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氯氟氰虫酰胺与乙基多杀菌素的杀虫组合物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73803阅读:来源:国知局
醚 5% 阿拉伯胶 5% 正-辛醇 3% 乙二醇 4% 水 补足100% 分别称取配方量的上述各组分,通过超微粉碎法,制得悬浮剂。
[0024] 实施例2 18%氯氟氰虫酰胺+0.5%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 氯氟氰虫酰胺 18% 乙基多杀菌素 0. 5%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 4% 山梨聚糖脂肪酸酯 5% 磷酸异丁酯 4% 石圭丽 4% 乙二醇 4% 水 补足100% 分别称取配方量的上述各组分,通过超微粉碎法,制得悬浮剂。
[0025] 实施例3 2%氯氟氰虫酰胺+16%乙基多杀菌素微乳剂 氯氟氰虫酰胺 2% 乙基多杀囷素 16% 二甲基甲酰胺 9% 正丁醇 3% 苯乙烯-马来酸盐共聚物 8% 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羧酸钠 11% 硅酸镁铝 4% 石圭酮 2% 丙二醇 4% 水 补足100% 分别称取配方量的上述各组分,然后将农药活性成分、溶剂、助溶剂、表面活性剂混合 制备成油相,将其他组分加入水中制备成水相,然后边搅拌边向水相中加入油相,制得微乳 剂。
[0026] 实施例4 24%氯氟氰虫酰胺+1. 5%乙基多杀菌素微乳剂 氯氟氰虫酰胺 24% 乙基多杀囷素 1. 5% 石油醚 15% 异丙醇 3% 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 9% 聚氧乙烯山梨聚糖脂肪酸酯 9% 明胶 5% 正-辛醇 3% 丙二醇 5% 水 补足100% 分别称取配方量的上述各组分,然后将农药活性成分、溶剂、助溶剂、表面活性剂混合 制备成油相,将其他组分加入水中制备成水相,然后边搅拌边向水相中加入油相,制得微乳 剂。
[0027] 实施例5 0. 1%氯氟氰虫酰胺+10%乙基多杀菌素水乳剂 氯氟氰虫酰胺 〇. 1% 乙基多杀囷素 10% 异佛尔酮 8%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胺盐 5% 月桂酰基肌氨酸钠 4% 聚乙烯醇 5% 正-辛醇 2% 乙二醇 5% 亚磷酸三苯酯 1% 水 补足100% 分别称取配方量的上述各组分,然后将农药活性成分、溶剂、表面活性剂混合制备成油 相,将其他组分加入水中制备成水相,然后边搅拌边向水相中加入油相,制得水乳剂。
[0028] 实施例6 10%氯氟氰虫酰胺+0.1%乙基多杀菌素水乳剂 氯氟氰虫酰胺 10% 乙基多杀囷素 0. 1% 三氯甲烷 9% 三苯乙基酚聚氧乙醚磷酸酯胺盐4% 甘油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6% 聚乙烯醇 5% 磷酸异丁酯 3% 丙二醇 4% 水 补足100% 分别称取配方量的上述各组分,然后将农药活性成分、溶剂、表面活性剂混合制备成油 相,将其他组分加入水中制备成水相,然后边搅拌边向水相中加入油相,制得水乳剂。
[0029] 实施例7 40%氯氟氰虫酰胺+2%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 氯氟氰虫酰胺 40% 乙基多杀囷素 2%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 8% 三硅氧烷聚氧乙烯醚 5% 淀粉 5% 尿素 5% 高岭土 补足100% 分别称取配方量的上述各组分,并将其混合、造粒,制得水分散粒剂。
[0030] 实施例8 19%氯氟氰虫酰胺+21%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 氯氟氰虫酰胺 19% 乙基多杀囷素 21%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6% 三硅氧烷聚氧乙烯醚 6% 羧甲基纤维素 4% 硫酸钙 4% 石圭藻土 补足100% 分别称取配方量的上述各组分,并将其混合、造粒,制得水分散粒剂。
[0031] 实施例9 20%氯氟氰虫酰胺+2%乙基多杀菌素可湿性粉剂 氯氟氰虫酰胺 20% 乙基多杀囷素 2% 甘油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5% 油酰基甲基牛磺酸钠 5% 石圭藻土 补足100% 分别称取配方量的上述各组分,并将其混合、研磨、粉碎,制得可湿性粉剂。
[0032] 实施例10 5%氯氟氰虫酰胺+20%乙基多杀菌素可湿性粉剂 氯氟氰虫酰胺 5% 乙基多杀囷素 20%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4.5% 油酰基甲基牛磺酸钠 5.5% 高岭土 补足100% 分别称取配方量的上述各组分,并将其混合、研磨、粉碎,制得可湿性粉剂。
[0033] 以上实施例中配比为重量百分配比。
[0034] (二)生物测试 活性化合物组合后会出现三种情况:拮抗作用、加和作用和增效作用,通常当活性化合 物组合物的作用各活性化合物单独施用时的作用总和时,即可认为活性化合物组合存在协 同增效作用。活性化合物的预期作用通过Colby公式计算(Calculating Synergistic and Antagonistic Responses of Herbicide Combination",Colby, S. R. ;ffeeds 15,20-22, 1967):
X =为当以m ppm的施用量使用活性组分A时的杀灭率,表示为未处理对照组的百分 比; Y =为当以n ppm的施用量使用活性组分B时的杀灭率,表示为未处理对照组的百分 比; E=为当以m和n ppm的施用量使用活性组分A和B时的杀灭率,表示为未处理对照组 的百分比。
[0035] 若实际的杀灭率高于计算值,则结合物的灭杀率具有超加和性,即存在增效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实际观察到的杀灭率必定超过采用上式算得的预期杀灭率(E)。因而,如果 观察到的活性大于从Colby公式预期的活性,则存在增效效应。
[0036] 生物测试例1小菜蛾试验 供试材料:小菜蛾 药剂配制:将氯氟氰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原药分别用二甲基甲酰胺溶解,配成母液, 备用。用时,用10%木质素磺酸钠水溶液将上述母液稀释至使用浓度。
