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综合防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57922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综合防控方法。



背景技术:

鲫鱼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因其肉质鲜美、生长快、产量高等优点,已在我国被广泛养殖,其2015年全国鲫鱼总产量为291.23万吨。其中江苏省63.09万吨、湖北省47.87万吨,2省合计产量为110.96万吨,约占全国鲫鱼产量的38%。鲫鱼疱疹病毒病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感染养殖鲫鱼的病毒性疾病,其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给鲫鱼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已成为我国鲫鱼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威胁。

鲫鱼疱疹病毒病的病原为鲤疱疹病毒II型,又称为疱疹病毒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或金鱼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是从鲤科鱼类中分离得到的第二个疱疹病毒,与鲤痘疮病毒、锦鲤疱疹病毒同属异疱疹病毒科鲤疱疹病毒属成员。鲤疱疹病毒II型于1995年首次被报道,它给日本养殖的金鱼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死亡率高达100%。随后美国、我国台湾、澳大利亚、英国养殖的金鱼相继暴发该病。自2011年鲤疱疹病毒II型首次在匈牙利养殖的银鲫体内被检测到后,鲤疱疹病毒II型感染鲫鱼的报道逐渐增多,捷克、意大利先后报道了鲤疱疹病毒II型感染鲫鱼并引起大量死亡的病例。在我国,自2009年起,江苏盐城地区池塘养殖的鲫鱼出现大量死亡,症状和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很类似,渔民用治疗败血症的方法无任何效果,直至2012年才确定该病的致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II型。

鲫鱼疱疹病毒病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感染鲫鱼的病毒性疾病,鉴于其危害巨大,传染性强,已成为我国鲫鱼养殖的主要威胁。鲫鱼生活在水中,只有鱼体、环境和病原微生物三者共同作用才会导致鱼体感染病原微生物而发病。在实际生产中,只有将鲫鱼、养殖环境和鲤疱疹病毒II型三者综合考虑,才能有效防控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发生。目前已报道有多种关于鲫造血器官坏死症防控的方法,但其都存在一些问题,不能较好的达到防控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目的。主要问题包括:1.防控措施考虑不充分,防控技术不完整,忽略了鲫鱼养殖过程中某些可能导致鲫造血器官坏死症发生的因素;2.防控内容不具体,缺乏量化指标,防控技术对生产实践缺乏指导意义。只有通过鱼种检疫、疫苗免疫、科学投喂、免疫增强、水质调控等技术手段,并且制定防控过程中各步骤的时间节点、指定药物和菌株名称、量化使用剂量等,形成一套完整的综合防控技术,才能有效地防止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综合防控方法,通过对于整个饲养过程的综合考虑,最终形成了本发明的防控方法,通过实践证实,该方法防控效果好,适用于大规模推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一种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综合防控方法,包括:

(1)饲养前池塘清塘;

(2)利用鲤疱疹病毒II型的PCR检测试剂盒对鲫鱼的亲鱼、鱼苗或鱼种进行检疫;所述的鲤疱疹病毒II型的PCR检测试剂盒来源于《一种鲤疱疹病毒2型的巢式PCR检测试剂盒》,申请号为201210378833.2;

(3)鲫鱼鱼体消毒;

(4)鲫鱼鱼体免疫预防;

<50克以下鱼体用含0.1%~0.3%(V/V)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细胞灭活疫苗的水溶液浸泡0.5小时~2小时。≥50克以上鱼体,按每尾鲫鱼10~25微克的量注射酵母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所述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细胞灭活疫苗,是通过申请号为2013106589392,发明名称为《鲤疱疹病毒Ⅱ型敏感的异育银鲫脑组织细胞系及其建立方法和应用》中实施例3步骤(2)的方法获得鲤疱疹病毒Ⅱ型病毒液,然后用0.1%~0.2%(V/V)甲醛灭活,制成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细胞灭活疫苗,该疫苗的有效病毒含量在1×105PFU/mL以上。

