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覆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2384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化覆膜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化覆膜装置。



背景技术:

农业生产中的旱地作物覆膜栽培技术因能够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温度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但以往的覆膜工作均由人工操作完成,操作者必须要一直弯腰劳作,劳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下,且操作者易损伤腰部,因此,覆膜机应运而生。但是,目前的覆膜机结构较为固定,不能根据垄田的宽度、高度等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其适用范围较窄,实用性不强,而,可调节的覆膜机一般是手动调节,较为麻烦,自动化程度较为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自动化覆膜装置,该自动化覆膜装置能够覆膜,且能够在纵向自调节,使得覆膜装置适用于不同高度的垄田,其使用范围较广,较为经济实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化覆膜装置,包括第一液压缸和主框架,所述第一液压缸连接控制器,其一端安装在行走机构上,另一端旋转连接所述主框架;所述主框架还旋转安装在行走机构上,其上设有覆膜杆,所述覆膜杆上套装有薄膜卷,所述薄膜卷两端均安装有压膜支架和培土支架;所述压膜支架上转动安装有压膜轮,所述压膜轮位于薄膜卷端部的内侧,所述培土支架上转动安装有培土轮,所述培土轮位于薄膜卷端部的外侧,且所述培土轮的直径大于压膜轮的直径;在所述自动化覆膜装置覆膜过程,所述压膜轮和培土轮均落在薄膜卷的后方,并且两者的底部还位于所述薄膜卷下方;所述压力传感器连接控制器,其安装在所述压膜支架上,并位于所述压膜支架接触压膜轮的部分。

进一步地,两压膜支架上均安装有所述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位于压膜支架接触压膜轮的部分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压膜轮和培土轮平行设置,并与所述薄膜卷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压膜轮的底部位于培土轮底部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压膜支架和培土支架均滑动安装在主框架上,且两者均连接设置在所述主框架上的第二液压缸,并在所述第二液压缸的作用下朝远离薄膜卷中部或者靠近薄膜卷中部的方向相对主框架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压膜支架和培土支架滑动的路线平行于薄膜卷轴线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压膜轮通过连接杆安装在压膜支架上,所述连接杆滑动连接压膜支架,其滑动路线平行于所述薄膜卷轴线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安装压膜轮的一端设置有防震装置,所述防震装置还通过防震固定杆安装在主框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主框架上还设置有滴水支架,所述滴水支架位于所述覆膜杆的上方,其上安装有滴水管盘,所述滴水管盘与滴水支架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薄膜卷两端之间,且其转动轴线平行于所述薄膜卷的轴线。

进一步地,所述主框架上还设置有导管支架,所述导管支架位于覆膜杆和滴水支架之间,其上套设有导管滚筒,所述导管滚筒穿过滴水管盘所在平面,并与该平面相垂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将主框架与行走机构旋转连接,并用第一液压缸驱动主框架相对行走机构上下翻转,从而使得所设置薄膜卷、用于压制薄膜的压膜轮和能够将土覆盖在薄膜两侧的培土轮能够根据垄田高度自动调整各自离地面的高度,实现了所述自动化覆膜装置的纵向调整,利于所述自动化覆膜装置更好的覆膜及提高其的适用范围,同时还便于所述自动化覆膜装置的运输。

2.本实用新型还通过设置控制器和压力传感器来控制第一液压缸自动运行,进而驱动主框架自动旋转,其自动化程度较高,操作简便,实用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化覆膜装置安装在行走机构上的结构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化覆膜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主视图。

