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维护型固定式中间支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2365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免维护型固定式中间支承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传动轴中间支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免维护型固定式中间支承结构,主要适用于提高可靠性能及使用寿命。



背景技术:

现有的滑动式中间支承结构中轴承可以沿传动轴的轴颈移动,在传动轴的使用过程中,轴承与轴颈的相对滑动会造成轴颈磨损,进而导致传动轴运动的不平衡,从而会引起传动轴产生抖动,这样的设计不仅轴承、轴颈的使用寿命短,而且会引起整车的抖动,舒适性较差。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4956104U,授权公告日为2016年1月13日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商用车传动轴免维护中间支承结构,包括橡胶件、轴承座、轴承、花键轴及突缘,轴承座左右端内均设有内防尘罩、隔圈、外防尘罩,花键轴的轴颈部与轴承内圈连接,花键轴的花键部与突缘为花键连接;工作时,轴承座左端内的内防尘罩、外防尘罩能随花键轴一起转动,轴承座右端内的内防尘罩、外防尘罩能随突缘一起转动,且隔圈与轴承座为过盈配合相连接,隔圈与花键轴及突缘间隙配合。虽然该实用新型能避免轴承因缺少润滑脂润滑导致干摩擦损坏,但是其仍然存在以下缺陷:该实用新型中轴承与花键轴轴颈台阶面、突缘轴轴颈台阶面压紧固定内防尘罩,外防尘罩与花键轴轴颈、突缘轴轴颈过盈配合,隔圈与轴承座内孔过盈配合,这样的设计在传动轴抖动过程中,外防尘罩会与花键轴轴颈、突缘轴轴颈的端面产生摩擦,从而造成花键轴轴颈、突缘轴轴颈的损坏,同时,隔圈也会给内防尘罩带来损坏,因此,该实用新型可靠性低、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可靠性低、使用寿命短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的免维护型固定式中间支承结构。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免维护型固定式中间支承结构,包括轴颈以及其上从前往后依次套设的中间支承总成、突缘,所述轴颈上位于中间支承总成与轴颈之间的部位套设有轴承,轴承与轴颈、中间支承总成均过盈配合;

所述中间支承总成内位于轴承前端的部位从前往后依次设置有一号挡圈、一号防尘罩、一号卡簧,中间支承总成内位于轴承后端的部位从后往前依次设置有二号挡圈、二号防尘罩、二号卡簧;所述轴颈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连接且外直径依次减小的一号轴颈、二号轴颈、三号轴颈、四号轴颈;所述突缘包括相连接的盘体与筒体,筒体包括从后往前依次连接且外直径依次减小的一号筒体、二号筒体、三号筒体;

所述轴承的内周面与四号轴颈的外周面过盈配合,轴承的前端面与三号轴颈的后端面相接触,轴承的前端面与一号卡簧的后端面相接触,一号卡簧的前端面与一号防尘罩的后端面相接触,一号防尘罩的外周面与中间支承总成的内周面的前部过盈配合,所述一号挡圈的内周面与二号轴颈的外周面的后部过盈配合;所述轴承的后端面与三号筒体的前端面相接触,轴承的后端面与二号卡簧的前端面相接触,二号卡簧的后端面与二号防尘罩的前端面相接触,二号防尘罩的外周面与中间支承总成的内周面的后部过盈配合,所述二号挡圈的内周面与三号筒体的外周面的中部过盈配合。

所述四号轴颈的外周面的后部设置有花键,四号轴颈后端面的中心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中心线与轴颈的横向中心线同轴。

所述突缘通过突缘螺栓与四号轴颈相连接,所述筒体的中心开设有与花键相配合的花键槽,所述盘体的中心开设有通孔,通孔内设置有垫块,垫块的外周面与通孔的内周面间隙配合,所述突缘螺栓依次穿经通孔、垫块后与螺纹孔相连接。

所述一号挡圈、二号挡圈均包括同心的圆盘与圆环,圆盘的外直径大于圆环的外直径,所述一号挡圈的圆环位于一号防尘罩与二号轴颈之间,且一号挡圈的圆环的内周面与二号轴颈的外周面的后部过盈配合,所述二号挡圈的圆环位于二号防尘罩与三号筒体之间,且二号挡圈的圆环的内周面与三号筒体的外周面的中部过盈配合。

所述一号防尘罩、二号防尘罩均为碗状结构,所述一号防尘罩的内壁与一号卡簧的前端面、三号轴颈的外周面、二号轴颈的后端面构成一号空腔,所述二号防尘罩的内壁与二号卡簧的后端面、三号筒体的外周面构成二号空腔,所述一号空腔与二号空腔内均储有油脂。

