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葵花组培育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89009阅读:1084来源:国知局
一种葵花组培育苗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植物生物技术及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葵花组培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向日葵(helianthusanuusl.)是菊科(compositae)向日葵属(helianthus)栽培种,起源于北美西南部,向日葵大约在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传入我国,长期以来,向日葵在我国只是零星种植主要作为干果食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成为我国人民的饮食结构中是食用油的主要来源之一,19世纪80年代初,葵花开始在欧洲被用作为观赏植物,目前已有100多年的栽培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开始进行向日葵组织培养研究,直到现在,向日葵离体培养植株再生仍然十分困难,即使能再生重复性也特别差,向日葵的再生途径主要通过器官发生和胚胎发生而产生,向日葵的器官培养从子叶开始到下胚轴、真叶、茎尖等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再生植株,这几种外植体中子叶、下胚轴、茎尖较易诱导出再生植株,但是总体上诱导出芽的频率不高,一般在2.5%~12%,而且受各种因素影响,芽不易长成植株。向日葵胚胎培养可以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缩短杂交育种世代周期、加快育种进程。

《华北农学报》1993年第8卷第2期中《向日葵未成熟胚培养中不定芽的发生》一文中对向日葵未成熟胚不定芽发生进行了研究表明,自交系、杂交一代和保持系的再生频率高于普通品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18卷第5期中《向日葵未成熟胚组织培养及再生芽的研究》一文中对未成熟胚的萌动、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及再生苗的培养和移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表明,授粉后10-12天的胚分化成苗率可达73%以上。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从2011年开始从事葵花新品种选育研究,经过多年的选育,目前已经培育出多个具有不同特色的观赏葵花新品系,实践表明单瓣多头葵花容易通过种子繁殖培育性状稳定的自交系,但是对于重瓣多头葵花(黄色单瓣多头葵花、紫色重瓣多头葵花、白色重瓣多头葵花),应用种子繁殖,种子结实率低,后代性状稳定困难,分离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克服重瓣多头葵花品种(黄色重瓣多头葵花、紫色重瓣多头葵花、白色重瓣多头葵花)应用种子繁殖困难,种子结实率低,后代性状难以稳定,分离严重的问题,提出一种以腋芽作为外植体培育向日葵组培苗的方法,并建立了葵花离体培养再生体系。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葵花组培育苗方法,以葵花的腋芽为外植体,通过组织培养培育葵花苗。

优选地,所述组培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外植体的选择:采集顶花以下叶腋中的腋芽,腋芽的大小不超过1cm;

b.外植体准备:将外植体洗净并消毒灭菌,然后切取5mm左右大小腋芽的顶部作为外植体接种于分化培养基上;

c.诱导和分化:外植体继续培养直接分化成不定芽;

d.壮苗培养:不定芽生长到2~3cm时转移至壮苗培养基上培养;

e.生根培养:不定芽生长到4~5cm时转移至生根培养基上培养;

f.组培苗驯化:组培苗长大发生4~5片叶子,5~6条白色粗壮的幼根长达约1~2cm时,出瓶锻炼移栽。

优选地,所述组培育苗方法,步骤a所述顶花选自具有观赏价值的分枝多的品种。

优选地,所述组培育苗方法,步骤a所述腋芽选自顶花即将开放或者已经开放,容易辨别出花型一致、腋芽生长慢、其它性状一致的植株。

优选地,所述组培育苗方法,

所述步骤b中,外植体用洗洁净洗涤,然后用清水冲洗0.5h,在超净工作台上,先用70%的乙醇浸泡30~60s,然后用10%的过氧化氢或3%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5~20min,用无菌水清洗3~4次;所述分化培养基为:ms+0.6~1.5mg/l6-ba+0.03mg/lnaa培养基;其中,6-ba浓度为1.2mg/l为最优,分化率达到83.5%以上;

所述步骤c中,外植体在培养25~30天直接分化成不定芽,继续培养10~15天当不定芽生长到2~3cm时转移至壮苗培养基;所述外植体的培养条件为:在温度25~28℃,光照1600lx,日光灯每天光照12h的组织培养室中培养,固体培养基含7.5g/l琼脂,灭菌前调ph为5.8~6.0;

所述步骤d中,所述壮苗培养基为:ms+0.3~0.8mg/l6-ba+0.03mg/lnaa培养基;其中,6-ba浓度为0.6mg/l为最优;培养周期为25~30天;

所述步骤e中,所述生根培养基为:1/2ms+0.5mg/liba培养基;培养周期为25~30天;

