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风微波干燥荔枝菌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06410阅读:64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热风微波干燥荔枝菌的方法。
背景技术
:荔枝菌属担子纲,伞菌科,色泽洁白,肉质细嫩,口感清香,味道鲜甜,是广东著名的野生食用菌,被誉为“菌中之花”。一柄肥壮的荔枝菌,略呈纺锤形状,长达10~20厘米,菌尖似一把收紧的小雨伞。普通等级的荔枝菌是灰色的,高级品是黄色的,而顶级荔枝菌则呈嫣红色。由于荔枝菌口感极佳,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但是荔枝菌对生长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只生长在荔枝林内潮湿的白蚁窝上,而且每年的生长周期只有短短20来天,这严重限制了荔枝菌的供应时节,制约了荔枝菌生产加工的发展。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风微波干燥荔枝菌的方法,以期在尽可能保持荔枝菌色、香、味;不破坏其营养成分的前提下实现荔枝菌干的快速、高效制备。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热风微波干燥荔枝菌的方法,所述方法为:选取大小均匀的荔枝菌,涂上荔枝核挥发油,热风干燥,微波辐射,冷却包装即可;所述荔枝核挥发油与荔枝菌的质量比为1:30~40;所述微波辐射的功率密度为1.5~2.5W/g。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荔枝核挥发油提取自桂味荔枝核、三月红荔枝核、糯米糍荔枝核、挂绿荔枝核、黑叶荔枝核、白腊荔枝核或妃子笑荔枝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荔枝核挥发油的提取方法为:称取荔枝核,粉碎,水蒸气蒸馏4.5~6.5h,馏出液每次用萃取剂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蒸去萃取剂,即得浅黄色透明荔枝核挥发油;所述萃取剂为乙醚或四氯化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荔枝核挥发油用荔枝膜挥发油替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荔枝菌切成厚度为0.4~0.8cm的荔枝菌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微波辐射间歇的频率为50~60s/辐照10s。微波干燥是微波发生器半微波辐射到干燥的物料并穿透到物料内部时,诱使物料的水等极性分子随之同步高速旋转,使物料瞬时产生摩擦热,导致物料表面和内部同时升温,且内部温度高于物料表面,使大量的水分子从物料中逸出而被蒸发带走,这样达到干燥目标。这种干燥方法的特点是加热时间短,内外温度一致,其热传递方向从内向外与湿传递方向也一致,不同于常规加热方式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将热量从外部加热到物料内部,存在内外温度差和湿、热传递方向相反的问题。荔枝的种子称为荔枝核,荔枝膜则为荔枝壳的内膜。荔枝核、荔枝膜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单萜、倍半萜、烯、醇、酮、醛、酯等类型化合物,是淡黄色固体油状物,具有特殊香气。本发明通过微波透入荔枝菌内部加热,无需依赖于于高温介质,微波电磁场在干燥过程中具有非热效应,可大大缩短杀菌时间。辐照间歇干燥模式可有效改善直接辐射于荔枝菌水分来不及蒸发,过高的热量已经使物料烧焦变性的现象。