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型调制乳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421658发布日期:2021-06-11 21:33阅读:690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调制乳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凝固型调制乳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牛奶是最古老的天然饮料之一,也称作白色血液,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物质,牛奶中的乳蛋白含有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牛奶中的乳脂肪多为短链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易于被人体吸收,牛奶中的钾、磷、钙等矿物质配比合理,易于人体吸收。牛奶呈液体状,并带有独特的味道,虽然牛奶营养丰富,但普通牛奶味道及口感单一,在物质条件越发丰富的当下,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挑剔,普通牛奶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饮食的追求,因此,调制乳便应运而生。调制乳通常是在生牛乳的基础上添加其他原料或者营养强化物质的一种液体产品,相较于纯牛奶,调制乳经过加工后,在保持较高营养价值的同时丰富了口味,食用体验也大大提升,因此,调制乳广受人们的喜爱。但是,调制乳多以液态为主,其主要通过添加不同的添加剂来改善调制乳的味道,从而获得多种多样的味道,还通过调节调制乳的稠度,从而获得多种不同的口感,但基于人们对饮食享受上的追求,现有的调制乳还难以满足人们所需,因此,还有改善空间。技术实现要素:为了提高调制乳的口感,满足人们对饮食享受的追求,本申请提供一种凝固型调制乳及其制备方法。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凝固型调制乳,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凝固型调制乳,所述凝固型调制乳在温度为20℃及以下时,所述凝固型调制乳为非晶态固体,所述凝固型调制乳在温度为26℃及以上时,所述凝固型调制乳为液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凝固型调制乳在温度为20℃以下处于凝固状态,凝固型调制乳在温度为26℃以上时,凝固型调制乳为液态,而口腔温度通常为36℃或者更高,远高于26℃,使得凝固型调制乳在进入口腔后,凝固型的调制乳迅速吸收口腔内的热量,凝固型的调制乳外层快速软化然后快速融化,在凝固型的调制乳的外层融化同时调制乳的内层吸收热量增加,使得凝固的调制乳的外层融化后,原内层的调制乳暴露在口腔中,继续增强对口腔内热量的吸收然后融化,从而,凝固型的调制乳在口腔中体现出从外至内逐步融化的口感,而且由于口腔温度较高,逐步融化的过程进行较快,从而达到奇妙的“入口即化,丝质顺滑”的口感,凝固型的调制乳进入口腔后,起先给人以凉爽、柔软的感觉,当凝固型调制乳在口腔中升温,使得调制乳在口腔中逐步由固态融化成液态,从而使得调制后的生牛乳特有的鲜香细腻味道在嘴里迅速迸发,然后充满口腔,因此调制乳的味道在口腔中扩散增加变浓,使得调制乳的口感在融化过程中层层递进,使得消费者在口感层次性以及丰富性上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优选的,所述凝固型调制乳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生牛乳70-85%;明胶1-3%;微晶纤维素0.5-2%;卡拉胶0.5-1.5%;结冷胶0.2-1.5%;羧甲基纤维素钠0.2-1.5%;麦芽糊精0.2-1.5%;消泡剂0-0.2%;风味调节剂0-5.5%;甜味剂0-10%;水为余量;总质量百分比为10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钠、麦芽糊精以特定的比例共同复配作为生牛乳的稳定剂使用,使得调制乳在20℃及以下处于非晶态固体的状态,调制乳在26℃及以上能够以液态的形式存在,有利于凝固型的调制乳在口腔中逐层升温软化再融化,进而有利于调制乳在口腔以较快的速度产生逐层融化的效果,使得凝固型调制乳产生“入口即化”的口感。还有利于调制乳特有的口感在口腔中产生层层递进的效果。除了产生“入口即化”的口感外,还有利于保持产品在高温杀菌时的稳定性,并且还能实现增稠、控制冰晶、吸水和支撑骨架的效果,并且使得调制乳成型后不易过硬或者过软,还增加调制乳的成形性和抗融性,提高产品在温度波动时的稳定性,使得产品在存放过程中不易融化,有利于提高蛋白质粒子的稳定性,还能降低脂肪和水之间的表面张力,使得脂肪充分乳化,还有利于颗粒悬浮均匀,不易产生沉淀和分层,有利于调制乳的分散稳定性大大提高,且具有良好的风味释放性,提高入口即化的口感。甜味剂为蔗糖、果糖、麦芽糖、乳糖、甜菊糖、甘草酸二钠中的一种或多种,通过甜味剂为蔗糖、果糖、麦芽糖、乳糖、甜菊糖、甘草酸二钠,蔗糖、果糖、麦芽糖、乳糖、甜菊糖、甘草酸二钠,使得调制乳的甜味大大提高,从而使得调制乳的风味调节以及风味增强的效果较佳。