所述中间支承总成包括中间支承外框架、中间支承轴承座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支承橡胶;

所述中间支承外框架包括上盖板与下支架,所述上盖板为倒U型结构,所述下支架为U型结构,所述上盖板外周面的左端面与下支架内周面的左端面相连接,上盖板外周面的右端面与下支架内周面的右端面相连接,所述下支架内周面的左右两端面上均垂直连接有一号螺纹套、二号螺纹套,二号螺纹套与一号螺纹套相互平行,二号螺纹套位于一号螺纹套的正下方,所述一号螺纹套包括一号嵌套及设置于一号嵌套中部的一号螺纹孔,一号嵌套通过上盖板与下支架的内周面垂直焊接,所述二号螺纹套包括二号嵌套及设置于二号嵌套中部的二号螺纹孔,二号嵌套与下支架的内周面垂直焊接。

所述中间支承橡胶的中部与中间支承轴承座的外圆周面硫化为一体,中间支承橡胶的下部与下支架的内周面硫化为一体,中间支承橡胶的左右两部均与一号螺纹套、二号螺纹套硫化为一体。

所述中间支承橡胶的上部设置有裤型凹槽,裤型凹槽的上部位于上盖板的上部与中间支承轴承座的上部之间,裤型凹槽的左部位于下支架的左部与中间支承轴承座的左上部之间,裤型凹槽的右部位于下支架的右部与中间支承轴承座的右上部之间,所述中间支承橡胶的下部设置有一字型凹槽,一字型凹槽位于中间支承轴承座的下部与下支架的下部之间。

所述一号挡圈、二号挡圈的制造材料均为金属,所述一号防尘罩、二号防尘罩的制造材料均为金属,或者一号防尘罩、二号防尘罩均为带金属骨架的橡胶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由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免维护型固定式中间支承结构中轴承与四号轴颈、中间支承总成均过盈配合,且轴承通过三号轴颈、三号筒体限位,一号挡圈的内周面与二号轴颈的外周面的后部过盈配合,一号防尘罩的外周面与中间支承总成的内周面的前部过盈配合,二号挡圈的内周面与三号筒体的外周面的中部过盈配合,二号防尘罩的外周面与中间支承总成的内周面的后部过盈配合,这样的设计在轴颈与轴承固定连接以避免轴承轴向滑动的情况下,改变挡圈、防尘罩与轴颈、突缘的连接关系,从而避免整车振动时给轴颈、挡圈、防尘罩带来的损坏,提高了轴颈、挡圈、防尘罩的可靠性能,同时,轴承、挡圈、防尘罩都不会与轴颈产生相互摩擦,提高了各部件的使用寿命。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可靠性高,而且使用寿命更长。

2、由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免维护型固定式中间支承结构中通孔内设置有垫块,垫块与通孔间隙配合,安装过程中突缘螺栓依次穿经通孔、垫块后与螺纹孔相连接,本设计增设垫块一方面使得传动轴与突缘连接牢固,可靠性高,另一方面通过垫块来保证突缘在工作过程中不会沿轴向窜动,提高了整车的舒适性,也提高了传动轴的使用寿命。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可靠性高,而且舒适性好、使用寿命长。

3、由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免维护型固定式中间支承结构中一号挡圈与一号防尘罩相结合,二号挡圈与二号防尘罩相结合,且一号挡圈、二号挡圈、一号防尘罩、二号防尘罩的制造材料都为金属,这样的设计起到很好的防尘作用,且有助于轴承的散热;一号空腔与二号空腔内的油脂用于解决干摩擦生热问题和异常摩擦问题,使得中间支承结构的各部件使用寿命更高。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防尘效果好、散热效果好,而且使用寿命更高。

4、由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免维护型固定式中间支承结构中一号螺纹套、二号螺纹套均包括嵌套与螺纹孔,一号螺纹套的嵌套通过上盖板与下支架的内周面垂直焊接,二号螺纹套的嵌套与下支架的内周面垂直焊接,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将一号螺纹套、二号螺纹套设置于下支架的内周面上,减少了中间支承外框架的外廓尺寸,从而使得中间支承总成的重量减小,另一方面通过一号螺纹套来提高上盖板与下支架的连接强度,使得可靠性高。因此,本实用新型重量轻、可靠性高。

