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加工全自动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3786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叶加工全自动生产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茶叶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加工全自动生产线。



背景技术:

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茶叶需求量的逐渐增加,从而给制茶工艺、制茶机械也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杀青、揉捻、干燥、复干等各个环节都能进行连续自动化作业。在现有技术中已有杀青机、揉捻机、干燥机、复干机等设备,但目前各装置大都是孤立的,使用时多为人工上料和下料,不同加工环节相互之间的设备没有实现机械自动化连接,生产效率较低。

其中,揉捻环节由于工艺特殊、结构复杂是至今全套制茶工艺实现连续自动化作业的瓶颈,长期以来,揉捻机均作单机使用,而不能配用在连续自动化工艺线上,单机作业不但上料、下料,而且加压、松压都要通过手工操作一桶一桶地完成揉捻。

现有揉捻机的结构主要由揉捻桶、揉捻盘和加压组件构成,揉捻盘呈水平状固定在三根支座上,是一个中间下凹的圆盘,圆盘的上表面装有棱骨,中部设有向下开门的出茶门,出茶门的上表面也设有棱骨。揉捻桶是装载茶叶的容器,安装在兼作连杆的揉捻桶架上。加压组件包括一个压盖,以及驱动压盖在揉捻桶腔内上下升降的部件,压盖为一个外径比揉捻桶内径略小的圆盘,由螺旋机构控制安装在揉捻桶腔内,通过螺杆回转、螺母轴向移动带动压盖上下升降。工作时,传动装置经曲柄回转机构、带动兼作连杆的揉捻桶架及与揉捻桶架相联的揉捻桶回转,使揉捻桶在揉捻盘上方作运动轨迹为圆的平面运动。在揉捻盘和揉捻桶组成的揉捻腔内,茶叶在压盖、棱骨共同作用下,被反复翻动、揉搓、卷压,从而揉紧条索、揉破细胞,挤出部分茶汁,达到揉捻目的。揉捻过程中,压盖的上下浮动由弹簧控制,调整压力通过丝杆和螺母的运动来控制压盖的升、降。茶叶从揉捻桶的上方投入,揉捻后的茶叶从出茶门放出完成作业。上述结构的揉捻机的不足之处在于:曲柄回转机构转动时会转出揉捻盘之外,极易造成生产中的安全事故;揉捻盘四周挡板设计较矮,茶叶易洒落地面;揉捻桶是运动的,故其位置不确定,加料装置不宜与揉捻桶固定连接,茶叶从揉捻桶的上方投入时,难以实现定点自动化加料。

此外,现有的一些向揉捻机、烘干机等提供茶叶自动进料的装置均设计成输送机构与喂料机构结合的结构,其不足之处为:结构较为复杂,对设备的精度要求和自动控制程度要求高,相应的成本要求也较高,比如若设计从揉捻桶上方向其内加料的喂料斗,必须准确控制喂料斗与揉捻桶的位置关系,不然就会造成茶叶洒落,喂料斗也只有一个,当对一个揉捻机加料完成后,需要通过导轨及动力机构将其移至另一个揉捻机上方并控制对准以对其进行加料;此外当喂料斗内的茶叶用完后,必须回到指定位置由输送机构再次向喂料斗内加料,无法满足较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茶叶生产自动化程度差、效率低以及揉捻机安全性差和易造成茶叶洒落、茶叶自动送料机构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且无法满足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等诸多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茶叶加工全自动生产线,其自动化程度高,且该生产线上的揉捻机及自动送料机构等设备结构设计合理,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诸多不足。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茶叶加工全自动生产线,其包括杀青机、自动送料机构一、多个揉捻机、烘干机、自动送料机构二和多个复干机,所述杀青机与所述自动送料机构一之间设置有将杀青完成的茶叶送向所述自动送料机构一的输送带一,多个所述揉捻机设置在所述自动送料机构一的下方且所述自动送料机构一向所述揉捻机送料,所述揉捻机的下方设置有将揉捻完成的茶叶送向所述烘干机的输送带二,所述烘干机与所述自动送料机构二之间设置有将烘干完成的茶叶送向所述自动送料机构二的输送带三,所述自动送料机构二的下方设置有多个所述复干机。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自动送料机构一包括水平设置的输送带及罩设在所述输送带上方的长形罩体,所述长形罩体沿所述输送带的传输方向伸展且所述长形罩体的两侧下沿与所述输送带两侧的支架固定连接,所述长形罩体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风机,所述长形罩体的另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出料通道,所述风机与所述出料通道一一对应,所述出料通道与所述揉捻机一一对应,所述风机可将所述输送带上的茶叶吹入与其对应的所述出料通道。自动进料机构一与自动进料机构二的结构相同。

