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其具有位于行驶机体前方的收割部、配置在所述收割部的后方侧的脱粒装置、将由所述收割部收割的收割谷杆输送到所述脱粒装置的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这种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供给装置构成为,在筒状供给装置壳体中具有作为环状转动输送装置的链式输送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件I)。链式输送装置构成为,设置有绕横轴轴心旋转自如的前后一对轮体、缠绕架设在前后一对轮体上的左右一对链条、和横跨左右一对链条而设置的多个角部件,通过使所述·轮体旋转驱动,将送入到供给装置壳体内的收割谷杆通过所述角部件拢入链式输送装置与供给装置壳体的底面部之间的空隙,并向后方输送。并且,为了将链式输送装置与供给装置壳体的底面部之间的空隙尺寸保持一定,将所述轮体的旋转轴贯穿供给装置壳体的两个侧面部且以无法上下移动的状态固定。专利文件I :(日本)特开平11-178428号公报(图2)
实用新型内容根据如上所述的以往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链式输送装置与供给装置壳体的底面部之间的空隙的高度尺寸被维持为一定,因此,当从收割部送入的收割谷杆量变多,则成为收割谷杆阻塞在所述空隙中的状态,存在因收割谷杆的楔塞作用使得链式输送装置的旋转被锁止的危险。每次输送装置被锁止,都需要中止联合收割机的运转,将堵塞在所述空隙中的收割谷杆除去,造成收割作业被中断,因此希望提高收割作业的效率。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收割谷杆量增加,也难以堵塞供给装置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具有收割部,其位于行驶机体的前方;脱粒装置,其配置在所述收割部的后方侧;供给装置,其将由所述收割部收割的收割谷杆输送到所述脱粒装置,该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第一特征结构在于,所述供给装置具有筒状的供给装置壳体,其配置为前端部开口朝向所述收割部侧且后端部开口朝向所述脱粒装置侧;输送装置,其安装在所述供给装置壳体中,以该输送装置与所述供给装置壳体的底面部之间的空隙作为输送空间,将从所述前端部开口拢入的收割谷杆向所述后端部开口侧输送,该联合收割机设置有空隙扩大允许机构,随着所述前端部开口中向所述空隙输送的收割谷杆的堵塞,该空隙扩大允许机构允许所述空隙的高度尺寸变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特征结构,能够通过空隙扩大允许机构允许输送装置与供给装置壳体的底面部之间的空隙的高度尺寸变大,因此,在来自收割部的收割谷杆量增加而发生堵塞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空隙扩大允许机构使所述空隙扩大,缓解收割谷杆的堵塞,并防止随之产生的输送装置的锁止等。因此,能够省去以往那样中断联合收割机的运转来将堵塞的收割谷杆除去的工序,使联合收割机的运转高效地继续。另外,空隙扩大允许机构是随着收割谷杆的堵塞使空隙尺寸变大的机构,因此,可以构成为输送装置和供给装置壳体的底面部这两者之一或两者均具有分离机构。例如可以构成为具有使供给装置壳体的底面部相对输送装置分离的机构,或者具有使输送装置相对供给装置壳体的底面部分离的机构,或者具有这两种机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特征结构在于,所述输送装置由链式输送装置构成,所述链式 输送装置具有前后一对轮体,其绕横轴轴心旋转自如;链条,其缠绕架设在前后一对轮体上,所述空隙扩大允许机构构成为,所述前侧的轮体相对所述供给装置壳体的底面部向上方移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特征结构在于,所述空隙扩大允许机构由滑动机构构成,所述滑动机构使所述前侧的轮体相对所述供给装置壳体的底面部向上方移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结构,显然能够谋求通过所述前侧的轮体的滑动机构缓解收割谷杆的堵塞现象,另外因为输送装置的重量作用在轮体上,所以能够在拢入到供给装置的收割谷杆量减少时,将输送装置的重量作为将所述空隙尺寸缩小到初始尺寸的恢复力而有效利用。