[0037] 试验方法:用含10%木质素磺酸钠的去离子水分别配制表1所述浓度的各种药剂。 选取健康甘蓝植株,每株接种20头小菜蛾幼虫。然后分别喷施表1所示各种浓度的药剂。 其中,每一个浓度为一个处理,每个处理选用10株甘蓝植株,各处理各重复喷雾量一致。在 每次处理7天后,调查死亡情况,最后计算死亡率(试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结果见表1。 其中"观察杀灭率"为观察到的实际杀灭率,"理论杀灭率"为使用Colby公式计算得到的杀 灭率。
[0038] 表1本发明组合物的效果试验
由表1的数据不难看出,本发明中,将氯氟氰虫酰胺与乙基多杀菌素复配,对玉米螟产 生增效作用。
[0039] 生物测试例2二化螟试验 供试材料:二化螟 药剂配制:将氯氟氰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原药分别用二甲基甲酰胺溶解,配成母液, 备用。用时,用10%木质素磺酸钠水溶液将上述母液稀释至使用浓度。
[0040] 试验方法:用含10%木质素磺酸钠的去离子水分别配制表2所述浓度的各种药剂。 将2-3周龄的水稻苗移植进长宽高分别为IOOcmX IOOcmX 20cm的托盘中,常规培养。待水 稻苗长至6-8真叶期时,向每个托盘接种50头水稻二化螟幼虫,然后分别喷施表2所示各 种浓度的药剂。其中,每一个浓度为一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各处理各重复喷雾量一 致。在每次处理7天后,调查死亡情况,最后计算死亡率(试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结果见 表2。其中"观察杀灭率"为观察到的实际杀灭率,"理论杀灭率"为使用Colby公式计算得 到的杀灭率。
[0041] 表2本发明组合物的效果试验
由表2的数据不难看出,本发明中,将氯氟氰虫酰胺与乙基多杀菌素复配,对二化螟产 生增效作用。
[0042]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已经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上述实例仅仅是对本 发明的进一步解释,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通过将上述方案进行简单的调整进而得到的 方案,没有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均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主权项】
1. 一种含有氯氟氰虫酰胺与乙基多杀菌素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 结合物含有氯氟氰虫酰胺与乙基多杀菌素。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氯氟氰虫酰胺与乙 基多杀菌素的重量比为100:1至1:100。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氯氟氰虫酰胺与乙 基多杀菌素的重量比为50:1至1:50。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氯氟氰虫酰胺与乙 基多杀菌素的重量比为20:1至1:20。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氯氟氰虫酰胺与乙 基多杀菌素的重量比为10:1至1:10。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组合物包含权利要求1活 性成分氯氟氰虫酰胺与乙基多杀菌素,以及农业上可接受的助剂和/或载体。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氯氟氰虫酰胺与乙 基多杀菌素占杀虫组合物中的重量含量为lwt. %至90wt. %、优选10wt. %至80wt. %、更优 选 12wt. % 至 45wt.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杀虫组合物制备成农业上 可接受的任意剂型,优选颗粒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水乳剂、微 乳剂。9. 权利要求1的杀虫组合物用于预防或控制农业害虫的用途。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农业害虫优选鳞翅目害虫。11. 一种预防或控制农业害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组合物与 农业害虫接触。12. -种预防或控制农业害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应 用至农业害虫的栖息地或生存环境。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的是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杀虫组合物,特别地涉及一种含有氯氟氰虫酰胺与乙基多杀菌素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一种含有氯氟氰虫酰胺与乙基多杀菌素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结合物含有氯氟氰虫酰胺与乙基多杀菌素。其中,氯氟氰虫酰胺与乙基多杀菌素的重量比为100:1至1:100。本发明还涉及包含上述活性成分氯氟氰虫酰胺与乙基多杀菌素、农业上可接受的助剂和/或载体的杀虫组合物,以及所述组合物防治农业害虫的方法和用途。
【IPC分类】A01N37/46, A01N43/22, A01P7/04
【公开号】CN105432614
【申请号】CN201410385093
【发明人】罗昌炎, 詹姆斯·T·布里斯托
【申请人】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30日
【申请日】2014年8月7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