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文档序号:743567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环绕方向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加厚的筒状针织物及 其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使用横机通过使前侧部和后侧部的针织物向针床下方以层压状下 垂,前侧部、后侧部、前侧部、…地交替地供给针织纱而进行环绕编 织,能够编织前侧部和后侧部在编织宽度的两端连接的筒状针织物。 以往用横机来编织使筒状针织物的环绕方向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加厚 的筒状针织物。在这里所称的筒状针织物的一部分,是前侧部或后侧 部的任一方或跨越前侧部和后侧部双方的筒状针织物的一部分。.以往为了得到这种针织物而利用嵌花技术。即对加厚的部分和除 此以外的部分分别分配固有的喂纱器而进行编织。这种情况下,各部 分编织通过折返编织进行,通过集圈连接其边界部分而将针织物形成 一体。文献1涉及保护手套,公开了下述抑制成本来生产保护手套的 方法对大拇指和食指的指袋及它们的根部附近使用比其他部分耐磨 强度大的纱线进行编织,从而使该部分的针织物比其他部分加厚而具 有抗切性。记载有作为抗切性较大的纱线可使用芳族聚酰胺纤维,作 为编织其他部分的纱线可使用棉丝、聚酯纤维等。并且文献2涉及下述作业手套在为了得到适合精密机械的装配 等要求细手指的作业的作业用手套而比手套的指尖至手掌中央部的留 下全部厚度的其他部分较薄地编织的原手的薄部分,设置将橡胶或合 成树脂作为材料来作成的覆膜状的保护部。公开了下述内容作为厚 度较大部分和厚度较小部分的制作方法,可采用通过改变编织时使用5的纱线的根数来连续地生成厚度较小部分和厚度较大部分的方法、或例如通过由溶解于热水的PVA形成的纱线和不溶解于热水的纱线编织 要使厚度变薄的部分,编织后将编织手套浸入热水中而使由PVA形成 的纱线溶解的方法等。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3 — 0033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 — 060087号公报在文献l、文献2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关于使用嵌花技术的内容, 但可推定为以嵌花技术作为前提来编织手套。但是,在通过这种编织 方法编织的手套,由于通过集圈组织连接各部分的边界部分,因而无 论如何都会成为边界部分的强度变弱,或成为发硬、撑开的原因。并 且连接处引人注目、还成为破坏针织物外观的原因。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通过嵌花技术连接而使筒状针织物的圆 周方向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加厚的筒状针织物和用于得到该筒状针织 物的编织方法。并且其目的在于将这种结构的筒状针织物应用于针织套衫、手套、 袜子等针织品的编织而得到有商品性的针织物。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用横机进行编织,至少使用供 给第一针织纱的第一喂纱器和供给第二针织纱的第二喂纱器,使前侧 部和后侧部在编织宽度的两端连接而成的筒状针织物的圆周方向的一 部分比其他部分加厚,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a) 对筒状针织物的加厚的部分,同时使用第一喂纱器和第二喂纱 器双方从加厚的部分的一端朝向另一端进行添纱编织的步骤;b) 使用第二喂纱器对与加厚的部分邻接的其他部分从一端朝向另 一端进行编织的步骤;C)使用第一喂纱器对加厚的部分从另一端朝向一端进行集圈编织 的步骤;d)重复上述a)至c)的步骤的步骤。优选的是,将第一针织纱作为面线来进行上述步骤a)的添纱编织。并且优选的是,在上述步骤c)中改变每次进行集圈编织的织针来 进行集圈以显现1X1鹿点花纹状。并且,第一针织纱和第二针织纱可以为相同种类的针织纱。并且,第一针织纱和第二针织纱可以为不同种类的针织纱。并且优选的是,第一针织纱使用比第二针织纱粗的针织纱。并且,作为针织套衫、手套、袜子等针织品而编织筒状针织物。并且优选的是,筒状针织物为手套,使5个手指、四指部、五指 部的手掌侧和手背侧的任一方编织得比另一方厚。并且优选的是,筒状针织物为手套,大拇指和食指的指袋及它们 的根部附近用抗切性较大的针织纱编织。并且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在使用横机在编织宽度的两端连接前 侧部和后侧部的筒状针织物中,将前侧部和后侧部中的任一方或跨越 前侧部和后侧部双方的筒状针织物的一部分作为筒状针织物的第一针 织物部,该第一针织物部比作为筒状针织物的其他部分的第二针织物 部编织得厚,其中,筒状针织物的第一针织物部用第一针织纱和第二 针织纱的双方从第一针织物部的一端朝向另一端进行添纱编织,与第 一针织物部连续的第二针织物部从第二针织物部的一端朝向另一端用第二针织纱编织,并且用第一针织纱从第一针织物的另一端朝向一端 进行集圈编织。