进一步,所述揉捻机包括揉捻盘、揉捻桶、压盖、曲轴传动机构及位于揉捻盘下方等间隔分布的三条支腿,所述揉捻盘的中部开有出茶口,所述出茶口内设置有可启闭的出茶门,所述揉捻盘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曲线棱骨,所述每条支腿的上部均对应连接一个所述曲轴传动机构,所述揉捻盘的外侧等间隔的固定连接三个弧形底板,所述弧形底板位于所述曲轴传动机构的下方,所述弧形底板的外边缘及相邻所述弧形底板之间的所述揉捻盘的外边缘均设置有向上方伸展的挡板,所述曲轴传动机构在所述弧形底板及其外边缘的所述挡板形成的保护空间内转动。

进一步,所述挡板竖直向上方伸展,所述挡板的高度为8-10cm。

进一步,所述出料通道通过连接管道向所述揉捻机送料,所述连接管道的一端连通对应的所述出料通道,所述连接管道的另一端连接与其对应的所述弧形底板外边缘的所述挡板并向所述弧形底板上传送茶叶,所述曲轴传动机构转动时将所述弧形底板上的茶叶扫入所述揉捻盘,所述揉捻桶在所述揉捻盘上转动时可将揉捻盘上的茶叶由揉捻桶下部开口自动装入所述揉捻桶内。

进一步,与所述连接管道相连接的所述挡板高于与其相邻的揉捻盘的挡板。

进一步,所述连接管道两端开口且其侧壁由一块长形铁皮和一张长形铁网组成,所述所述长形铁皮两侧边与所述长形铁网的两侧边对应连接。

进一步,所述连接管道的长形铁皮所在一侧靠近所述揉捻桶。

进一步,所述杀青机的之前设置有存放待杀青茶叶的地槽,所述地槽与所述杀青机之间设置有将所述地槽中待杀青茶叶送入所述杀青机的输送带四。

进一步,所述揉捻机的数量为3-5个且呈一字形排列于所述自动送料机构一的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茶叶加工全自动生产线中向所述揉捻机及所述复干机加料的自动送料装置采用输送带、长形罩体、风机及出料通道相结合的结构,其不仅自动送料的效率高,而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适用于较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

(2)本实用新型的茶叶加工全自动生产线中的揉捻机在传统揉捻机的结构上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弧形底板及挡板,不仅可保证曲轴传动机构在安弧形底板及挡板形成的保护空间内运转,以增加安全性、减少生产事故,而且有效改变了揉捻机传统的从揉捻桶上部进料的方式,茶叶先经连接管道落入弧形底板上,由曲轴传动机构将茶叶扫入揉捻盘内(挡板可防止茶叶从弧形底板或揉捻盘上溢出),揉捻桶在揉捻盘上运动时,因其与曲线棱骨的作用,可使揉捻盘上的茶叶由揉捻桶的下部开口自动进入揉捻桶内,实现了从揉捻桶下部进料,该进料方式的优势在于揉捻机可以持续动作,不用停机加料,与本实用新型的自动送料机构有效配合,可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

(3)本实用新型的茶叶加工全自动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生产过程中只需要少量工人看护机器保证其正常运转即可,节省了劳动力,降低了工厂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茶叶加工全自动生产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自动送料机构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自动送料机构一的A-A’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揉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揉捻机的揉捻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连接管道与揉捻盘连接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杀青机;2.自动送料机构一;3.揉捻机;4.输送带二;5.烘干机;6.自动送料机构二;7.复干机;8.连接管道;9.地槽;10.输送带一;11.输送带三;12.输送带四;

20.输送带;21.罩体;22.支架;23.风机;24.出料通道;

30.揉捻盘;31.揉捻桶;32.压盖;33.曲轴传动机构;34.支腿;35.弧形底板;36.挡板;37.曲线棱骨;38.出茶口;

80.长形铁皮;81.长形铁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茶叶加工全自动生产线,其包括杀青机1、自动送料机构一2、多个揉捻机3、烘干机5、自动送料机构二6和多个复干机7,所述杀青机1与所述自动送料机构一2之间设置有将杀青完成的茶叶送向所述自动送料机构一2的输送带一10,多个所述揉捻机3设置在所述自动送料机构一2的下方且所述自动送料机构一2向所述揉捻机3送料,所述揉捻机3的下方设置有将揉捻完成的茶叶送向所述烘干机5的输送带二4,所述烘干机5与所述自动送料机构二6之间设置有将烘干完成的茶叶送向所述自动送料机构二6的输送带三11,所述自动送料机构二6的下方设置有多个所述复干机7。

