺简单,节省能源,生产效率高,且成本低;复合薄膜柔软,手感舒适;因层与层之间无需使用粘合剂,所以不存在残留溶剂问题,薄膜无异味,适用于食品和医疗器具的包装。

塑料薄膜的成型加工方法有多种,如压延法、流延法、吹塑法、拉伸法等。双向拉伸法,是在一定温度条件(高于树脂的玻璃化温度tg而低于熔点tm)和机械力的作用下,将薄膜进行纵横两个方向拉伸,使聚合物分子取向,以提高薄膜的强度和透明度。薄膜的成型方法一般可分为充气膨胀法(泡管法)和t形模薄膜成型法(平膜法)两大类。平膜法双向拉伸薄膜制造装置有两步法拉伸和同步法拉伸两种。两步法是指在生产薄膜时需经过两次拉伸成形,一般先进行纵向拉伸,然后将薄膜的两边用膜夹夹住,在拉幅机内进行横向拉伸。同步法是在生产薄膜时挤出的塑料片材在同一拉伸机内,同时完成纵向、横向拉伸的方法。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非晶态高聚物(热封层)与结晶型高聚物(阻隔层)在性能上存在差异,所以拉伸方法与步骤有所不同。对于非晶态高聚物(热封层),将其加热到软化点以上成粘流态,然后均匀地冷却到适于拉伸的玻璃化温度附近,在恒定或降低的温度梯度下进行双向拉伸。对结晶型高聚物(阻隔层),将其加热至熔点以上并维持到结晶消失,先骤冷至低于大结晶速率的温度呈无定形或几乎无定型状时,再加热至玻璃化温度以上(熔点以下)进行双向拉伸。非晶态高聚物与结晶型高聚物的拉伸工艺特性差异导致非晶态高聚物与结晶型高聚物在相同拉伸工艺条件下,拉伸倍率相差很大导致难以同时拉伸。相对于同步法拉伸,两步法拉伸因先进行纵向拉伸,然后进行横向拉伸,尤其对于结晶型高聚物需要经过两次加热至熔点以上并维持到结晶消失,先骤冷至低于大结晶速率的温度呈无定形或几乎无定型状时,再加热至玻璃化温度以上(熔点以下)进行拉伸的过程,难度更大。

在本行业中,双向拉伸法主要用于制备单一膜,而采用共挤出双向拉伸法只能制备多层同质复合薄膜,不能制备多层非同质复合薄膜。其中,多层同质复合薄膜由于各层材料相同,因此不能同时具备阻隔和热封等多种功能。而非同质材料在进行共挤出双向拉伸后无法形成性能良好的复合薄膜。拉伸倍率相差大的非同质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优势,能提高其复合薄膜的各项性能。目前,在市场上尚未见使用拉伸倍率相差悬殊的两种或多种材料进行两步法共挤出双向拉伸的制备技术。

因此,解决现有技术中非同质材料共挤出后,无法实现双向拉伸的问题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可热封共挤出双向拉伸复合薄膜,其目的是要解决非同质材料,特别是非晶态高聚物与结晶型高聚物共挤出后,因材料之间拉伸倍率相差大无法实现共挤出双向拉伸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层可热封共挤出双向拉伸复合薄膜,其创新在于:所述复合薄膜在厚度方向上由阻隔层、第一拉伸过渡桥、粘合层、第二拉伸过渡桥和热封层通过共挤出双向拉伸复合构成,其中:

所述第一拉伸过渡桥位于阻隔层与粘合层之间,该第一拉伸过渡桥由三层构成,各层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在阻隔层至粘合层之间呈梯度过渡;

所述第二拉伸过渡桥位于热封层与粘合层之间,该第二拉伸过渡桥由二层构成,各层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在热封层至粘合层之间呈梯度过渡;

所述复合薄膜的结构表达式如下:

(pa6/聚酰胺改性剂)n/pa6/evoh(38%乙烯含量)/pa6+g21/tie/pe+pop/pe+pp/po

式中从左向右依次表示:

(pa6/聚酰胺改性剂)n表示阻隔层,该阻隔层由尼龙6和聚酰胺改性剂交叉排列构成;其中,尼龙6的纵向拉伸倍率为3,横向拉伸倍率为3;聚酰胺改性剂由酸酐接枝共聚物构成,其纵向拉伸倍率为5,横向拉伸倍率为6;其中,n为整数,其取值范围为1~3;

pa6表示第一拉伸过渡桥中的第一层,该第一层由尼龙6构成,其纵向拉伸倍率为3,横向拉伸倍率为3.5;

evoh(38%乙烯含量)表示第一拉伸过渡桥中的第二层,该第二层由38%乙烯含量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构成,其纵向拉伸倍率为4,横向拉伸倍率为4.5;

pa6+g21表示第一拉伸过渡桥中的第三层,该第三层由尼龙6和无定型的半结晶聚酰胺混合构成,其纵向拉伸倍率为5,横向拉伸倍率为6;

tie表示粘合层,该粘合层由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构成,其纵向拉伸倍率为4,横向拉伸倍率为6;

pe+pop表示第二拉伸过渡桥中的第一层,该第一层由聚乙烯和丙烯弹性体混合构成,其纵向拉伸倍率为4,横向拉伸倍率为6;

pe+pp表示第二拉伸过渡桥中的第二层,该第二层由聚乙烯和聚丙烯混合构成,其纵向拉伸倍率为5,横向拉伸倍率为6.5;

po表示热封层,该热封层由聚烯烃构成,所述聚烯烃为聚乙烯或/和聚丙烯,其纵向拉伸倍率范围为4-5,横向拉伸倍率范围为6-9。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第二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层可热封共挤出双向拉伸复合薄膜,其创新在于:所述复合薄膜在厚度方向上由阻隔层、粘合层、第二拉伸过渡桥和热封层通过共挤出双向拉伸复合构成,其中:

所述第二拉伸过渡桥位于热封层与粘合层之间,该第二拉伸过渡桥由二层构成,各层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在热封层至粘合层之间呈梯度过渡;

所述复合薄膜的结构表达式如下:

(pa6/聚酰胺改性剂)n/tie/pe+pop/pe+pp/po

式中从左向右依次表示:

(pa6/聚酰胺改性剂)n表示阻隔层,该阻隔层由尼龙6和聚酰胺改性剂交叉排列构成;其中,尼龙6的纵向拉伸倍率为3,横向拉伸倍率为3;聚酰胺改性剂由酸酐接枝共聚物构成,其纵向拉伸倍率为5,横向拉伸倍率为6;其中,n为整数,其取值范围为1~3;

tie表示粘合层,该粘合层由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构成,其纵向拉伸倍率为4,横向拉伸倍率为6;

pe+pop表示第二拉伸过渡桥中的第一层,该第一层由聚乙烯和丙烯弹性体混合构成,其纵向拉伸倍率为4,横向拉伸倍率为6;

pe+pp表示第二拉伸过渡桥中的第二层,该第二层由聚乙烯和聚丙烯混合构成,其纵向拉伸倍率为5,横向拉伸倍率为6.5;

po表示热封层,该热封层由聚烯烃构成,所述聚烯烃为聚乙烯或/和聚丙烯,其纵向拉伸倍率范围为4-5,横向拉伸倍率范围为6-9。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关内容和变化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拉伸过渡桥中“各层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在阻隔层至粘合层之间呈梯度过渡”,其中,各层材料自身是指各过渡层材料在拉伸前应具有的双向拉伸倍率,亦是材料在拉伸前就有的拉伸特性。通过减小阻隔层与粘合层之间的界面应力,实现在同一双向拉伸倍率条件下薄膜的成型。同理,第二拉伸过渡桥也具有相同的含义。

2.上述方案中,所述复合薄膜中各层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呈斜线或近似斜线形状,其中,所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纵坐标表示纵向拉伸倍率,横坐标表示横向拉伸倍率。

3.上述方案中,所述复合薄膜中各层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呈折线或近似折线形状,其中,所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纵坐标表示纵向拉伸倍率,横坐标表示横向拉伸倍率。