优选的是,由第一针织纱和第二针织纱双方进行的第一针织物部 的编织,进行以第一纱线作为面线,以第二纱线作为底线的添纱编织。并且,筒状针织物为针织套衫、手套、袜子等针织品。优选的是,筒状针织物为手套,5个手指、四指部、五指部的手掌侧和手背侧的任一方比另一方厚。进而优选的是,其为手背侧厚且对手掌侧实施涂敷的涂层手套。优选的是,筒状针织物为手套,大拇指和食指的指袋及它们的根 部附近用抗切性较大的针织纱编织。根据本发明,由于在筒状针织物的圆周方向加厚的部分,由第一 针织纱和第二针织纱双方进行添纱编织,在其他部分的编织中不使用 第一针织纱,而仅用第二针织纱进行,因而必然能够得到厚度部分不 同的针织物。并且,由于通过第一针织纱对加厚的部分进行集圈编织, 因而能够进一步相应增加厚度。进而通过第二针织纱,筒状针织物的 环绕线圈横列不会中断而可连续地形成,因而加厚的部分和其他部分 的边界不会如嵌花的情况一样由集圈相连接,不会发生嵌花特有的问 题。并且,由于将第一针织纱作为面线,第二针织纱作为底线来进行 添纱编织,因而能够使第一针织纱出现在筒状针织物的外侧(表面侧)。并且,由于即使第一针织纱和第二针织纱是相同种类的针织纱, 也能够使由第一针织纱和第二针织纱双方形成线圈的部位形成得较厚,因而可以不用预先准备粗细不同的不同种类的纱线。通过使第一针织纱和第二针织纱为不同种类的针织纱,并使用适 当原材的针织纱,可得到与用途、性能对应的筒状针织物。并且,第一针织纱使用比第二针织纱粗的针织纱时,可进而增加 加厚的部分的厚度。并且,将这种性质的筒状针织物用于针织品时,可用作具有外观 特征、附加功能等附加价值的产品。并且,由于手套的手掌侧形成得比手背侧薄,可以确保作业性, 可得到作业性良好的涂层手套。并且,由于手套的大拇指和食指的指袋及它们的根部附近用抗切 性较大的针织纱编织,因而还可用作保护手套。


图1表示实施例1的筒状针织物。图2表示实施例1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步骤。图3表示作为实施例2的筒状针织物的手套。图4表示作为实施例3的筒状针织物的保护手套。图5表示图4的手套的五指部的线X-X部分的筒状体的结构。图6表示图5的五指部中的编织步骤。标号说明1…筒状针织物、3…前侧部、5…后侧部、11…手套、16、 23…食 指、17、 24…大拇指、18、 25…四指部、19、 26…五指部、21…保护 手套、22…加强部、27…地针织物部、Yl…第一喂纱器、Y2…第二喂 纱器9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作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根据以下附图对将由前侧部和后 侧部构成的圆筒状针织物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加厚地编织 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实施例的筒状针织物1。筒状针织物1的前侧部3和后侧部5的边界与材质不同的针织物的边界一致,以EL 表示其左侧边界,以ER表示其右侧边界。在本实施例中后侧部5编织 成比前侧部3厚。图2表示上述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步骤。在筒状针织物1的编织中,使用针织纱喂纱用的第一喂纱器(以 下记为Yl)和第二喂纱器(以下记为Y2)这两个。分配给Yl、 Y2 的针织纱为相同种类,但也可以是不同种类。作为不同种类,可以是 纱线粗细的不同、配色、原材等纱线的手感不同。图中的左右箭头表 示编织方向。FB表示前针床,BB表示后针床,A J表示前针床的织 针,a j表示后针床的织针。用前针床的织针编织构成筒状针织物1 的前侧部3,用后针床的织针编织后侧部5。为了便于说明,用于编织 的针数少于实际的针数。作为在各实施例中使用的横机,可使用具有 全提花选针、可在任意位置进行色纱切换的功能的横机。Yl、 Y2在开 始编织时设在筒状针织物的左侧,在图2中表示步骤结束的状态下的 Yl、 Y2的位置。下面对编织的详情进行说明。首先在步骤1中,向后针床的织针 a j喂纱而进行筒状针织物1的后侧部5的线圈横列编织。在这里, 通过将Yl和Y2同时分配到三角座滑架的同一编织三角(未图示)上 的添纱编织,用各自的针织纱形成相同线圈横列的成圈线圈。Yl的针 织纱作为面线(表面纱),Y2的针织纱作为底线(反面纱)而进行添 纱编织。在接下来的步骤2中,使用Yl向前针床的织针J A喂纱而形成筒状针织物1的前侧部3的成圈线圈。在步骤3用Y2向后针床的每隔 一根的织针i、 g、 e、 c喂纱而形成集圈线圈。其中,上述步骤2和步 骤3的编织,也可以在进行步骤3后进行步骤2。并且在三角座滑架上 具有多个编织三角的横机的情况下,可在三角座滑架的1次往复动程 中进行步骤2、步骤3,但在只具有l个编织三角的横机的情况下,在 各步骤之间插入向右的空线圈横列而进行筒状针织物的1周的线圈横 列编织。