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在保护管中引导的驱动轴的支承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9403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用于在保护管中引导的驱动轴的支承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保护管中引导的驱动轴的支承组件,该驱动轴将工具与驱动器连接。

支承组件具有多个布置在保护管中的支承管部段,该支承管部段在保护管的纵向方向上处于一个接一个(hintereinander)并且由驱动轴穿过伸出。至少一个支承管部段构造为带有中央的支承筒的支承区段,其中支承筒包括从外周缘突出的支撑元件,通过该支撑元件使得支承区段径向上支撑在保护管中。



背景技术:

用于相对于保护管来支撑驱动轴的支承区段能够布置在驱动轴的振动节点的区域中。还已知这样的支承管,即该支承管构造为挤压成型的塑料管并且推入到保护管中并且在保护管的整个长度上填充该保护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在保护管中引导的驱动轴的支承组件,该支承组件可简单地制造、可容易地装配并且可匹配不同的安装情况。

根据本发明设置有这样的支承组件,即其支承在保护管中引导的驱动轴,该驱动轴将工具与驱动器连接。支承组件具有多个布置在保护管中的支承管部段。支承管部段在保护管的纵向方向上处于一个接一个并且由驱动轴穿过伸出。至少一个支承管部段构造为带有中央的支承筒的支承区段并且包括从支承筒的外周缘突出的支撑元件。支承筒由支撑元件在径向上支撑抵靠保护管的内周缘。在此形成支承管部段的支承区段单件式地由支承筒和支撑元件构造而成。多个彼此相继(aufeinanderfolgend)的支承区段推入到保护管中,其中推入的支承管部段的总和的长度大于保护管的长度的60%;保护管在大于其长度的60%上填充有支承管部段。

单个支承区段构造成短于保护管;为了填充保护管必须将多个支承区段一个接一个地推入。对于简单的支承组件而言足够的是,在保护管的选出的部位处来布置和固定支承区段。为了保证良好的支承,支承管部段的总和的长度大于保护管的长度的60%。

根据本发明的由多个支承管部段组合而成的支承组件的构造方案提供了高的设计自由度。单个的支承管部段能够构造成匹配出现的局部的负荷,从而可实现高效的材料使用。同样单个的支承管部段能够以不同的实体的外形来构造。为了形成支承组件可以将相同的或不同的支承管部段(例如以匹配出现的负荷的方式)可变地彼此组合。通过支承管部段的自由组合可实现在最小的材料使用的情况下负荷匹配地支承驱动轴。

能够如此采取支承区段在保护管中的布置方案,即使得第一支承区段支撑在紧接的支承区段处。在此第一支承区段的第一端侧能够贴靠在紧接的支承区段的紧接的端侧处。可能出现的轴向力能够由此得到支撑。

在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能够在支承区段之间作为另外的支承管部段而设置有轴向的间距元件,从而彼此相继的支承区段通过该轴向的间距元件来彼此支撑。

为了防止彼此贴靠的支承区段转动设置成,第一支承区段的端侧利用轴向延伸的接合元件接合到紧接的支承区段的面向的端侧中或利用轴向延伸的接合元件贴靠在紧接的支承区段的面向的端侧处。适宜地贴靠和/或接合抗转动地进行。

有利地设置成,支承区段如此布置在保护管中,即使得该支承区段转动止动地被保持。由此确保了,支承区段不由于旋转的驱动轴而一起转动并且经受在保护管中的磨损。

支承区段具有区段长度,该区段长度明显短于保护管,并且从支承区段的一个端部到支承区段的另一个端部来测定大小。优选地支承区段具有10mm至300mm,适宜地100mm至200mm的区段长度。在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选取150mm至160mm的区段长度。

支承区段优选地实施为塑料注塑件,由此提供了简单的、成本适宜的加工。

作为独立的发明思想,支承区段一方面具有刚性的支撑元件并且另一方面具有弹性地构造的支撑元件。弹性的和刚性的支撑元件在其刚度即其阻力方面是不同的,该弹性的和刚性的支撑元件以该阻力来抵抗相同的负荷。相同的径向力在弹性的支撑元件的情况下比在刚性的支撑元件的情况下促使了更大的径向的变形。支承区段能够尤其具有多于两个在径向方向上在其刚度方面不同的支撑元件。

