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家蚕营茧框中的隔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4040阅读:6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家蚕营茧框中的隔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家蚕营茧框中的隔板。



背景技术:

桑蚕的用途范围极广,然而其饲养过程却非常繁琐,其生长过程中需要经历数次脱皮成长,其阶段可以分为稚蚕期、状蚕期及眠蚕期,在稚蚕期、状蚕期及眠蚕期对于桑蚕的饲养情况各有不同,需要不同的蚕框环境进行培育。近年来,叠式框架小蚕共育因其具有省人工、省成本、易操作和运输方便等优点,已引起养蚕区的广泛关注,正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但是,在叠式蚕框育技术应用过程中,由于饲养的小气候环境与传统的簸箕育存在较大的差别,如蚕框内的温度偏高、湿度较大等,在小蚕共育过程中如果不做好相应的技术处理,不但会造成蚕儿发育不整齐,而且会导致蚕儿发生僵病、细菌病等蚕病。在叠式蚕框小蚕共育过程中,由于框与框的上下距离、幢与幢之间的距离均较近,通风透气性较差,容易造成蚕座温度偏高,湿度偏大,特别是遇到高温多湿的天气,如果不做好相应的技术处理,不但会造成蚕儿发育不整齐,而且会导致蚕儿发生细菌病、僵病等蚕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诸多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家蚕营茧框中的隔板,增加蚕框与蚕框之间的距离,保证空气的流通,通风透气性能好,为育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便于投喂和蚕框的叠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家蚕营茧框中的隔板,包括外框架和内筛板,外框架设置在内筛板的四周边缘处,外框架呈对称结构,外框架的四边均间隔设有凸块,相邻凸块之间设有第一卡槽,内筛板的一面设有四个支脚,支脚上下左右对称设置,支脚包括连接框、固定块和支撑条,连接框为中空状,固定块分别位于连接框的左右两边,支撑条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固定块上。

进一步,凸块包括第一凸块、第二凸块、第三凸块、第四凸块、第五凸块和第六凸块,第一凸块、第二凸块、第三凸块和第四凸块位于外框架的前后两边,第五凸块和第六凸块位于外框架的左右两边,第五凸块和第六凸块分别与外框架之间形成第二卡槽。

进一步,外框架和内筛板为一体成型结构。一体成型结构的设计可以便于隔板的加工成型,便于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

进一步,外框架的四个周角为倒角。倒角的设置为了去除隔板上因机加工产生的毛刺,也便于隔板的装配。

进一步,内筛板由相互交错的隔条组成,相邻隔条之间形成网孔。透气性能好,便于喂料。

进一步,隔条上设有加强板,加强板呈圆形,加强板采用六个,加强板的一面为平面状,加强板的另一面设有凹槽。设置的加强板提高隔板的强度,使得隔板的整体结构更加的牢固可靠,提高隔板的承重能力,延长隔板的使用寿命,避免隔板在实际叠加使用中出现变形、弯曲、破损等现象,对蚕框内的蚕造成伤害。

进一步,支撑条由连接条和活动条构成,活动条分别位于连接条的两端,活动条上设有弹性柱,固定块上设有调节板,调节板的上部设有插槽,调节板的侧面设有至少三个卡接口,卡接口与插槽相连通,活动条插入插槽内,弹性柱与卡接口连接。将弹性柱连接在不同高度的卡接口上,有效调节了支撑条的高度,从而调节了相邻蚕框之间的高度和空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弹性柱与不同的卡接口连接,从而改变蚕框的透气性能,有效调节了蚕框内的温湿度,使其更适合蚕的生长。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对称设置的多个凸块使得隔板在与蚕框连接时,起到卡接固定的作用,提高连接稳定性,并使隔板的侧部与蚕框之间存在适宜的空隙,通过多个卡槽进行换气和空气的流通,保证蚕框内蚕的生长环境适宜;

2、通过内筛板,在上层蚕框的物料能通过内筛板进入到下层蚕框中,便于喂料,同时便于空气的流通,提高蚕框的透气性能,从而提高了饲养的环境质量,提高蚕的成活率和蚕丝的质量;