接着步骤4至6表示筒状针织物1的接着1周的线圈横列编织。 在这里,只是步骤6的集圈编织中使用的织针与步骤3不同,其他与 步骤1至3相同。因而下面仅对不同部分进行说明。在步骤6中,向 在步骤3中没有用于编织的后针床的每隔一根的织针h、 f、 d、 b喂纱 而形成集圈线圈。通过上述编织形成构成筒状针织物1的前侧部3和后侧部5的2 周的线圈横列。将上述编织重复所希望的次数而可得到图1所示的筒 状针织物i。与针织纱多出的量相应地,筒状针织物1的后侧部5比前侧部3厚。并且由于形成集圈线圈,因而相应增加其厚度。由于集圈 线圈排列形成鹿点花纹状,因而后侧部5整体以均匀的厚度形成。当 然集圈编织不限于鹿点花纹状,也可以适当变更。(实施例2)接着对实施例2的筒状针织物进行说明。该例的筒状针织物作为 针织品应用于手套ll上。其中,由于使用横机以无缝方式编织手套的 方法公知,因而在这里省略其详情。图3表示本实施例的手套11。包含各指袋13 17的手套的手掌 侧相对于包含各指袋13 17的手套的手背侧编织得薄。在手套的情况 下,相对于五指的各指袋的编织、形成四指部18、五指部19的筒状编 织应用上述实施例的编织即可。虽然未图示,但设置三指部等的情况也相同。并且,连指手套的情况下将小指至食指为止的四指13 16考虑成一个筒状针织物即可。例如准备针织纱以在手套完成时手背侧成通常厚度的话,手掌侧 则能够相应地形成得薄。由于能够仅使手掌侧变薄,因而可得到比上述文献2中记载的涂层手套的原手更好的针织品。在这种情况下,优 选使用15机号以上的针织机,例如取30号双股线(30/2)的棉丝单根 分配给Yl、 Y2而进行编织。由于包含各指袋的手套的手掌侧编织得较 薄,因而容易进行细致的作业,手背侧较厚因而能发挥防寒用功能。 并且,仅对较薄部分实施涂敷,使满足此时的涂层覆膜的厚度的构造 与手套的手背侧的厚度变得相同的话,可形成整体上厚度均匀的手套。当然也可以通过所述涂敷以外的加工或不加工而形成产品。无论 何种情况,在编织中使用的针织纱可以任意,而不拘于相同种类、不 同种类,根据用途适当决定针织纱即可。当然如果与上述相反地使手 套的手掌侧的全部或一部分比通常厚度厚,则可赋予手套吸收冲击等 功能。(实施例3)接着对实施例3的筒状针织物进行说明。在该例中应用于保护手 套。图4表示本实施例的保护手套21。上述实施例都表示筒状针织物 1的前侧部3和后侧部5厚度不同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为将跨越前 侧部3和后侧部5双方的筒状针织物的一部分形成得较厚的手套。具 体来说,对大拇指24和食指23的指袋及它们的根部附近,使用抗切 性较大的针织纱形成得较厚而作为加强部22。特别是与食指的与四指 部25连续的部分和大拇指的与五指部26连续的部分成为跨越筒状针 织物的前侧部3和后侧部5双方的部分。图5表示图4的手套21的五 指部的线X-X部分的筒状体的结构。图5中的单点划线表示前侧部3 和后侧部5的边界线,加强部22和地针织物部27的前侧边界用EF表 示,后侧边界用EB表示。图6表示图5的五指部26中的编织步骤,其是将图2的编织步骤 变形后得到的步骤,基本构思相同。其在四指部25中的编织也相同。 另外,在编织中使用的横机使用具有2个以上编织三角的横机,进行 消除空线圈横列而提高生产率的编织。作为形成加强部22的针织纱可 使用耐磨强度较大的芳族聚酰胺类纤维。作为一例使用市场上出售的 商标名称为-,一、,《,卜,等的纱线。上述芳族聚酰胺类纤维用 于Y1中,在进行添纱编织时作为面线来织入。下面对编织的详情进行说明。首先在步骤1和步骤2中,用Y1、 Y2进行添纱编织而进行加强部22的线圈横列编织。在步骤1中,向 前针床的织针J A喂纱而形成前侧部3中的加强部22的成圈线圈。 在步骤2中,向后针床的织针a j喂纱而同样进行后侧部5中的加强 部22的线圈横列编织。在步骤3中,使用Yl向后针床的针i、 g、 e、 c、 a向左喂纱而在 后侧部5中的加强部22内每隔一个地形成集圈线圈,并且为了下一编 织而使Y2移动至越过织针k的位置。在步骤4中,用Y2向后针床的 k r喂纱而进行五指部的地针织物部27的线圈横列编织,并且用Yl 向前针床的织针B、 D、 F、 H喂纱而在前侧部3中的加强部22内每隔 一个地形成集圈线圈。接着在步骤5中,用Y2向前针床织针R K喂 纱而进行与后侧部5连续的前侧部3的地针织物部27的线圈横列编织, 并且在此之前使Y1向织针K的左侧移动,以避免阻碍Y2的编织。通 过上述编织形成五指部26的l周的线圈横列。在步骤6中,表示为了 进行下一个2线圈横列线圈的线圈横列编织而使Yl、 Y2向织针J的右 侧移动的状态。在图6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为了与上述图2相同地将集圈线圈 形成鹿点花纹状,进行2线圈横列线圈中的加强部22的集圈编织的织 针使用不同于在步骤3、 4中形成集圈线圈的织针的每隔一根的织针。重复步骤1至6时,如上所述地每次更换用于集圈编织的针的同时形成五指部26中的加强部22。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筒状针织物而例示了手套,但也可以应用 于袜子、针织套衫等上。并且可根据用途适当选择分配给Y1、 Y2的针 织纱,从而形成具有与涂敷、保护手套完全不同的效果的针织品。