在本发明的改进方案中支承区段的端部承载弹性的支撑元件,其中在支承区段的端部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刚性的支撑元件。适宜地在支承区段的端部处仅仅设置有弹性的支撑元件。有利地在支承区段的端部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刚性的支撑元件,并且在位于刚性的支撑元件之间的中间空间中布置有至少一个弹性的支撑元件。

有利地弹性的支撑元件构造为在支承筒的周缘方向上延伸的弹性舌。弹性舌的宽度比支承区段的支承筒的在相同的方向上测量的纵向延伸量更窄,并且尤其计为支承筒的纵向延伸量的5%至10%。

支承筒、刚性的支撑元件以及弹性的支撑元件有利地构造成单件。刚性的支撑元件围绕支承筒以最大的外直径来结束(enden),该最大的外直径小于或等于保护管的内直径。基于支承筒的纵向中轴线,刚性的支撑元件垂直于纵向中轴线来取向。适宜地刚性的支撑元件处在这样的平面中,即支承筒的纵向中轴线垂直于该平面。

在支承筒的周缘上能够设置有多个例如设计为支撑臂的支撑元件。

在支承筒的长度上布置有多个相对彼此处于成轴向的间距的支撑元件。尤其不同的支撑元件直接地或间接地在纵向方向上彼此相继。彼此相继的支撑元件的轴向的间距能够为相同的。

支撑元件优选地设计为支撑环。在适宜的构造方案中在支撑环的外边缘中构造有凹处,通过该凹处实现支承区段在保护管中的转动止动。支撑环能够具有闭合的或中断的周缘。

适宜地第一支承区段从保护管的一个轴向的端部并且第二支承区段从保护管的另一个轴向的端部来推入到保护管中。从保护管的一个端部来推入的第一支承区段的弹性的支撑元件在此与支承区段的第一推入方向相反地偏转了第一角度。从保护管的另一个端部来推入的第二支承区段的弹性的支撑元件与支承区段的第二推入方向相反地偏转了第二角度。第一角度相对于第二角度优选地形成错角。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另外的特征由另外的权利要求、说明书以及附图得知,在其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在下面详细地描述的实施例。其中:

图1以示意性的示图示出了由使用者来携带的带有在保护管中引导的驱动轴的室外修剪机(Freischneider),

图2以透视的示图示出了用于布置在室外修剪机的保护管中的支承区段,

图3示出了朝向根据图2的支承区段的侧视图,

图4示出了穿过根据图3的支承区段的纵截面,

图5以截面示出了支承区段在保护管中的布置,

图6示出了穿过在端部处相互接合(ineinandergreifen)的支承区段的截面,

图7示出了穿过通过间距元件来相对彼此支撑的支承区段的截面,

图8以示意性的示图示出了多个支承区段在保护管中的布置,

图9示出了支承区段在保护管中的布置,其中支承区段通过间距元件来相对彼此支撑,

图10示出了支承区段连同间距元件的布置,该间距元件的长度构造成是支承区段的长度的多倍,

图11示出了沿着在图4中的线XI-XI穿过支承区段的截面,

图12示出了在图2中的箭头方向XII上朝支承区段的端部的俯视图,

图13示出了在带有椭圆的支撑元件的支承区段的高度上穿过保护管的截面,

图14示出了在带有圆形的支撑元件的支承区段的高度上穿过保护管的截面,

图15示出了在带有构造为径向的支撑臂的支撑元件的支承区段的高度上穿过保护管的截面,

图16示出了穿过在支承管部段根据图8进行布置的情况下的保护管的全部的长度的示意性的截面,

图17示出了穿过在支承管部段根据图9进行布置的情况下的保护管的全部的长度的示意性的截面,

图18示出了穿过在支承管部段根据图10进行布置的情况下的保护管的全部的长度的示意性的截面,

图19以示意性的示图示出了以支承区段的形式的支承管部段在弯曲的保护管中的布置,

图20以透视的示图示出了支承区段的另一实施例,

图21示出了根据图20的支承区段的侧视图,

图22示出了沿着在图21中的线XXII-XXII穿过支承区段的截面,

图23示出了朝根据图20的支承区段的端侧的俯视图,

图24示出了朝布置在保护管中的支承区段的端侧的视图,

图25示出了根据图22的穿过布置在保护管中的支承区段的截面示图,

图26在标记有截面线的情况下示出了朝布置在保护管中的支承区段的端侧的视图,

图27示出了沿着在图26中的线XXVII-XXVII穿过带有支撑区段的保护管的在纵向中轴线之外引导的纵截面,

图28示出了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带有相同的相邻的支撑元件的支承区段的侧视图,

