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蘑人工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99387阅读:134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榛蘑人工栽培的方法。



背景技术:

榛蘑是目前极少数人工栽培不了的食用菌品种之一,传统人工无法成功栽培榛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梳理好榛蘑菌丝与菌索的关系。从业研究者往往提取榛蘑的菌索作为榛蘑扩繁的菌种,并且将榛蘑菌索在含水量比较高的培养基质内培养,不便于榛蘑菌包内氧气的供给及菌丝体的成熟,而为菌索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从而忽略了榛蘑菌丝体才是产生子实体的营养供给者。高含水量的培养基质内也不利于榛蘑子实体的产生,菌索含量高不利于菌丝生长,菌丝含量高不利于菌索生长。而人工栽培榛蘑人为将所有的菌丝所需的营养物质进行了添加,不需要菌索从自然界吸收营养物质供给菌丝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榛蘑人工栽培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榛蘑人工栽培方法,在组织培养后提取菌丝作为栽培榛蘑的菌种,利用生物液体发酵法培养榛蘑菌种供应榛蘑菌包发菌,菌包含水量65~70%,20~25度温度下培养至榛蘑菌袋长满菌丝,经后熟期,榛蘑菌丝由白色转为黑色并在菌袋表层生长有少量菌索就具备了出菇能力。

榛蘑菌丝体生长温度6~28度。

菌索生长温度26~28度。

榛蘑子实体的生长温度14~20度。

出菇昼夜温差10度左右。

出菇湿度90%以上。

出菇为散射光照射,600~1000勒克斯。

培养基料包括(8~15)%麸皮、(2~5)%豆粉、(0.5~2)%石膏、(1~8)%玉米面;主料为农作物秸秆(10~50)%、锯末(10~50)%、发酵料(10~50)%。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可以实现榛蘑的人工化栽培,使榛蘑可以利用棚室或林地、耕地地表进行人工养殖,一次性投入多年受益。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利用人工培育、选育榛蘑母种的方法生产出榛蘑菌棒。菌包生产过程中培养基料其中添加了15%麸皮、5%豆粉、1%石膏、2%玉米面;主料为农作物秸秆30%、锯末30%、发酵料17%。具备出菇能力的榛蘑菌棒(发菌完毕的菌包)出菇芽至火柴头大小后脱袋,利用棚室保湿、立体悬挂或吊挂的方式产生榛蘑子实体出菇。也可以在林地、耕地地表下埋植枝条、树叶或农作物秸秆后铺设脱袋后的榛蘑菌棒,菌棒上铺设树叶或秸秆保湿,利用榛蘑菌棒使埋植物感染榛蘑菌,并为其提供营养供应所感染榛蘑菌区域(包括榛蘑菌棒)产生子实体进行栽培,一次性投入多年受益。

菌丝是产生子实体的主要营养供给者,而菌索吸收木质纤维素及微量元素供给菌丝正常生长。在组织培养后产生菌丝体与菌索的试管内提取菌丝作为栽培榛蘑的试管菌种,利用生物液体发酵法培养大量的榛蘑菌种供应榛蘑菌包发菌。菌包含水量67%, 25度温度下培养50天榛蘑菌袋长满菌丝,经120天后熟期,榛蘑菌丝由白色转为黑色并在菌袋表层生长有少量菌索就具备了出菇能力,榛蘑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6~28度,菌索生长最适温度26~28度,榛蘑子实体的正常生长最适范围14~20度,利用棚室保湿、立体悬挂或吊挂的方式出菇,当昼夜拉开10左右度温差(东北地区立秋至霜降阶段),湿度达到90%以上,有适当(600~1000勒克斯)的散射光照射,就具备了刺激榛蘑菌棒的出菇条件。当出现原基后不要急于开袋,开袋后湿度不足时,原基干缩,等原基分化至火柴头大小后将菌袋全部脱下,这时的菇蕾才具备适应外界生长条件;林地或耕地内埋植菌棒出菇法,具备保湿条件直接脱袋,自然温度昼夜温差相差10度左右,浇水使榛蘑菌载体及菌棒达到75%的湿度后停水,保持空间湿度至90%以上,1周后出菇。此法便于管理并且可以达到多年出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留言
  • 访客 来自[未知地区] 2020年05月02日 08:00
    求联系方式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