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支承结构以及座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4150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腰椎支承结构以及座椅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组装于机动车、飞机、列车等输送设备用的座椅结构的腰椎支承结构、以及具备该腰椎支承结构的座椅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机动车用腰椎支承件,其使用形成为大致コ字状的扭力杆,将该扭力杆的上臂部支承于座位框架,并将中间臂部以及下臂部支承于支承用板。能够通过调整上臂部的前后位置来调整支承用板的支承压力,另外,通过设置中间臂部以及下臂部,从而不存在支承用板的横向摆动,另外也抑制支承用板的中央偏移而改善就座感觉。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使用螺旋弹簧将由布、橡胶等片状构件构成的支承构件张设于就座者的腰部对应部位。该支承构件将固定式支承构件与能够通过长度调整而进行张紧或放松来调整延伸量的调整式支承构件层叠配置,由固定式支承构件发挥出座椅靠背的基本的腰部支承压力,调整式支承构件具有作为固定式支承构件的破损时的备用件功能和顶部支承压力的调整功能。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059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4627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的腰椎支承装置不适用于架设在靠背框架上的张力结构的靠背用缓冲构件,而适用于利用如规定厚度的聚氨酯材料这样的原料自身具有的缓冲性来对就座者的背部进行支承的靠背用缓冲构件。若采用如聚氨酯材料这样的具有规定厚度的靠背用缓冲构件,则几乎不考虑腰椎支承装置中的支承用板的触碰感,使用以较大的面积进行支承的靠背用缓冲构件,能够具有防止上述那样的横向摆动等各种功能。然而,在采用架设于靠背框架的张力结构的靠背用缓冲构件的情况下,利用其张力而具有缓冲性,另外,使用的原料也是二维的布帛或者以三维立体编织物为代表的三维的布帛这样的比较薄的原料,使用大面积的支承用板来进行支承的话,有损张力构造体的缓冲性,另外,对就座者产生不需要的触碰感。

专利文献2是张力结构的靠背用缓冲构件用的发明,因此为了不损害利用了该张力的缓冲性,在从骨盆部到腰部的范围设定有支承构件。另外,为了减少对就座者的触碰感,由布、橡胶形成支承构件。然而,专利文献2是将固定式支承构件与调整式支承构件层叠的结构,两张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在支承压力的调整中,支承构件的整个范围被调整,有时因支承压力而在与比骨盆部敏感的腰部对应的支承构件的靠近上缘部的部位带来不适感。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而做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适用于张力结构的靠背用缓冲构件且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少对就座者的不适感的腰椎支承结构以及具备该腰椎支承结构的座椅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腰椎支承结构配置于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

所述腰椎支承结构配设于靠背用缓冲构件的背面侧,该靠背用缓冲构件为架设于构成所述座椅靠背的靠背框架的结构,

所述腰椎支承结构具有:

下部腰椎支承件,其具有第一扭力杆、及支承于所述第一扭力杆且能够承受负载而进行弹性位移的第一支承板,所述第一支承板设定于所述靠背框架的下部,该第一支承板对所述靠背用缓冲构件进行弹性支承而施加复原力;以及

上部腰椎支承件,其具有第二扭力杆、支承于所述第二扭力杆且能够承受负载而进行弹性位移的第二支承板、以及扭转所述第二扭力杆而将所述第二支承板的位置向前后调整的腰椎调整机构,所述第二支承板设定于所述第一支承板的上部。

优选的是,所述下部腰椎支承件的所述第一支承板设定于与就座者的骨盆部对应的位置,所述上部腰椎支承件的所述第二支承板设定于与就座者的腰部对应的位置。

优选的是,将所述第一扭力杆以及所述第二扭力杆的弹性力设定为:使构成所述上部腰椎支承件的所述第二支承板的受到负载时的前后的行程比构成所述下部腰椎支承件的所述第一支承板的受到负载时的前后的行程大。