图29示出了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带有更大数量的支撑元件的支承区段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的工作设备为室外修剪机1,该室外修剪机1基本上由驱动器2、工具头部3以及保护管4组成。室外修剪机1为带有保护管4的工作设备的示例;工作设备还能够为高位枝修剪器、专用收割机(Spezialernter)、绿篱修剪机或类似物。

驱动器2固定在保护管4的一个端部5处,而工具头部3装配在保护管4的另一个端部6处。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工具头部3承载根据植丛刀(Dickichtmesser)的类型的工具7;作为工具还能够装配有多叶片式刀、线材切割器或类似物。为了保护使用者9,在保护管4处在下部的端部6的区域中保持有碰撞保护件8。

在示出的实施例中使用者9利用束带11来携带室外修剪机1;固定在保护管4处的把手12(在实施例中为操纵把手)用于通过使用者9来保持和引导室外修剪机1。在操纵把手的至少一个把手12中设置有用于驱动器2的操作元件。驱动器2能够构造为电动马达、二冲程发动机、四冲程发动机或类似的驱动马达。

由驱动器2通过在保护管4中引导的驱动轴10来驱动工具7(在实施例中为刀片)旋转。

驱动轴10支承在保护管4之内,以便驱动轴10能够运转安静地将驱动器2的驱动力传递到工具头部3上。

在保护管4之内布置有至少一个支承区段14,其中在保护管4的纵向方向36上多个支承区段14处于一个接一个并且由驱动轴10穿过伸出(示例性地图5,8至10,16至19)。在图2至4中示出的支承区段14基本上由中央的支承筒15组成,在该支承筒15的外周缘16上布置有径向地突出的支撑元件17。支承筒15和支撑元件17优选地构造成单件。

支承筒15具有内直径I(图4),该内直径I匹配驱动轴10的外直径A(图4)。

支承区段14的支撑元件17具有刚性的支撑元件27和/或弹性的支撑元件37。刚性的支撑元件27和弹性的支撑元件37的形状能够有利地为相同的,如在图2至5的示图中描绘的那样。支撑元件17还能够具有不同的形状和材料厚度,如示例性地在根据图20至29的实施例中示出的那样。适宜地支撑元件27,37具有相同的外形;有利地支撑元件27,37是环形的、圆形的、弓形的或类似的。在特别的构造方案中刚性的支撑元件27具有厚度D,该厚度D优选地比弹性的支撑元件37的厚度d更大。例如如图3示出的那样,刚性的支撑元件27具有最大的外直径B,该最大的外直径B小于或等于保护管4的内直径S(图5)。优选地刚性的支撑元件27围绕支承筒15以最大的外直径B来结束,该最大的外直径B小于或等于保护管4的内直径S(图5)。

如图3示出的那样,刚性的支撑元件27处于垂直于纵向中轴线20(图3)。刚性的支撑元件27尤其构造为环盘形的肋部,该肋部在支承筒15的周缘方向上伸延。肋部处在平面40中,支承筒15的纵向中轴线20垂直于该平面40。刚性的支撑元件27形成平面40,支承筒15的纵向中轴线20垂直于该平面40。如图2至4示出的那样,支承筒15具有第一端部18和第二端部19。第一刚性的支撑元件27处在支承筒15的端部18,19之间。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刚性的支撑元件27处在支承区段14的一半的区段长度Z上。在支承区段14或支承筒15上的其它的布置能够为适宜的。

在根据图2至10的示出的实施例中在端部18,19的区域中分别设置有另一刚性的支撑元件27。在此刚性的支撑元件27相对于支承筒15或支承区段14的端侧28,29处于成间距a。在支承筒15的端部18,19和在支承筒15的端部18,19处的刚性的支撑元件27之间构造有穿引元件21,该穿引元件21的外轮廓22从支承筒15的端部18,19朝向刚性的支撑元件27上升。如可从图2至4中看出的那样,穿引元件21设计为在侧视图中三角形的肋部。

在刚性的支撑元件27之间有利地设置有弹性的支撑元件37。能够适宜的是,将支承区段14仅仅设有相同或不同的形状的弹性的支撑元件37。如图3示出的那样,弹性的支撑元件37围绕支承筒15以最大的外直径E来结束。外直径E比保护管4的内直径S(图5)稍微更大。稍微更大是指弹性的支撑元件37的外直径E比保护管4的内直径S大了0.5%至5%。

