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软体动物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37775发布日期:2020-12-29 09:35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型软体动物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实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型软体动物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底栖软体动物是水体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种类多、食性广,且广泛分布。底栖软体动物作为系统内部调控,通过摄取水域环境中的营养物质,有效降低水体中富营养物质的含量,显著改善水质,在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地,底栖软体动物对水体具有指示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水域水质状况,底栖软体动物在监测水环境污染方面已广泛运用,也是评价水域生态环境是否良好的重要生物指标之一。

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底栖软体动物的收集装置,如索伯网、手抄网、拖网和抓斗式采泥器等,索伯网和手抄网适用于河流、湖泊、水库的沿岸浅滩等可涉水地方的底栖动物采集。抓斗式采泥器仅适用于采集生长在河流、湖泊、水库的松软或淤泥型底质中个体较小的底栖动物,偶尔可采集到个体较大的底栖软体动物,例如螺、蚌等。而拖网可用于不同水体、不同底质,但传统的三角拖网重量较轻且由三角系绳拖曵,在流速较快的水体易漂浮不易下沉,导致采集效果不佳,而矩口拖网不符合水体力学原理,在有一定流速、或者底质复杂的水体容易翻转而导致接触水底面改变,另外两侧系绳拖曳易受力不均使网口倾斜而脱离水底,直接影响采集效果,而且在网中收取软体动物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大型软体动物收集装置,解决现有实验设备不便于收集水底大型软体动物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大型软体动物收集装置,包括收集网,所述收集网的两端分别设有首端开口以及尾端开口,所述收集网的首端开口设置有收集机构,所述收集机构与所述收集网的边沿固定连接;所述收集机构底部固定设置有铲舌,所述铲舌的一端朝背向所述收集网的方向延伸,所述收集机构上还设有牵引绳,所述牵引绳与所述收集机构固定连接;所述收集网的尾端开口设置有收集笼,所述收集笼与所述收集网可拆卸地密闭连接。

进一步,所述收集机构包括三角框架,所述三角框架包括底边支撑杆以及两条侧边支撑杆,所述底边支撑杆以及两条所述侧边支撑杆通过转接头固定连接,所述铲舌固定安装在所述底边支撑杆上。

进一步,所述收集网包括呈渐缩状的网身,所述首端开口设置在所述网身上截面较大的一端,所述尾端开口设置在所述网身上截面较小的一端;所述首端开口的边沿固定设置有第一尼龙套管,所述第一尼龙套管上设有开口,所述三角框架穿过所述第一尼龙套管;所述尾端开口设有环形卡扣,所述尾端开口的边沿通过环形卡扣与所述收集笼可拆卸地密闭连接。

进一步,所述收集笼上设有一个笼口,所述笼口与所述收集网的尾端开口相配合;所述收集笼上还设有若干透水孔,所述透水孔贯穿所述收集笼。

进一步,所述笼口的外壁上还设有锁扣,所述锁扣将所述环形卡扣压紧。

进一步,所述底边支撑杆以及所述侧边支撑杆的端部设有外螺纹,所述转接头的端部设有内螺纹,所述底边支撑杆以及所述侧边支撑杆分别与所述转接头螺纹连接。

进一步,两条所述侧边支撑杆之间的转接头与所述牵引绳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底边支撑杆为实心钢棒,所述侧边支撑杆为空心钢管。

进一步,所述铲舌背向所述收集网的一端呈半椭圆形,且所述铲舌沿背向所述收集网的方向厚度渐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大型软体动物收集装置,便于安装与拆卸,可在不同流速、底质复杂的水体底部采集到体积较大的底栖软体动物,在采集的过程中使用方便、省力,稳定性好、不易侧翻,采集软体动物的效果好。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该收集装置设计科学合理,网口形状为三角形,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底边支撑杆采用实心钢棒、两侧边支撑杆采用钢管,底边开口端外加设铲舌,底边的重量大于侧边重量,能利用自身重量下沉水底,即使在流速较快的水体也不会随水流而漂浮起来,且防止侧翻。(2)该收集装置仅在网口顶端系一根牵引绳利用水流以及船的动力缓慢在水底拖行,克服了传统的三角拖网重量轻,三端系绳容易在水流较大的情况下漂浮不易下沉的弊端,收集效率高。(3)该收集装置起捕方便,省时省力且干净,只需拆卸收集网与收集笼之间的连接,即可取出采集的底栖软体动物。(4)该收集装置各部件便于拆卸易组装,携带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收集机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收集网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收集笼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铲舌与收集机构相配合的第一种实施方式;

