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泡制液的过滤输送管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30525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叶泡制液的过滤输送管道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茶叶饮料产品是茶叶产品的一种,茶叶饮料产品的原料主要是来自于茶叶的泡制液,在泡制液的加工生产完成后,就需要对泡制液进行过滤,传统的过滤都需要进行多次过滤,其中经过大型过滤网过滤后,泡制液内的茶叶基本上被过滤干净,但是这部分泡制液内还混有一些破碎茶叶的茶渣,这样就需要进行二次过滤,传统方法对茶渣二次过滤主要采用的静置沉积法,也就是收集集中泡制液后,让其静置,让茶渣慢慢下沉到泡制液的底层,然后从上层慢慢抽出泡制液。

上述的方法可以做到泡制液内的茶渣的去除,但是耗时较长,影响了后续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茶叶泡制液的过滤输送管道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茶叶泡制液的过滤输送管道装置,包括过滤外管和从过滤外管下部插入的过滤外管内部的过滤内管,所述过滤外管的内部具有一个供茶叶泡制液输送流动的过滤内腔,该过滤外管的上部设有连通过滤内腔的进液接口,过滤内腔的下部匹配过滤内管的穿孔;所述过滤内管插入穿孔置入到过滤内腔内,其中,所述过滤内管置入到过滤内腔的管身上开设有多个进液通孔,且过滤内管的置入端的管身上还套设有过滤网罩,所述过滤网罩覆盖于进液通孔,所述过滤内管的内部还横向固定着一渗水板,所述渗水板的板面上设有过水孔。

进一步地,所述的进液接口处安装有一个粗过滤盖,所述粗过滤盖呈锥形圆台状,粗过滤盖的侧壁上开设大孔的过水槽。

进一步地,所述进液接口的上部设有上法兰连接盘,所述过滤内管的下部设有下法兰连接盘。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网罩的下部设有一个外扩式的安装环边,所述过滤内腔的下部腔壁内设有匹配安装环边置入的环槽,且该过滤内腔的下部还设有将过滤网罩和过滤内管顶紧卡固的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渗水板的上表面还固定着过滤细小茶渣颗粒的海绵块。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要点是省去了传统茶叶泡制液二次过滤采用的静置的过程,在传输泡制液的时候就能够将泡制液中的茶渣去除过滤干净。当泡制液通过粗过滤盖时,粗过滤盖开设有过水槽,泡制液顺利进入到过滤外管的过滤内腔内,而粗过滤盖能够挡住一些整片的茶叶进入到过滤外管内,二次过滤的泡制液中一般不带有整片的茶叶。而带有少量的茶渣的泡制液进入到过滤内腔后,首先通过过滤网罩和进液通孔进入到过滤内管,此时泡制液中的茶渣基本上被过滤隔挡在过滤网罩外。进入到过滤内管后,进过过滤用的海绵块的作用,就保证了泡制液内的茶渣被完全的过滤干净,渗水板是多孔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直接安装在完成了一次过滤的泡制液的输送管道上,直接对泡制液进行二次的过滤,过滤结构设计巧妙,省去了传统二次过滤时需要静置耗费大量时间的麻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茶叶泡制液的过滤输送管道装置,包括过滤外管1和从过滤外管1下部插入的过滤外管内部的过滤内管2,过滤外管1的内部具有一个供茶叶泡制液输送流动的过滤内腔3,该过滤外管1的上部设有连通过滤内腔的进液接口6,过滤内腔3的下部匹配过滤内管2的穿孔;过滤内管2插入穿孔置入到过滤内腔3内,其中,过滤内管2置入到过滤内腔3的管身上开设有多个进液通孔4,且过滤内管2的置入端的管身上还套设有过滤网罩5,过滤网罩5覆盖于进液通孔,过滤内管2的内部还横向固定着一渗水板7,渗水板7的板面上设有过水孔。渗水板7通过过滤内管从外壁穿入的一组紧固螺丝来固定在过滤内管上。

进液接口6处安装有一个粗过滤盖8,粗过滤盖8呈锥形圆台状,粗过滤盖8的侧壁上开设大孔的过水槽9。

进液接口6的上部设有上法兰连接盘10,过滤内管2的下部设有下法兰连接盘11。过滤网罩5的下部设有一个外扩式的安装环边12,过滤内腔3的下部腔壁内设有匹配安装环边12置入的环槽,且该过滤内腔3的下部还设有将过滤网罩5和过滤内管2顶紧卡固的密封圈13。渗水板7的上表面还固定着过滤细小茶渣颗粒的海绵块14。

当泡制液通过粗过滤盖时,粗过滤盖开设有过水槽,泡制液顺利进入到过滤外管的过滤内腔内,而粗过滤盖能够挡住一些整片的茶叶进入到过滤外管内,二次过滤的泡制液中一般不带有整片的茶叶。而带有少量的茶渣的泡制液进入到过滤内腔后,首先通过过滤网罩和进液通孔进入到过滤内管,此时泡制液中的茶渣基本上被过滤隔挡在过滤网罩外。进入到过滤内管后,进过过滤用的海绵块的作用,就保证了泡制液内的茶渣被完全的过滤干净,渗水板是多孔板。

上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和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