如图3示出的那样,在布置在端部18和19处的刚性的支撑元件27和中间的支撑元件27之间分别存在有四个弹性的支撑元件37。尤其支撑元件27,37在纵向中轴线20的纵向方向36上相对彼此成相同的轴向间距b。可变的轴向间距b能够是有利的;例如间距b能够以匹配出现的负荷的方式来选取。

为了支承驱动轴10而推入到保护管4中的支承区段14和如有可能布置的间距元件34通常被称作为支承管部段30。根据本发明以保护管4的一个端部或另一个端部为出发点将支承管部段30推入到保护管4中。这样的支承管部段30能够(如图2至4示出的那样)构造为支承区段14,或参见图7,9和10来设置为间距元件34。在保护管4中容纳有多个彼此相继的支承管部段30,其中根据本发明设置有保护管4的一定的填充。支承管部段30(至少多个支承区段14)在保护管的长度的大于60%上来填充保护管。如果还将间距元件34设置为支承管部段30,那么支承区段14和间距元件34在保护管4的长度L的多于60%上来填充保护管4。换言之,布置在保护管4中的支承管部段30的总和的长度SL大于保护管4的长度L的60%(图16至18)。

在根据图5的第一实施例中能够仅仅利用支承区段14在多于60%上来进行保护管4的填充。在此彼此相继的支承区段14的端侧28,29能够在彼此相继的支承区段14的端部18和19处彼此贴靠。有利的是,将一个支承区段14从保护管4的一个轴向的端部处在箭头方向23上推入到保护管4中并且将另一个支承区段14'从保护管的另一个轴向的端部处在箭头方向24上推入到保护管4中。由于弹性的支撑元件37的过盈使得支承区段14的支撑元件37与推入方向23相反地偏转了角度25;相应地使得支承区段14'的弹性的支撑元件37'与推入方向24相反地偏转了角度26。因此从保护管4的一个端部5处在推入方向23上推入的支承区段14的弹性的支撑元件37相对于支承区段14的第一推入方向23成第一角度25;从保护管4的另一个端部6处在推入方向24上推入的支承区段14'的弹性的支撑元件37'相对于支承区段的第二推入方向24成第二角度26。

在支承管部段30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将其端部构造成不同的,例如以用于通过部分的套入(Ineinanderschieben,有时称之为一个推入另一个之中)来形成连贯的支承组件。在根据图6的支承区段14a的示例处将一个端部19a如此扩展成容纳套筒,即使得紧接的支承区段14'a的面向的端部18'a容纳在容纳套筒中。支承区段14a,14'a的支承筒15a,15'a在其端部处相互接合并且形成组合的支承管。相应地还能够设计有间距元件34。由此能够将支承管部段30即支承区段14和/或间距元件34在推入到保护管4中之前预装配成一个连贯的单元(支承组件)。支承管部段30的构造能够如下来设置,即其端部构造成相同的(参见例如在图2至4中的支承区段14的端部18,19)。那么能够适宜地通过以下方式使多个支承管部段30彼此串联,即通过将紧接的支承区段14和/或间距元件34在其端部处构造成带有例如更大的直径的方式。彼此相继的支承管部段30能够通过相对彼此插入来相互连接。支承管部段30的装配或预装配变得容易了,因为单个的支承管部段30为了装配不具有预设的取向。

在根据图7的实施例中在支承区段14b,14'b的示例处支承管部段30的端部18b和19b构造成相同的;支承区段14b,14'b的支承筒15b,15'b以相等的直径来结束;端部构造成相同的。为了相对彼此支撑支承区段14b,14'b例如将支承管部段30设置为间距元件34,该间距元件34根据连接套筒的类型来设计。彼此相继的支承区段14b,14'b的端部18b和19b推入到间距元件34中;布置在支承区段14b,14'b上的第一支撑元件17限制端部18b和19b进入到间距元件34中的推入深度。在图7中示出的间距元件34构造成没有支撑元件;能够适宜的是,通过在间距元件34的外周缘上布置有支撑元件27和/或37的方式(如在图7中以画虚线的方式来标明的那样),使得间距元件34也设计为支承区段。