图6位本实用新型铲舌与收集机构相配合的第二种实施方式。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收集网,101、网身,102、第一尼龙套管,103、第二尼龙套管,104、环形卡扣,2、收集机构,201、底边支撑杆,2011、外螺纹,2012、通孔,202、侧边支撑杆,203、转接头,2031、吊环,2032、内螺纹,2033、螺丝,2034、定位孔,3、收集笼,301、笼口,302、透水孔,303、锁扣,4、牵引绳,5、铲舌,501、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的一种大型软体动物收集装置,包括收集网1,所述收集网1可采用尼龙材质,也可采用具有柔性的金属网。所述收集网1的两端分别设有首端开口以及尾端开口,首端开口作为采集的软体动物的入口端,尾端开口作为采集的软体动物的出口端。所述收集网1的首端开口设置有收集机构2,所述收集机构2与所述收集网1的边沿固定连接;所述收集机构2底部固定设置有铲舌5,所述铲舌5的一端朝背向所述收集网1的方向延伸,用于在收集装置移动的时候将软体动物铲进收集网1中。所述收集机构2的顶端上还设有具有柔性的牵引绳4,所述牵引绳4与所述收集机构2固定连接,用于将该收集装置在水底进行拖曳前进;所述收集网1的尾端开口设置有收集笼3,所述收集笼3与所述收集网1可拆卸地密闭连接,用于将采集到的软体动物样本收集到收集笼3中,便于后续取出软体动物样本。

如图2所示,所述收集机构2包括三角框架,为保持该收集装置在水下拖曳前进时保持平衡,所述三角框架优选使用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所述三角框架包括底边支撑杆201以及两条侧边支撑杆202,所述底边支撑杆201以及两条所述侧边支撑杆202分别通过转接头203两两固定连接,所述铲舌5固定安装在所述底边支撑杆201上。牵引绳4固定安装在收集机构2顶部,以克服在水流较大的情况下本收集装置漂浮不易下沉的弊端。

如图3所示,所述收集网1包括呈渐缩状的网身101,所述首端开口设置在所述网身101上截面较大的一端,所述尾端开口设置在所述网身101上截面较小的一端;所述首端开口的边沿固定设置有第一尼龙套管102,为增加安装的牢固性,可将第一尼龙套管102缝制在网身101的前端开口处。当采用尼龙材料的网身101时,也可将网身101的首端开口处折卷后进行缝制,以自身材料作为第一尼龙套管102。所述第一尼龙套管102上设有多个开口,所述三角框架穿过所述第一尼龙套管102,转接头203裸露在第一尼龙套管102的开口处,便于拆装三角框架;所述尾端开口设有环形卡扣104,所述尾端开口的边沿通过环形卡扣104与所述收集笼3可拆卸地密闭连接。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还可在所述尾端开口处固定设置第二尼龙套管103,同样的,当采用尼龙材料的网身101时,也可将网身101的尾端开口处折卷后进行缝制,以自身材料作为第二尼龙套管103。将环形卡扣104设置在第二尼龙套管103内,第二尼龙套管103设置一个开口,用于裸露环形卡扣104的锁紧部,当需要锁紧或者打开环形卡扣104时,可在第二尼龙套管103的开口处进行操作。环形卡扣104可使用螺栓501固定型或是其他类型的可拆卸重复使用的环形卡扣104。

如图4所示,所述收集笼3上设有笼身以及一个敞开的笼口301,所述笼口301与所述收集网1的尾端开口相对接配合;所述收集笼3上还设有若干透水孔302,所述透水孔302贯穿所述收集笼3,用于滤除收集到的软体动物样本中的水。将收集网1的尾端开口套于笼口301的外壁,然后将环形卡扣104套于收集网1的外侧并将环形卡扣104锁紧,即可将收集网1牢固地密闭安装在收集笼3上。

为了进一步加强收集网1与收集笼3安装的可靠性,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笼口301的外壁上还设有至少两组锁扣303,本实施例优选使用四组锁扣303于所述笼口301的外壁呈圆周分布,当所述锁扣303扣紧时,所述锁扣303将所述环形卡扣104压紧,以进一步将收集网1的尾端开口固定在笼口301上。当需要取出样本时,只需打开锁扣303,拆卸下环形卡扣104,即可将收集网1与收集笼3分开,以将样本从收集笼3中倒出。锁扣303可采用现有技术的按压式锁扣。

