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酵母菌酶解物生产酱油的工艺方法

文档序号:424402阅读:8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酵母菌酶解物生产酱油的工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产酱油的工艺方法,特别是一种用酵母菌酶解物生产酱油的工艺方法。
目前生产酱油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将豆类(或豆饼)熟化处理后发霉,晾晒,过滤,加色调配至装瓶而成。其生产周期长(夏天需20天以上,冬天则需时间更长),占地面积大,又因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极易受有害菌体的污染,至目前为止仍无有效方法控制发霉过程中产生的黄曲霉素及使黄曲霉素含量降低。而中国是世界酱油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但却因黄曲霉素的(黄曲霉素是致癌率极高的危险物质)超标影响我国酱油业的出口量。此外,现代科学发现食用酱油的有色部分(色素)过多,人体吸收后遇紫外线照射极易引起皮肤发黑,在青春期容易诱发雀斑。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生产周期短,因是直接使用提取物直接配制而免去了常规生产发酵周期长,同时保持了常规方法生产酱油的味道和酱油在发酵过程中所特有的人体必须的消化酶。占地面积小,工艺简单,投资少,成本低,质量稳定可靠,特别是不含黄曲霉素的用酵母菌酶解物生产酱油的工艺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酵母菌酶解物生产酱油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酵母菌酶解后物质直接在a、常规下调制成液体酱油;b、加入脱色剂脱色,成脱色蛋白后,调制成无色酱油;c、常规下调制成浓缩酱油,固化后或固体酱油。脱色剂为过氧化氢、活性炭。浓缩酱油是在80℃以下、-0.4兆帕恒温,并加入氯化钙吸附。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述一种用酵母菌酶解物生产酱油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酵母菌酶解后物质直接在a、常规下调制成液体酱油;b、加入脱色剂脱色,成脱色蛋白后,调制成无色酱油;c、常规下调制成浓缩酱油,固化后或固体酱油。所述的脱色剂为过氧化氢、活性炭。浓缩酱油是在80℃以下-0.4兆帕恒温,并加入氯化钙吸附。
实施例一取酵母在40℃以下恒温4小时,加入霉菌(如酵母霉),得出酵母酶解物后,过滤,得出酵解后特质,在70℃以下恒温40分钟,杀黄曲酶素,得出酶解蛋白后,在常规下调制成液体酱油。
实施例二取酵母在40℃以下恒温4小时,加入霉菌(如酵母霉),得出酵母酶解物后,过滤,得出酵解后物质,在70℃以下恒温40分钟,杀黄曲酶素,得出酶解蛋白后,加入过氧化氢脱色,成脱色蛋白后,常规下调制成无色酱油。
实施例三取酵母在40℃以下恒温4小时,加入霉菌(如酵母霉),得出酵母酶解物后,过滤,得出酵解后物质,在70℃以下恒温40分钟,杀黄曲酶素,得出酶解蛋白后,加入活性炭脱色,成脱色蛋白后,常规下调制成无色酱油。
实施例四取酵母恒在40℃以下恒温4小时,加霉(如酵母霉),得出酵母酶解物后,过滤,得出酵解后特质,在70℃以下恒温40分钟,杀黄曲酶素,得出酶解蛋白后,常规下调制成浓缩酱油,80℃以下,-0.4兆帕很温,干燥固化,并用氯化钙吸附,成固体酱油。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生产周期短,固定直接使用提取物直接配制而去了常规生产发酵同期长,同时保持了常规方法生产酱油的味道和酱油在发酵过程中所特有的人体必须的消化酶。占地面积小,工艺简单,投资少,成本低,质量稳定可靠,特别是不含黄曲霉素。
权利要求
1.一种用酵母菌酶解物生产酱油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酵母菌酶解后物质直接在a、常规下调制成液体酱油;b、加入脱色剂脱色,成脱色蛋白后,调制成无色酱油;c、常规下调制成浓缩酱油,固化后或固体酱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酵母菌酶解物生产酱油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色剂为过氧化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酵母菌酶解物生产酱油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色剂为活性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酵母菌酶解物生产酱油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浓缩酱油是在80℃以下、-0.4兆帕恒温,并加入氯化钙吸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生产酱油的工艺方法,特别是一种用酵母菌酶解物生产酱油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酵母菌酶解后物质直接在:a.常规下调制成液体酱油;b.加入脱色剂脱色,成脱色蛋白后,调制成无色酱油;c.常规下调制成浓缩酱油,固化后或固体酱油。本发明具有生产周期短,占地面积小,工艺简单,投资少,成本低,质量稳定可靠,特别是不含黄曲霉素。
文档编号A23L1/238GK1422550SQ00117218
公开日2003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00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0年6月30日
发明者刘燕民, 曹家骙 申请人:刘燕民, 曹家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