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香菇培养料棒式栽培方法

文档序号:9757489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香菇培养料棒式栽培方法
【专利说明】 一种香薛培养料棒式栽培方法
[0001]—种香燕培养料棒式栽培方法
培养料的配方:棉籽壳,40~6、杂木屑35%、麦麸20%、玉米粉2%、石膏粉2%、蔗糖1%、PH 值 6.0-6.5、料与水的比例为 1:1.22.1.27。
[0002]搅拌后的培养料要进行水分测定,培养基含水量应掌握在55% — 57%为宜。
[0003]含水量偏低,菌丝生长缓慢、纤弱:含水量高,宜酸败,导致杂菌污染;如含水量超国65%,则菌丝生长受阻。
[0004]培养料含水率计算公式:水量/干料量+用水量=含水率(%)。感官测定为手握紧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溢出,但不滴下。成团,掷进料堆形成四分五裂,落地即散。
[0005]栽培季节最好在8月下旬开始陆续制作菌棒,立冬以后至翌年”五一”前出菇。
[0006]理想的栽培场所是塑料日光温室。有关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0007]一、菌棒制作
1.制棒一般用装袋机制棒,日产2000棒,需一台装袋机。塑料筒袋规格可采用55厘米X 15厘米X 4厘米的低压聚乙烯塑料筒膜(适于常压蒸汽灭菌),每袋装干料近I公斤。装完袋,用大号试管刷刷净粘在袋口的培养料,同时用撕裂膜双道反折扎封。制棒过程尽可能松紧适宜,菌棒太紧,氧气不足,菌丝生长缓慢或停滞:菌棒太松,菌棒易收缩,断裂。菌棒的松紧度一般以五指抓着料袋,中等用力有微凹陷为宣。手拿料袋明显凹陷,两端下垂,说明太松。手指用力捏,感觉过分硬实,说明太紧。
[0008]2.灭菌方法有高压蒸汽灭菌和常压蒸汽灭菌,目前农村一般采用常压蒸汽灭菌灶灭菌。常压蒸汽灭菌灶可用砖砌成,一般用Ho厘米口径的铁锅(或称70印)。锅筒方形,规格按需要设计,一般锅筒内容积为2立方米左右。锅筒内外要用水泥抹光滑。锅筒内菌棒的摆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锅筒内用隔板将菌棒分层摆放,层距50厘米,每层隔板上叠放4层菌棒,四周留5厘米的空隙,以利于蒸汽流动和冷凝水回流到锅中。另一种是先用周转筐装菌棒,然后把周转筐堆放在锅筒内,这种方式进出方便,菌棒搬动次数少,可减少破损。
[0009]灭菌开始时火力要猛,要求在短时间内将锅烧开,以免造成培养料变酸。开锅后要从排气管排出冷气,再开锅时开始计时,要灭菌10小时以上。锅内要经常补加热水,以防烧干锅。
[0010]灭菌后,待锅内温度降至6012以下时出锅,将菌棒放在经过消毒、干净、通风、宽敞的场所,井字形排列,使之冷却,同时晾干料袋表面的水分。
[0011]二、菌棒的接种
1.接种室的消毒为减少接种过程的杂菌感染,接种室要在接种前一个星期进行消毒灭菌。首先,地面撤白灰(水泥地面可不撤),然后用3%的“来苏儿”进行喷雾消毒。接种前,把所有接种工具及菌种、待接种的菌棒放入室内,用高锰酸钾、甲醛密闭熏蒸2小时以上,用量为每立方米空间5克高锰酸钾、10毫升甲醛。为减轻甲醛对身体的影响,熏蒸后可喷雾25%?30%的氨水(每立方米空间50毫升)。现在已有许多高效低毒的消毒剂代替甲醛进行空间消毒,如气雾消毒剂等。