所述的酵母疫苗为来源于申请号为2014108411897,发明名称为《一种鲫鱼疱疹病毒病JDORF25疫苗及制备方法和应用》中SEQ ID NO.2所示的鲫鱼疱疹病毒病疫苗;

(5)饲养过程中的池塘消毒;

(6)水温在20~30℃时,每10~15天,投喂含有抗病毒复方中药的饲料2~3天;

步骤(6)所述的含有抗病毒复方中药的饲料是通过将抗病毒复方中药煮水或开水浸泡20~30分钟后得到的溶液与饲料混合制得;所用的抗病毒复方中药的剂量为每公斤鱼体重0.5克抗病毒复方中药;

(7)池塘溶氧管理;

(8)鱼塘搭配每亩50尾~100尾鳙鱼、每亩100尾~200尾鲢鱼、每亩5只~10只甲鱼,保证池塘处于生态平衡状态。

(9)养殖的1~5月和10~12月,每30~60日投放微生态制剂A一次,每亩1~2升,每毫升微生态制剂A包括:

枯草芽胞杆菌1×108~3×108个、屎肠球菌1×107~3×107个、产朊假丝酵母1×107~3×107个、动物双歧杆菌1×107~3×107个;

养殖的6~9月,每20~40日投放微生态制剂B一次,每亩1~2升,每毫升微生态制剂B包括:

枯草芽胞杆菌1×108~3×108个、苏云金芽胞杆菌1×108~3×108个、动物双歧杆菌1×107~3×107个、屎肠球菌1×107~3×107个、酿酒酵母1×107~3×107个、嗜酸乳杆菌1×107~3×107个、产朊假丝酵母1×107~3×107个;

(10)发病鱼塘消毒;

(11)对已发病鱼塘减少饲料投喂量至正常量的50%~70%;

(12)对已发病鱼塘投喂含有抗病毒复方中药的饲料5~6天;

步骤(12)所述的含有抗病毒复方中药的饲料是通过将抗病毒复方中药煮水或开水浸泡20~30分钟后得到的溶液与饲料混合制得,所用的抗病毒复方中药的剂量为每公斤鱼体重1克抗病毒复方中药;

(13)治疗时,如发现鲫造血器官坏死症并发细菌感染,添加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拌饲料投喂,其剂量为每千克鱼体用药10~30毫克,每天1次,连用3~5天;

(14)发现患病鱼或病死鱼,必须及时打捞出鱼塘,并用生石灰填埋或焚烧销毁;

所述的饲料的配方包括:

每毫升益生菌制剂C包括:枯草芽孢杆菌1×107~3×107个、费氏丙酸杆菌1×107~3×107个、乳酸片球菌1×107~3×107个、嗜酸乳杆菌1×107~3×107个;

所述的抗病毒复方中药为专利号为ZL201210395658.8中公布的抗病毒复方中药粉剂;

以上所述的方案中,优选的,步骤(1)饲养前的池塘清塘的方法包括:

利用冬季干塘捕鱼时机,对池塘进行清整消毒,先将池水排至5~10厘米深,按每亩60~75千克用量加入生石灰;或者在鱼种放养前10~15天,按照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50~175千克用量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

以上所述的方案中,优选的,步骤(3)鲫鱼鱼体消毒的方法包括:对亲鱼、鱼苗进行严格消毒,选择优质健壮鱼种,鱼种下塘前用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或15~20毫克/升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或用2%~4%食盐水溶液药浴5~10分钟;

以上所述的方案中,优选的,步骤(5)饲养过程中的池塘消毒的方法包括:水温在20~30℃时,鱼塘每月遍洒生石灰1~2次,按照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3~15千克用量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每周食场周围泼洒生石灰1~2次,按照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25~30千克用量对食场进行消毒;

以上所述的方案中,优选的,步骤(7)池塘溶氧管理包括:天气晴朗时,中午增开1~2小时增氧机,不良天气时,白天延长开启增氧机时间,辅助使用水体增氧剂,饲养期间使鱼塘溶氧保持在每升≥5毫克;

