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藻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63394发布日期:2020-09-18 18:04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螺旋藻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合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螺旋藻混合装置,属于混合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生活中,螺旋藻由纯种培养高营养之100%螺旋藻以真空喷雾干燥制成,富含植物性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细胞壁纤维、多糖、维生素、胡罗卜素、矿物质等所需营养素,在海参、虾、河蟹、扇贝、鲍鱼、大菱鲆牙鲆、鳗鱼等养殖中应用,特别是水产育苗中的饲喂效果非常显著,具有普遍的促生长、增强抗病力,提高成活率的效果,可替代卤虫、轮虫、蛋黄、浮游生物等,易消化,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水生动物品质,提高产量,在使用时将螺旋藻粉放入水中搅匀后,投入养殖池中,0.5-1g/m3次,每天2-4次,或根据不同养殖水产动物酌情使用,按饲料的0.5-1%添加在配合饲料中使用,但是现有的螺旋藻混合装置缺乏投料装置,在使用时,大都是先进行混合,当混合完成之后再通过人工将混合液投入养殖池中,这样费时费力,同时现有的螺旋藻混合装置再使用时,其内部很容易沾染螺旋藻粉,使得混合不够完全,导致浓度不够精确,从而影响螺旋藻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螺旋藻混合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螺旋藻混合装置,包括混合桶,所述混合桶底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脚,所述混合桶的顶部通过螺钉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底部设置有混合机构,所述盖板的顶部且位于混合机构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加料漏斗,且所述加料漏斗的底部延伸至盖板的底部,所述混合桶底部的外侧设置有下料机构,所述混合桶的外侧且位于下料机构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水泵,所述混合桶的外侧且位于水泵的上方设置有传动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混合机构包括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盖板顶部的中心固定安装有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盖板底部的中心转动连接有中心轴,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贯穿盖板且与中心轴固定连接,所述中心轴的外侧等距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螺旋叶片,所述中心轴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顶部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刮板,所述刮板均与混合桶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横杆顶部的两端与刮板的外侧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加强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料机构包括第一下料管,所述混合桶底部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下料管,且所述第一下料管的内部与混合桶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下料管与水平面呈十五度夹角,所述第一下料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下料管,所述第二下料管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下料管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一下料管的外侧远离混合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套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盒,所述混合桶的外侧且位于水泵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传动盒,所述传动盒内壁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且所述第一锥齿轮的外侧四分之一部位设有齿牙,所述传动盒内壁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的外侧齿牙部位啮合连接,所述转动轴的外侧且位于第二锥齿轮的底部与传动盒内壁的底部之间套有扭力弹簧,所述转动轴的顶部延伸至传动盒的顶部且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远离混合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喷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混合桶内壁的底部设置为十五度斜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水泵的输入端与连接套筒通过输送软管连接,且所述水泵的输出端与连接管通过输送软管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混合桶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且所述第一伺服电机、水泵、第二伺服电机均与控制面板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操作简单便捷,实用性强,通过在螺旋藻混合装置的一侧设置传动机构,能够做到在混合之后,通过传动机构将混合液通过投料装置投入养殖池中,从而增加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通过设置刮板,能够对混合装置的内壁进行清理,使得螺旋藻的混合更加的均匀彻底,从而保证了螺旋藻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传动机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混合桶;2、支撑脚;3、盖板;4、混合机构;41、第一伺服电机;42、中心轴;43、螺旋叶片;44、横杆;45、刮板;46、加强筋;5、加料漏斗;6、下料机构;61、第一下料管;62、第二下料管;63、第一阀门;64、第二阀门;65、连接套筒;7、安装板;8、水泵;9、传动机构;91、传动盒;92、第二伺服电机;93、第一锥齿轮;94、转动轴;95、第二锥齿轮;96、扭力弹簧;97、连接管;98、喷头;10、输送软管;11、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旋藻混合装置,包括混合桶1,混合桶1底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脚2,便于更好的对设备进行放置;混合桶1的顶部通过螺钉连接有盖板3,便于更好的对混合桶1进行封闭;盖板3的底部设置有混合机构4,盖板3的顶部且位于混合机构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加料漏斗5,且加料漏斗5的底部延伸至盖板3的底部,便于更好的对设备进行加料;混合桶1底部的外侧设置有下料机构6,混合桶1的外侧且位于下料机构6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安装板7,安装板7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水泵8,混合桶1的外侧且位于水泵8的上方设置有传动机构9。

