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负压滴灌及半水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78211发布日期:2018-11-09 17:22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正负压滴灌及半水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正负压滴灌及半水培的种植方法,属新的种植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植物种植方式分为土陪、水培,水培种植法植物难于固定、技术要求高,土培种植法水的利用率低、产量也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植物种植方法水培种植法植物难于固定、技术要求高,土培种植法的水利用率低、产量也低。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式植物种植方法:正负压滴灌及半水培的种植方法,这种方法是把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细软管端连接供水装置,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硬粗管端开口向下竖直插入土壤,在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硬粗管端旁边土壤里种植植物,一部分土壤会被挤进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硬粗管前端,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细软管内的水会一滴一滴的滴入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硬粗管前端的土壤,这些滴进来的水能在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硬粗管前端的土壤上面集聚成一个水层。由于土壤毛细吸力的作用,水层的水能穿过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硬粗管前端的土壤渗透到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它能做到以极低的流量持续向植物浇灌,并且植物的一部分土生根还能自动长进正负压滴灌水培管内的水层水中,随着植物的根在水层内生长,水层的水会越来越深,变成深水层。植物的根长进正负压滴灌水培管内的水层中后,能很容易的在水中生长出水生根,植物的一部分根生长在土壤中另一部分根生长在水中,从而实现正负压滴灌及半水培的种植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把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细软管一端连接供水装置,并用支架把各个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细软管末端支起来,支架出一个细软管的最高点,各个细软管的最高点要在同一水平高度。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硬粗管端向下竖直插入到植物根部附近,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细软管内的水在细软管的最高处一滴一滴的滴入硬粗管,以滴灌的方式灌溉植物的土生根,并且植物的根有向水生长的特性,植物的根能自己长进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水中,这样植物的根一部分是土生根一部分是水生根。

本发明的主要组成是供水装置和正负压滴灌水培管。

正负压滴灌水培管是一条两端开口的管子,这条管子一端是细软管,另一端是硬粗管,细软管是一段细长的软管和硬粗管相连接、硬粗管较短,硬粗管的形状非常像没有瓶盖的瓶子,硬粗管的前端较细、后端较粗、底部和细软管相连。正负压滴灌水培管尺寸没有严格限制,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参考尺寸:细软管内径13毫米左右,壁厚1毫米、硬粗管前端内径5厘米左右,后端内径18厘米左右,壁厚1.5毫米,硬粗管前端长度约6厘米、后端长度约15厘米,细软管长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使用方法是:把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细软管的一端直接接到供水装置的出水口上,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硬粗管的前端向下竖直插进土壤里。插入后会有一些土壤挤进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硬粗管的前端,滴灌开始时,先以正压滴灌,硬粗管的前端的土壤上面会集聚一层水,使得正负压滴灌水培管具有透水不透气功能。过一段时间后,降低出水软管的出水口的位置,细高桶内的水位就会缓慢降低,细高桶内的水位会一直降低到出水软管的出水口,并一直维持在这一水位持续向各个正负压滴灌水培管供水,这个水位应低于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细软管最高点。这样一来,正负压滴灌水培管内的水就能以负压的状态持续向正负压滴灌水培管外的土壤渗灌。另外植物的根有向水生长的特性,植物的根能穿过正负压滴灌水培管内的土壤长进正负压滴灌水培管内的水中,刚开始正负压滴灌水培管内的水层较浅,随着植物的根在正负压滴灌水培管内的水里生长,正负压滴灌水培管内的水层会越来越深。植物的根能很好的在正负压滴灌水培管内的水层中生长,这样植物就会有一部分是土生根一部分是水生根。土生根能吸收土壤内的水分、养分,氧气,还能起到固定植物不倒伏的作用,水生根能大量的吸收水分。单纯的土培植物根部吸收水分困难,单纯的水培植物固定困难,植物的根吸收氧气也困难。供水装置包括水箱、出水软管、细高桶、输水管。

