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11624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尤其涉及运往工地和从一工地运往另一工地而设计的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更具体地讲,本发明涉及无需人工损伤而自动折叠的起重机的整体设计。
在折叠塔式起重机中,有伸缩起重架式起重机、折叠起重架式起重机和整体起重架式起重机。本发明属于折叠起重架塔式起重机类型,即至少由二个部件相互铰接并可相互叠合,以便运送起重机的起重架式起重机,但是,这些起重机很难在运输位置折叠时自动去除绳索的“松弛”现象。
这种类型的起重机一般有一根铰接于起重架顶部的起重臂、由连接于刚性撑杆顶部的拉索拉撑,拉索也同样铰接于起重架顶部,并由形成后支索装置的钢丝绳定位,后支索装置连接于旋转底架后部撑杆的顶部,旋转底架位于起重架底部并配有配重物。请参见例如法国专利NO2548646。当起重架折叠时,起重臂和撑杆在起重臂自身重量的作用下绕其在起重架上的铰接件旋转,这时构成拉杆和后支索装置的钢丝绳保持拉紧状态。在下次折叠时,起重臂与起重架的上部接触,拉杆和后支索装置的钢丝绳渐渐松弛,如果想避免钢丝绳快速损坏,例如形成扭结,就应消除或补偿这种“松弛”现象。
根据已知的第一种实施方法,用手将钢丝绳从其固定点拆下,缠绕在卷筒上或盘在地上。这种实施方法需要加入大量的人力,这样在换工地时明显延长了起重机安装时间,这种起重机若用于大型的工地,则人工操作就变得越来越多。
根据第二种实施方法,这也是最普遍用的方法,或直接或通过滑轮组机械缠绕钢丝绳,当起重机折叠时,多余的钢丝绳自动缠绕在卷筒上,参见法国专利NO2636616及其第一个增补证书NO2642625。从解决问题角度看,这种方法很令人满意。但其设计非常复杂,并且成本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即不用任何人工操作、设计简单、经济实惠的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
为此,本发明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按已知方式配有一根由下部件和上部件并绕一横轴相互铰接的两个部件构成的折叠起重架,一根铰接在起重架顶部的起重臂以及一根后支索装置。起重臂由一根拉杆拉撑,拉杆接于刚性撑杆的顶部,撑杆本身铰接于起重臂后部或起重架顶部,后支索装置连接于撑杆顶部和旋转底架的基部,旋转底架上配有配重物。起重架的下节部件通过一横轴铰接在旋转底架的前部。一个动力装置,如动作筒控制起重架的折叠/展开;该起重机的特征在于拉杆至少由二根相互铰接的硬杆所组成。并且后支索装置的下部位是一节刚性部件,上部是一根钢丝绳,刚性部件铰接在旋转底架的后部固定点上,上部钢丝绳延伸至撑杆,一根连杆将后支索的刚性构件连接于折叠起重架下部,动力装置连接起重架的两节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最佳实施方案,起重臂拉杆由四根通过横轴相互铰接的刚性部件组成,当撑杆叠合在起重臂上时,四根相互连接的刚性部件同样互相叠合在起重臂上,其长度应设计成折叠后占最小的空间为宜。同样,本发明还涉及当起重机全部折叠后,即处于运输状态,连杆和后支索装置的刚性构件合拢,而后支索装置的上部钢丝绳则处于绷紧状态。
最好,起重臂的根部应配有一钢丝绳控制卷筒,第二个控制卷筒设置在后升降索的可折叠端,该升降索的下部刚性固定在起重架顶部后面和上部,这样,当起重机折叠时,后支索装置的钢丝绳因受卷筒控制而保持绷紧状态。
根据本发明另一特殊实施方案,当起重臂至少由二节部件构成时,即起重臂根部和尖部,尖部前面的高度要低于起重臂的通常高度,以节省折叠后的空间。该空间用于当该垂直刚性撑杆折叠后容纳起重臂拉杆的折叠部分和后支索装置的钢丝绳的上部分。
本发明就这样提供了一种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即尤其在路上运输时无需人工操作,不用繁琐的方法。高昂的费用以机械缠绕钢丝绳,就能解决钢丝绳的“松弛”问题。