因此,省略了用于施加所述恢复力的特别机构,或者,即使在设置特别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机构所要求的所述恢复力设定得较小,能够谋求提高经济性。另外,如果将使供给装置壳体的底面部上下移动的空隙扩大允许机构作为比较例,则在该比较例中,需要考虑使收割谷杆不会从底面部与侧面部之间的连接部分漏出的对策,由此牵涉到成本增加,但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结构,无需将复杂的结构安装到供给装置壳体上,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结构的供给装置壳体实现充分的密闭性,能够进一步提闻经济性。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特征结构在于,设置有将所述前侧的轮体靠压到所述供给装置壳体的底面部侧的靠压机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特征结构,能够在大量的收割谷杆被拢入供给装置使输送装置与供给装置壳体的底面部之间的空隙扩大之后,随着收割谷杆量减少,通过靠压机构的作用力的作用使所述空隙尺寸还原到初始值。所述空隙尺寸的初始值设定为使输送装置的输送能够有效地实施的尺寸,因此在空隙处于扩大的状态下,残余有多余的空间,容易使输送效率降低。因而,通过所述靠压机构能够确保适当的空隙尺寸,由此能够维持最佳的输送效率。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特征结构在于,所述靠压机构构成在所述供给装置壳体的外侧。[0030]本实用新型的第六特征结构在于,所述靠压机构由螺旋弹簧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七特征结构在于,所述螺旋弹簧构成在所述供给装置壳体的左右两个部位。本实用新型的第八特征结构在于,进一步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前侧的轮体的 支撑部,在该支撑部上设置有贯穿所述供给装置壳体的两个侧面部的轴部,所述滑动机构构成为,使插入的所述轴部能够向上下移动的孔部设置在所述供给装置壳体的两个侧面部,所述靠压机构由弹簧部件构成,该弹簧部件安装成对从所述孔部突出到外侧的所述轴部施加作用力的状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结构,滑动机构本身的结构是形成在供给装置壳体的两个侧面部的孔部,并且,靠压机构本身的结构是弹簧部件,因此,均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机构来形成,从而能够更经济地实现轴部的上下移动和向下方的靠压作用。并且,因为将所述靠压机构设置在供给装置壳体的外侧,能够使用到更加宽敞的供给装置壳体内侧,从而能够顺畅且高效地输送收割谷杆。而且,供给装置壳体的外侧与滑动机构或靠压机构面对,因此,在进行各机构的维护作业时,即使不打开供给装置壳体也能够简单地进行作业。本实用新型的第九特征结构在于,在所述孔部的边缘部内,至少在沿所述滑动机构而移动的所述轴部的移动轨迹的延长线上设置有加强部件。孔部的中空部构成为,随着所述轴部沿着直径方向滑动移动,使得在移动轨迹的两端部,孔部的边缘部与轴部的外周抵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九特征结构,因为至少在来自轴部的应力所作用的孔部的边缘部设置有加强部件,所以能够谋求该部分的强化,例如能够预先防止在孔部的周边部发生变形或裂缝等情况。其结果是,能够在移动轨迹的两端侧以稳定的状态承受所述轴部的滑动,从而进行轴部的支撑。