0.4~0.8cm的荔枝菌片厚度使荔枝菌的中心部分能获得相同的微波能,内部水分扩散至表面路径合适,不易褐变,也不易引起焦化、表面组织硬化、结壳,水分扩散速度快,干燥时间短。将耐高温、热稳定性强的荔枝核或荔枝膜挥发油涂膜于荔枝菌表面,在热风干燥阶段,可阻挡其表面部分水分蒸发,使原料受热均匀,即便在较高的热风温度下仍可保持原有外观;微波干燥阶段,荔枝核或荔枝膜挥发油分散一定能量,使荔枝菌能够尽可能的均匀吸收微波能量,控制并降低水分的迁移蒸发速度,从而保持荔枝菌较高的品质。另外荔枝核或荔枝膜挥发油具有特殊香气,在高温加热过程中可渗透入荔枝菌内,进一步调节荔枝菌的气味;其杀菌作用也有利于荔枝菌干燥后的贮藏和包装以及卫生标准。而且荔枝核或荔枝膜挥发油具有利胆、解痉、平喘、抗炎、抗消化、抗氧化等多重药理作用,热风微波干燥后残留于荔枝菌内部的部分挥发油还可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效率高,干燥时间短,能够较好的保持荔枝菌的品质,色、香、形均能达到高规格等级的要求;处理过程中即已杀菌,易于荔枝菌干的包装和贮藏;易于控制,操作简单方便,受自然影响较少;制得的荔枝菌干复水性好,蛋白质含量高;可调节荔枝菌的季节供应,促进荔枝菌生产加工业的发展。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能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1.荔枝核挥发油提取实施例1称取桂味荔枝核,粉碎,水蒸气蒸馏4.5h,馏出液每次用乙醚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蒸去乙醚,即得浅黄色透明桂味荔枝核挥发油。实施例2称取糯米糍荔枝核,粉碎,水蒸气蒸馏5.5h,馏出液每次用四氯化碳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蒸去四氯化碳,即得浅黄色透明糯米糍荔枝核挥发油。实施例3称取挂绿荔枝核,粉碎,水蒸气蒸馏6.5h,馏出液每次用四氯化碳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蒸去四氯化碳,即得浅黄色透明挂绿荔枝核挥发油。2.荔枝膜挥发油提取实施例4称取黑叶荔枝膜,粉碎,水蒸气蒸馏4.5h,馏出液每次用乙醚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蒸去乙醚,即得浅黄色透明黑叶荔枝膜挥发油。实施例5称取白腊荔枝膜,粉碎,水蒸气蒸馏5.5h,馏出液每次用四氯化碳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蒸去四氯化碳,即得浅黄色透明白腊荔枝膜挥发油。实施例6称取妃子笑荔枝膜,粉碎,水蒸气蒸馏6.5h,馏出液每次用四氯化碳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蒸去四氯化碳,即得浅黄色透明妃子笑荔枝膜挥发油。3.热风微波干燥荔枝菌实施例7选取大小均匀的荔枝菌,涂上实施例1所得桂味荔枝核挥发油,热风干燥,微波辐射,冷却包装;所述荔枝核挥发油与荔枝菌的质量比为1:30;所述微波辐射的功率密度为2.5W/g。对比例1选取大小均匀的荔枝菌,热风干燥,微波辐射,冷却包装;所述微波辐射的功率密度为2.5W/g。实施例8选取大小均匀的荔枝菌,切成厚度为0.4cm的荔枝菌片,涂上实施例2所得糯米糍荔枝核挥发油,热风干燥,微波辐射,冷却包装;所述荔枝核挥发油与荔枝菌的质量比为1:35;所述微波辐射的功率密度为1.5W/g。实施例9选取大小均匀的荔枝菌,涂上实施例3所得挂绿荔枝核挥发油,热风干燥,微波辐射,冷却包装;所述荔枝核挥发油与荔枝菌的质量比为1:40;所述微波辐射的功率密度为2W/g。所述微波辐射间歇的频率为50s/辐照10s。实施例10选取大小均匀的荔枝菌,涂上实施例4所得黑叶荔枝膜挥发油,热风干燥,微波辐射,冷却包装;所述荔枝膜挥发油与荔枝菌的质量比为1:30;所述微波辐射的功率密度为2.5W/g。