参照下列说明和附图即可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其它特征,下面介绍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作为实例,毫无局限性。


图1是本发明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工作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同一起重机折叠运输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该起重机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中是起重臂、拉杆以及撑杆在提升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也是该起重机的局部侧视图,图中是起重臂、拉杆及撑杆在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5是起重臂拉杆的局部俯视图;
图6是折叠起重架的横截面图。
图1所示的塔式起重机包括已知的固定或旋转底架(1),通过导向装置(2)载有一后部带有配重的旋转底架(3),其前面铰接于一横轴(5),一根由下部(7)和上部(8)构成的两节后面通过横轴(9)相互铰接的折叠起重架(6)。设起重机还配有一能折叠和展开的起重臂(10),它由三节构件构成,分别为根臂(11),中间折叠臂(12)和尖臂(13),三节由横轴(14)(15)相互铰接在一起,横轴均安置在其下缘(“下缘”指工作状态时)。
通过提升拉索(16)连接起重架上节(8)和旋转底架(3),提升拉索(16)对称布置在起重架(6)的两边,分别由位于起重架上节(8)的横轴(17)和旋转底架(3)上的横轴(18)铰接。
起重臂(10)通过横轴(19)铰接于起重架(6),并由连接于根臂(11)的上缘(22)的固定点(21)和刚性撑杆(24)的拉杆(20)撑拉,起重臂撑杆刚性构件向起重机后面倾斜,并通过横轴(25)铰接于根臂(11)底部,撑杆(24)本身通过连接于撑杆(24)顶部(23)和旋转底架(3)后部的固定点(27)的后支索装置(26)撑拉。起重机为提升起重架(6),起重臂(10)的提升和折叠配置了一液压动作筒(46),它连接着起重架(6)的下节(7)和上节(8)。
如图3,4,5所详示,起重臂拉杆(20)由四根互接的刚性杆(28,29,30,31)组成。
刚性杆(28)在撑杆(24)顶部(23)和下根刚性(29)的横轴(32)的铰接处形成轴销;刚性杆(29)由二根相同的端部有穿孔的扁铁构成,并由横向联杆相互连接,二根扁铁一起在杆件(28)的铰轴(32)和杆(30)的横轴(33)之间形成了一个支架;杆(30)是一双连杆,在刚性杆(29)的铰轴(33)处形成了一个轴销,并和杆(31)的横轴(34)一起形成一个支架;最后一根杆(31)构成起重臂拉杆(20)的大部分,由开口朝起重臂的U型材组成,其第一端是由两面对称焊接的扁铁。并有纵向间距的2个镗孔(34,35),当拉杆(20)缩短并取消杆(30)时,第一个孔(34)用于连接杆(30),第二个孔(35)用于直接连接杆(29),这时起重臂呈提升状态(看图5中虚线部分)。拉杆(20)的最后一根杆(31)的长度等于位于拉杆(20)下面的臂(11)的上缘(22)的长度。前三根杆(28,29,30)的整体长度等于撑杆(24)的长度。
后支索装置(26)的下部刚性构件(36)是一开口朝起重机外侧的U型件,并铰接于旋转底架(3)的后面固定点(27),另一部分是一定长的软索(37),连接于撑杆(24)顶点(23)和刚性杆(36)的自由端(38)。杆(39)通过后支索(26)的构件(36)的端轴(38)铰接于起重架下节(7)的上端2个固定点(40),二点距起重架上节(8)的铰轴(9)很近。
起重机还配有钢丝绳控制装置,第一个控制装置(41)置于起重臂(10)的后部,第二个控制装置(42)置于后升降索(44)的可折叠端(43),后升降索(44)刚性连接于起重架上部(8)顶部。两个控制装置(41,42)特地制成滚筒式或横轴式。