5、由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免维护型固定式中间支承结构中中间支承橡胶的上部设置有裤型凹槽,中间支承橡胶的下部设置有一字型凹槽,同时,轴承与轴颈过盈配合,轴承与中间支承轴承座过盈配合,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轴承与轴颈固定连接,不会发生相对运动,从而避免行驶过程中对轴颈的磨损,使得传动轴使用寿命长,另一方面裤型凹槽与一字型凹槽能很好吸收中间支承总成的轴向窜动,有效地缓解整车抖动现象。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使用寿命长,而且减振性能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轴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突缘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一号挡圈或二号挡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一号防尘罩或二号防尘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中间支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轴颈1、一号轴颈11、二号轴颈12、三号轴颈13、四号轴颈14、花键15、螺纹孔16、横向中心线17、中间支承总成2、中间支承外框架21、上盖板211、下支架212、中间支承橡胶22、裤型凹槽221、一字型凹槽222、中间支承轴承座23、一号螺纹套24、一号嵌套241、一号螺纹孔242、二号螺纹套25、二号嵌套251、二号螺纹孔252、突缘3、盘体31、筒体32、一号筒体321、二号筒体322、三号筒体323、通孔33、花键槽34、垫块35、突缘螺栓36、轴承4、一号挡圈5、圆盘51、圆环52、一号防尘罩6、一号空腔61、一号卡簧7、二号挡圈8、二号防尘罩9、二号空腔91、二号卡簧1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7,一种免维护型固定式中间支承结构,包括轴颈1以及其上从前往后依次套设的中间支承总成2、突缘3,所述轴颈1上位于中间支承总成2与轴颈1之间的部位套设有轴承4,轴承4与轴颈1、中间支承总成2均过盈配合;

所述中间支承总成2内位于轴承4前端的部位从前往后依次设置有一号挡圈5、一号防尘罩6、一号卡簧7,中间支承总成2内位于轴承4后端的部位从后往前依次设置有二号挡圈8、二号防尘罩9、二号卡簧10;所述轴颈1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连接且外直径依次减小的一号轴颈11、二号轴颈12、三号轴颈13、四号轴颈14;所述突缘3包括相连接的盘体31与筒体32,筒体32包括从后往前依次连接且外直径依次减小的一号筒体321、二号筒体322、三号筒体323;

所述轴承4的内周面与四号轴颈14的外周面过盈配合,轴承4的前端面与三号轴颈13的后端面相接触,轴承4的前端面与一号卡簧7的后端面相接触,一号卡簧7的前端面与一号防尘罩6的后端面相接触,一号防尘罩6的外周面与中间支承总成2的内周面的前部过盈配合,所述一号挡圈5的内周面与二号轴颈12的外周面的后部过盈配合;所述轴承4的后端面与三号筒体323的前端面相接触,轴承4的后端面与二号卡簧10的前端面相接触,二号卡簧10的后端面与二号防尘罩9的前端面相接触,二号防尘罩9的外周面与中间支承总成2的内周面的后部过盈配合,所述二号挡圈8的内周面与三号筒体323的外周面的中部过盈配合。

所述四号轴颈14的外周面的后部设置有花键15,四号轴颈14后端面的中心开设有螺纹孔16,所述螺纹孔16的中心线与轴颈1的横向中心线17同轴。

所述突缘3通过突缘螺栓36与四号轴颈14相连接,所述筒体32的中心开设有与花键15相配合的花键槽34,所述盘体31的中心开设有通孔33,通孔33内设置有垫块35,垫块35的外周面与通孔33的内周面间隙配合,所述突缘螺栓36依次穿经通孔33、垫块35后与螺纹孔16相连接。

所述一号挡圈5、二号挡圈8均包括同心的圆盘51与圆环52,圆盘51的外直径大于圆环52的外直径,所述一号挡圈5的圆环52位于一号防尘罩6与二号轴颈12之间,且一号挡圈5的圆环52的内周面与二号轴颈12的外周面的后部过盈配合,所述二号挡圈8的圆环52位于二号防尘罩9与三号筒体323之间,且二号挡圈8的圆环52的内周面与三号筒体323的外周面的中部过盈配合。

所述一号防尘罩6、二号防尘罩9均为碗状结构,所述一号防尘罩6的内壁与一号卡簧7的前端面、三号轴颈13的外周面、二号轴颈12的后端面构成一号空腔61,所述二号防尘罩9的内壁与二号卡簧10的后端面、三号筒体323的外周面构成二号空腔91,所述一号空腔61与二号空腔91内均储有油脂。