图4是图3是右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图中,行走机构100、第一液压缸1、主框架2、覆膜杆3、薄膜卷31、卡杆32、培土支架4、培土轮41、压膜支架5、压膜轮51、连接杆52、第二液压缸6、防震装置7、防震固定杆71、滴水支架8、滴水管盘81、导管支架9、导管滚筒91、卡板92。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一种自动化覆膜装置,包括第一液压缸1、一主框架2、一控制器和压力传感器。第一液压缸1连接控制器,其一端安装在行走机构100上,另一端旋转连接主框架2。主框架2旋转安装在行走机构100上,其上设有一覆膜杆3,覆膜杆3上套装有一薄膜卷31,薄膜卷31两端均安装有一压膜支架5和一培土支架4;压膜支架5上转动安装有一压膜轮51,压膜轮51位于薄膜卷31端部的内侧,培土支架4上转动安装有一培土轮41,培土轮41位于薄膜卷31端部的外侧,且培土轮41的直径大于压膜轮51的直径;在所述自动化覆膜装置覆膜过程,压膜轮51和培土轮41均落在薄膜卷31的后方,并且两者的底部还位于薄膜卷31下方。压力传感器安装在压膜支架5上,并位于压膜支架5接触压膜轮51的部分,用于检测压膜轮51受到的压力,并生成相应的感应信号发于与之连接的所述控制器,控制器再根据该感应信号驱动第一液压缸1运行,以通过第一液压缸1的伸缩作用驱动主框架2绕着主框架2与行走机构100的旋转连接处相对行走机构100旋转。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主框架2与行走机构100旋转连接,并用第一液压缸1驱动主框架2相对行走机构100上下翻转,且用控制器控制第一液压缸1的运行,使得主框架2的旋转角度得到自动控制,避免出现主框架2因旋转过度而毁坏的可能,其中,控制器是通过压力传感器的感应信号进行指令控制的,其控制原理是通过压膜轮51和压膜支架5处的压力传感器感受压膜轮51因其接触地面而给亚膜支架带来的压力,控制器再根据该压力控制第一液压缸1是否继续运行或者停止运行,即,当控制器接收到压力传感器传来的感应信号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液压缸1停止运行,此时,压膜轮51轻压制在薄膜上,而培土轮41深入土壤内,因此,该方式可使压膜轮51压制在薄膜上,同时避免压膜轮51滚动过程割坏薄膜。而为了使两压膜轮51均能够与薄膜接触,本实用新型在两压膜支架5上均安装有压力传感器,且将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压膜支架5接触压膜轮51的部分的底部,以更好的感应压膜轮51带来的压力。另外,为了使主框架2稳定的翻转,本实施例设置了两第一液压缸1,该两第一液压缸1分设在主框架2两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压膜支架5和培土支架4均滑动安装在主框架2上,且两者均连接设置在主框架2上的第二液压缸6,并在第二液压缸6的作用下朝远离薄膜卷31中部或者靠近薄膜卷31中部的方向相对主框架2滑动,两者滑动的路线平行于薄膜卷31轴线方向,以通过压膜支架5和培土支架4相对主框架2的滑动来实现所述自动化覆膜装置的横向调整,从而使压膜支架5上的压膜轮51和培土支架4上的培土轮41能够根据薄膜卷31的长度(即薄膜的宽度)调整两者相对薄膜卷31的横向距离,使所述自动化覆膜装置覆膜过程,压膜轮51能够位于薄膜上,而培土轮41位于薄膜外侧。优选地,主框架2上设置有两第二液压缸6,每一第二液压缸6均与同一侧的压膜支架5、培土支架4连接,并能够驱动压膜支架5和培土支架4相对薄膜卷31滑动,进而实现压膜支架5和培土支架4的自动调整,同时使得压膜支架5和培土支架4得到固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压膜轮51的底部位于培土轮41底部的上方,即,使压膜轮51的直径小于培土轮41的直径,从而使压膜轮51在轻压制薄膜时,培土轮41深入土内,进而便于将土覆盖在薄膜两端,同时压膜轮51不会割坏薄膜;压膜轮51和培土轮41平行设置,并与薄膜卷31垂直设置,且压膜轮51通过一连接杆52安装在压膜支架5上,该连接杆52滑动连接压膜支架5,其滑动路线平行于薄膜卷31轴线方向,使得压膜轮51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调节所述自动化覆膜装置覆膜过程压膜轮51在薄膜上的位置。