优选的,所述消泡剂为单,双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油酸酯、聚氧乙烯(20)单油醇酐单月桂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消泡剂为单,双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油酸酯、聚氧乙烯(20)单油醇酐单月桂酸酯,在调制乳加工过程中有利于产生较佳的消泡作用,使得终产品表面平滑且不易留有气泡,使得终产品的品相以及细腻程度提高,使得终产品在入口融化后的口感体验提高。优选的,所述风味调节剂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黄油2-7.5%;蛋黄粉0.1-0.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入特定比例的黄油、蛋黄粉,使得产品具有独特的香味体验,还增加了产品的浓厚感,不仅提高了调制乳的营养丰富性,而且使得调制乳更加香醇美味,使得调制乳的风味进一步提高,配合调制乳入口即化的特殊作用,使得调制乳获得更为上乘的口感。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凝固型调制乳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凝固型调制乳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预杀菌:生牛乳预杀菌;步骤(2),混合:将生牛乳、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麦芽糊精、消泡剂、风味调节剂、甜味剂、部分水升温至60-70℃,高剪切循环混合均匀,获得第一混合物;步骤(3),冷却:将第一混合物降温至32-36℃,然后加入剩余的水定容,获得第二混合物;步骤(4),热处理:将第二混合物加热至60-70℃,然后均质、脱气,高温杀菌;步骤(5),成型:将步骤(4)处理后的第二混合物降温灌装,然后冷却,凝固成型,获得凝固型调制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生牛乳预杀菌,减少生牛乳中的细菌在配料过程中影响产品的品质,通过生牛乳、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麦芽糊精、部分水60-70℃进行高剪切循环,使得各组分在60-70℃受到高速剪切分散作用,从而提高各组分的混合分散效果通过第一混合物在冷却罐中冷却,有利于第一混合物储存以便于生产的周转,减少高温导致调制乳中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等损失的情况发生,通过脱气以减少泡沫,然后通过进一步杀菌,使得微生物指标合格,同时,通过步骤(3)中,将第一混合物降温至32-36℃,第一混合物的暂时存放以利于调制乳生产速度的调节,通过降低第一混合物的温度,使得第一混合物中各种蛋白质不易受损,且调制乳的温度为32-36℃,不易因温度过低导致第一混合物凝固,通过降温灌装,然后冷却,凝固成型,使得制备所得的调制乳在凝固态处于类似含乳果冻布丁的状态,还使得调制乳在口腔中“入口即化”。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第一混合物在冷却罐中冷却,所述冷却罐连通有将冷却罐中的第一混合物排出至均质机中的出料管,所述步骤(4)中,所述杀菌机连通有用于排出杀菌机中的第二混合物的排料管,所述出料管与排料管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步骤(4)高温杀菌后第二混合物的温度较高,因此,排料管的温度较高,通过步骤(2)处理后的第一混合物降温至32-36℃,因此,出料管的温度较低,通过排料管与出料管相互抵接,排料管与出料管发生热交换,有利于排料管中的步骤(4)处理后的第二混合物的温度降低,有利于降温灌装,同时还有利于步骤(3)中的第二混合物的温度升高,使得第二混合物的均质效果提高,从而较好的利用了从杀菌机排出后的高温第二混合物的热量,提高了热量的利用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减少了能源的浪费。优选的,杀菌机出口的温度设置为40-4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杀菌机出口温度设置为40-45℃,有利于降低排料管中的步骤(4)处理后的第二混合物,有利于灌装操作的进行。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高剪切循环时间为15-20min。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高剪切循环时间为15-20min,有利于生牛乳、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麦芽糊精与水充分受高速剪切混合分散作用,使得高速分散后生牛乳的乳脂肪粒径变小有利于生牛乳的细腻程度提高,同时各组分在生牛乳中的结合稳定性提高,有利于保持生牛乳高速剪切分散后的稳定性,使得生牛乳保持较佳的口感,并且有利于提高调制乳“入口即化”的口感。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第二混合物在杀菌机的杀菌温度为113-116℃,杀菌时间为14-18s。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杀菌温度为113-116℃,杀菌时间为14-18s,使得第二混合物的杀菌强度较佳,有利于调制乳在保质期内微生物指标合格。优选的,所述步骤(5)中,第二混合物的冷却温度为2-6℃,冷却时间为3-5h。