[0042]图I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左视图。[0043]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0044]图3是供给装置的横剖俯视图。[0045]图4是供给装置的纵剖侧视图。[0046]图5是前部轮体的安装状况的主要部分剖面俯视图。[0047]图6是前部轮体的安装状况的主要部分侧视图。[0048]图7是前部轮体的安装状况的主要部分侧视图。[0049]图8是锁止机构的侧视图。[0050]图9是锁止机构的横剖俯视图。[0051]图10是作业灯的侧视图。[0052]附图标记说明[0053]4收割部[0054]5供给装置6脱粒装置50供给装置壳体50A底面部50B侧面部50b加强部件52输送装置52a前部轮体(相当于轮体)52b后部轮体(相当于轮体)52c 链条56支撑部56B 轴部59螺旋弹簧(相当于弹簧部件)F靠压机构H2第二孔部(相当于孔部)K空隙扩大允许机构S 空隙U滑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实用新型用于普通型(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例子。[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于收获稻、麦等,如图I、图2所示,其具有作为机体框架的机架I、支撑机体的左右一对履带式行驶装置2、在机架I的前部可上下摆动地被支撑的供给装置5、连接在供给装置5的前端的收割部4、配设在机架I左侧的脱粒装置6、配设在脱粒装置6的横向右侧的装袋箱7、配设在供给装置5和脱粒装置6的右侧且配设在装袋箱7的前侧的运转部8。如图I、图2所示,收割部4具有左右一对分禾器16、平台14、作为拨入部的旋转滚筒3、在平台14前端横跨左右分禾器16而配设的理发推子状切断装置17、配设在平台14之上且绕左右方向的轴心旋转的绞龙15。机架I与供给装置5之间配设有液压缸58,以使供给装置5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X相对脱粒装置6进行上下摆动的操作,(参照图I)。通过摆动操作供给装置5,收割部4的状态在平台14下降到地面附近的作业状态与平台14从地面升高的非作业状态之间变更。并且,旋转滚筒3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滚筒支撑部12上,滚筒支撑部12相对收割部4绕摆动轴心P可上下摆动地被支撑。旋转滚筒3具有被滚筒支撑部12支撑的旋转框10、一直朝向下方由旋转框10支撑且拨入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杆的多个拨入部11。使收割部4下降以进入作业状态并使联合收割机行驶,则植立谷杆通过分禾器16被分为收割对象和非收割对象,并且,通过旋转滚筒3被旋转驱动使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杆被拨入到平台14,同时通过切断装置17进行收割。拨入到平台14的收割谷杆通过绞龙15横向输送到供给装置5的前方,进而被拨入到供给装置5。收割谷杆通过供给装置5输送到后方,使收割谷杆从茎根到穗稍整体被投入到脱粒装置6。脱粒装置6利用旋转的脱粒筒40对投入的收割谷杆进行脱粒处理。被脱粒处理的单粒化谷粒被输送到装袋箱7暂时储存,再从装袋箱7的下部排出到谷粒袋中。在机架I的右侧面,进行来自装袋箱7的装袋作业的作业甲板7A (参照图2)和作为站在作业甲板7A上的操作人员用扶手的支架7B配设为能够绕前后方向的轴心摆动。在不进行装袋作业时,将作业甲板7A和支架7B垂直立起而进行收纳。[绞龙]如图3所示,绞龙15在供给装置5的右侧的部分具有两条螺旋状的第一螺旋叶片15a和第二螺旋叶片15b,在供给装置5的左侧具有一条第三螺旋叶片15c,在供给装置5的前方具有向直径方向突出的多个拨入杆15d。通过第一螺旋叶片15a和第二螺旋叶片15b以及第三螺旋叶片15c将收割谷杆横向输送至供给装置5的前方,再通过拨入杆15d拨入供给装置5。[供给装置]如图3,图4所示,供给装置5具有矩形筒状的供给装置壳体50、安装在供给装置壳体50内部的输送装置52。输送装置52具有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转动地支撑在供给装置壳体50上的前部轮体52a和后部轮体52b、缠绕在前部轮体52a和后部轮体52b上的左右一对链条52c、横跨左右链条52c而配设且朝向左右方向的槽状输送部件52d。进一步,在供给装置壳体50的外侧具有从动皮带轮53,从动皮带轮53能够与后部轮体52b的转动轴心在同一轴心上且与后部轮体52b —起转动的方式,。