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产、抗逆的文蛤良种选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42673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产、抗逆的文蛤良种选育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产、抗逆的文蛤良种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文蛤(meretrixmeretrix)是我国沿海重要的海产经济动物,属于广温广盐性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在我国的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已成为我国沿海主要养殖种类和出口创汇的重要鲜活水产品之一。连云港是沿海开发的龙头,有广阔的滩涂、池塘资源,文蛤养殖历史悠久,其养殖方式逐渐由过去单一的自生自长、自然采捕的原始状态发展成如今的移苗增殖、滩涂蓄水暂养、围网精养、池塘混养等多种养殖方法,但是不管养殖方式有多大的改变,缺少高产抗逆品种一直掣肘着文蛤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人工养殖的文蛤多属于未经遗传改良的野生型种,养殖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苗种质量参差不齐、生长速度变缓、病害增多、产品质量下降,导致养殖难度逐渐加大、养殖效益下降,严重影响了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培育高产、抗逆的文蛤良种已成为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高产、抗逆的文蛤良种选育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产、抗逆的文蛤良种选育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材料与方法:

将文蛤一号以及文蛤二号、文蛤三号品系苗种进行底播和池塘养殖;

s2、生长比较:

生长试验周期六个月,池塘、海区每两个月采样一次;底播和池塘养殖放苗密度相同,同一品种不同养殖区放苗规格一致;每次同一时间进行两个地方采样,每个地方随机三个点采样,每次样本数不低于30个;

s3、测量方法:

从每个组合中随机抽取30~70个文蛤,测量文蛤的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生长指标后,计算生长率与优势率;

s4、数据整理和分析:

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各种群的生长差异,对各项生长指标进行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和多重比较,从而选育出高产、抗逆的文蛤良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产、抗逆的文蛤良种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试验配组及标识如下:池塘养殖文蛤一号为cw、池塘养殖文蛤二号为cw1、池塘养殖文蛤三号为cw2、底播养殖文蛤一号为dw、底播养殖文蛤二号为dw1、底播养殖文蛤三号为dw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产、抗逆的文蛤良种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壳长、壳高和壳宽采用游标卡尺、分规、直尺测量工具,精确到0.1mm;体重用电子秤称量,精确到0.01g。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产、抗逆的文蛤良种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2个月时文蛤较小,为了降低测量误差,取样为70个;4-6个月取样数为30个。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科学合理,能够有效的筛选出高产、抗逆的文蛤良种。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壳长生长差异比较图;

图2是壳高生长差异比较图;

图3是壳宽生长差异比较图;

图4是生长差异比较图;

图5是文蛤一号外观图;

图6是文蛤二号外观图;

图7是文蛤三号外观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一种高产、抗逆的文蛤良种选育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材料与方法

试验所用文蛤以枣红壳色和生长速度为选育指标,采用群体选育辅以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将文蛤一号以及文蛤二号、文蛤三号品系苗种进行底播和池塘养殖;池塘养殖文蛤一号为cw、池塘养殖文蛤二号为cw1、池塘养殖文蛤三号为cw2、底播养殖文蛤一号为dw、底播养殖文蛤二号为dw1、底播养殖文蛤三号为dw2。

图5所示,文蛤一号为枣红色;图6所示,文蛤二号位斑马纹;图7所示,文蛤三号为黄色水波纹。

表1苗种数据

注:同列小写字母相同者为差异不显著,不同为差异显著(p<0.05)。表2,3,4,5同。

s2、生长比较

生长试验周期六个月,池塘、海区每两个月采样一次。底播和池塘养殖放苗密度基本相同,同一品种不同养殖区放苗规格一致。每次同一时间进行两个地方采样,每个地方随机三个点采样,每次样本数不低于30个。第一次采样时间为7月1日,记录为2个月生长,第二次采样时间为9月1日,记录为4个月生长,第三次采样时间为11月1日,记录为6个月生长。

s3、测量方法

从每个组合中随机抽取30~70个文蛤(2个月时文蛤较小,为了降低测量误差,取样较多,为70个;4-6个月取样数为30个),测量文蛤的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等生长指标后,计算生长率与优势率。其中壳长、壳高和壳宽采用游标卡尺、分规、直尺等测量工具,精确到0.1mm;体重用电子秤称量,精确到0.01g。

s4、数据整理和分析

绝对增重率:agrw(g/d)=(w2-w1)/(t2-t1),式中:w1、w2分别为时间t1和t2时的体重。

用spassstatisticas17.0edition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各种群的生长差异,对各项生长指标(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进行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和多重比较(tukeyhsdtest)。

选育后结果如下:

1、壳长生长差异比较:

对三个品系在6个月内所测得的壳长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并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2和图1,

表26个编号文蛤不同生长期的壳长(均值±标准差)

放养2个月时,cw2壳长显著大于cw、cw1、dw、dw1(p<0.05),但和dw2无显著性差异(p>0.05);放养4个月时,cw、cw1、cw2组壳长显著大于dw、dw1、dw2(p<0.05);第六个月时,cw、cw1、cw2、dw显著高于dw1和dw2,但是这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越往后期,壳长差差距越明显。文蛤一号壳长在中后期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品系。除文蛤一号,其他两个品种池塘养殖壳长在中后期也明显高于底播养殖。

2、壳高生长差异比较

对三个品系在6个月内所测得的壳高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并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和图2,