另外,连接杆52安装压膜轮51的一端设置有一防震装置7,该防震装置7还通过防震固定杆71安装在主框架2上,即,防震固定杆71一端安装在连接杆52上,另一端连接主框架2,优选的,防震固定杆71安装在压膜轮51上方,且其与主框架2连接的一端安装在主框架2间隔开设的若干固定通孔处,以通过固定通孔固定防震固定杆71、连接杆52和压膜轮51,其中,所有固定通孔的连线平行于薄膜卷31轴线方向,以匹配连接杆52相对压膜支架5的滑动;在本实施例中,防震装置7为避震弹簧,其用于辅助压膜轮51在覆膜过程的滚动。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覆膜过程薄膜卷31出现沿其轴线方向发生较大移动,本实用新型在主框架2上还设置了两卡杆32,请参阅图2。两卡杆32分设在薄膜卷31两端,并位于该两端的外侧,其一端连接主框架2,另一端连接覆膜杆3以限定薄膜卷31的移动。优选地,卡杆32通过压膜支架5安装在主框架2上,其与压膜支架5为滑动连接,能够沿着压膜支架5相对主框架2滑动,该滑动路线平行于薄膜卷31轴线,另外,在卡杆32连接压膜支架5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一紧锁装置,以使卡杆32在不滑动时能够稳定的固定在压膜支架5上;卡杆32与覆膜杆3的连接为滑动连接,以便于覆膜杆3的可拆卸及薄膜卷31的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中,主框架2上架设有一滴水支架8,请参阅图2至图4。该滴水支架8位于覆膜杆3的上方,其上安装有滴水管盘81,滴水管盘81与滴水支架8转动连接,并位于薄膜卷31两端之间,且其转动轴线平行于薄膜卷31的轴线;该滴水管盘81由滴水管缠绕而成,能够在所述自动化覆膜装置覆膜时使滴水管随薄膜一同覆盖在垄田上,此时,滴水管位于薄膜和垄田之间;该方式的设计使得覆膜和铺设滴水管同时进行,利于后期的浇水,同时,可减少用户的工作量。优选地,滴水支架8可拆卸,以使滴水支架8在不使用时可拆下及滴水管盘81的更换;为了便于滴水支架8的可拆卸及固定在主框架2上,滴水支架8一端设置在主框架2开设的滴水固定孔处,并在该处设置有用于固定滴水支架8的第二紧锁装置,滴水支架8的另一端放置在主框架2开设的滴水凹槽中。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为了促使滴水管更好的随薄膜覆盖在垄田上,本实用新型在主框架2上还架设有导管支架9,该导管支架9位于覆膜杆3和滴水支架8之间,其上套设有导管滚筒91,该导管滚筒91用作滴水管的导向,优选地,导管滚筒91位于覆膜杆3前方,以便于将滴水管引导到覆膜杆3处,并给予滴水管缓冲,进而使滴水管更好的随薄膜铺设在垄田上。更优选的,导管支架9可拆卸,且其上安装有两卡板92,两卡板92分设在导管滚筒91的两端,并与导管滚筒91不接触,用于限制导管滚筒91的活动范围,放置导管滚筒91随意移动。

所述自动化覆膜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首先,将薄膜卷31安装覆膜杆3上,并通过第二液压缸6调节压膜轮51和培土轮41相对薄膜卷31的位置,使得压膜轮51位于薄膜卷31内侧、培土轮41位于薄膜卷31外侧;再安装滴水支架8、滴水管盘81和导管支架9,并使滴水管盘81和导管滚筒91均位于薄膜卷31中部所在区域范围内;然后,将滴水管盘81上滴水管的自由端依次接触并放置在导管滚筒91、薄膜卷31朝向行走机构100一侧,并延伸至薄膜自由端的下部;最后,开启第一液压缸1,主架在第一液压缸1的带动下向下翻转直至压膜轮51压制在薄膜上,当压力传感器感受到压膜轮51带来的压力后,生成相应的感应信号发于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第一液压缸1停止运行,此时,所述自动化覆膜装置的准备工作即完成,后由行走机构100带动前行即能在垄田上铺设薄膜。

本实用新型能够从纵向和横向上调节所述自动化覆膜装置,使得所述自动化覆膜装置更好更顺畅的将薄膜覆盖在垄田上,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实用性好。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