在根据图8的实施例中在保护管4中作为支承管部段30仅仅设置了支承区段14;在保护管4的长度上设置的利用支承区段14的填充度为大于保护管4的长度L的60%。如图16示出的那样,在支承区段14之间设置有具有不同的长度的间距u1,u2,u3,u4和u5。支承管部段30仅仅由支承区段14形成,其中多个支承区段14能够直接地彼此贴靠(图5)并且形成第一组的多个支承区段,该第一组的多个支承区段相对于第二组的多个支承区段处于成间距。支承区段14能够具有相同的区段长度Z。在根据图16的实施例中支承区段14构造成带有不同的区段长度Z1,Z2,Z3,Z4,Z5和Z6。支承区段14的区段长度Z1至Z6以及支承区段14彼此的间距u1至u5能够以相应于机械的静态的和/或动态的负荷的方式来选取。由此获得了大的可变性,由此能够设计出用于在保护管4中的驱动轴10的匹配负荷的支承组件。

保护管4具有长度L;合计的区段长度Z1,Z2,Z3,Z4,Z5和Z6大于保护管4的长度L的60%。

在图9中在保护管4的纵向方向36上布置有彼此相继的支承管部段30,其中支承管部段30具有支承区段14和间距元件34。如图9示出的那样,在间距元件34的每个端部处设置有支承区段14。多个支承区段14能够直接地彼此相继,如例如在图5中示出的那样。如由在图17中的保护管4的示出的总长度L所得出的那样,支承区段14和间距元件34能够有利地彼此交替。

保护管4的完整示图示出了,不仅支承区段14能够具有不同的区段长度(参见图16);而且间距元件34能够具有不同的轴向的长度。间距元件34和支承区段14的合计的长度SL大于保护管4的长度L的60%。换言之,在保护管4的长度L上的利用支承管部段30的填充度大于60%。

在根据图9的实施例中支承区段14构造成与间距元件34大约一样长或比间距元件34更长;这是不同的可行的构造方案中的一个构造方案。

在根据图10的实施例中采取这样的设计方案,即在其中间距元件34构造成比支承区段14更长,尤其为多倍。

在图18中示出了保护管4的填充,该填充在保护管4的长度上如此来选取,即使得保护管4的长度L的多于60%填充有支承区段14和间距元件34。在保护管4的长度L上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布置有三个支承区段14,在支承区段14之间分别布置有一个间距元件34。间距元件34相对彼此支撑支承区段14;支承区段14连同间距元件34的长度的总和的长度SL大于保护管4的长度L的60%。在根据图18的实施例中总和的长度SL为保护管4的长度L的大约90%至95%。

支承区段14,14a,14b转动止动地保持在保护管4中。有利地相应于图11,12和14设置成,支撑元件17即刚性的支撑元件27和/或弹性的支撑元件37构造为圆环,其中在圆环的外边缘31中构造有至少一个槽口32。槽口32能够(如图11示出的那样)彼此直径上(diametral,有时也称为完全相反)相对而置。槽口32与保护管4的内部的纵向突起部57共同作用,该纵向突起部57由于保护管4的制造方法而提供。保护管4能够例如制造为焊接而成的管、拉制而成的管或类似物。

能够足够的是,仅仅将刚性的支撑元件27设有槽口32,如在图12中示出的那样。有利地圆环形的刚性的支撑元件27和圆环形的弹性的支撑元件37设有槽口32。

支撑元件17的备选的设计方案能够为有利的。由此图13示出了构造成椭圆的支撑元件17,其能够不仅设置为刚性的支撑元件27和/或设置为弹性的支撑元件37。椭圆的支撑元件17具有大的半轴线33,其在图3中作为弹性的支撑元件相应于外直径E或作为刚性的支撑元件相应于外直径B来设计。能够有利的是,将椭圆的支撑元件17布置成相对彼此发生了转动,如以画虚线的方式在图13中标明的那样。通过在保护管4的内周缘处的纵向突起部57防止椭圆的支撑元件17转动。

在根据图15的一种备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元件17构造为支撑臂47。相应两个支撑臂47彼此直径上相对而置,其中在支承筒15的周缘上能够布置有四个支撑臂47。支撑臂47以最大的外直径E来结束,该最大的外直径E比保护管4的内直径S(图5)大了0.5%至5%。支撑臂47能够构造为刚性的和/或弹性的支撑元件27,37。能够适宜的是,将在支承筒15的纵向方向上相邻的支撑臂47布置成在周缘方向上相对彼此偏移,如在图15中以画虚线的方式标明的那样。