表36个编号文蛤不同生长期的壳高(均值±标准差)

放养2个月时,cw2壳高显著大于cw、cw1、dw、dw1、dw2(p<0.05),其他5个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养4个月时,cw和cw2组壳高与cw1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显著大于其他三组(p<0.05)。第六个月时,cw、cw1、cw2显著高于dw、dw1和dw2(p<0.05),但是这两组内部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尤其cw2从头到尾壳高大于底播三个品系的养殖,表现出明显生长优势。比较发现,越往后期,池塘养殖模式和底播养殖模式内部间趋于稳定,但池塘壳高明显高于底播壳高长势。

3、壳宽生长差异比较

表46个编号文蛤不同生长期的壳宽(均值±标准差)

对三个品系在6个月内所测得的壳宽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并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和图3。放养2个月时,cw2壳宽除了与dw1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显著大于cw、cw1、dw、dw2(p<0.05),其他五个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放养4个月时,除了cw壳宽显著大于cw1,其他相互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第六个月时,cw、cw1、cw2显著高于dw、dw1和dw2,尤其cw2相比底播3个,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4、生长差异比较

表56个编号文蛤不同生长期的体重(均值±标准差)

对三个品系在6个月内所测得的体重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并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5和图4。放养2个月时,cw2体重显著大于其余5个(p<0.05),其他5个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放养4个月时,cw1体重较低于其他5个,除了cw体重显著大于cw1,其他相互之间无无显著性差异;第六个月时,cw、cw1、cw2显著高于dw、dw1和dw2,整个生长周期cw2体重依旧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5、生长速度差异比较

对三个品系在6个月内所测得的体重数据进行绝对生长率agr分析,结果见表6。

表中显示生长最快的依次为cw(0.29±0.05g/d)、cw1(0.29±0.05g/d)和cw2(0.29±0.05g/d),生长最慢的是dw(0.10±0.02g/d),显示生长最快的cw较最慢的dw快170%。方差分析显示,cw、cw1、cw2生长速度显著大于dw、dw1、dw2(p<0.05),但两组内部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63个品系2个生长环境下万里红文蛤的生长速度g/d

结论:

一、群体间养殖性能比较:

在池塘养殖试验中,养殖2个月时,cw2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生长速度均大于cw和cw1。这可能是因为刚放苗时,cw2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应用潜力。养殖4个月和6个月时,cw2在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指标上,大小关系则已相对稳定不变,这可能是因为文蛤经过4个月生长以后各项指标生长达到一定值,新陈代谢比较稳定,没有小规格时代谢快,相对差异已恒定,这与陈丽梅等对菲律宾蛤仔的研究结论一致。这与冯建彬等关于温度和规格对文蛤耗氧率的影响研究相一致。因此,通过本研究发现幼体期和成体期壳长性状间的大小关系并不一致,这也说明在今后的研究中评价一个种质生长性状优劣不能简单地以短期生长来确定。这与董志国等对三角帆蚌生长性能研究结果一致。

在生长速度上,尽管都是同一品系,但本研究发现红色壳系cw生长速度比白双的cw1和黄双的cw2品系快,这与吴杨平等人的研究一致。可见,在池塘养殖中,选择cw养殖在生长速度等经济性状上具有优势。

在底播养殖试验中,养殖2个月和4个月时,在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上,三个品系间无生长差异。可能对海区底播环境适应能力基本一致,但是在养殖6个月时,在壳长上,dw明显比dw1和dw2具有生长优势,但壳宽上,虽然dw比dw2具有生长优势,却滞后于dw1,在壳高和体重上,dw和其他两种却又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壳长与壳宽在生长阶段长势不同,类似蚌类的生长规律。也说明在今后的研究中评价一个种质生长速度不能简单地以壳长和壳宽生长来确定。

在生长速度上,红色壳系dw生长速度要比白双的dw1和黄双的dw2品系快,尽管都是同一品系。这与之前池塘养殖结果相一致。

二、两种养殖环境对生长性能影响比较

放养2个月时,cw2在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方面,比dw、dw1、dw2有显著性生长优势,而cw和cw1与dw、dw1、dw2没有生长优势。这可能由于刚放苗阶段,池塘环境更适合万里红生长;放养4个月和6个月时,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方面,cw、cw1、cw2较dw、dw1、dw2有明显生长优势,在生长速度上也明显有优势。这可能由于池塘和海区底播温度和盐度不同导致。

温度是影响海洋贝类清滤率的重要生态因子。栗志民等研究发现:13~33℃范围内,皱肋文蛤的清滤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本研究养殖4-6个月时,在13~33℃范围内,池塘因水浅、小体积容易升温,温度均高于底播温度,所以可能导致池塘养殖文蛤生长速度也相应大于底播。

盐度对贝类的清滤率影响显著。吴桂汉等研究表明,清滤率具备随盐度由低到高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本研究2-4个月时,池塘和底播盐度处于由低到高阶段,池塘因蒸发快导致盐度高于海区底播盐度,可能导致池塘清滤率高于底播;养殖6个月时,池塘和底播盐度处于由高到低阶段,随着雨水较多导致池塘盐度低于底播,处于清滤率随盐度增加而减小趋势,同样可能导致池塘清滤率高于底播,最终可能导致cw、cw1、cw2生长均大于dw、dw1、dw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