所述中间支承总成2包括中间支承外框架21、中间支承轴承座23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支承橡胶22;

所述中间支承外框架21包括上盖板211与下支架212,所述上盖板211为倒U型结构,所述下支架212为U型结构,所述上盖板211外周面的左端面与下支架212内周面的左端面相连接,上盖板211外周面的右端面与下支架212内周面的右端面相连接,所述下支架212内周面的左右两端面上均垂直连接有一号螺纹套24、二号螺纹套25,二号螺纹套25与一号螺纹套24相互平行,二号螺纹套25位于一号螺纹套24的正下方,所述一号螺纹套24包括一号嵌套241及设置于一号嵌套241中部的一号螺纹孔242,一号嵌套241通过上盖板211与下支架212的内周面垂直焊接,所述二号螺纹套25包括二号嵌套251及设置于二号嵌套251中部的二号螺纹孔252,二号嵌套251与下支架212的内周面垂直焊接。

所述中间支承橡胶22的中部与中间支承轴承座23的外圆周面硫化为一体,中间支承橡胶22的下部与下支架212的内周面硫化为一体,中间支承橡胶22的左右两部均与一号螺纹套24、二号螺纹套25硫化为一体。

所述中间支承橡胶22的上部设置有裤型凹槽221,裤型凹槽221的上部位于上盖板211的上部与中间支承轴承座23的上部之间,裤型凹槽221的左部位于下支架212的左部与中间支承轴承座23的左上部之间,裤型凹槽221的右部位于下支架212的右部与中间支承轴承座23的右上部之间,所述中间支承橡胶22的下部设置有一字型凹槽222,一字型凹槽222位于中间支承轴承座23的下部与下支架212的下部之间。

所述一号挡圈5、二号挡圈8的制造材料均为金属,所述一号防尘罩6、二号防尘罩9的制造材料均为金属,或者一号防尘罩6、二号防尘罩9均为带金属骨架的橡胶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1、参见图1,本设计描述中所述的上、下、前、后、左、右如图1所示,但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设计的结构位置关系,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设计的限制。

2、本设计一种免维护型固定式中间支承结构中轴承4的内周面与四号轴颈14的外周面过盈配合,轴承4的外周面与中间支承总成2过盈配合,轴承4的前端面通过三号轴颈13抵紧,轴承4的后端面通过三号筒体323抵紧,进而实现对轴承4的限位,对轴承4的限位不仅解决了轴承与轴颈相对滑动造成磨损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传动轴运动不平衡引起抖动的问题;一号防尘罩6的外周面与中间支承总成2的内周面的前部过盈配合,一号挡圈5的内周面与二号轴颈12的外周面的后部过盈配合,二号防尘罩9的外周面与中间支承总成2的内周面的后部过盈配合,二号挡圈8的内周面与三号筒体323的外周面的中部过盈配合,这样的设计实现了对一号挡圈5、二号挡圈8、一号防尘罩6、二号防尘罩9的限位,且对于整车运行过程中传动轴抖动时,一号挡圈5不会与轴颈1的任何部位产生摩擦,二号挡圈8也不会与突缘3的任何部位产生摩擦,从而避免了对轴颈1、突缘3、一号挡圈5、二号挡圈8产生损坏,使得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同时,防尘罩与挡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会对各自产生损坏,防尘罩与挡圈相结合且制造材料均为金属,这样的设计不仅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而且能起到很好的防尘作用,并有助于轴承的散热。

同时,对于整车运行过程中传动轴的抖动,本设计采用中间支承橡胶22的上部设置裤型凹槽221,中间支承橡胶22的下部设置一字型凹槽222,中间支承橡胶在Z向实现了刚度的非线性,在X向(沿着传动轴轴线方向)刚度较小,用来吸收车辆行驶过程中沿X方向窜动的位移(因为轴承与传动轴轴颈是过盈配合,不能与传动轴发生相对运动),有效地缓解了整车的抖动现象。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6,一种免维护型固定式中间支承结构,包括轴颈1以及其上从前往后依次套设的中间支承总成2、突缘3,所述轴颈1上位于中间支承总成2与轴颈1之间的部位套设有轴承4,轴承4与轴颈1、中间支承总成2均过盈配合;所述中间支承总成2内位于轴承4前端的部位从前往后依次设置有一号挡圈5、一号防尘罩6、一号卡簧7,中间支承总成2内位于轴承4后端的部位从后往前依次设置有二号挡圈8、二号防尘罩9、二号卡簧10;所述轴颈1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连接且外直径依次减小的一号轴颈11、二号轴颈12、三号轴颈13、四号轴颈14;所述突缘3包括相连接的盘体31与筒体32,筒体32包括从后往前依次连接且外直径依次减小的一号筒体321、二号筒体322、三号筒体323;所述轴承4的内周面与四号轴颈14的外周面过盈配合,轴承4的前端面与三号轴颈13的后端面相接触,轴承4的前端面与一号卡簧7的后端面相接触,一号卡簧7的前端面与一号防尘罩6的后端面相接触,一号防尘罩6的外周面与中间支承总成2的内周面的前部过盈配合,所述一号挡圈5的内周面与二号轴颈12的外周面的后部过盈配合;所述轴承4的后端面与三号筒体323的前端面相接触,轴承4的后端面与二号卡簧10的前端面相接触,二号卡簧10的后端面与二号防尘罩9的前端面相接触,二号防尘罩9的外周面与中间支承总成2的内周面的后部过盈配合,所述二号挡圈8的内周面与三号筒体323的外周面的中部过盈配合。