优选的是,所述靠背用缓冲构件构成为包含二维的布帛、三维的布帛或该二维的布帛与三维的布帛的组合。

另外,本发明的座椅结构具备座椅靠背,该座椅靠背具有架设于靠背框架的结构的靠背用缓冲构件,

所述座椅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靠背用缓冲构件的背面侧组装有所述任一腰椎支承结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座椅靠背的靠背框架处,具有配设于下部的下部腰椎支承件和配设于其上部的上部腰椎支承件,优选的是,将下部腰椎支承件的第一支承板配设于与就座者的骨盆部对应的部位,将上部腰椎支承件的第二支承板配设于与就座者的腰部对应的部位。由于具有上下两个腰椎支承件,因此能够将下部腰椎支承件的第一支承板设置为主要与不容易感知触碰感的骨盆部对应,由此,能够设置为能对张力结构的靠背用缓冲构件施加规定的复原力的规定的弹性强度。另外,能够牢固支承位于人体的下方的骨盆部,因此有助于抑制姿势的走形。上部腰椎支承件主要与腰部对应,因此通过设定为比下部腰椎支承件柔和的弹簧感,能够抑制腰部上的触碰感,改善就座感觉。另一方面,在上部腰椎支承件设置有腰椎调整机构,因此通过将第二支承板的位置向前后调整,能够调整为喜好的腰部支承压力。

即,本发明使下部腰椎支承件具有对张力结构的靠背用缓冲构件施加复原力而改善外观的功能,并同时通过下部腰椎支承件来提高骨盆部的支承性,而且能够通过上部腰椎支承件来减少触碰感并同时以喜好的支承压力来支承腰部,与以往相比,能够实现就座感觉的改善。

另外,各支承板均由扭力杆支承,因此与由螺旋弹簧支承的情况相比,各支承板的上缘部容易向前后进行位移。通过该动作,能够实现沿着背部的角度的支承,能够进一步减少触碰感,并且对姿势变化的追随性也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构成座椅靠背的靠背框架配设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腰椎支承结构的座椅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图1的侧视图,是表示以使上部腰椎支承件的腰部支承压力变弱的方式进行了调整的状态的图。

图5是图1的侧视图,是表示以使上部腰椎支承件的腰部支承压力变强的方式进行了调整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图1~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腰椎支承结构1以及配设有该腰椎支承结构1的座椅结构100的图。如这些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腰椎支承结构1设置于座椅靠背110的靠背框架111的侧框架111a、111a之间。更详细而言,靠背框架111具有一对侧框架111a、111a、在该一对侧框架111a、111a的上部之间架设的大致コ字状的上部框架111b、以及在下部之间架设的下部框架111c,靠背框架111以能够倾转的方式支承于座垫120的座垫框架121。靠背框架111像这样形成为方形框状,在该靠背框架111的内侧不具备对靠背用缓冲构件112进行支承的骨架构件,靠背用缓冲构件112架设于靠背框架111而成为张力构造体,由此对就座者的背部进行支承。

靠背用缓冲构件112由二维的布帛、三维的布帛或它们的组合等构成。二维的布帛可以使用经纱、纬纱的至少一方包含弹性纱而成的布、网或者不包含弹性纱的布、网等,三维的布帛可以使用三维立体编织物、三维立体布帛等。作为组合,可举出将它们中的任一方作为基底网而张设于靠背框架111、并以覆盖基底网的方式配设有使用它们中的任一方而制成的表皮的结构等。另外,也可以使用薄的聚氨酯材料等缓冲原料层叠于这些布帛而成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腰椎支承结构1构成为具备下部腰椎支承件10和上部腰椎支承件20。下部腰椎支承件10具有第一扭力杆11和第一支承板12。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一扭力杆11从正面观察为大致长方形形状,在与下边相当的位置配置有各端部11a、11a,另一方面,各端部11a、11a被加工为彼此不接触而成为分开的状态的形状。

第一支承板12是合成树脂制且形成为大致长方形,且以长边方向沿着靠背框架111的宽度方向的方式配置。长边方向优选具有对人的骨盆部进行支承所需的足够的长度,另外,为了减少不适感,优选形成为长边方向中央附近位于后方这样的弯曲形状(参照图3)。

第一扭力杆11的上边部11b与第一支承板12的靠近上缘部12a的背面连结。第一扭力杆11的各端部11a、11a在靠背框架111的下部处与侧视时靠后方设置的卡止部111d连结(参照图4以及图5)。此时,第一扭力杆11设定为上边部11b以各端部11a、11a为中心而向前方施力。因此,当将支承于上边部11b的第一支承板12配设于靠背用缓冲构件112的背面侧时,第一支承板12将靠背用缓冲构件112的下部向前方施力,向靠背用缓冲构件112施加复原力。下部腰椎支承件10的第一支承板12优选设定于与就座者的骨盆部对应的位置。由此,能够通过第一扭力杆11的弹性力来支承就座者的骨盆部,且能够通过施加于靠背用缓冲构件112的复原力来将靠背用缓冲构件112设为张紧的状态,外观也得到改善。