具有支承筒15和支撑元件17的支承区段14单件式地加工为塑料注塑件。支承区段14具有在10mm至300mm,优选地100mm至200mm,尤其150mm的范围中的区段长度Z。在支承区段14注射成型的情况下的区段长度Z由在注射成型的情况下的拉制芯(Ziehkern)的长度K来限制。如果使用两个拉制芯(其优选地近似在支承筒15的中间中彼此抵接),那么如图4示出的那样在注射成型的情况下获得了接缝,该接缝作为环绕的内缝35来示出并且该接缝不影响支承筒15的支承特性。

在图1和8至10中示出了具有长度L的笔直的保护管。保护管4的长度能够处在800mm至1500mm的范围中,其中保护管4的横截面优选地是圆形的。针对保护管4的与圆形的横截面不同的横截面形状能够为有利的。

保护管4还能够实施成弯曲的,如图19示出的那样。支承区段14和/或间距元件34能够在其区段长度Z或其区段长度Z的一部分上可弹性地弯曲,从而例如支承区段14相应于保护管4的曲率来弯曲。在保护管4的大的曲率半径的情况下还能够使用短的、刚性的支承区段14,该支承区段14通过其弹性的支撑元件37在保护管4中并且相对于驱动轴10来取向。在根据图16的实施例中将保护管4在该保护管4的长度L的多于60%上填充有支承区段14。在此支承区段14的区段长度Z的总和大于保护管4的长度L的60%。支承区段14能够在端侧彼此贴靠。在图16中在相邻的支承区段14之间设置有小的间距u。

如在图4中示出的那样,支承筒15的内直径I能够朝向端部18,19扩展。因此支承筒15的内直径I在支承筒15的相应的端部18,19处比在支承筒15的中间的区域中(尤其在内缝35的高度上)更大。在通过注射成型进行制造的情况下有利地设置有出模倾斜部,从而支承筒15的内直径I在该支承筒15的长度上变化。为了针对性地对支承筒15进行刚度协调,在支承筒15的端部处有利地布置有与设置在支承筒15的中间的区域中的支撑元件27(在其高度上内直径减小)不同的支撑元件37。

以内缝35或支承区段14的中间为出发点,内直径I扩展了大约0.01°至1°,优选地0.02°至0.1°的角度50。由此在支承筒15的端部18,19处获得了直径扩展。

在利用一致的材料进行的注射成型方法中根据实施例设置成,为了提供弹性的支撑元件37将该支撑元件37构造成带有比刚性的支撑元件27更薄的材料厚度。如果支承区段14以多组份方法来铸造,那么能够对于弹性的支撑元件而言使用与对于支承区段的其余的区段而言不同的材料。由此能够例如在所有的支撑元件中设置有相同的材料厚度;那么由于不同的材料特性来提供必要的弹性。

图20至29示出了构造为支承区段14的支承管部段30的另外的实施例。上面针对图1至19的针对支撑元件17(刚性的支撑元件27、弹性的支撑元件37)的构造方案和设计方案所做出的实施方案相应也适用于图20至29的实施例。下面所做出的实施方案以相同的方式也可应用于图1至19的实施例。针对不同的实施例所做出的实施方案可相互组合并且可从一个实施例转用到另一个实施例上。

在图20至29中描绘了用于形成支承管的支承区段14的另外的实施例。相同的部件设有相同的参考符号。

在根据图20和21的示图中的支承管基本上由支承筒15和布置在支承筒15的外周缘处的支撑元件17组成。在支承筒15的端部18,19处设置有弹性的支撑元件37,该支撑元件37设计为弹性舌60。弹性舌60如图23示出的那样在支承筒15的周缘方向上延伸,其中有利地两个弹性舌60由一个承载肋61来保持。两个弹性舌60和该承载肋在根据图23的视图中形成T。在支承筒15的周缘上设置有三个承载肋61分别连同两个弹性舌60。

还能够设置有其它数量的承载肋61和/或每承载肋61其它数量的弹性舌60。承载肋61能够均匀地或还不均匀地在支承筒15的周缘上分布,从而在相邻的承载肋61之间能够获得相等的或不相等的周缘角度。在保护管4的非圆形的形状的情况下不相等的周缘角度能够为有利的。

每个弹性舌60在其自由的端部中承载有贴靠区段62,弹性舌利用该贴靠区段62如图24示出的那样贴靠在保护管4的内周缘44处。贴靠区段62以直径圆E来结束,如该直径圆E还针对前述实施例(例如图3)来给出的那样。

