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稻飞虱的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99292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采集稻飞虱的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集稻飞虱的装置,包括两端敞口的透明管,在透明管内设连根稻茎,在透明管的底端设有脱脂棉,脱脂棉包覆连根稻茎的根部,在透明管的顶端设有海绵塞;另设有带柄漏勺。本实用新型采用透明管作为采集容器,并在透明管中设置连根稻茎作为稻飞虱的食源,利用带柄漏勺作为收集工具,减少了使用吸虫器吸取试虫及转移试虫的环节,更是避免了采集过程稻飞虱四处扩散,四处逃逸,从而提高了采集数量,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了采集时间偏长而导致的人员中暑、昏倒等安全事故;且保证采集的稻飞虱有地方待,有东西吃,免受饥饿,从而增强了稻飞虱体质,提高了实验进度。
【专利说明】采集稻飞虱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尤其是一种采集稻飞虱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稻飞風,昆虫纲同翅目(Homoptera)稻飞風科(Delphacidae)害虫。常见种类有褐飞風7叹6?5.)、白背飞風{Soga tel la furcifera)和灰飞風{Laodelphaxstriatellus) 0田间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严重。本实用新型尤其针对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的采集和相关试验的开展。稻飞虱的特点是体型小,繁殖快,若虫活跃,成虫有翅能飞。稻飞虱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作物,还传播植物病毒病,是农业的重要害虫,开展田间虫害预测预报、田间药效评价、田间种群敏感性或抗性(检)监测等研究可为稻飞虱的防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特别是室内生测试验通常需要大量虫源,快速简便采集虫源的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0003]试虫采集是试验开展中关键的第一步,试虫的多少、试虫的体质和试虫发育的整齐度等往往关系到试验的成败,稻飞虱采集总的要求“适时采集,防止饥饿,简便快速”,要实现稻飞虱采集要求需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及时了解田间种群发育动态;二是稻飞虱四处跳跃,消耗体力,易受饥饿,影响体质;三是采集时间紧,任务重,长时间繁杂的田间采集过程中易受高温,晒太阳,这与现代农业生产追求低成本、省力化、高收益的目标背道而驰。
[0004]稻飞虱采集常用的是瓷盘法、捕虫网法,瓷盘相对较重不利操作,瓷盘口浅稻飞虱善跳,不易捕捉保存,且瓷盘法采集试虫还要借助吸虫器,再将试虫从吸虫器中转移到接虫杯中,往往采集过程需要两个人合作完成采虫,程序繁杂,效率低,所需采集时间较长,对低龄若虫有一定的伤害,且难以捕捉到成虫,捕虫网仅限于捕捉稻飞虱有翅成虫,一般试验都不会直接利用田间采集的成虫,这样就必须在室内繁殖,但往往有翅成虫繁殖后代能力不如无翅成虫强,且捕捉过程会同时带入各种天敌和杂物,常规方法中都存在采集数量不多,需要室内饲养繁殖至下一代甚至下两代才能开展试验,这不利于开展敏感性或抗药性测定试验的进行,尤其是测试药剂品种多、任务重的情况下。
[0005]由于稻飞虱采集经常在水稻田间、泥水中操作,尤其是夏天的高温暴晒环境下进行,时间紧,任务重,长时间繁杂的采集过程还会出现个别人员中暑、昏倒等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集稻飞虱的装置,它能适时、快速的采集,防止稻飞虱饥饿,减少了稻飞虱采集中的技术环节,实现了高效化采集,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7]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采集稻飞虱的装置,包括两端敞口的透明管,在透明管内设连根稻茎,在透明管的底端设有脱脂棉,脱脂棉包覆连根稻茎的根部,在透明管的顶端设有海绵塞;另设有带柄漏勺。
[0008]所述的透明管底端开口的直径为2-4cm,顶端开口的直径为7-9cm。
[0009]所述的带柄漏勺的漏勺孔径为20-30目,其柄漏勺的漏勺口直径为7_9cm。