3、将隔板置于层叠的相邻蚕框之间,用于将相邻的蚕框相互隔离,支脚在堆叠时卡在上层蚕框的底部,使得上下蚕框之间保留一定的缝隙,增加上下堆叠的相邻蚕框之间的距离,促进换气,便于调控蚕框内的温湿度,利于维持蚕框内的环境统一,处于良好状态,使得蚕发育整齐,同时支脚还起到定位、稳固的作用,使得相互叠加的蚕框之间连接稳定、整齐、准确,避免错位、倾斜导致叠加的蚕框倾倒现象。

本实用新型增加蚕框与蚕框之间的距离,保证空气的流通,通风透气性能好,为育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便于投喂和蚕框的叠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家蚕营茧框中的隔板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支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外框架;2、内筛板;21、隔条;22、网孔;23、加强板;24、凹槽;31、第一凸块;32、第二凸块;33、第三凸块;34、第四凸块;35、第一卡槽;36、第五凸块;37、第六凸块;38、第二卡槽;4、支脚;41、连接框;42、固定块;43、支撑条;44、连接条;45、活动条;46、弹性柱;47、调节板;48、插槽;49、卡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应用于家蚕营茧框中的隔板,包括外框架1和内筛板2,外框架1设置在内筛板2的四周边缘处,外框架1和内筛板2为一体成型结构。一体成型结构的设计可以便于隔板的加工成型,便于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外框架1呈对称结构,外框架1的四边均间隔设有凸块,相邻凸块之间设有第一卡槽35,凸块包括第一凸块31、第二凸块32、第三凸块33、第四凸块34、第五凸块36和第六凸块37,第一凸块31、第二凸块32、第三凸块33和第四凸块34位于外框架1的前后两边,第五凸块36和第六凸块37位于外框架1的左右两边,第五凸块36和第六凸块37分别与外框架1之间形成第二卡槽38。对称设置的第一凸块31、第二凸块32、第三凸块33、第四凸块34、第五凸块36和第六凸块37使得隔板在与蚕框连接时,多个凸块起到卡接固定的作用,提高连接稳定性,并使隔板的侧部与蚕框之间存在适宜的空隙,通过多个卡槽进行换气和空气的流通,保证蚕框内蚕的生长环境适宜。外框架1的四个周角为倒角。倒角的设置为了去除隔板上因机加工产生的毛刺,也便于隔板的装配。

通过内筛板2,使得在上层蚕框的物料能通过内筛板2进入到下层蚕框中,便于喂料,同时便于空气的流通,提高蚕框的透气性能,从而提高了饲养的环境质量,提高蚕的成活率和蚕丝的质量。内筛板2的一面设有四个支脚4,支脚4上下左右对称设置,支脚4包括连接框41、固定块42和支撑条43,连接框41为中空状,固定块42分别位于连接框41的左右两边,支撑条43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固定块42上。支撑条43由连接条44和活动条45构成,活动条45分别位于连接条44的两端,活动条45上设有弹性柱46,固定块42上设有调节板47,调节板47的上部设有插槽48,调节板47的侧面设有至少三个卡接口49,卡接口49与插槽48相连通,活动条45插入插槽48内,弹性柱46与卡接口49连接。将弹性柱46连接在不同高度的卡接口49上,有效调节了支撑条43的高度,从而调节了相邻蚕框之间的高度和空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弹性柱46与不同的卡接口49连接,从而改变蚕框的透气性能,有效调节了蚕框内的温湿度,使其更适合蚕的生长。

将隔板置于上下层叠的相邻蚕框之间,用于将相邻的蚕框相互隔离,支脚4在堆叠时卡在上层蚕框的底部,使得上下蚕框之间保留一定的缝隙,增加上下堆叠的相邻蚕框之间的距离,促进换气,便于调控蚕框内的温湿度,利于维持蚕框内的环境统一,处于良好状态,使得蚕发育整齐,同时支脚4还起到定位、稳固的作用,使得相互叠加的蚕框之间连接稳定、整齐、准确,避免错位、倾斜导致叠加的蚕框倾倒现象。

内筛板2由相互交错的隔条21组成,相邻隔条21之间形成网孔22。透气性能好,便于喂料。隔条21上设有加强板23,加强板23呈圆形,加强板23采用六个,加强板23的一面为平面状,加强板23的另一面设有凹槽24。设置的加强板23提高隔板的强度,使得隔板的整体结构更加的牢固可靠,提高隔板的承重能力,延长隔板的使用寿命,避免隔板在实际叠加使用中出现变形、弯曲、破损等现象,对蚕框内的蚕造成伤害。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实用新型为基础,为解决基本相同的技术问题,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的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