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混合物的冷却温度为2-6℃,冷却时间为3-5h,使得调制乳在冷却后具有类似含乳果冻布丁的状态,使得调制乳入口清爽、在吸收口腔热量后,含乳果冻布丁的状态的调制乳逐步融化过程较快,具有奇妙的“入口即化,丝质顺滑”的口感。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由于本申请采用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钠、麦芽糊精以特定的比例共同复配作为生牛乳的稳定剂使用,调制乳在20℃及以下处于非晶态固体的状态,在26℃及以上能够以液态的形式存在,有利于凝固型的调制乳在口腔中逐层升温软化再融化,进而有利于调制乳在口腔以较快的速度产生逐层融化的效果,使得凝固型调制乳产生“入口即化”的口感。还有利于调制乳特有的口感在口腔中产生层层递进的效果。2、本申请中优选采用单,双甘油脂肪酸酯与上述稳定剂配合,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较佳的消泡效果,使得终产品表面平滑不易留有气泡,使得产品的品相较佳,且产品的细腻程度较佳,使得产品在入口融化后的口感体验提高。3、本申请的方法,通过排料管与出料管相互抵接,排料管与出料管发生热交换,有利于排料管中的步骤(4)处理后的第二混合物的温度降低,有利于降温灌装,还有利于步骤(3)中的第二混合物的温度升高,使得均质机中的均质效果提高。4、本申请的方法,通过冷却温度为2-6℃,冷却3-5h凝固,使得调制乳在冷却后具有类似含乳果冻布丁的状态,调制乳在吸收口腔热量后,含乳果冻布丁的状态的调制乳逐步融化过程较快,具有奇妙的“入口即化,丝质顺滑”的口感。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对本申请中原料来源进行说明:生牛乳来自广东燕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黄油购买自新西兰恒天然基团。香精购买自上海旭梅香精有限公司。聚氧乙烯(20)单油醇酐单月桂酸酯购买自广州市润华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油酸酯购买自广州市润华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单,双甘油脂肪酸酯购买自丹尼斯克(中国)有限公司。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钠以及麦芽糊精均购买自广州市凯闻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一种凝固型调制乳,其包括以下组份,各组分的用量为:生牛乳800kg、明胶20kg、微晶纤维素10kg、卡拉胶8kg、结冷胶8kg、羧甲基纤维素6kg、麦芽糊精6kg、水142kg。凝固型调制乳的制备方法为:步骤(1),预杀菌:生牛乳进行预杀菌,杀菌温度为85℃,杀菌时间为13s。步骤(2),混合:将生牛乳、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麦芽糊精、30%质量份数的水在高剪切循环机乳化剂中混合,升温至65℃,高剪切循环18min,获得第一混合物。步骤(3),冷却:将第一混合物从高剪切循环排出至冷却罐,室温降温至34℃,然后加入剩余的水,获得第二混合物。步骤(4),热处理:冷却罐连通有出料管,出料管远离冷却罐一端连通均质机,第二混合物通过出料管由冷却罐进入均质机,并在温度为65℃,二级均质压力为40bar条件下进均质,然后经过脱气罐脱气,接着进入杀菌机,杀菌机升温使第二混合物的温度升高至115℃,杀菌13s,杀菌机出口处温度设置为42℃,杀菌机连通有用于排出第二混合物的排料管,排料管与出料管相互抵接以发生热交换,使得由出料管进入均质机的调制乳温度升高至65℃,同时使得排料管中的调制乳温度降低。步骤(5),成型:当步骤(4)处理后的第二混合物的温度降低至48℃,对第二混合物进行灌装,然后进入冷库于4℃环境下冷藏4h凝固,获得凝固型调制乳。实施例2一种凝固型调制乳,其包括以下组份,各组分的用量为:生牛乳850kg、明胶10kg、微晶纤维素5kg、卡拉胶15kg、结冷胶2kg、羧甲基纤维素2kg、麦芽糊精2kg、水114kg。凝固型调制乳的制备方法为:步骤(1),预杀菌:生牛乳进行预杀菌,杀菌温度为80℃,杀菌时间为15s。步骤(2),混合:将生牛乳、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麦芽糊精、25%质量份数的水在高剪切循环机乳化剂中混合,升温至60℃,高剪切循环15min,获得第一混合物。步骤(3),冷却:将第一混合物从高剪切循环排出至冷却罐,室温降温至32℃,然后加入剩余的水,获得第二混合物。步骤(4),热处理:冷却罐连通有出料管,出料管远离冷却罐一端连通有均质机,第二混合物通过出料管由冷却罐进入均质机,在温度为60℃,二级均质压力为35bar条件下均质,然后经过脱气罐脱气,接着进入杀菌机,使第二混合物的温度升高至113℃,杀菌18s,杀菌机的出口温度设置为40℃,杀菌机连通有用于排出第二混合物的排料管,排料管与出料管相互抵接,有利于排料管与出料管发生热交换,使得由出料管进入均质机的调制乳温度升高至60℃,同时使得排料管中的调制乳温度降低。步骤(5),成型:将步骤(4)处理后的第二混合物的温度降低至42℃,对第二混合物进行灌装,然后进入冷库于2℃环境下冷藏3h凝固,获得凝固型调制乳。实施例3一种凝固型调制乳,其包括以下组份,各组分的用量为:生牛乳700kg、明胶30kg、微晶纤维素20kg、卡拉胶5kg、结冷胶15kg、羧甲基纤维素15kg、麦芽糊精15kg、水200kg。