以上所述的方案中,优选的,步骤(10)发病鱼塘消毒包括:对已发病鱼塘遍洒生石灰1~2次,按照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30~40千克用量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如果泼洒两次时,间隔时间为20~28小时。对已发病鱼塘遍洒聚维酮碘或季铵盐络合碘制剂,每立方米水体0.5~1毫升,连续泼洒2~3次,隔天1次;

以上所述的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抗病毒复方中药是选用专利号为ZL201210395658.8中实施例4所述的配方。

以上所述的方案中,优选的,枯草芽胞杆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10732;苏云金芽胞杆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21298;动物双歧杆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21709;屎肠球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20671;酿酒酵母保藏编号为CICC NO:1008;嗜酸乳杆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20250;产朊假丝酵母保藏编号为CICC NO:1314;费氏丙酸杆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10019;乳酸片球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10344;

以上所述方案中,优选的,用生石灰处理鱼塘时,鱼塘pH值<8.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从鱼种检疫、疫苗免疫、科学投喂、免疫增强、水质调控等方面着手,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综合防控技术,其切合实际生产,能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如未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所述试剂或材料,如未特别说明,均来源于商业渠道。

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地点位于荆州市某鲫鱼养殖场,养殖场覆盖养殖水面6000亩。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抗病毒复方中药是选用专利号为ZL201210395658.8中实施例4所述的配方。

实施例1:

一种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综合防控方法,包括:

(1)饲养前池塘清塘;在冬季干塘捕鱼时机,对池塘进行清整消毒,先将池水排至10厘米深,按每亩75千克用量加入生石灰;

(2)利用鲤疱疹病毒II型的PCR检测试剂盒对鲫鱼的亲鱼、鱼苗或鱼种进行检疫,选择购买未检测出鲤疱疹病毒II型的鲫鱼;所述的鲤疱疹病毒II型的PCR检测试剂盒来源于《一种鲤疱疹病毒2型的巢式PCR检测试剂盒》,申请号为201210378833.2;

(3)鲫鱼鱼体消毒;鱼种下塘前用3%食盐水溶液药浴5分钟;

(4)鲫鱼鱼体免疫预防;

<50克以下鱼体用含0.3%(V/V)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细胞灭活疫苗的水溶液浸泡3小时。100克±5克的鱼体,按每尾鲫鱼25微克的量注射酵母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所述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细胞灭活疫苗,是通过申请号为2013106589392,发明名称为《鲤疱疹病毒Ⅱ型敏感的异育银鲫脑组织细胞系及其建立方法和应用》中实施例3步骤(2)的方法获得鲤疱疹病毒Ⅱ型病毒液,然后用0.1%(V/V)甲醛灭活,制成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细胞灭活疫苗,该疫苗的有效病毒含量≥1×105PFU/mL。

所述的酵母疫苗为来源于申请号为2014108411897,发明名称为《一种鲫鱼疱疹病毒病JDORF25疫苗及制备方法和应用》中SEQ ID NO.2所示的鲫鱼疱疹病毒病疫苗;

(5)饲养过程中的池塘消毒;水温在20~30℃时,鱼塘每月遍洒生石灰2次,按照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5千克用量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每周食场周围泼洒生石灰2次,按照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25千克用量对食场进行消毒;

(6)水温在20~30℃时,每15天,投喂含有抗病毒复方中药的饲料3天;

步骤(6)所述的含有抗病毒复方中药的饲料是通过将抗病毒复方中药煮水后得到的溶液与饲料混合制得;所用的抗病毒复方中药的剂量为每公斤鱼体重0.5克抗病毒复方中药;

(7)池塘溶氧管理;天气晴朗时,中午增开2小时增氧机,不良天气时,白天延长开启增氧机时间,辅助使用水体增氧剂,饲养期间使鱼塘溶氧保持在每升≥5毫克;

(8)鱼塘搭配每亩75尾鳙鱼、每亩150尾鲢鱼、每亩8只甲鱼,保证池塘处于生态平衡状态。

(9)养殖的1~5月和10~12月,每45日投放微生态制剂A一次,每亩1升,每毫升微生态制剂A包括:

枯草芽胞杆菌2×108个、屎肠球菌1×107个、产朊假丝酵母1×107个、动物双歧杆菌1×107个;