所述步骤f中,因较长的根在清洗过程中容易折伤损坏,降低移栽的成活率,因此移栽前先在室内阳光充足条件下先进行不完全开瓶锻炼1天,待组培瓶盖水珠干透,再完全开瓶锻炼2天;开瓶时间不宜超过3天,因为暴露在空气中的琼脂培养基无疑是细菌等微生物的温床,容易感染侵害植株,降低组培苗的成活率。

优选地,所述组培育苗方法步骤f所述的移栽包括以下步骤:经过驯化锻炼的小苗逐渐适应外界条件,用塑料镊子从培养瓶中小心取出幼苗,尽量不要伤到幼根。如果培养基太干,可用自来水浸泡1~2min后再取出。取出后的组培苗用0.1%高锰酸钾浸泡1~2min进行消毒处理,清除组培苗上老化的叶片,再使用脱脂棉在自来水下轻揉幼根。将根部琼脂冲洗干净,以防琼脂残留物导致杂菌滋生感染植株。移栽要提前将栽培基质浇透水。在装好的草炭土+珍珠岩混合基质中用玻璃棒打个小孔洞,将组培苗地下部分五分之四处种植到湿润基质中,注意的是种植深度过深或浅都会影响株型,不利于植株的固定生长和呼吸作用。最后浇水灌透,将移栽苗放到清洁、干净﹑阳光充足﹑通气良好的温室或塑料大棚中。

优选地,所述组培育苗方法中,所述移栽基质选用以彻底消毒,疏松,透水性良好的珍珠岩、河沙或蛭石加草炭土。

优选地,所述组培育苗方法中,移栽后,培植温度维持在20~25℃,湿度为75%~85%,同时要进行短期的30%遮阴措施处理,促进地下部分生根。当植物愈伤组织形成的根已经长出根毛,功能性新根已慢慢长出,提高了吸水能力,可以直接在叶面喷洒施以薄肥。

葵花苗期病害主要是灰霉病和根腐病和茎腐病等,容易引起死苗、烂苗,严重时易造成巨大的损失;优选地,可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

1)加强苗床管理,防止苗床内湿度过大,控制浇水,苗床里空气相对湿度在60~70%;夜间温室内适当加温;苗床温度控制在25~30°c;增加光照强度,并通风换气;

2)药剂处理,发病前喷施70%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防治,发病后用70%甲基托布津药液或稀释1000倍的50%代森铵药液进行喷治或喷洒,或采用50%代森锌800~1000倍液喷治或浇灌。

优选地,所述组培育苗方法中,穴盘育苗的葵花苗可移栽到大田,移栽方法为:将移栽苗水浇透,连同基质一起挖出,轻拿握住泥土团,把苗根轻放入大田事先开好的穴中,填充压实好土壤。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本发明提出一种以腋芽作为外植体培育向日葵组培苗的方法,相比于选用子叶、下胚轴、茎尖作为外植体,诱导出芽的频率高,达到68%以上,可以直接从外植体诱导出不定芽,每个外植体一次可以增值3~5倍;

繁殖速度快:由于本发明选用多分枝品种作为组培材料,每个单株一次可以采集15~20个腋芽,有些单株可能更多,可以极大的提高组培繁殖速度,缩短建立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时间;

组培苗纯度高:由于选取顶花即将开放或已经开放的植株的腋芽作为外植体,可以有效的提高组培苗的纯度,快速建立纯合离体培养再生体系,克服重瓣葵花应用种子繁殖困难,种子结实率低,后代性状不易稳定,分离严重的问题;

由于向日葵是异花授粉植物,在后代中容易产生各种观赏价值高的葵花变异株,本发明对于葵花特异种植资源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专利组培适用葵花品种1——黄色普通葵花(单瓣);

图2本发明专利组培适用葵花品种2——紫芯普通葵花(单瓣);

图3本发明专利组培适用葵花品种3——白色观赏葵(单瓣);

图4本发明专利组培适用葵花品种4——黄色菊葵花(重瓣);

图5本发明专利组培适用葵花品种5——黄色菊葵花(重瓣);

图6本发明专利组培适用葵花品种6——黄色菊葵花(重瓣);

图7本发明专利组培适用葵花品种7——黄色菊葵花(重瓣)

图8本发明专利组培适用葵花品种8——彩色观赏葵(重瓣);

图9本发明专利组培适用葵花品种9——彩色观赏葵(重瓣);

图10本发明专利组培适用葵花品种10——白色菊葵花(重瓣);

图11本发明专利组培适用葵花品种11——白色菊葵花(重瓣);

图12本发明外植体腋芽的采集;

图13本发明外植体接种到培养基;

图14外植体上芽的分化(一);

图15外植体上芽的分化(二);

图16不定芽的分化(一);

图17不定芽的分化(二);

图18生根培养(一);

图19生根培养(二)。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葵花品种选择——选择具有观赏价值的分枝多的品种,例如图1-11。