第一支承板12像这样主要配置于与骨盆部对应的部位,因此其触碰感不容易被感知。因此,第一扭力杆11的施力优选强力地设定为能够对该骨盆部进行支承的程度。

上部腰椎支承件20具有第二扭力杆21、第二支承板22以及腰椎调整机构23。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一扭力杆21中,位于中央部的宽度方向长的中央弹簧部21a、从该中央弹簧部21a的两侧呈大致ハ字状倾斜的倾斜弹簧部21b、21b,以及从各倾斜弹簧部21b、21b大致水平地向外侧延伸的顶侧的各端部21c、21c支承于座垫框架111的各侧框架111a、111a。其中,一端部21c与一方的侧框架111a连结。另一端部21c与设置于另一方的侧框架111a的腰椎调整机构23连结。

具体而言,腰椎调整机构23具有设置于另一方的侧框架111a的外表面的操作构件23a和通过使该操作构件23a旋转而旋转的齿轮机构23b,第二扭力杆21的另一端部21c与该齿轮机构23b的输出部23c连结。因此,当使腰椎调整机构23的操作构件23a向正反中的任一方旋转时,在第二扭力杆21中,另一端部21c旋转,中央弹簧部21a以及倾斜弹簧部21b、21b以一端部21c作为固定端而向前后转动。

第二支承板22是合成树脂制且从正面观察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其面积设定为能够对就座者的腰部进行支承的适当的大小,与第一支承板11同样,优选形成为大致中央部向后方突出的弯曲形状,以承接背部。在第二支承板22的背面中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设置有对第二扭力杆21的中央弹簧部21a进行卡止的卡止部22a、22a。需要说明的是,对第二扭力杆21的一端部21c进行卡止的一方的侧框架111a中的连结位置以及对另一端部21c进行卡止的腰椎调整机构23中的连结位置从侧面观察设定于比靠背用缓冲构件112的表面靠后方的位置(参照图4以及图5)。并且,第二扭力杆21设置为中央弹簧部21a向前倾方向施力。由此,当将中央弹簧部21a连结于卡止部22a、22a时,第二支承板22借助第二扭力杆21的弹性力而向前方施力。

第二支承板22配置于第一支承板12的上部,且配置于主要能够对就座者的腰部进行支承的位置。就座者通过将体重施加于靠背用缓冲构件112,从而与第二支承板22的弹性相应地向后方行进。此时,腰部附近与第二支承板22抵接,因此为了不令人感到该触碰感,将第二扭力杆21的弹簧常数设定为:第二扭力杆21具有比第一扭力杆11柔和的弹簧感,且在施加了负载时第二扭力杆21的行程比第一支承板11的行程大。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腰椎支承结构1具有在靠背框架111上配置为上下不同的高度的下部腰椎支承件10以及上部腰椎支承件20。并且,骨盆部附近以通过下部腰椎支承件10中的对第一支承板11进行支承的第一扭力杆11的弹性而从斜下方向前方按压的方式牢固地被支承。另一方面,腰部附近通过上部腰椎支承件20中的对第二支承板22进行支承的第二扭力杆21的弹性力而被支承,所述第二扭力杆21的弹簧常数比第一扭力杆11的弹簧常数低。因此,腰部附近被柔和地支承,因此能够减少第二支承板22的触碰感。

另一方面,在想要调整腰部附近的支承压力的情况下,对腰椎调整机构23的操作构件23a向正反任一方进行旋转操作。由此,第二扭力杆21的另一端部21c相对于一端部21c扭转。在降低腰部支承压力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以使第二扭力杆21的中央弹簧部21a以及倾斜弹簧部21b、21b向后方位移的方式进行操作。由此,第二支承板22的位置处于后方,腰部支承压力降低。在提高腰部支承压力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以使第二扭力杆21的中央弹簧部21a以及倾斜弹簧部21b、21b向前方位移的方式进行操作,使第二支承板22的位置处于前方。由此,腰部支承压力升高。

另外,第二支承板22在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设定有供第二扭力杆21的中央弹簧部21a卡止的卡止部22a、22a。因此,在体重施加于第二支承板22的靠近上缘部的部位的情况下,上缘部以该卡止部22a、22a为中心而后倾的方式位移,因此对姿势变化的追随性高。

附图标记说明

1 腰椎支承结构;

10 下部腰椎支承件;

11 第一扭力杆;

12 第一支承板

20 上部腰椎支承件;

21 第二扭力杆;

22 第二支承板;

100 座椅结构;

110 座椅靠背;

111 靠背框架;

111a 侧框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