养殖的6~9月,每30日投放微生态制剂B一次,每亩1升,每毫升微生态制剂B包括:

枯草芽胞杆菌2×108个、苏云金芽胞杆菌2×108个、动物双歧杆菌1×107个、屎肠球菌1×107个、酿酒酵母1×107个、嗜酸乳杆菌1×107个、产朊假丝酵母1×107个;

(10)发病鱼塘消毒;对已发病鱼塘遍洒生石灰2次,按照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40千克用量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泼洒间隔时间为24小时。对已发病鱼塘遍洒聚维酮碘,每立方米水体1毫升,连续泼洒3次,隔天1次;

(11)对已发病鱼塘减少饲料投喂量至正常量的50%;

(12)对已发病鱼塘投喂含有抗病毒复方中药的饲料6天;

步骤(12)所述的含有抗病毒复方中药的饲料是通过将抗病毒复方中药煮水后得到的溶液与饲料混合制得,所用的抗病毒复方中药的剂量为每公斤鱼体重1克抗病毒复方中药;

(13)治疗时,发现鲫造血器官坏死症并发细菌感染,添加氟苯尼考拌饲料投喂,其剂量为每千克鱼体用药25毫克,每天1次,连用5天;

(14)发现患病鱼或病死鱼,必须及时打捞出鱼塘,并用生石灰填埋或焚烧销毁;

本实施例中,所述饲料的配方:

每毫升益生菌制剂C包括:枯草芽孢杆菌1×107个、费氏丙酸杆菌1×107个、乳酸片球菌1×107个、嗜酸乳杆菌1×107个;

所述的抗病毒复方中药是选用专利号为ZL201210395658.8中实施例4所述的配方。

所述的枯草芽胞杆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10732;苏云金芽胞杆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21298;动物双歧杆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21709;屎肠球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20671;酿酒酵母保藏编号为CICC NO:1008;嗜酸乳杆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20250;产朊假丝酵母保藏编号为CICC NO:1314;费氏丙酸杆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10019;乳酸片球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10344;

所述方案中,用生石灰处理鱼塘时,鱼塘pH值<8.5。

利用上述防控方法,池塘中,全年各组分的含量范围为:溶氧高于5.0毫克/升、pH 7.6~8.2、氨氮0.1~0.6毫克/升、亚硝酸盐0.02~0.18毫克/升、硫化氢0~0.08毫克/升。水质常年维持在较好的养殖要求下。

利用上述防控方法,连续3年对该地区的发病情况进行考察,平均每年鲫鱼鱼体感染鲤疱疹病毒Ⅱ型的检出率约5%,发病死亡率为0。

实施例2:

(1)饲养前池塘清塘;在冬季干塘捕鱼时机,对池塘进行清整消毒,先将池水排至10厘米深,按每亩75千克用量加入生石灰;

(2)利用鲤疱疹病毒II型的PCR检测试剂盒对鲫鱼的亲鱼、鱼苗或鱼种进行检疫,选择购买未检测出鲤疱疹病毒II型的鲫鱼;所述的鲤疱疹病毒II型的PCR检测试剂盒来源于《一种鲤疱疹病毒2型的巢式PCR检测试剂盒》,申请号为201210378833.2;

(3)鲫鱼鱼体消毒;鱼种下塘前用3%食盐水溶液药浴5分钟;

(4)鲫鱼鱼体免疫预防;

<50克以下鱼体用含0.3%(V/V)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细胞灭活疫苗的水溶液浸泡3小时。100克±5克的鱼体,按每尾鲫鱼25微克的量注射酵母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所述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细胞灭活疫苗,是通过申请号为2013106589392,发明名称为《鲤疱疹病毒Ⅱ型敏感的异育银鲫脑组织细胞系及其建立方法和应用》中实施例3步骤(2)的方法获得鲤疱疹病毒Ⅱ型病毒液,然后用0.1%(V/V)甲醛灭活,制成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细胞灭活疫苗,该疫苗的有效病毒含量≥1×105PFU/mL。