在根据图23的没有变形的状态中,贴靠区段62突出超过直径圆64,该直径圆64相应于保护管4的内直径S。

弹性舌60的宽度F尤其为3mm至60mm;尤其宽度F为支承区段14的长度L的大约3%至10%(图21)。

弹性舌60形成支承区段14的弹性的端部头部66。

在带有弹性的端部头部66的端部18和19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刚性的支撑元件27。刚性的支撑元件27处在平面40中,支承筒15的纵向中轴线垂直于该平面40。刚性的支撑元件27有利地垂直于该平面具有小于沿着平面40的伸展量的宽度。刚性的支撑元件27的最大的外直径B有利地是其宽度的至少10倍。刚性的支撑元件27有利地具有以环盘的形状的平的、扁的外形。外直径B可被理解为包络线,支撑元件27自身还能够具有与圆形不同的横截面。

在根据图20和21的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刚性的支撑元件27.1相对端部18和19布置在中间;在中间的刚性的支撑元件27.1的两侧分别布置有另一刚性的支撑元件27.3和27.2。支撑元件27.1与27.2和27.1与27.3分别限制中间空间45,其带有在纵向中轴线20的方向上测量的宽度x。在每个中间空间45中布置有弹性的支撑元件37,该支撑元件37在图22和25中以截面来示出。

在中间空间45中的弹性的支撑元件37构造为优选地直线的弹性舌68,该弹性舌68大约切向于支承筒15的外周缘16延伸。在根据图22和25的示出的实施例中两个弹性舌68基于支承筒15的纵向中轴线20彼此大约直径上相对而置。每个弹性舌68通过设计成U形的联接区段69来连结到支承筒15处。弹性舌的自由的端部构造为径向的贴靠面67,该贴靠面67(参见图25)用于贴靠到保护管4的内周缘44处。弹性的支撑元件37利用其贴靠面67以直径E来结束。

因此在支承区段14的轴向的长度上在端部18和19处设置弹性的支撑元件37;在端部18和19之间在该实施例中设置有三个刚性的支撑元件27.1,27.2和27.3,该支撑元件27.1,27.2和27.3分别处在平面40中,支承筒15的纵向中轴线20垂直于该平面40。刚性的支撑元件27.2和27.3相对于中间的支撑元件27.1处于成间距x,其中在中间空间45中布置有另外的弹性的支撑元件37。在中间空间45中以及在支承区段14的端部18,19处的弹性的支撑元件37在没有负荷的状态中伸出超过具有内直径S的直径圆64。在根据图25的装配到保护管4中的情况下弹性舌68,60从其没有负荷的外直径E径向地向内被挤压并且此后利用其贴靠面67,62利用弹性力贴靠在保护管4的内周缘44处。在该实施例中所有的弹性舌68,60的没有负荷的外直径E是相同的。能够有利的是,弹性的支撑元件37在其外直径E方面不同。有利地在支承区段14的中间的区域中弹性舌68在不同的转动方向上指向。以这种方式还能够在支承区段14的中间的区域中实现在两个方向上预紧的支撑,正如这类似于在端部区域中的T形的弹性的支撑元件37所给出的那样。

在支承区段14的中间的区域中的弹性的支撑元件37或弹性舌68的轴向的宽度x大约相应于在支承区段14的端部18,19处的弹性舌60的轴向的宽度F。弹性的支撑元件37的宽度F和x能够针对性地匹配局部的负荷;尤其宽度F和x具有不同的大小。所有的支撑元件17(弹性的支撑元件37、刚性的支撑元件27)的所有的轴向的宽度的总和有利地小于支承区段14的区段长度Z的90%。适宜地刚性的支撑元件27和弹性的支撑元件37的所有的轴向的宽度的总和为小于支承区段14的区段长度Z的70%,尤其小于50%。这种设计方案保证了,支承区段14的区段长度Z的至少10%不直接地径向地支撑在保护管4中。为了实现良好的支撑,有利地支承区段14的长度的至少10%径向上被支撑。

在支承区段14的端部18和/或19处的各个弹性的支撑元件37总共在支承筒15的周缘的至少180°上延伸。总延伸量由各个弹性舌60的各个延伸量M的总和得到。支承筒15在其周缘的至少一半上在径向的方向上由弹性的支撑元件37覆盖。多于270°,尤其多于300°周缘角度的延伸量或覆盖量为适宜的。