凝固型调制乳的制备方法为:步骤(1),预杀菌:生牛乳进行预杀菌,杀菌温度为90℃,杀菌时间为18s。步骤(2),混合:将生牛乳、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麦芽糊精、35%质量份数的水在高剪切循环机乳化剂中混合,升温至70℃,剪切循环20min,获得第一混合物。步骤(3),冷却:将第一混合物从高剪切循环排出至冷却罐,室温降温至36℃,然后加入剩余的水,获得第二混合物。步骤(4),热处理:冷却罐连通有出料管,出料管远离冷却罐一端连通有均质机,第二混合物通过出料管由冷却罐进入均质机,在温度为70℃,二级均质压力为50bar条件下均质,然后经过脱气罐脱气,接着进入杀菌机,使第二混合物的温度升高至116℃,杀菌14s,杀菌机的出口温度设置为45℃,杀菌机连通有用于排出第二混合物的排料管,排料管与出料管相互抵接以发生热交换,使得由出料管进入均质机的调制乳温度升高至70℃,同时使得排料管中的调制乳温度降低。步骤(5),成型:将步骤(4)处理后的第二混合物的温度降低至45℃,对第二混合物进行灌装,然后进入冷库于6℃环境下冷藏5h凝固,获得凝固型调制乳。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凝固型调制乳还包括以下组分及该组分的用量:消泡剂。消泡剂为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油酸酯,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油酸酯的投入量为1kg。步骤(2)中,在混合生牛乳、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麦芽糊精、30%质量份数的水同时加入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实施例5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凝固型调制乳还包括以下组分:消泡剂。消泡剂为聚氧乙烯(20)单油醇酐单月桂酸酯,聚氧乙烯(20)单油醇酐单月桂酸酯的投入量为0.1kg。步骤(2)中,在混合生牛乳、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麦芽糊精、30%质量份数的水同时加入聚氧乙烯(20)单油醇酐单月桂酸酯。实施例6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凝固型调制乳还包括以下组分为消泡剂。消泡剂为单,双甘油脂肪酸酯,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的投入量为2kg。步骤(2)中,在混合生牛乳、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麦芽糊精、30%质量份数的水同时加入单,双甘油脂肪酸酯。实施例7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凝固型调制乳还包括以下组分:风味调节剂。风味调节剂为黄油、蛋黄粉,风味调节剂的投入量为黄油20kg、蛋黄粉5kg。步骤(2)中,在混合生牛乳、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麦芽糊精、30%质量份数的水同时加入黄油、蛋黄粉。实施例8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凝固型调制乳还包括以下组分:风味调节剂。风味调节剂为黄油、蛋黄粉,风味调节剂的投入量为黄油75kg、蛋黄粉1kg。步骤(2)中,在混合生牛乳、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麦芽糊精、30%质量份数的水同时加入黄油、蛋黄粉。实施例9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凝固型调制乳还包括以下组分:风味调节剂。风味调节剂为无水奶油、蛋黄粉,风味调节剂的投入量为无水奶油80kg、蛋黄粉1kg。步骤(2)中,在混合生牛乳、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麦芽糊精、30%质量份数的水同时加入无水奶油、蛋黄粉。实施例10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凝固型调制乳还包括以下组分及该组分的用量:消泡剂1kg、风味调节剂25kg、甜味剂50kg、香精1kg。消泡剂为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甜味剂为蔗糖。风味调节剂为黄油、蛋黄粉,风味调节剂的投入量为黄油20kg、蛋黄粉5kg。步骤(2)中,在混合生牛乳、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麦芽糊精、30%质量份数的水同时加入单,双甘油脂肪酸酯、黄油、蛋黄粉、蔗糖、香精。实施例11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凝固型调制乳还包括以下组分及该组分的用量:消泡剂1kg、风味调节剂71kg、蔗糖100kg、香精0.1kg。消泡剂为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甜味剂为蔗糖。风味调节剂为黄油、蛋黄粉,风味调节剂的投入量为为黄油75kg、蛋黄粉1kg。步骤(2)中,在混合生牛乳、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麦芽糊精、30%质量份数的水时同时加入单,双甘油脂肪酸酯、黄油、蛋黄粉、蔗糖、香精。