所述的酵母疫苗为来源于申请号为2014108411897,发明名称为《一种鲫鱼疱疹病毒病JDORF25疫苗及制备方法和应用》中SEQ ID NO.2所示的鲫鱼疱疹病毒病疫苗;

(5)鱼体感染病毒;

<50克以下鱼体用含1×106PFU/mL的鲤疱疹病毒II型水溶液浸泡3小时。100克±5克的鱼体,按每尾鲫鱼100微升的量注射1×106PFU/mL的鲤疱疹病毒II型水溶液进行鱼体攻毒;

(6)饲养过程中的池塘消毒;水温在20~30℃时,鱼塘每月遍洒生石灰2次,按照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5千克用量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每周食场周围泼洒生石灰2次,按照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25千克用量对食场进行消毒;

(7)水温在20~30℃时,每15天,投喂含有抗病毒复方中药的饲料3天;

步骤(7)所述的含有抗病毒复方中药的饲料是通过将抗病毒复方中药煮水后得到的溶液与饲料混合制得;所用的抗病毒复方中药的剂量为每公斤鱼体重0.5克抗病毒复方中药;

(8)池塘溶氧管理;天气晴朗时,中午增开2小时增氧机,不良天气时,白天延长开启增氧机时间,辅助使用水体增氧剂,饲养期间使鱼塘溶氧保持在每升≥5毫克;

(9)鱼塘搭配每亩75尾鳙鱼、每亩150尾鲢鱼、每亩8只甲鱼,保证池塘处于生态平衡状态。

(10)养殖的1~5月和10~12月,每45日投放微生态制剂A一次,每亩1升,每毫升微生态制剂A包括:

枯草芽胞杆菌2×108个、屎肠球菌1×107个、产朊假丝酵母1×107个、动物双歧杆菌1×107个;

养殖的6~9月,每30日投放微生态制剂B一次,每亩1升,每毫升微生态制剂B包括:

枯草芽胞杆菌2×108个、苏云金芽胞杆菌2×108个、动物双歧杆菌1×107个、屎肠球菌1×107个、酿酒酵母1×107个、嗜酸乳杆菌1×107个、产朊假丝酵母1×107个;

(11)发病鱼塘消毒;对已发病鱼塘遍洒生石灰2次,按照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40千克用量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泼洒间隔时间为24小时。对已发病鱼塘遍洒聚维酮碘,每立方米水体1毫升,连续泼洒3次,隔天1次;

(12)对已发病鱼塘减少饲料投喂量至正常量的50%;

(13)对已发病鱼塘投喂含有抗病毒复方中药的饲料6天;

步骤(13)所述的含有抗病毒复方中药的饲料是通过将抗病毒复方中药煮水后得到的溶液与饲料混合制得,所用的抗病毒复方中药的剂量为每公斤鱼体重1克抗病毒复方中药;

(14)治疗时,发现鲫造血器官坏死症并发细菌感染,添加氟苯尼考拌饲料投喂,其剂量为每千克鱼体用药25毫克,每天1次,连用5天;

(14)发现患病鱼或病死鱼,必须及时打捞出鱼塘,并用生石灰填埋或焚烧销毁;

本实施例中,所述饲料的配方:

每毫升益生菌制剂C包括:枯草芽孢杆菌1×107个、费氏丙酸杆菌1×107个、乳酸片球菌1×107个、嗜酸乳杆菌1×107个;

所述的抗病毒复方中药是选用专利号为ZL201210395658.8中实施例4所述的配方。

所述的枯草芽胞杆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10732;苏云金芽胞杆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21298;动物双歧杆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21709;屎肠球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20671;酿酒酵母保藏编号为CICC NO:1008;嗜酸乳杆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20250;产朊假丝酵母保藏编号为CICC NO:1314;费氏丙酸杆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10019;乳酸片球菌保藏编号为CICC NO:10344;