在刚性的支撑元件27之间的各个弹性的支撑元件37有利地总共在小于200°,尤其大约180°的周缘角度上延伸,其中每个弹性舌68具有有利地总覆盖量的一半的各个覆盖量N,即与支承筒15大约90°的覆盖量,尤其如图22和25示出的那样。通过相对于在端部区域18,19中的支撑元件37更小的覆盖角度N可实现弹性舌68横向于支承筒15的纵向方向在出模方向81或81'上的出模。对此构造有相应的出模倾斜部80。在覆盖角度更小的情况下使得支承区段14在作为散装物进行装配的情况下的处理变得困难。刚性的支撑元件27如此设计,即其阻止了不同的支承区段14的两个弹性舌60,68钩到一起。

端部头部66的弹性的支撑元件37如此构造,即使得在弹性舌60的彼此面向的端部之间保留有空隙65。如图24示出的那样,空隙65适合于容纳保护管4的纵向突起部57。贴靠区段62的径向的贴靠面67由此有利地到达处在纵向突起部57的两侧上,由此同时保证了支承区段14的转动止动。在端部区域中的弹性的支撑元件37的弹性舌60有利地沿着支承区段14的纵向方向来出模。在彼此相对而置的弹性舌60之间的空隙65有利地如此来选取,即使得避免了钩入其它的支承区段14的弹性舌60。在位于支承区段14的中间的区域中的弹性的支撑元件37的在周缘方向上相邻的弹性舌68之间的角度间距比在在支承区段14的端部18,19的区域中的弹性的支撑元件37的弹性舌60的情况下更大。

图26示出了布置在保护管中的支承区段14,该支承区段14(参见根据图27的示图)沿着截面线XXVII-XXVII来剖切。在图27中设置有第一支承区段14和紧接的支承区段14',它们利用它们的端部18,19来彼此贴靠。在此如图27示出的那样,端侧28和29能够轴向上彼此贴靠。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设置有接合元件70,该接合元件70轴向地从端侧28或29中突出。支承区段14的在图20至29的实施例中示出的长度Z相应地扩大了接合元件70的长度。如图27示出的那样,接合元件70有利地布置在支承筒的外周缘16处,从而支承筒14的接合元件70和紧接的支承筒14'的接合元件70'彼此相邻地推移并且因此能够在周缘方向上接触。由此支承区段不能够相对于后面紧接的支承区段旋转。尤其支承区段14和14'通过轴向地相互接合的接合元件70,70'在周缘方向上抗转动地相互连接。接合元件70,70'优选地处在端部头部66的弹性舌60的承载肋61之间。

接合元件70有利地相对彼此具有与空隙65相对彼此相同的角度间距。在如下假定的运行情况中(即在其中支承区段14利用其空隙65在纵向突起部57上滑动),该支承区段14仅仅能够在这样长的时间上继续转动,即直到下一个空隙65与纵向突起部65处于接合。有利地接合元件70,70'阻止了支承区段14相对彼此在仅仅一个转动方向上的相对转动。

在支承区段14的纵向方向上布置有分别带有受限的轴向的长度的多个且不同的支撑元件27,37。有利地不同的支撑元件27,37相对彼此处于相邻,其中还有同类的支撑元件27,37能够以轴向的间距直接地彼此相继(图28)。

在图28中示出了另一实施例的支承区段14;相较于在图21中的支承区段,省去了中间的刚性的支撑元件;带有弹性舌68的弹性的支撑元件37在没有起分隔作用的刚性的支撑元件27的情况下处于彼此相邻。弹性舌60,68的宽度和同类的支撑元件27,37的轴向的间距有利地如此选取,即避免了钩入外来的弹性舌。

弹性舌68,60的贴靠部位67,62有利地设置成相对于相同的支承区段14的轴向地相继的弹性舌68,60的贴靠部位67,62角度偏移。

在根据图29的实施例中在弹性的端部头部之间存在有多个中间区段54,其中每个中间区段54由刚性的支撑元件27限制。

支撑元件17的不同的构造方案具有的共同点是,支撑元件17在支承区段的仅仅受限的轴向的长度上延伸;同样支承区段14的支撑元件的所有的轴向延伸量的总和仅仅覆盖支承区段14的总长度的一部分。

能够有利的是,几乎将整个的支承区段14设有构造成不同的支撑元件27,37。在此能够在支承区段14的长度上如此布置不同的支撑元件17,即使得支承区段14的支撑作用在其纵向方向上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