[0012]2.无菌操作接种时必须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者必须衣着清洁,用 70%?75%的酒精消毒双手。开始接种时先用75%的酒精涂擦菌棒接种面,而后用直径15厘米左右的铁或木制的实心钻在菌棒上等距离打4?5个穴。打穴后迅速用接种器或手工将菌种紧紧挤入接种孔内;让菌穴与菌种密切吻合,不留间隙,菌种于穴面微凸起。这样香菇菌丝一萌发,就可将接种口封住,防止杂菌危害。接种后用3.25x3.25厘米的专用胶布或医用胶布封穴口。如果不是高温季节接种,接种后可不用胶布封穴口。一般每袋菌种可接20〃、〃25棒。接种时动作要迅速,接种量要足,接种室尽量避免人员走动及相互交谈,以免妨碍接种效果。
[0013]三、发菌管理
接种后,菌棒要放人发菌室。发菌室也要选在防暑降温条件好,易于通风换气,干净清洁之处。地面易回潮的地方不宜采用。发菌室在使用前也要进行消毒灭菌,其方法与上述接种室消毒灭菌方法相同。
[0014]目如,有些姑农将接种室与发囷室合为一体,即接种后,囷棒就在接种室内发囷,这样可减少因搬动造成的杂菌感染。接种后菌棒以“井”字或“么”形排列,每层4或3棒,叠放8?10层,每堆间留有一定距离。接种后10天内菌棒一般不要搬动,以免影响菌丝的萌发和造成感染。
[0015]发菌室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第一,发菌室温度最好控制在20?25°C,菌棒内温度不得超过25V。第二,发菌室空间的相对湿度要控制在55%?65%之间,过干、过湿对发菌不利。第三,发茵室始终要保持通风良好,以便进行气体交换。
[0016]第四,发菌室光线要暗,要在无光或微光的环境中进行发菌培养。
[0017]发菌10天后,如果发现菌棒内有污染或菌棒内温度超过25°C以上时,要进行翻堆,轻轻拿出污染菌棒,尽快与培养室隔离,以减少污染源。翻堆后菌棒的摆放高度要适当低些,以利于降温散热。
[0018]在整个发菌过程中只要没发现污染、菌棒内温度不高,就不要翻堆,越翻堆污染机会就越多。在这里还应指出的是香菇生产从装袋开始,到灭菌、接种、发菌过程,都要轻拿轻放菌棒,小心搬运,不拖不磨,避免人为弄破菌棒塑料袋,造成污染。
[0019]在正常情况下,菌棒20天左右,菌棒上菌穴的菌落直径可达8?10厘米。
[0020]此H寸菌棒内的氧气大量减少,菌丝生长速度逐渐变慢,或停止生长。为了增加氧气,必须“皱折”胶布(即撕开胶布折留一小洞),促进菌丝加快生长。
[0021]四、菌棒的开袋与排场
当菌棒在室内发菌40〃 一 50天后,菌丝基本上已长满菌棒,这时就要逐渐增加通光量。到60天左右时,菌棒上有隆起出现,且逐渐分泌出褐色色素,这时菌丝完全成熟,可以脱袋排场。
[0022]脱袋最好选无风的阴天进行,主要是防止菌棒失水。脱袋时用刀片轻轻地将塑料袋划破撕下。脱袋后,把菌棒排放于大棚的床架上,棒距3厘米,与床面成70〃 - 80度的倾斜角。并要求将脱袋后的茵棒用薄膜罩上,以利保湿。
[0023]五、转色管理及催蕾
香菇菌棒开袋排场后,由于光线增强,氧气充足,湿度增大,几天以后菌棒表面逐渐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这时每天要掀膜2次,增大膜内湿度差,让菌棒与干燥空气接触,迫使绒毛菌丝倒伏,形成菌膜。同时菌丝分泌出一种褐色色素,使菌膜逐渐由淡变深,称为“转色”。这是菌丝生长发育与菌丝成熟的正常标志。
[0024]转色的好坏对香菇菌棒出菇的迟早,菇的潮次,产量的高低,质量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
[0025]在转色阶段棚内温度要控制在20〃v25°C之间。湿度应控制在85%左右,手摸菌棒不粘手。湿度太小,菌棒表面干燥不易转色,同时要求棚内通风良好,有比较强的散射光。
[0026]在进行转色管理的同时,如果环境条件适合,子实体原基会在转色管理时同步发生。