4.上述方案中,所述复合薄膜的双向拉伸为两步法拉伸,先纵向拉伸,后横向拉伸。

5.上述方案中,所述复合薄膜可热封,热封强度≥5n/15mm。

6.上述方案中,所述复合薄膜厚度为10微米~100微米。

7.上述方案中,所述复合薄膜的基本结构包括阻隔层、粘合层和热封层,这三者必须同时存在。其中,所述阻隔层是由具有阻隔气体、气味、水分、油脂等作用的阻隔材料和聚酰胺改性剂构成的功能层。上述两个技术方案中的阻隔层均为(尼龙6/聚酰胺改性剂)n,所述(pa6/聚酰胺改性剂)n中,n为整数,其取值范围为1~3。所述(pa6/聚酰胺改性剂)n表示pa6和聚酰胺改性剂交叉排列。在第一技术方案中,当n=1时,薄膜结构为pa6/聚酰胺改性剂/pa6/evoh(38%乙烯含量)/pa6+g21/tie/pe+pop/pe+pp/po;当n=2时,薄膜结构为pa6/聚酰胺改性剂/pa6/聚酰胺改性剂/pa6/evoh(38%乙烯含量)/pa6+g21/tie/pe+pop/pe+pp/po;当n=3时,薄膜结构为pa6/聚酰胺改性剂/pa6/聚酰胺改性剂/pa6/聚酰胺改性剂/pa6/evoh(38%乙烯含量)/pa6+g21/tie/pe+pop/pe+pp/po。同理,在第二技术方案中,(pa6/聚酰胺改性剂)n也具有相同的含义。所述热封层是由可通过加热加压能够封合的材料构成的功能层。上述两个技术方案中的热封层均为聚烯烃,所述聚烯烃为聚乙烯或/和聚丙烯,所述聚丙烯为聚丙烯共聚物,聚乙烯和聚丙烯可以任何比例进行混合。所述粘合层是将阻隔层和热封层粘合在一起的功能层。上述两个技术方案中的粘合层为马来酸酐接枝共聚物。

8.上述方案中,所述聚酰胺改性剂是一类经过功能化(一般通过马来酸酐接枝)的改性聚合物,包括改性乙烯丙烯酸酯一氧化碳三元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eva)聚合物、聚乙烯、茂金属聚乙烯、乙丙橡胶及聚丙烯等的接枝共聚物。其借助聚合物分子之间的键合力,降低两相组分间的界面张力,使薄膜结构均化,以及相界面黏结得到强化。其主要作用是可以提升聚酰胺的延展性,当被置于聚酰胺层间时(例如:pa6/聚酰胺改性剂/pa6/聚酰胺改性剂),聚酰胺改性剂起到了铰链的作用,有助于聚酰胺被拉伸时聚酰胺层整体的均匀性和有效性。聚酰胺改性剂增加了复合薄膜结构中极性(聚酰胺)和非极性(聚烯烃)层间界面的粘着性和兼容性。

9.上述方案中,第二拉伸过渡桥使用的层数都为二层。两个技术方案的第二拉伸过渡桥使用的材料以及结构均为“聚乙烯+丙烯弹性体/聚乙烯+聚丙烯”。

10.上述方案中,第一技术方案中存在第一拉伸过渡桥,该第一拉伸过渡桥为三层,其中,第一层为尼龙6,第二层为38%乙烯含量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第三层为尼龙6和无定型的半结晶聚酰胺混合构成。第二技术方案中不存在第一拉伸过渡桥。

11.上述方案中,作为阻隔层、粘合层、热封层的功能及材料,以及使用阻隔层、粘合层、热封层作为复合薄膜的基本结构均为现有技术,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悉的现有技术。

12.上述方案中,双向拉伸为先纵向拉伸,后横向拉伸的两步法拉伸方法为现有技术,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悉的现有技术。