供水装置的用法:1、把田地整理平整。2、把水箱放在细高桶的旁边,并把水箱支起来,使水箱的底部高于细高桶的顶部。在水箱的顶部有进水口,进水口上有一密封盖,在水箱的下部有一带有阀门的出水口,在水箱出水口上接上一根粗的出水软管,并把出水软管放进细高桶内。3、在细高桶的出水口上接上输水管。4、把各个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细软管端接在输水管上,用支架把各个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细软管末端支起来,支架出一个细软管的最高点,各个细软管的最高点要在同一水平高度。5、把各个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硬粗管端插进需要浇灌的植物旁边的土壤里,硬粗管的前端插进土壤时,会有一些土壤挤进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硬粗管的前端。正负压滴灌水培管插好后,用土壤把硬粗管覆盖起来,不让硬粗管进光线(硬粗管如果是黑色不透光线的,也可以不用土壤覆盖)。6、做好这些后打开水箱进水口上的密封盖,关闭水箱的下部出水口上的阀门,向水箱内灌水,水箱灌满水后,关紧密封盖,然后打开水箱的下部出水口上的阀门,与此同时灌进水箱内的水会经过出水软管、细高桶、输水管最后流进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细软管,在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细软管最高点一滴一滴的慢慢滴入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硬粗管,在硬粗管内的土壤上会形成一薄层水,硬粗管内的水会慢慢渗入到植物旁边的土壤里,这样就可以对植物浇灌。升高或降低出水软管的管口在细高桶内的位置,可以改变细高桶内水位的高低,细高桶内水位高于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细软管的最高点时,是正压滴灌土壤,细高桶内水位低于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细软管的最高点时,是负压滴灌土壤。随着植物的生长,植物的根有向水生长的特性,大约2周左右植物的根能穿过硬粗管内的土壤向上长进硬粗管内的水层中,随着植物的跟在硬粗管内浅水层中生长的越多,硬粗管内的水层会慢慢变深,这样植物的根就能很好的在硬粗管内的水(或者营养液)里生长。这样就能实现植物的根一部分在土壤内生长,一部分在水中生长。这样的好处是:植物的土生根能起到固定植物不倒伏,又能吸收土壤中的水份、养份、氧气,正负压滴灌水培管内水中的水生根能大量吸收水份和养份。

附图说明

附图1是田地植物的正负压滴灌及半水培的种植方法示意图,附图2是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正负压滴灌水培管插入土壤的刨面示意图。

1、水箱,2、水箱进水口上的密封盖,3、水箱进水口,4、水箱内的水,5、出水口的阀门,6、出水软管,7、出水软管口,8、细高桶的出水口,9、输水管,10、细软管,11、支架,12、硬粗管,13、植物,14、水箱的出水口,15、细高桶,16、细高桶内的水,17、硬粗管前端,18、细软管内的水,19、水滴,20、硬粗管内的水,21、土生根,22、水生根,23、土壤。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实例一:田地植物(13)的正负压滴灌及半水培的种植,可以参考附图1和附图3,1、把田地里的土壤(23)整理平整,并种植植物(13)。2、把细高桶(15)在田地边放平稳。3、在细高桶(15)的旁边把水箱(1)支架起来,使水箱(1)的底部高于细高桶(15)的顶部,在水箱的出水口(14)上接上出水软管(6),并放进细高桶(15)内。4、在细高桶的出水口(8)上接上输水管(9),把输水管(9)平放在田地里,输水管(9)的末端用堵头堵上。5、把各个正负压滴灌水培管都接到输水管(9)上,连接的方法是:把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细软管(10)的一端和输水管(9)相连接,连接好后,用支架(11)把各个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细软管(10)末端支起来,支架出一个细软管(10)的最高点,各个细软管(10)的最高点要在同一水平高度。6、把各个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硬粗管(12)全都竖直插进田地里的植物(13)旁的土壤(23)里,在各个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硬粗管(12)插入土壤(23)时,土壤(23)会被挤进各个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硬粗管的前端(17),被挤入到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硬粗管的前端(17)的管腔内的土壤(23)要达到一定量,不能太少。7、做好这些后打开水箱进水口上的密封盖(2),关闭水箱出水口上的阀门(5),从水箱进水口向(3)水箱(1)内灌水,当水箱(1)灌满水后,把水箱进水口上的密封盖(2)关紧。8、把出水软管(6)放进细高桶(15)内,再把出水软管口(7)提起,打开水箱(1)出水口上的阀门(5),水箱内的水(4)会从出水软管(6)流进细高桶(15),细高桶内的水(16)会流进输水管(9)。当输水管(9)内灌满水后,输水管(9)里的水会流入各个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细软管(10),正负压滴灌水培管的细软管内的水(18)在细软最高点开始向下流动,最后以水滴(19)的形式滴入硬粗管(12),滴入硬粗管(12)的水滴(19)会在硬粗管前端(17)的土壤(23)上聚成一个薄水层,硬粗管前端(17)的土壤(23)上聚成一个薄水层后,9、把出水软管口(7)放低,出水软管口(7)的高度一般稍低与细软管的最高点,这时正负压滴灌水培管内空气压强低与大气压强,因此硬粗管内的水(20)不会快速渗进土壤,只能慢慢渗到土壤(23)里,从而实现对田地里的植物(13)浇灌。随着植物(13)的生长,植物(13)的土生根(21)有向水生长的特性,大约2周左右植物(13)的根能穿过硬粗管前端(17)的土壤(23)向上长进硬粗管(12)内的水层中,并在水中长出水生根(22),随着植物的跟在硬粗管(12)内水层中生长的越多,硬粗管(12)内的浅水层会慢慢变深,这样植物的根就能在硬粗管内的水(20)(或者营养液)里生长。这样就能实现植物(13)的根一部分在土壤(23)内生长,一部分在硬粗管内的水(20)中生长。这样的好处是:土壤中的根能起到固定植物(13)不到,又能吸收土壤中的水份、养份、氧气,正负压滴灌水培管内水中的根能大量吸收水份和养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