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参见图1至图6,所述四号轴颈14的外周面的后部设置有花键15,四号轴颈14后端面的中心开设有螺纹孔16,所述螺纹孔16的中心线与轴颈1的横向中心线17同轴;所述突缘3通过突缘螺栓36与四号轴颈14相连接,所述筒体32的中心开设有与花键15相配合的花键槽34,所述盘体31的中心开设有通孔33,通孔33内设置有垫块35,垫块35的外周面与通孔33的内周面间隙配合,所述突缘螺栓36依次穿经通孔33、垫块35后与螺纹孔16相连接。

实施例3: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参见图1至图6,所述一号挡圈5、二号挡圈8均包括同心的圆盘51与圆环52,圆盘51的外直径大于圆环52的外直径,所述一号挡圈5的圆环52位于一号防尘罩6与二号轴颈12之间,且一号挡圈5的圆环52的内周面与二号轴颈12的外周面的后部过盈配合,所述二号挡圈8的圆环52位于二号防尘罩9与三号筒体323之间,且二号挡圈8的圆环52的内周面与三号筒体323的外周面的中部过盈配合;所述一号防尘罩6、二号防尘罩9均为碗状结构,所述一号防尘罩6的内壁与一号卡簧7的前端面、三号轴颈13的外周面、二号轴颈12的后端面构成一号空腔61,所述二号防尘罩9的内壁与二号卡簧10的后端面、三号筒体323的外周面构成二号空腔91,所述一号空腔61与二号空腔91内均储有油脂;所述一号挡圈5、二号挡圈8的制造材料均为金属,所述一号防尘罩6、二号防尘罩9的制造材料均为金属,或者一号防尘罩6、二号防尘罩9均为带金属骨架的橡胶密封圈。

实施例4: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参见图7,所述中间支承总成2包括中间支承外框架21、中间支承轴承座23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支承橡胶22;所述中间支承外框架21包括上盖板211与下支架212,所述上盖板211为倒U型结构,所述下支架212为U型结构,所述上盖板211外周面的左端面与下支架212内周面的左端面相连接,上盖板211外周面的右端面与下支架212内周面的右端面相连接,所述下支架212内周面的左右两端面上均垂直连接有一号螺纹套24、二号螺纹套25,二号螺纹套25与一号螺纹套24相互平行,二号螺纹套25位于一号螺纹套24的正下方,所述一号螺纹套24包括一号嵌套241及设置于一号嵌套241中部的一号螺纹孔242,一号嵌套241通过上盖板211与下支架212的内周面垂直焊接,所述二号螺纹套25包括二号嵌套251及设置于二号嵌套251中部的二号螺纹孔252,二号嵌套251与下支架212的内周面垂直焊接;所述中间支承橡胶22的中部与中间支承轴承座23的外圆周面硫化为一体,中间支承橡胶22的下部与下支架212的内周面硫化为一体,中间支承橡胶22的左右两部均与一号螺纹套24、二号螺纹套25硫化为一体;所述中间支承橡胶22的上部设置有裤型凹槽221,裤型凹槽221的上部位于上盖板211的上部与中间支承轴承座23的上部之间,裤型凹槽221的左部位于下支架212的左部与中间支承轴承座23的左上部之间,裤型凹槽221的右部位于下支架212的右部与中间支承轴承座23的右上部之间,所述中间支承橡胶22的下部设置有一字型凹槽222,一字型凹槽222位于中间支承轴承座23的下部与下支架212的下部之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