本发明的设计原理和构思是:为了解决非同质材料,特别是非晶态高聚物与结晶型高聚物共挤出后,因材料之间拉伸倍率相差大无法实现共挤出双向拉伸的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构思是:所述复合薄膜在厚度方向上由阻隔层、第一拉伸过渡桥、粘合层、第二拉伸过渡桥和热封层通过共挤出双向拉伸复合构成。所述第一拉伸过渡桥和第二拉伸过渡桥不同时为零。在阻隔层与粘合层之间插入第一拉伸过渡桥,在热封层与粘合层之间插入第二拉伸过渡桥,利用拉伸过渡桥的技术手段使阻隔层的双向拉伸倍率梯度过渡至粘合层的双向拉伸倍率,热封层的双向拉伸倍率梯度过渡至粘合层的双向拉伸倍率。通过减小阻隔层与粘合层之间、热封层与粘合层之间的界面应力,实现在同一双向拉伸倍率条件下薄膜的成型。以此实现采用共挤出双向拉伸法制备功能性复合薄膜的目的。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在本行业中,双向拉伸法主要用于制备单一膜,而采用共挤出双向拉伸法只能制备多层同质复合薄膜,不能制备多层非同质复合薄膜。其中,多层同质复合薄膜由于各层材料为同质,因此不能同时具备阻隔和热封等多种功能。本发明为减小材料之间拉伸倍率相差大不可同时进行共挤出双向拉伸的差异,采用平膜两步拉伸法,在功能性复合薄膜的基本结构(阻隔层/粘合层/热封层)中,在阻隔层和粘合层之间设计第一拉伸过渡桥,在热封层和粘合层之间设计第二拉伸过渡桥。通过采用第一拉伸过渡桥和第二拉伸过渡桥的技术手段实现非同质材料拉伸倍率相差大的阻隔层和热封层材料在共挤出双向拉伸的工艺过渡,克服了行业现有技术中的难题。本发明采用共挤出双向拉伸法制备功能性复合薄膜,为实现非同质材料,特别是非晶态高聚物与结晶型高聚物的共挤出双向拉伸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复合薄膜中各层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复合薄膜中各层的结构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复合薄膜中各层的结构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4复合薄膜中各层的结构原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5复合薄膜中各层的结构原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6复合薄膜中各层的结构原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复合薄膜中各层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平面坐标图。其中,x轴为横向拉伸倍率,y轴为纵向拉伸倍率。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复合薄膜中各层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平面坐标图。其中,x轴为横向拉伸倍率,y轴为纵向拉伸倍率。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3复合薄膜中各层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平面坐标图。其中,x轴为横向拉伸倍率,y轴为纵向拉伸倍率。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4复合薄膜中各层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平面坐标图。其中,x轴为横向拉伸倍率,y轴为纵向拉伸倍率。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5复合薄膜中各层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平面坐标图。其中,x轴为横向拉伸倍率,y轴为纵向拉伸倍率。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6复合薄膜中各层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平面坐标图。其中,x轴为横向拉伸倍率,y轴为纵向拉伸倍率。

以上附图中的标记说明如下:

图1至图6中,“pa6/聚酰胺改性剂”为阻隔层,其中,“pa6”为表层,“聚酰胺改性剂”为次二层。

图7至图12中,坐标系中出现的括号中的内容,如(3*4),表示的是该点所采用的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前一个“3”代表纵向拉伸倍率,后一个“4”代表横向拉伸倍率。在该坐标系中,横坐标为横向拉伸倍率,纵坐标为纵向拉伸倍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为了更加清楚简洁地描述以下实施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材料均采用其英文代号。所涉及的英文代号的中文含义分别为:pa为聚酰胺(尼龙),pa6为尼龙6,g21为无定型的半结晶聚酰胺,evoh为乙烯-乙烯醇共聚物,pe为聚乙烯,pop为丙烯弹性体,pp为聚丙烯。

实施例1:一种多层可热封共挤出双向拉伸复合薄膜

如图1所示,该复合薄膜的结构表达式如下:

pa6/聚酰胺改性剂/pa6/evoh(38%乙烯含量)/pa6+g21/tie/pe+pop/pe+pp/pe

上式中:

“pa6/聚酰胺改性剂”为阻隔层,其中,“pa6”为表层,“聚酰胺改性剂”为次二层。

“pa6/evoh(38%乙烯含量)/pa6+g21”为第一拉伸过渡桥,其中,“pa6”为第一拉伸过渡桥的第一层,“evoh(38%乙烯含量)”为第一拉伸过渡桥的第二层,“pa6+g21”为第一拉伸过渡桥的第三层。

“tie”为粘合层,在本实施例中粘合层使用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

“pe+pop/pe+pp”为第二拉伸过渡桥,其中,“pe+pop”为第二拉伸过渡桥的第一层,“pe+pp”为第二拉伸过渡桥的第二层。

“pe”为热封层。

本实施例复合薄膜可热封,热封强度≥6n/15mm。

本实施例基本功能层所使用的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如下:

“pa6/聚酰胺改性剂”纵横拉伸倍率为3*4,“tie”纵横拉伸倍率为4*6,“pe”纵横拉伸倍率为4*6。

插入拉伸过渡桥后该复合薄膜各层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如下:

“pa6/聚酰胺改性剂”纵横拉伸倍率为3*4,“pa6”纵横拉伸倍率约为3*3.5,“evoh(38%乙烯含量)”纵横拉伸倍率约为4*4.5,“pa6+g21”纵横拉伸倍率为5*6,“tie”纵横拉伸倍率约为4*6,“pe+pop”纵横拉伸倍率约为4*6,“pe+pp”纵横拉伸倍率约为5*6.5,“pe”纵横拉伸倍率约为4*6。

参见图7所示,该复合薄膜按结构表达式自左向右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是:3*4,3*3.5,4*4.5,5*6,4*6,4*6,5*6.5,4*6。

实施例2:一种多层可热封共挤出双向拉伸复合薄膜

如图2所示,该复合薄膜的结构表达式如下:

pa6/聚酰胺改性剂/pa6/evoh(38%乙烯含量)/pa6+g21/tie/pe+pop/pe+pp/pp

上式中:

“pa6/聚酰胺改性剂”为阻隔层,其中,“pa6”为表层,“聚酰胺改性剂”为次二层。

“pa6/evoh(38%乙烯含量)/pa6+g21”为第一拉伸过渡桥,其中,“pa6”为第一拉伸过渡桥的第一层,“evoh(38%乙烯含量)”为第一拉伸过渡桥的第二层,“pa6+g21”为第一拉伸过渡桥的第三层。

“tie”为粘合层,在本实施例中粘合层使用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

“pe+pop/pe+pp”为第二拉伸过渡桥,其中,“pe+pop”为第二拉伸过渡桥的第一层,“pe+pp”为第二拉伸过渡桥的第二层。

“pp”为热封层。

本实施例复合薄膜可热封,热封强度≥10n/15mm。

本实施例基本功能层所使用的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如下:

“pa6/聚酰胺改性剂”纵横拉伸倍率为3*4,“tie”纵横拉伸倍率为4*6,“pp”纵横拉伸倍率为5*9。

插入拉伸过渡桥后该复合薄膜各层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如下:

“pa6/聚酰胺改性剂”纵横拉伸倍率为3*4,“pa6”纵横拉伸倍率约为3*3.5,“evoh(38%乙烯含量)”纵横拉伸倍率约为4*4.5,“pa6+g21”纵横拉伸倍率为5*6,“tie”纵横拉伸倍率约为4*6,“pe+pop”纵横拉伸倍率约为4*6,“pe+pp”纵横拉伸倍率约为5*6.5,“pp”纵横拉伸倍率约为5*9。

参见图8所示,该复合薄膜按结构表达式自左向右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是:3*4,3*3.5,4*4.5,5*6,4*6,4*6,5*6.5,5*9。

实施例3:一种多层可热封共挤出双向拉伸复合薄膜

如图3所示,该复合薄膜的结构表达式如下:

pa6/聚酰胺改性剂/pa6/evoh(38%乙烯含量)/pa6+g21/tie/pe+pop/pe+pp/pe+pp

上式中:

“pa6/聚酰胺改性剂”为阻隔层,其中,“pa6”为表层,“聚酰胺改性剂”为次二层。

“pa6/evoh(38%乙烯含量)/pa6+g21”为第一拉伸过渡桥,其中,“pa6”为第一拉伸过渡桥的第一层,“evoh(38%乙烯含量)”为第一拉伸过渡桥的第二层,“pa6+g21”为第一拉伸过渡桥的第三层。

“tie”为粘合层,在本实施例中粘合层使用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

“pe+pop/pe+pp”为第二拉伸过渡桥,其中,“pe+pop”为第二拉伸过渡桥的第一层,“pe+pp”为第二拉伸过渡桥的第二层。

“pe+pp”为热封层,pp为共聚pp,pe和pp可以任何比例进行混合。

本实施例复合薄膜可热封,热封强度≥8n/15mm。

本实施例基本功能层所使用的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如下:

“pa6/聚酰胺改性剂”纵横拉伸倍率为3*4,“tie”纵横拉伸倍率为4*6,“pe+pp”纵横拉伸倍率为4.5*7.5。

插入拉伸过渡桥后该复合薄膜各层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如下:

“pa6/聚酰胺改性剂”纵横拉伸倍率为3*4,“pa6”纵横拉伸倍率约为3*3.5,“evoh(38%乙烯含量)”纵横拉伸倍率约为4*4.5,“pa6+g21”纵横拉伸倍率为5*6,“tie”纵横拉伸倍率约为4*6,“pe+pop”纵横拉伸倍率约为4*6,“pe+pp”纵横拉伸倍率约为5*6.5,“po”纵横拉伸倍率约为4.5*7.5。

参见图9所示,该复合薄膜按结构表达式自左向右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是:3*4,3*3.5,4*4.5,5*6,4*6,4*6,5*6.5,4.5*7.5。

实施例4:一种多层可热封共挤出双向拉伸复合薄膜

如图4所示,该复合薄膜的结构表达式如下:

pa6/聚酰胺改性剂/tie/pe+pop/pe+pp/pe

上式中:

“pa6/聚酰胺改性剂”为阻隔层,其中,“pa6”为表层,“聚酰胺改性剂”为次二层。

“tie”为粘合层,在本实施例中粘合层使用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

“pe+pop/pe+pp”为第二拉伸过渡桥,其中,“pe+pop”为第二拉伸过渡桥的第一层,“pe+pp”为第二拉伸过渡桥的第二层。

“pe”为热封层。

当聚酰胺改性剂使用的材料与粘合层相同时,可不加入聚酰胺改性剂。

本实施例复合薄膜可热封,热封强度≥6n/15mm。

本实施例基本功能层所使用的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如下:

“pa6/聚酰胺改性剂”纵横拉伸倍率为3*4,“tie”纵横拉伸倍率为4*6,“pe”纵横拉伸倍率为4*6。

插入拉伸过渡桥后该复合薄膜各层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如下:

“pa6/聚酰胺改性剂”纵横拉伸倍率为3*4,“tie”纵横拉伸倍率为4*6,“pe+pop”纵横拉伸倍率约为4*6,“pe+pp”纵横拉伸倍率约为5*6.5,“pe”纵横拉伸倍率约为4*6。

参见图10所示,该复合薄膜按结构表达式自左向右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是:3*4,4*6,4*6,5*6.5,4*6。

实施例5:一种多层可热封共挤出双向拉伸复合薄膜

如图5所示,该复合薄膜的结构表达式如下:

pa6/聚酰胺改性剂/tie/pe+pop/pe+pp/pp

上式中:

“pa6/聚酰胺改性剂”为阻隔层,其中,“pa6”为表层,“聚酰胺改性剂”为次二层。

“tie”为粘合层,在本实施例中粘合层使用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

“pe+pop/pe+pp”为第二拉伸过渡桥,其中,“pe+pop”为第二拉伸过渡桥的第一层,“pe+pp”为第二拉伸过渡桥的第二层。

“pp”为热封层。

当聚酰胺改性剂使用的材料与粘合层相同时,可不加入聚酰胺改性剂。

本实施例复合薄膜可热封,热封强度≥10n/15mm。

本实施例基本功能层所使用的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如下:

“pa6/聚酰胺改性剂”纵横拉伸倍率为3*4,“tie”纵横拉伸倍率为4*6,“pp”纵横拉伸倍率为5*9。

插入拉伸过渡桥后该复合薄膜各层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如下:

“pa6/聚酰胺改性剂”纵横拉伸倍率为3*4,“tie”纵横拉伸倍率为4*6,“pe+pop”纵横拉伸倍率约为4*6,“pe+pp”纵横拉伸倍率约为5*6.5,“pp”纵横拉伸倍率约为5*9。

参见图11所示,该复合薄膜按结构表达式自左向右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是:3*4,4*6,4*6,5*6.5,5*9。

实施例6:一种多层可热封共挤出双向拉伸复合薄膜

如图6所示,该复合薄膜的结构表达式如下:

pa6/聚酰胺改性剂/tie/pe+pop/pe+pp/pe+pp

上式中:

“pa6/聚酰胺改性剂”为阻隔层,其中,“pa6”为表层,“聚酰胺改性剂”为次二层。

“tie”为粘合层,在本实施例中粘合层使用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

“pe+pop/pe+pp”为第二拉伸过渡桥,其中,“pe+pop”为第二拉伸过渡桥的第一层,“pe+pp”为第二拉伸过渡桥的第二层。

“pe+pp”为热封层,pp为共聚pp,pe和pp可以任何比例进行混合。

当聚酰胺改性剂使用的材料与粘合层相同时,可不加入聚酰胺改性剂。

本实施例复合薄膜可热封,热封强度≥8n/15mm。

本实施例基本功能层所使用的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如下:

“pa6/聚酰胺改性剂”纵横拉伸倍率为3*4,“tie”纵横拉伸倍率为4*6,“pe+pp”纵横拉伸倍率为4.5*7.5。

插入拉伸过渡桥后该复合薄膜各层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如下:

“pa6/聚酰胺改性剂”纵横拉伸倍率为3*4,“tie”纵横拉伸倍率为4*6,“pe+pop”纵横拉伸倍率约为4*6,“pe+pp”纵横拉伸倍率约为5*6.5,“pe+pp”纵横拉伸倍率约为4.5*7.5。

参见图12所示,该复合薄膜按结构表达式自左向右材料自身的双向拉伸倍率是:3*4,4*6,4*6,5*6.5,4.5*7.5。

下面针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情况以及结构变化作如下说明:

以上实施例中,六个实施例的阻隔层均为“pa6/聚酰胺改性剂”,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还可以使用“pa6/聚酰胺改性剂/pa6/聚酰胺改性剂”或者“pa6/聚酰胺改性剂/pa6/聚酰胺改性剂/pa6/聚酰胺改性剂”作为阻隔层。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设计构思及特点,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是以下结构表达式:“pa6/聚酰胺改性剂/pa6/聚酰胺改性剂/pa6/evoh(38%乙烯含量)/pa6+g21/tie/pe+pop/pe+pp/po”,“pa6/聚酰胺改性剂/pa6/聚酰胺改性剂/pa6/聚酰胺改性剂/pa6/evoh(38%乙烯含量)/pa6+g21/tie/pe+pop/pe+pp/po”,“pa6/聚酰胺改性剂/pa6/聚酰胺改性剂/tie/pe+pop/pe+pp/po”和“pa6/聚酰胺改性剂/pa6/聚酰胺改性剂/pa6/聚酰胺改性剂/tie/pe+pop/pe+pp/po”。其中,所述po为聚烯烃,由聚乙烯或/和聚丙烯构成,聚乙烯和聚丙烯可以任何比例进行混合。上述四个结构表达式的设计原理与本发明中具体描述的实施例相同。其中,当后两个结构表达式中与粘合层相连的聚酰胺改性剂使用的材料与粘合层相同时,可不加入聚酰胺改性剂。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