[0027]经正常转色的菌棒,要进行催蕾促菇。香菇是变温结实性菇类,在恒温条件下,香菇原基始终不能形成,这是由香菇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只有通过变温刺激,才能进行生殖生长。所以冷冷暖暖、干干湿湿、暗暗光光是促成子实体形成的重要手段。
[0028]在催蕾促菇阶段要想方设法拉大棚内的温度差,昼夜最好有10°C以上的温差。湿度保持在85%?90%为好。用手背触其菌棒表面,以感觉柔软不刺手为宜。棚内仍然要求通风良好并给予充足的散射光。
[0029]六、子实体发生后的管理
子实体发生后的管理,要围绕着温、湿、光、气这四个因子进行。
[0030]夏季出菇时要尽可能的降低棚内温度、秋季出菇自然温度比较适宜,冬季出菇棚内要设法保温,总之香菇生长的温度范围应控制在15?25°C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香燕生长。
[0031]在香菇子实体生长初期,棚内空间的相对湿度以90%为宜,香菇盖直径大于菌柄直径后,湿度以80%?85%为宜,这对提高香菇的品质,特别是对菌盖的加厚意义很大。
[0032]增加通风可减少畸形菇的发生,如果棚内通风不良,菇盖不能很好的展开,菇柄变得肥大畸形,失去商品价值。通风与保湿是一对矛盾,栽培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好通风与保湿的关系。
[0033]香菇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光线不足、菇盖颜色浅褐色乃至黄灰色,还会导致菇柄拉长,降低商品价值。一般棚内能顺利阅读报纸的光照强度就足够了。
[0034]通过上述的温度、湿度的控制。通风量的调节及散射光的诱导,原基就能顺利的长大,从原基发生至第一潮菇成熟采收一般需要4?7天。
[0035]第一潮菇采收后茵棒含水量减少,要注意保湿又要通风,促使菌丝恢复,积累营养。经一周后,当采菇痕迹菌丝开始发自时,菌棒可进行喷水或浸水或注水处理,拉大棚内的温差,诱导第二潮子实体的形成。每潮菇采收后,都要让菌棒恢复菌丝生长,积累养分后,再进行摧蕾促菇和子实体生长发育的管理。
[0036]生产中常用的菌棒浸水方法与注水方法分别是:
1.浸水方法选择晴天,将菌棒摆入水池内,压实,防止飘浮。浸水时要用干净的冷水,当菌棒的含水量达到60%?65%时将其捞出,重新在培养架上排场进行出菇管理。
[0037]2.注水方法将喷雾器喷头改装为4个小喷管,分别接上塑料管,另一端对接注射棒(径4毫米,长35厘米空心棒,钻有20个细孔)。将4根注射棒分别插入菌棒内,利用喷雾器的压力注水,该法目前已被广泛采用。
【主权项】
1.一种香菇培养料棒式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按照各种原料的配比,制棒、灭菌、接种、发菌、光线调整、催蕾及管理工序。
【专利摘要】一种香菇培养料棒式栽培方法,其配方是:棉籽壳40%、杂木屑35%、麦麸20%、玉米粉2%、石膏粉2%、蔗糖1%、PH值6.0-6.5、料与水的比例为:1:1.22—1.27。用袋装机制成棒式,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和常压灭菌后植入菌种,放入发菌室,通过光线调整、催蕾及管理,即可培育出香菇。
【IPC分类】A01G1/04
【公开号】CN105519348
【申请号】CN201410562440
【发明人】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人】马晶晶
【公开日】2016年4月27日
【申请日】2014年10月2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