进一步,所述自动送料机构一2包括水平设置的输送带20及罩设在所述输送带20上方的长形罩体21,所述长形罩体21沿所述输送带20的传输方向伸展且所述长形罩体21的两侧下沿与所述输送带20两侧的支架22固定连接,所述长形罩体21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风机23,所述长形罩体21的另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出料通道24,所述风机23与所述出料通道24一一对应,所述出料通道24与所述揉捻机3一一对应,所述风机23可将所述输送带上的茶叶吹入与其对应的所述出料通道24。所述输送带20的带宽设置为不超过40cm,以保证风机23可将流经其前方的茶叶完全吹入对应的出料通道内。

进一步,所述揉捻机3包括揉捻盘30、揉捻桶31、压盖32、曲轴传动机构33及位于揉捻盘30下方等间隔分布的三条支腿34,所述揉捻盘30的中部开有出茶口38,所述出茶口38内设置有可启闭的出茶门,所述揉捻盘30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曲线棱骨37,所述每条支腿34的上部均对应连接一个所述曲轴传动机构33,所述揉捻盘30的外侧等间隔的固定连接三个弧形底板35,所述弧形底板35位于所述曲轴传动机构33的下方,所述弧形底板35的外边缘及相邻所述弧形底板35之间的所述揉捻盘30的外边缘均设置有向上方伸展的挡板36,所述曲轴传动机构33在所述弧形底板35及其外边缘的所述挡板36形成的保护空间内转动。弧形底板及其挡板可使曲轴传动机构在有防护的空间内运行,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

进一步,所述挡板36竖直向上方伸展,所述挡板36的高度为8-10cm。挡板有适宜高度,可减少加料及揉捻过程中茶叶从揉捻盘或弧形底板上洒落地上。

进一步,所述出料通道24通过连接管道8向所述揉捻机3送料,所述连接管道8的一端连通对应的所述出料通道24,所述连接管道8的另一端连接与其对应的所述弧形底板35外边缘的所述挡板36并向所述弧形底板35上传送茶叶,所述曲轴传动机构33转动时将所述弧形底板35上的茶叶扫入所述揉捻盘30,所述揉捻桶31在所述揉捻盘30上转动时可将揉捻盘30上的茶叶由揉捻桶31下部开口自动装入所述揉捻桶31内。因揉捻盘30是固定不动的,所以可将连接管道8与其固定连接,生产过程中加料时不存在现有技术中需要控制揉捻机与连接管道对准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揉捻桶是否自动加满料,现有技术中有多种方法可以判定,比如在揉捻桶顶部设置感应器(也可在桶顶部设置人工观察口,进行人工控制),感应器自动监测揉捻桶内加料是否已满,感应器与对应风机的控制装置信号连接,当加料已满时,感应器发出信号,控制装置控制对应风机停止运行,完成一个揉捻机的加料,同时启动下一个风机向其对应的揉捻机中加料,已加满料的揉捻机则开始揉捻,茶叶揉捻好之后,由出茶口出料,出料完成则启动其对应风机再次自动加料,自动化程度及生产效率均较高。

进一步,与所述连接管道8相连接的所述挡板36高于与其相邻的揉捻盘30的挡板36。与连接管道8相连接的挡板设计的较高,一方面可方便其与连接管道8连接,另一方面防止曲轴传动机构将弧形底板上的茶叶扫向揉捻盘时茶叶溢出。

进一步,所述连接管道8两端开口且其侧壁由一块长形铁皮80和一张长形铁网81组成,所述所述长形铁皮80两侧边与所述长形铁网81的两侧边对应连接。连接管道可具体为两端开口的圆筒状,筒壁一半为长形铁皮,一半为长形铁网,其作用为使风机吹入连接管道内的气流从铁网网孔内向外界流出,从而有效防止风机形成的风经连接管道吹向揉捻盘而将茶叶吹落满地。

进一步,所述连接管道8的长形铁皮80所在一侧靠近所述揉捻桶31。长形铁皮所在一侧靠近揉捻桶,则风机吹入连接管道的气流从另一侧流向外界环境,因长形铁皮的阻挡,气流不会吹向揉捻盘,防止吹落茶叶。

进一步,所述杀青机1的之前设置有存放待杀青茶叶的地槽9,所述地槽9与所述杀青机1之间设置有将所述地槽9中待杀青茶叶送入所述杀青机1的输送带四12。设置地槽及输入带四可有进一步节省人力,茶叶不需人工抬起向杀青机加料,而是直接将茶叶向下倒入地槽,相对而言更加省力。

自动送料机构二与自动送料机构一的结构相同,自动送料机构二与复干机之间的连接可参照自动送料机构一与揉捻机之间的连接进行,自动加料的运行机理也基本相同。

进一步,所述揉捻机3的数量为3-5个且呈一字形排列于所述自动送料机构一2的下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