发动机的驱动力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力传动系统从皮带传递到该从动皮带轮53从而驱动供给装置5。通过绞龙15的拨入杆15d拨入到供给装置壳体50的前端部的收割谷杆被输送部件52d拖拽并经过供给装置壳体50的底面部50A与输送装置52之间的空隙S输送到后方。如果所述空隙S中有大量收割谷杆被集中拢入,存在因堵塞使得输送装置52的旋转被迫锁止的危险,而在该实施方式的供给装置5中设置有允许随着收割谷杆堵塞使所述空隙S的高度尺寸变大的空隙扩大允许机构K,由此谋求防止输送装置52的锁止。并且,为了将增大的空隙的高度尺寸还原为原有的状态,还设置有使前部轮体52a靠压到供给装置壳体50的底面部50A侧的靠压机构F。如图5 7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空隙扩大允许机构K由使前部轮体52a相对供给装置壳体50的底面部50A移动到上方的滑动机构U构成。前部轮体52a构成为,一体地具有旋转轴54和形成在该旋转轴54周围的圆筒部55。所述旋转轴54的两端部通过轴承56a分别支撑于一对支撑部56 (后述)。而且,在圆筒部55的外周部,防止链条52c横向错位的左右一对第一凸缘55a和圆筒部55长边方向的中央部的第二凸缘55b与圆筒部55形成为一体。支撑部56具有由槽形钢形成的支撑主体56A、安装在支撑主体56A上的轴部56B、
7将支撑主体56A能够上下摆动自如地安装在供给装置壳体50上的枢轴56C,支撑部56以能够绕枢轴56C上下摆动自如的状态安装在供给装置壳体50上。支撑主体56A沿着供给装置壳体50的两个侧面部50B的内侧配置,并且轴部56B和枢轴56C分别如图5所示设置为,贯穿供给装置壳体50的两个侧面部50B且端部突出到外侧。如图5所示,支撑主体56A与枢轴56C的关系是,支撑主体56A的后部固定有左右方向的筒状的凸起部56D,枢轴56C以端部贯穿凸起部56D的中空部的状态设置。枢轴56C与凸起部56D绕枢轴的轴心相对旋转自如地嵌合,支撑主体56A能够通过凸起部56D绕枢轴56C圆滑地摆动。枢轴56C贯穿的供给装置壳体50的第一孔部Hl形成为沿着供给装置5的长边方向的长孔(参照图6)。通过沿着该长孔移动枢轴56C的固定位置,能够前后调整前部轮体52a相对后部轮体52b的距离,其结果是,能够实现链条52c的松弛度调整。如图5、图6所示,枢轴56C的固定位置的前后调整机构57具有设置在供给装置壳体50的侧面部50B的托架57a、包含有断面为L形的头部且轴部贯穿托架57a的调整螺栓57b、以夹着托架57a的状态螺纹结合在调整螺栓57b上的一对调整螺母57c,在调整螺栓57b的断面为L形的头部螺纹结合有所述枢轴56C的状态下,通过相对所述调整螺栓57b前后调整调整螺母57c的螺纹结合位置,能够前后调整枢轴56C的安装位置。另外,在支撑主体56A绕枢轴56C上下摆动时,枢轴56C处于与第一孔部Hl的边缘部抵接而无法上下移动的状态,或者枢轴56C处于因螺栓的紧固力而无法相对第一孔部Hl上下移动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上下方向的多余的力作用于前后调整机构57。轴部56B贯穿的供给装置壳体50的第二孔部(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孔部)H2与所述第一孔部Hl同样,沿着供给装置5的长边方向形成为长孔,通过允许轴部56B在第二孔部H2中前后滑动,使得枢轴56C的前后调整不受妨碍。并且,第二孔部H2的上下尺寸(短尺寸)设定为,能够使所述轴部56B在孔内上下移动而留有余量的值(参照图6)。由此,允许轴部56B在第二孔部H2的短尺寸范围内上下移动,且安装有轴部56B的所述支撑主体56A能够绕枢轴56C上下摆动。并且,随之使支撑在支撑主体56A上的前部轮体52a也能够上下移动。所述滑动机构U由该第二孔部H2构成。并且,在贯穿第二孔部H2的轴部56B的突出前端部以连接到供给装置壳体50的侧面部50B的下端突出部50a的状态安装有螺旋弹簧(相当于弹簧部件)59。通过该螺旋弹簧59的牵引力,轴部56B与第二孔部H2的下边缘部抵接而被靠压。该状态成为支撑主体56A摆动的下限位置。因而,在通常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支撑主体56A保持在摆动的下限位置。并且,在来自所述绞龙15的收割谷杆的输送量暂时增加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收割谷杆堵塞所述空隙S从而将前部轮体52a顶起。当由该推力产生的绕枢轴56C的旋转力矩超过由螺旋弹簧59的牵引力产生的旋转力矩,则螺旋弹簧59被拉长,支撑主体56A绕枢轴56C摆动到上方。随之,所述空隙S的增大被允许,从而能够缓解收割谷杆堵塞在空隙S。另外,如果收割谷杆的输送量减少,通过由螺旋弹簧59产生的牵引方向的作用力,支撑主体56a还原到摆动的下限位置,所述空隙S的尺寸也还原到原先的最小状态。CN 202722035 U