实施例11选取大小均匀的荔枝菌,切成厚度为0.6cm的荔枝菌片,涂上实施例5所得白腊荔枝膜挥发油,热风干燥,微波辐射,冷却包装;所述荔枝膜挥发油与荔枝菌的质量比为1:32;所述微波辐射的功率密度为2.2W/g。所述微波辐射间歇的频率为55s/辐照10s。实施例12选取大小均匀的荔枝菌,切成厚度为0.8cm的荔枝菌片,涂上实施例6所得妃子笑荔枝膜挥发油,热风干燥,微波辐射,冷却包装;所述荔枝膜挥发油与荔枝菌的质量比为1:37;所述微波辐射的功率密度为1.8W/g。所述微波辐射间歇的频率为60s/辐照10s。4.实施例7-12与对比例1所得荔枝菌干复水率测定准确称取荔枝菌干2g,放入复水容器,加入10~16倍水,室温下浸渍30~50min,沥干20min,然后测定复水后与复水前的重量之比,结果见表1。表1实施例7-12与对比例1荔枝菌干的复水比样品复水比实施例74.8实施例85.5实施例94.7实施例105.6实施例116.0实施例126.1对比例13.2从表1可知,干燥过程中涂有荔枝核挥发油的实施例7~9与涂有荔枝膜挥发油的实施例10~12复水比均在4.7以上,远高于对比例1未涂膜挥发油的荔枝菌干的复水比,仅3.2。并且对比实施例7~12荔枝菌干的复水比可知,将荔枝菌进行切片、采用辐照间歇干燥模式可进一步提高荔枝菌干的复水比。5.实施例7-12与对比例1所得荔枝菌干燥速率测定,结果见表表2。干燥速率=×100%表2实施例7-12与对比例1荔枝菌干燥速率从表2可知,干燥过程中涂有荔枝核挥发油的实施例7~9与涂有荔枝膜挥发油的实施例10~12干燥速率均在0.4%/min以上,远高于对比例1未涂膜挥发油的荔枝菌干的干燥速率,仅0.26%/min。并且对比实施例7~12荔枝菌干的干燥速率可知,将荔枝菌进行切片、采用辐照间歇干燥模式可进一步提高荔枝菌的干燥速率。6.实施例7-12与对比例1所得荔枝菌干感官质量评价,结果见表3。表3实施例7-12与对比例1荔枝菌干感官质量样品感官质量实施例7灰色,有光泽,固体圆润完整,略有焦味实施例8灰色,有光泽,固体圆润完整,略有菇香实施例9灰色,有光泽,固体圆润完整,略有焦味实施例10灰色,有光泽,固体圆润完整,略有菇香实施例11灰色,有光泽,固体圆润完整,气味与鲜菇接近实施例12灰色,有光泽,固体圆润完整,气味与鲜菇接近对比例1焦黄色,部分菇体破裂完整,焦味浓从表3可知,干燥过程中涂有荔枝核挥发油的实施例7~9与涂有荔枝膜挥发油的实施例10~12感官质量均优于对比例1未涂膜挥发油的荔枝菌干的感官质量。并且对比实施例7~12荔枝菌干的感官质量可知,将荔枝菌进行切片、采用辐照间歇干燥模式可进一步提高荔枝菌的感官质量,使荔枝菌干的气味更加香宜。7.实施例7-12与对比例1所得荔枝菌干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见表4。表4实施例7-12与对比例1荔枝菌干蛋白质含量样品蛋白质含量(%)实施例732.86实施例836.92实施例932.78实施例1036.86实施例1140.12实施例1240.09对比例125.13鲜菇45.36从表4可知,干燥过程中涂有荔枝核挥发油的实施例7~9所得荔枝菌干蛋白质含量在32.78%以上;涂有荔枝膜挥发油的实施例10~12所得荔枝菌干蛋白质含量在36.86%以上,均显著高于对比例1未涂膜挥发油的荔枝菌干的蛋白质含量,仅25.13%。并且对比实施例7~12荔枝菌干的蛋白质含量可知,将荔枝菌进行切片、采用辐照间歇干燥模式可进一步提高荔枝菌干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可达40.09%,仅比鲜菇蛋白质含量低5.27%,由此可见,将荔枝菌涂上荔枝核挥发油、荔枝膜挥发油、切片、采用辐照间歇干燥模式可有效减少荔枝菌蛋白质在干燥过程中的损失。显然,上述12个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方面所保护的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