如图2所示,所述底边支撑杆201以及所述侧边支撑杆202的端部均设有外螺纹2011,所述转接头203的端部设有内螺纹2032,所述底边支撑杆201以及所述侧边支撑杆202分别与所述转接头203螺纹连接。为便于拆装底边支撑杆201以及所述侧边支撑杆202与转接头203之间的螺纹连接,可合理设置螺纹方向,例如将底板支撑杆或至少一条侧边支撑杆202上两端的外螺纹2011方向设置为相反的方向。为加强收集机构2连接的牢固性,更进一步在转接头203、底边支撑杆201以及侧边支撑杆202上均设置相配合的定位孔2034,定位孔2034内设置螺丝2033以进行进一步的定位加固。

如图2所示,两条所述侧边支撑杆202之间的转接头203与所述牵引绳4固定连接。可将牵引绳4直接固定在此转接头203上,也可在此转接头203上焊接吊环2031等定位件,将牵引绳4牢固地绑在吊环2031上,以防止在水流较大的情况下收集装置漂浮不易下沉。

为防止本收集装置在采集样本时侧翻,影响采集效果,底边支撑杆201的重量应大于任何一条侧边支撑杆202的重量,以保证底边支撑杆201以及铲舌5始终位于收集机构2的最下方。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底边支撑杆201采用实心钢棒,所述侧边支撑杆202采用空心钢管。

如图2所示,所述铲舌5优选采用铁质材料,以增加自重以及耐磨性。所述铲舌5背向所述收集网1的一端呈半椭圆形,如图5所示,所述铲舌5沿背向所述收集网1的方向厚度渐缩,经实验得出,如此设置的铲舌5可提高样本采集的有效性。图5所示为铲舌5与收集机构2相配合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底边支撑杆201穿过第一尼龙套管102,铲舌5设置于底边支撑杆201以及第一尼龙套管102的底部,底边支撑杆201、第一尼龙套管102以及铲舌5上均设置有相配合的通孔2012,采用螺栓501贯穿所述通孔2012以将底边支撑杆201与铲舌5进行固定安装,同时将第一尼龙套管102压紧。在图5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还可进行如图6所示的进一步改进:将铲舌5上与底边支撑杆201相连接的一端进行弯卷设置,弯卷端部分包裹底边支撑杆201以及第一尼龙套管102,弯卷端上设置通孔2012,该通孔2012与底边支撑杆201以及第一尼龙套管102上的通孔2012相对应,然后采用螺栓501贯穿通孔2012,将底边支撑杆201、第一尼龙套管102、铲舌5进行固定。图6所示结构的设置,使得铲舌5与底边支撑杆201的连接更加牢靠,可增加本采集装置的使用寿命。

工作原理:

本实施例的收集装置在闲置时可拆卸收纳,占用空间小,便于携带。在需要使用时,首先将底边支撑杆201、两条侧边支撑杆202分别贯穿第一尼龙套管102对应的位置,然后通过螺纹将转接头203进行安装固定,再确认底边支撑杆201、两条侧边支撑杆202与转接头203的定位孔2034对应,将螺钉旋进定位孔2034;其次将铲舌5与底边支撑杆201通过螺栓501进行安装(若铲舌5为图6所示的一端弯卷结构,则需先安装铲舌5,再安装转接头203);再将环形卡扣104贯穿第二尼龙套管103,将其锁紧部裸露在第二尼龙套管103的开口处,将收集网1的尾端开口套在收集笼3的笼口301外壁上,并将环形卡扣104的锁紧部进行锁紧,然后使用收集笼3上的锁扣303将环形卡扣104进行锁紧加固,最后将牵引绳4固定在收集机构2顶部的转接头203上,即安装完成本收集装置。在使用时,将本收集装置自然沉入水底,牵引绳4由人或船进行牵引拖曳,以收集水底的软体动物样本。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型软体动物收集装置,便于安装与拆卸,可在不同流速、底质复杂的水体底部采集到体积较大的底栖软体动物,在采集的过程中使用方便、省力,稳定性好、不易侧翻,采集软体动物的效果好。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该收集装置设计科学合理,网口形状为三角形,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底边支撑杆201采用实心钢棒、两侧边支撑杆202采用钢管,底边开口端外加设铲舌5,底边的重量大于侧边重量,能利用自身重量下沉水底,即使在流速较快的水体也不会随水流而漂浮起来,且防止侧翻。(2)该收集装置仅在网口顶端系一根牵引绳4利用水流以及船的动力缓慢在水底拖行,克服了传统的三角拖网重量轻,三端系绳容易在水流较大的情况下漂浮不易下沉的弊端,收集效率高。(3)该收集装置起捕方便,省时省力且干净,只需拆卸收集网1与收集笼3之间的连接,即可取出采集的底栖软体动物。(4)该收集装置各部件便于拆卸易组装,携带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