如图6所示,可折叠起重架(6)的二个部分(7,8)分别由八边形框架构成,前表面(48)和后表面(49)平行于多个铰轴,如铰轴(27),横轴(32,33,34);这种设计的起重架的优点是基本具有较理想的环形截面,所提供的平面相互平行或垂直,便于装配其它必要的部件或铰轴。
从图1所示的工作状态开始,起重机的折叠是这样实现的动作筒(46)控制起重架(6)的折叠,当起重架(6)在升降索(16)的撑拉作用下,下节(7)绕自己在旋转底架(3)上的铰轴(5)向前倾倒,而起重架上节(8)则绕其在下部(7)上的铰轴(9)向后倾倒。这时,起重臂(10)也绕在起重架上部(8)的铰轴(19)旋转,在起重臂(10)的重量作用下,后支索装置(26)保持绷紧状态,同时,起重臂拉杆(20)也同样绷紧,撑杆(24)绕铰轴(25)旋转。这种运动持续下去,后支索钢丝绳(37)渐渐靠到后升降索(44)的控制装置(42),这样钢丝绳(37)就被控制。当起重臂(10)叠合在起重架上节(B)时,拉杆(20)在自身重量作用下也自行折叠,而撑杆(24)折叠在起重臂(10)上,使后支索装置(26)保持绷紧状态。这些动作结束后,起重机就处于图2所示的折叠位置。
根据另外一最佳实施方案,拉杆(20)的U型部件(31)在折叠运输状态下,罩住起重臂根部(11)的正方形上缘(22),这样就可减少起重臂(10)和折叠拉杆(20)整体折成的高度。根据另外一最佳实施方案、后支索(26)的U型部件(36)在起重机折叠时,作为穿过起重架下部(7)和上部(8)的部分钢丝绳(37)的控制装。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后升降索(44)的折叠端(43)在起重机折叠时,可以部分折叠以便在起重机运输期间限制其长度。
显然,当起重机从其运输的折叠状态展开时,上述动作要逆向完成,动作筒(46)进行逆向控制。
在上述实施例中,起重臂(10)由多根下缘相互铰接的刚性部件(11,12,13)组成,装置(47)可单独控制起重臂(10)的折叠。在这种最佳实施方案中,当尖臂(13)折叠到根臂(11)上时,臂(13)的前部高度比起重臂的通常高度低,以节省折叠后空间,设空间用于当设垂直刚性撑杆(24)折叠后容纳拉杆(20)的折叠部分和后支索装置的钢丝绳上部分(37)。
起重机折叠后,很容易提升杆(30),将拉杆(20)上的杆(29)的轴(33)直接与杆(31)的轴(35)插销在一起,形成一个较短的拉杆(20),这时轴(34)被取消。在这种折叠状态下,就成为一种提升臂式起重机。
从前叙可知,本发明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案和实施例;相反,本发明包括所有变换方案和基于同种原理的应用。下述情形之一仍属本发明范围-使用任何数量的相互铰接的刚性构件构成起重臂拉杆,这些构件至少为二个;
-使用一与上述构件不同的后支索装置;
-将动作筒(46)换成其它类似的动力装置;
-使用一根不同的八边形框架或木行架的起重架;
-将同样的折叠原理用于不同设计的起重机,如起重臂的结构和折叠装置不同。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尤其为路上运输而设计的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它包括,一根起重架(6),该起重架由下部件(7)和上部件(8)组成,这两节部件绕一水平轴(9)铰接在一起构成折叠起重架(6),一根铰接在其顶部的起重臂(10)以及一根后支索装置(26),所述起重臂由起重臂上的拉杆(20)拉撑并连接于刚性撑杆(24)的顶部(23),撑杆本身铰接于起重臂(10)的后部或起重架(6)的顶部,后支索装置(26)连接撑杆顶部(23)和旋转底架(3)的基部,旋转底架上配有配重物(4)。起重架(6)的下部件(7)由一水平轴(5)铰接在旋转底架(3)的前部。一个动力装置,如动作筒控制起重架(6)的折叠展开,其特征在于,拉杆(20)至少由两根相互铰接的刚性构件(28,29,30,31)所组成。后支索装置(26)下部是一节刚性部件(36),而上部则是一根钢丝绳(37),刚性部件(36)铰接在旋转底架(3)的后部固定点(27)上部,钢丝绳(37)延伸至撑杆(24)上,钢丝绳(37)的长度是恒定的,一根连杆(39)将后支索(26)的刚性部件(36)连接于折叠起重架(6)的下部件(7),动力装置(46)连接在起重架(6)的两部件之间(7,8)。