实施例1-10中,步骤(2)中各物质的投入量如表1、表2所示。表1表2实施例6实施例7实施例8实施例9实施例10生牛乳800800800800800明胶2020202020微晶纤维素1010101010卡拉胶88888结冷胶88888羧甲基纤维素66666麦芽糊精66666水140115896487.9单,双甘油脂肪酸酯22211黄油020502050蛋黄粉05151蔗糖000501香精00010.1对比例1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2)中,采用等质量的明胶代替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钠、麦芽糊精。对比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2)中,采用等质量的微晶纤维素代替明胶、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钠、麦芽糊精。对比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2)中,采用等质量的卡拉胶代替明胶、微晶纤维素、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钠、麦芽糊精。对比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2)中,采用等质量的结冷胶代替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羧甲基纤维素钠、麦芽糊精。对比例5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2)中,采用等质量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代替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麦芽糊精。对比例6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步骤(2)中,采用等质量的麦芽糊精代替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钠。实验1取温度为2-6℃的10g各实施例及比较例调制乳样品加入高度为5cm,半径为1.5cm的纸杯中,将纸杯放入已经恒温的烘箱中,加热并观察调制乳样品的状态。检测结果详见表3。表3实验2感官评价将根据各实施例及比较例制备所得的凝固型调制乳进行评分,找20名评价员评分,对产品的品相、组织状态、口感、入口即化程度这个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求平均值。评分标准为:风味极好9-10分,风味不错7-8分,风味一般5-6分,风味较差3-4份,风味差1-2分。观察产品的品相和组织状态对产品内气孔的情况,无气孔为9-10分,极少量气孔7-8,少量气孔5-6,较多气孔3-4,很多气孔1-2。入口即融化9-10分,入口30秒融化7-8分,入口1分钟融化5-6分,入口2分钟融化3-4分,入口3分钟融化,1-2分。检测结果详见表4。表4根据表3中对比例2、3、5、6对比可得,通过单独加入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羧甲基纤维素、麦芽糊精时,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羧甲基纤维素、麦芽糊精与生牛乳混合后的状态在26-42℃下不易发生变化,无法实现“入口即化”的效果。根据表3中对比例1、4和实施例1相比,由于明胶、结冷胶在26℃保持4h、37℃保持3h、42℃保持2h下均未能完全融化,证明明胶、结冷胶在26-42℃下的熔程与调制乳的熔程相比明显较长,进入口腔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融化,因此,无法实现入口即化的口感。根据表3中对比例1-6和实施例1相比,当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麦芽糊精一起配合使用后,在烘箱20℃保温4h,调制乳的仍保持凝固态,调制乳状态并未发生改变,通过在烘箱26℃保温4h,凝固态的调制乳完全融化,由于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麦芽糊精与生牛乳混合制备成的调制乳并非像晶体一般具有固定的熔点,其在升温过程中需要先软化再融化,由于调制乳在26℃保温4h可以由凝固态转变为熔融态,因此可以推测26℃在调制乳的熔程范围内,调制乳试样在26℃时即可开始融化,通过升高烘箱温度至37℃、42℃,调制乳由凝固态转变为融化状态所需时间大大缩短,调制乳由凝固态转变为熔融态的的速度明显加快,可见,调制乳的融化所需时间受温度影响较大,因此,有利于实现“入口即化”的口感。根据表4中评价员评分结果可得,明胶、微晶纤维素、卡拉胶、结冷胶、羧甲基纤维素、麦芽糊精一起配合加入生牛乳后,调制乳具有极佳的“入口即化”的口感,通过实验1可知调制乳试样在26℃时便可开始融化,因此,凝固态调制乳试样在口腔中与口腔内壁接触迅速升温软化,调制乳试样在口腔中能够克服纸杯试验中受纸杯隔离作用以及传热接触面积的影响,使得调制乳在口腔中升温速度较快软化并融化,同时调制乳的外壁保持与口腔内壁接触,传热效果较佳,使得调制乳在口腔中可以迅速转化为融化状态,达到“入口即化”的效果。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