外植体的选择——选取顶花即将开放或者已经开放,容易辨别出花型一致、腋芽生长慢、其它性状一致的植株,采集顶花以下各个叶腋中的腋芽(参见图12),腋芽的大小不超过1cm。

外植体准备——采集好的外植体用洗洁净洗涤,然后用清水冲洗0.5h,之后在超净工作台上,先用70%的乙醇浸泡30~60s,然后用10%的过氧化氢或3%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5~20min,用无菌水清洗3~4次。然后切取5mm左右大小腋芽的顶部作为外植体接种于分化培养基上(参见图13),分化培养基为:ms+0.6~1.5mg/l6-ba+0.03mg/lnaa培养基;其中,6-ba浓度为1.2mg/l为最优,分化率达到83.5%以上。

诱导和分化——外植体培养25~30天直接分化成不定芽,外植体上芽的分化参见图14-15,继续培养10-15天当不定芽生长到2~3cm时转移至壮苗培养基;培养的条件为:温度25~28c,光照1600lx,日光灯每天光照12h的组织培养室中培养固体培养基含7.5g/l琼脂,灭菌前调ph为5.8~6.0。

壮苗培养——当不定芽生长到2~3cm时,将不定芽转移至壮苗培养基上培养25-30天;不定芽的分化参见图16-17;壮苗培养基为:ms+0.3~0.8mg/l6-ba+0.03mg/lnaa培养基;其中,6-ba浓度为0.6mg/l为最优。

生根培养——不定芽生长到4-5cm时转移至生根培养基上培养25-30天;生根培养参见图18-19;生根培养基为:1/2ms+0.5mg/liba培养基。

组培苗驯化——当葵花组培苗长大发生4~5片叶子,5~6条白色粗壮的幼根长达约1~2cm时,选择合适的时间便可出瓶锻炼移栽。因较长的根在清洗过程中容易折伤损坏,降低移栽的成活率,因此移栽前先在室内阳光充足条件下先进行不完全开瓶锻炼1天,待组培瓶盖水珠干透,再完全开瓶锻炼2天;开瓶时间不宜超过3天,因为暴露在空气中的琼脂培养基无疑是细菌等微生物的温床,容易感染侵害植株,降低组培苗的成活率。

移栽前准备——经过驯化锻炼的小苗逐渐适应外界条件,用塑料镊子从培养瓶中小心取出幼苗,尽量不要伤到幼根。如果培养基太干,可用自来水浸泡1~2min后再取出。取出后的组培苗用0.1%高锰酸钾浸泡1~2min进行消毒处理,清除组培苗上老化的叶片,再使用脱脂棉在自来水下轻揉幼根。将根部琼脂冲洗干净,以防琼脂残留物导致杂菌滋生感染植株。

移栽基质——育苗栽培基质要求通气空隙度大,选用以彻底消毒,疏松,透水性良好的珍珠岩,河沙或蛭石加草炭土等为宜。

移栽——移栽要提前将栽培基质浇透水。在装好的草炭土+珍珠岩混合基质中用玻璃棒打个小孔洞,将组培苗地下部分五分之四处种植到湿润基质中,注意的是种植深度过深或浅都会影响株型,不利于植株的固定生长和呼吸作用。最后浇水灌透,将移栽苗放到清洁、干净﹑阳光充足﹑通气良好的温室或塑料大棚中。

移栽后管理——温度宜维持在20~25℃左右,湿度为75%~85%左右,同时要进行短期的30%遮阴措施处理,促进地下部分生根。当植物愈伤组织形成的根已经长出根毛,功能性新根已慢慢长出,提高了吸水能力,可以直接在叶面喷洒施以薄肥。

移栽后病害防治——葵花苗期病害主要是灰霉病和根腐病和茎腐病等,容易引起死苗、烂苗,严重时易造成巨大的损失。有效的防治措施主要有:(1)防止苗床内湿度过大,控制浇水,苗床里空气相对湿度在60~70%;夜间温室内适当加温;苗床温度控制在25~30°c;增加光照强度,并通风换气;幼苗的光合和呼吸作用旺盛,则生长健壮,抗病能力随之增强。(2)药剂处理,发病前可喷施70%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防治,发病后或用70%甲基托布津药液或稀释1000倍的50%代森铵药液进行喷治或喷洒50%代森锌800~1000倍液喷治或浇灌均可。

二次移栽——穴盘育苗的葵花苗,即可移栽到大田,移栽时,先将移栽苗水浇透,将移栽苗连同基质一起挖出,轻拿握住泥土团,把苗根轻放入大田事先开好的穴中,填充压实好土壤。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没有用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上述基础上做出的等同替换或者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