2.权利要求1中的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拉杆(20)由四根绕水平(32,33,34)铰接在一起的连续刚性构件(28,29,30,31)组成。
3.权利要求2中的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拉杆(20)的前三根刚性构件(28,29,30)由双连杆组成。
4.权利要求2或3中的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拉杆(20)的最后一根部件(31)即拉杆(20)的最长部分由开口朝起重臂(10)的U型材组成。
5.权利要求2~4中的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它的起重臂(10)由根部(11)和尖部(13)组成,其特征在于位于拉杆(20)下面根部(11)的上缘(22)的长度等于拉杆(20)最后部件(31)的长度。
6.权利要求5中的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其特征在于起重臂尖部(13)的前部叠盖起重臂根部(11)的总长度,其高度低于起重臂(10)的正常高度,以节省折叠后的空间,设空间用于该垂直刚性撑杆(24)折叠后容纳拉杆(20)的折叠部分和后支索装置(26)的钢丝绳的上部分。
7.权利要求2~6中的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架,其特征在于拉杆(20)设计成除去其中一个根刚性杆(30)后缩短,使起重机成为升降臂(10)式起重机。
8.权利要求1~7中的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其特征在于起重臂(10)的根部配有第一个后支索(26)钢丝绳(37)的控制卷筒(41),第二个后支索(26)中的钢丝绳(37)的控制卷筒(42)置于后升降索(44)的可折叠端部(43),后升降索被刚性固定在起重架(6)的上部件顶端后面。
9.权利要求1~8中的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后支索(26)的下端刚性部件(36)铰接于旋转底架(3)的固定点(27)上,并具有开口朝起重机外侧的U型面。
10.权利要求1~9中的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其特征在于连接后支索装置(26)的刚性部件(36)和可折叠的起重架(6)下部件(7)的连杆是一双连杆,通过两个固定点(40)铰接在一起,二点都位于折叠起重架(6)的下部件(7),距起重架(6)的上部(8)的铰轴(9)很近。
11.权利要求1~10中的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折叠式起重架(6)的两个部件(7,8)由八边形框架构成,具有前表面(48)和后表面(49),平行于拉杆(20)上刚性构件(28,29,30,31)的铰轴(32,33,34)并平行于连接在旋转底架(3)后部后支索(26)的刚性构件(36)的铰轴(27)。
全文摘要
一种自动折叠塔式起重机,它包括由两节部件(7,8)构成的折叠起重架6、铰接在其顶部的起重臂10以及后支索26。起重臂由拉杆20拉撑并连接于刚性撑杆24的顶部,撑杆本身连接于起重臂后部;后支索连于撑杆顶部23和旋转底架3的后部,旋转底架配有配重物4。拉杆由多根相互铰接的刚性杆(28,29,30,31)组成。后支索下部是刚性部件36,其上部是钢丝绳37,并通过连杆39连接于起重架的下部件7。动力装置46连接起重架的两部件。
文档编号B66C23/26GK1078212SQ92112498
公开日1993年11月10日 申请日期1992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1991年10月2日
发明者弗朗索斯·阿奎诺 申请人:波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