书
明
说
7/8页所述靠压机构F由所述螺旋弹簧59构成。而且,在第二孔部H2的边缘部中的上边缘部和下边缘部,通过焊接固定有截面为“L”形的加强部件50b。通过该加强部件50b加强孔的周围,使得即使轴部56B以强力抵接第二孔部H2的边缘部也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被承接。另一方面,供给装置壳体50的上面部50C的前端部安装有将光照射到包括收割部4的前方部的作业灯60 (参照图I、图2)。如图10所示,作业灯60具有下端部安装在供给装置壳体50上的支柱部60A、在支柱部60A的上端以能够在上下方向变更照射方向的状态安装的照射部60B。因为照射部60B能够上下摆头,所以能够进行例如使光照射到绞龙15与前部轮体52a之间的部分或使光照射到其前方的自由切换。如图4所示,在供给装置5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框架50D沿着供给装置壳体50的外周面设置,并且,横跨设置在底面部50A的框架50D与机架I安装有所述液压缸58。通过所述液压缸58伸长,使得平台14处于从地面升高的非作业状态,并设置有用于维持伸长状态的锁止机构R。如图8、图9所示,锁止机构R由相对框架50D上下摆动自如地安装的槽部件61构成。以将液压缸58安装在框架50D上的液压缸销62作为共用的枢轴将槽部件61安装在所述框架50D上。当使槽部件61向下方摆动时,则槽部件61处于外包在伸长状态的液压缸58的活塞杆部58A的状态,槽部件61的下端部抵接并支撑在缸体部58B的上端表面部。因此,液压缸58的伸缩能够通过槽部件61来阻止。另外,如上所述,槽部件61通过液压缸销62被枢轴支承,被枢轴支承部分构成为,使所述液压缸销62贯穿从槽部件61的主体延伸到一端侧的一对安装板部61a。并且,在一侧的安装板62a上可装卸地安装有防止液压缸销62脱落的防脱落螺栓64。具体而言,防脱落螺栓64的头部的凸缘状部64a位于遮挡到液压缸销62的扩张头部62a的位置,由此谋求防止液压缸销62脱落。并且,要使平台14下降到地面附近的作业状态,需要使液压缸58收缩,此时,将所述槽部件61向上方摆动使其处于沿着供给装置5的底面部50A避让的状态。在槽部件61处于避让状态时,在所述框架50D与槽部件61之间,通过将防松用开口销63a贯穿可装卸的头部扩张销63的前端,能够阻止槽部件61向下方摆动而维持避让状态。并且,如果在头部扩张销63的前端部安装开口销63a,能够谋求更加可靠地维持避让状态。[其他实施方式](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空隙扩大允许机构K是使前部轮体52a相对底面部50A上升的机构,但是也可以替代该实施方式构成为,例如底面部50A相对前部轮体52a下降,或者具有前部轮体52a的上升机构和底面部50A的下降机构这两者。(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靠压机构F以将轴部56B向下方靠压的螺旋弹簧59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运用螺旋弹簧59以外的弹性部件来构成,或者,也可以构成为
9在轴部56B垂下铅锤。并且,在输送装置52本身的重量能够设定得较大的情况下,并不是必须要设置靠压机构。即,利用输送装置52的重量使空隙S还原为初始值。工业实用性本实用新型能够适于具有通过驱动将收割谷杆从收割部向供给装置输送的机构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10