其中,混合机构4包括第一伺服电机41,盖板3顶部的中心固定安装有第一伺服电机41,盖板3底部的中心转动连接有中心轴42,第一伺服电机41的输出轴贯穿盖板3且与中心轴42固定连接,中心轴42的外侧等距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螺旋叶片43,中心轴4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横杆44,横杆44顶部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刮板45,刮板45均与混合桶1的内壁滑动连接,便于对混合桶1内壁上沾染的螺旋藻进行清理;横杆44顶部的两端与刮板45的外侧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加强筋46,加强筋46增加了刮板45与横杆44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混合机构4便于更好的对物料进行翻滚混合。

其中,下料机构6包括第一下料管61,混合桶1底部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下料管61,且第一下料管61的内部与混合桶1的内部相通,第一下料管61与水平面呈十五度夹角,第一下料管6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下料管62,第二下料管62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阀门63,第一下料管61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二阀门64,第一下料管61的外侧远离混合桶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套筒65,便于更好的对混合液进行下料。

其中,传动机构9包括传动盒91,混合桶1的外侧且位于水泵8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传动盒91,传动盒91内壁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92,第二伺服电机9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93,且第一锥齿轮93的外侧四分之一部位设有齿牙,传动盒91内壁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轴94,转动轴94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95,第二锥齿轮95与第一锥齿轮93的外侧齿牙部位啮合连接,转动轴94的外侧且位于第二锥齿轮95的底部与传动盒91内壁的底部之间套有扭力弹簧96,转动轴94的顶部延伸至传动盒91的顶部且固定连接有连接管97,连接管97远离混合桶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喷头98,便于更好的对混合好的物料进行投放,减少人工操作。

其中,混合桶1内壁的底部设置为十五度斜面,便于更好将混合桶1内部的物料流尽,防止物料的浪费。

其中,水泵8的输入端与连接套筒65通过输送软管10连接,且水泵8的输出端与连接管97通过输送软管10连接,便于更好的对混合液进行输送。

其中,混合桶1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11,且第一伺服电机41、水泵8、第二伺服电机92均与控制面板11电性连接,便于更好的对设备整体进行控制。

具体的,将设备通过底部的支撑脚2放置在指定的位置,然后通过加料漏斗5将适量的螺旋凿粉与水加注入混合桶1的内部,加注完成之后,将设备通电,通过控制面板11控制第一伺服电机41工作,带动中心轴42转动,从而带动螺旋叶片43转动,对混合桶1内部的混合液进行翻滚混合,当混合完成之后打开第二阀门64,通过控制面板11控制水泵8工作,将混合桶1内部的混合液通过第一下料管61与输送软管10输送至连接管97与喷头98处进行喷洒,与此同时,通过控制面板11控制第二伺服电机92工作,带动第一锥齿轮93转动,当第一锥齿轮93的齿牙部位与第二锥齿轮95啮合时,即可带动第二锥齿轮95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94转动,转动轴94带动连接管97与喷头98转动,当第一锥齿轮93的齿牙部位不再与第二锥齿轮95啮合时,由于扭力弹簧96的作用,使得第二锥齿轮95与转动轴94回位,同时带动连接管97与喷头98回位,第一锥齿轮93的齿牙部位与第二锥齿轮95反复啮合,即可使得喷头98往复移动,从而对混合液进行摆动喷洒,使得喷洒更加的全面,当螺旋藻投放完成之后,关闭第二阀门64,对混合桶1的内部进行清洗,清洗完成之后打开第一阀门63,将清洗产生的废液从第二下料管62排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