[0010]由于采用了上述结合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透明管作为采集容器,并在透明管中设置连根稻茎作为稻飞虱的食源,利用带柄漏勺作为收集工具,减少了使用吸虫器吸取试虫及转移试虫的环节,更是避免了采集过程稻飞虱四处扩散,四处逃逸,从而提高了采集数量,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了采集时间偏长而导致的人员中暑、昏倒等安全事故;且保证采集的稻飞虱有地方待,有东西吃,免受饥饿,从而增强了稻飞虱体质,提高了实验进度,能有效减轻劳动强度,提高采集试虫的积极性,高效率还给人愉悦感和成就感。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效果理想。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本实用新型的盛放稻飞虱装置结构图;
[0012]图2本实用新型的漏勺结构图;
[0013]附图标记说明:1-透明管,2-脱脂棉,3-海绵塞,4-漏勺,5-连根稻茎。

【具体实施方式】
[001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集稻飞虱的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两端敞口的透明管1,在透明管I内设连根稻茎5,在透明管I的底端设有有脱脂棉2,脱脂棉2包覆连根稻茎5的根部,在透明管I的顶端设有海绵塞3 ;另设有带柄漏勺4 ;所述的透明管I底端开口的直径为3cm,顶端开口的直径为8cm ;所述的带柄漏勺4的漏勺孔径为25目,其柄漏勺4的漏勺口直径为8cm。
[0015]本实用新型于2012?2014年在贵州贵阳、遵义、平塘、平坝、黔西、玉屏等地开展田间白背稻飞虱、褐飞虱采集,并在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昆虫实验室进行10余种药剂的抗药性(敏感性)测定研究。
[0016]、田间前期调查:采虫前,调查田间稻飞虱发育情况,掌握所需试虫龄期比例。田间多点调查后,选择虫量较大的地块进行采集,以便取得更高的效率。若虫口密度高但田间水层不足,通过进水升高田间水位,保证高效率采虫。
[0017]、采集稻飞虱的装置的准备:准备包括透明管1,脱脂棉2,海绵塞3,带柄漏勺4,透明管I采用矿泉水瓶制作,减去饮水塑料瓶底部即可,矿区水瓶轻便,取材容易,方便携带;连根稻茎5可就地取材,用田间拔取孕穗期至抽穗期水稻,剪去上部稻叶,保留根部及以上稻莖,洗去根部泥沙,以脱脂棉2包住根部,从小径口一端塞入透明管I中,塞紧以防连根稻茎5掉出,每瓶5株左右,以备稻飞虱栖息及补充营养,防止稻飞虱饥饿,从而影响虫体体质及发育,脱脂棉2吸水后保湿效果好,连根稻茎5可以坚持3天以上而不影响虫体健康,后用海绵塞3封住透明管I大径口一端。
[0018]、采集稻飞虱:将海绵塞3取出,一手拿着装有稻茎的透明管1,一手拿着漏勺4,将漏勺4轻轻碰触栖有稻飞虱的水稻基部,稻飞虱会立即落于水面,立刻用漏勺4朝着稻飞虱密度较高的水面,捞起稻飞虱,迅速倒扣于透明管I中,并用手指挡住管口,防止透明管4中稻飞虱逃逸,透明管I中采集稻飞虱达到想要的数量时,用海绵塞3封住管口即可。
[0019]稻飞虱采集时,透明管I大径口一端朝上,保持竖立,期间保证透明管I随时靠近漏勺4。
[0020]当漏勺4中有自然天敌如蜘蛛或其他小动物时,放弃该漏勺4所有稻飞虱,重新再捞。
[0021]在2012年5月开始进行稻飞虱对常规药剂的抗性监测试验中,使用该技术,发现本实用新型减少用工200%以上,而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在田间虫口密度高的田块,通常每人每小时可采集稻飞虱500至5000头。田间虫量大时,采集数量更多。同时,采集的试虫随时可以补充营养,从而保证了虫体健康,带回室内当天或者第二天即可开展试验,免去室内饲养繁殖,大大节约成本,还提高实验进度。即使田间虫源少,采回室内繁殖也较其他方法效率高。在2012年5月开始进行稻飞虱对常规药剂的抗性监测试验中,使用该技术,发现本实用新型减少用工200%以上,而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权利要求】
1.一种采集稻飞虱的装置,包括两端敞口的透明管(1),其特征在于:在透明管(I)内设连根稻茎(5),在透明管(I)的底端设有脱脂棉(2),脱脂棉(2)包覆连根稻茎(5)的根部,在透明管(I)的顶端设有海绵塞(3);另设有带柄漏勺(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集稻飞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明管(I)底端开口的直径为2_4cm,顶端开口的直径为7_9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集稻飞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带柄漏勺(4)的漏勺孔径为20-30目,其柄漏勺(4)的漏勺口直径为7-9cm。
【文档编号】A01M5/00GK204047706SQ201420526442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5日
【发明者】李文红, 李凤良, 金剑雪, 程英 申请人: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