权利要求1.一种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具有 收割部(4),其位于行驶机体的前方; 脱粒装置(6),其配置在所述收割部(4)的后方侧; 供给装置(5),其将由所述收割部(4)收割的收割谷杆输送到所述脱粒装置(6), 该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装置(5)具有筒状的供给装置壳体(50),其配置为前端部开口朝向所述收割部(4)侧且后端部开口朝向所述脱粒装置(6)侧; 输送装置(52 ),其安装在所述供给装置壳体(50 )中,以该输送装置(52 )与所述供给装置壳体(50)的底面部(50A)之间的空隙(S)作为输送空间,将从所述前端部开口拢入的收割谷杆向所述后端部开口侧输送, 该联合收割机设置有空隙扩大允许机构(K),随着所述前端部开口中向所述空隙(S)输送的收割谷杆的堵塞,该空隙扩大允许机构(K)允许所述空隙(S)的高度尺寸变大。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52)由链式输送装置构成,所述链式输送装置具有前后一对轮体(52a, 52b),其绕横轴轴心旋转自如;链条(52c),其缠绕架设在前后一对轮体(52a,52b)上, 所述空隙扩大允许机构(K)构成为,所述前侧的轮体(52a)相对所述供给装置壳体(50)的底面部(50A)向上方移动。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隙扩大允许机构(K)由滑动机构(U)构成,所述滑动机构(U)使所述前侧的轮体(52a)相对所述供给装置壳体(50)的底面部(50A)向上方移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将所述前侧的轮体(52a)靠压到所述供给装置壳体(50)的底面部(50A)侧的靠压机构(F)。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使所述前侧的轮体(52a)靠压到所述供给装置壳体(50)的底面部(50A)侧的靠压机构(F)。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靠压机构(F)构成在所述供给装置壳体(50)的外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靠压机构(F)由螺旋弹簧(59)构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弹簧构成在所述供给装置壳体(50)的左右两个部位。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前侧的轮体(52a)的支撑部(56 ),在该支撑部(56 )上设置有贯穿所述供给装置壳体(50)的两个侧面部(50B)的轴部(56B), 所述滑动机构(U)构成为,使插入的所述轴部(56B)能够向上下移动的孔部(H2)设置在所述供给装置壳体(50)的两个侧面部(50B), 所述靠压机构(F)由弹簧部件(59)构成,该弹簧部件(59)安装成对从所述孔部(H2)突出到外侧的所述轴部(56B)施加作用力的状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孔部(H2)的边缘部内,至少在沿所述滑动机构(U)而移动的所述轴部(56B)的移动轨迹的延长线上设置有加强部件(50b)。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其使得即使收割谷秆量增加也难以堵塞供给装置。该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具有收割部,其位于行驶机体的前方;脱粒装置,其配置在收割部的后方侧;供给装置,其将由收割部收割的收割谷秆输送到脱粒装置。供给装置具有筒状的供给装置壳体,其配置为前端部开口朝向收割部侧且后端部开口朝向脱粒装置侧;输送装置,其安装在供给装置壳体中,以输送装置与供给装置壳体的底面部之间的空隙作为输送空间,将从前端部开口拢入的收割谷秆向后端部开口侧输送。该联合收割机设置有空隙扩大允许机构,随着前端部开口中向空隙输送的收割谷秆的堵塞,其允许空隙的高度尺寸变大。
文档编号A01D61/00GK202722035SQ2012201309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30日
发明者松本健太, 乙宗拓也, 米田丰, 西田和彦, 长野文男, 滨砂大吾, 近藤博幸, 小林宜泰, 阿瀬勇, 丸山纯一, 村山贤多, 坂井孝次, 日田定范, 熊谷雅行, 内孝广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