以上所述方案中,用生石灰处理鱼塘时,鱼塘pH值<8.5。

利用上述防控方法,池塘中,全年各组分的含量范围为:溶氧高于5.0毫克/升、pH 7.6~8.2、氨氮0.1~0.6毫克/升、亚硝酸盐0.02~0.18毫克/升、硫化氢0~0.08毫克/升。水质常年维持在较好的养殖要求下。

鲫鱼鱼体感染鲤疱疹病毒Ⅱ型检出率约95%,发病死亡率0%。

实施例3:

(1)饲养前池塘清塘;在冬季干塘捕鱼时机,对池塘进行清整消毒,先将池水排至10厘米深,按每亩75千克用量加入生石灰;

(2)利用鲤疱疹病毒II型的PCR检测试剂盒对鲫鱼的亲鱼、鱼苗或鱼种进行检疫,选择购买未检测出鲤疱疹病毒II型的鲫鱼;所述的鲤疱疹病毒II型的PCR检测试剂盒来源于《一种鲤疱疹病毒2型的巢式PCR检测试剂盒》,申请号为201210378833.2;

(3)鲫鱼鱼体消毒;鱼种下塘前用3%食盐水溶液药浴5分钟;

(4)鱼体感染病毒;

<50克以下鱼体用含1×106PFU/mL的鲤疱疹病毒II型水溶液浸泡3小时。100克±5克的鱼体,按每尾鲫鱼100微升的量注射1×106PFU/mL的鲤疱疹病毒II型水溶液进行鱼体攻毒;

(5)按本养殖场常规的养殖方式养殖鲫鱼。

鲫鱼鱼体感染鲤疱疹病毒II型检出率约95%,发病死亡率90%。

实施例4:

实施例1中鲫鱼其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目在免疫后一周内显著增加,并于第4天和第7天达峰值。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百分比分别在第4天和第7天到达最高值;随后,淋巴细胞百分比在免疫后第14天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第21天达峰值。实施例1中鲫鱼免疫后一周内细胞吞噬活性显著升高,且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均在第4天达到最高值。实施例1中鲫鱼免疫鲫鱼血清中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在免疫后第4、7和14天显著增强,且均于第7天达到峰值。实施例1中鲫鱼血清抗体效价在免疫前一周变化不显著,第14天开始显著升高,21天达峰值。实施例1中鲫鱼免疫相关基因C3补体和IL-11的表达量在免疫后两周内均出现了显著的上调。

实施例5:

6月1日考察实施例1中池塘水质:

实施例1中鲫鱼随着养殖池中微生态制剂B的加入,池水中的溶氧增加明显,5天净增加0.6毫克/升;pH值略有变化,但均在鲫鱼正常活动范围;实施例1中池塘投放微生态制剂B前,试验池的氨氮为0.6毫克/升,投放微生态制剂B后第2天,第5天后分别0.4毫克/升,0.2毫克/升,可见投放微生态制剂B后第5天水体中氨氮可降低0.4毫克/升;实施例1中池塘投放微生态制剂B前,试验池的亚硝酸盐为0.18毫克/升,投放微生态制剂B后第2天,第5天亚硝酸盐分别降为了0.11毫克/升,0.03毫克/升。实施例1中池塘投放微生态制剂B后第5天水体中的亚硝酸盐降低0.15毫克/升;实施例1中池塘投放微生态制剂B前,试验池的硫化氢为0.08毫克/升,投放微生态制剂B后第2天,第5天硫化氢降为0.05毫克/升,0毫克/升。实施例1中池塘投放微生态制剂B后第5天水体中的硫化氢降低0.08毫克/升。

实施例6:

饲料的比较

将实施例1中饲料投喂鲫鱼与投喂常规饲料的鲫鱼的血细胞相比:投喂实施例1中饲料的鲫鱼血细胞总数变化不明显,但与投喂常规鲫鱼饲料的鲫鱼相比其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上升,其中淋巴细胞上升呈极显著差异,单核细胞上升呈显著差异;嗜中性粒细胞及血栓细胞显著下降,均呈显著性差异。单核细胞的吞噬指数与吞噬百分比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红细胞的吞噬指数与吞噬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鲫鱼投喂实施例1中饲料中配方的饲料,可提高其免疫水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