权利要求
1.一种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用横机进行编织,至少使用供给第一针织纱的第一喂纱器和供给第二针织纱的第二喂纱器,使前侧部和后侧部在编织宽度的两端连接而成的筒状针织物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加厚,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a)对筒状针织物的加厚的部分,同时使用第一喂纱器和第二喂纱器双方从加厚的部分的一端朝向另一端进行添纱编织的步骤;b)使用第二喂纱器对与加厚的部分邻接的其他部分从一端朝向另一端进行编织的步骤;c)使用第一喂纱器对加厚的部分从另一端朝向一端进行集圈编织的步骤;d)重复上述a)至c)的步骤的步骤。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第一针织纱作 为面线来进行所述步骤a)的添纱编织。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骤c) 中改变每次进行集圈编织的织针来使集圈显现为1X1鹿点花纹状。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针织纱和第二针织纱为相同种类的针织纱。
5. 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针织纱和第二针织纱为不同种类的针织纱。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针织纱使用 比第二针织纱粗的针织纱。
7. 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针织套衫、手套、袜子等针织品而编织筒状针织物。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筒状针织物为手 套,5个手指、四指部、五指部的手掌侧和手背侧的任一方编织得比另 一方厚。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筒状针织物为手 套,大拇指和食指的指袋及它们的根部附近用抗切性较大的针织纱编
10. —种筒状针织物,在使用横机在编织宽度的两端连接前侧部 和后侧部的筒状针织物中,将前侧部和后侧部中的任一方或跨越前侧 部和后侧部双方的筒状针织物的一部分作为筒状针织物的第一针织物 部,该第一针织物部比作为筒状针织物的其他部分的第二针织物部编 织得厚,其特征在于,筒状针织物的第一针织物部用第一针织纱和第二针织纱的双方从 第一针织物部的一端朝向另一端进行添纱编织,与第一针织物部连续 的第二针织物部用第二针织纱从第二针织物部的一端朝向另一端编织,并且用第一针织纱从第一针织物的另一端朝向一端进行集圈编织。
11.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以第一针织 纱作为面线,以第二针织纱作为底线而进行所述添纱编织。
12. 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筒状 针织物为针织套衫、手套、袜子等。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筒状针织物 为手套,5个手指、四指部、五指部的手掌侧和手背侧的任一方比另一 方厚。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为手背侧 厚且对手掌侧实施涂敷的涂层手套。
15.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筒状针织物 为手套,大拇指和食指的指袋及它们的根部附近用抗切性较大的针织 纱编织。
全文摘要
目的在于提供不通过嵌花技术连接而使筒状针织物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加厚的筒状针织物和用于得到该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将前侧部和后侧部的任一方或跨越前侧部和后侧部双方的筒状针织物的一部分作为筒状针织物的第一针织物部,为了使该第一针织物部比作为筒状针织物的其他部分的第二针织物部厚,第一针织物部用第一针织纱和第二针织纱的双方进行添纱编织,第二针织物部用第二针织纱连续编织,并且用第一针织纱对第一针织物部进行集圈编织。
文档编号A41D19/00GK101263252SQ20068003305
公开日2008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9日
发明者中村康孝, 池中政光, 船木信男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