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0005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送风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08 - 307221号公报中公开有在配置在壳体的内部的风扇与设在壳体的吸入口处的第I过滤器之间配置了第2过滤器(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为第3过滤器)的吹风机。在该专利文献I中,作为第2过滤器,使用了网状并且网眼宽度为300μ m 650 μ m的过滤器,以不会导致风量的降低,且能够捕捉细小的灰尘、毛发。但是,毛发的粗细为50 μ m 150 μ m,即使使用了上述以往技术的第2过滤器,也难以完全防止毛发向壳体内部的侵入。穿过第2过滤器的毛发到达风扇而被风扇弹回,从而产生毛发彼此的缠绕。若处于缠绕的初期状态,则能够立即将缠绕解开。但是,被风扇弹回的时间越长缠绕越复杂,导致无法将缠绕解开。若产生有这样无法解开的程度的缠绕,则毛发无法从过滤器(第I过滤器或第2过滤器)的外侧拔出,需要拆除过滤器(第I过滤器和第2过滤器)并切断毛发等处理。只要毛发彼此即使被风扇弹回也不会缠绕而从过滤器的外侧拔出,则使用者无需进行上述处理即可完成操作。在此,在上述以往的送风装置中,由于第2过滤器的大致中心部形成为向第I过滤器侧鼓出的形状,因此该送风装置形成为毛发彼此易于在风扇附近缠绕的构造。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穿过第2过滤器的毛发被风扇弹回,也能够使毛发彼此不易进一步缠绕的送风装置。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I特征的主旨在于,送风装置具有:壳体,其具有吸入口和排出口 ;风扇,其配置在上述壳体的内部并使从上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从上述排出口喷出;第I过滤器,其设在上述壳体的吸入口处;第2过滤器,其配置在上述第I过滤器与上述风扇之间,将上述第2过滤器设为如下形状,即,在将上述第2过滤器安装至上述壳体的状态下,上述第2过滤器的大致中心部与上述风扇的头部之间的沿着上述壳体的轴向的直线距离小于或者等于上述第2过滤器的外周部与上述风扇的头部之间的沿着上述轴向的直线距离。本发明的第2特征的主旨在于,在上述壳体内设有整流筒,在该整流筒内部配置有上述风扇,并且上述整流筒的靠上游侧端部上的开口的中心相对于上述吸入口的中心偏心地配置,上述第2过滤器具有以上述整流筒的开口的中心为中心放射状地配置的多个棂和固定在上述棂上的网式过滤器,在呈放射状地配置多个上述棂时,使在从上述吸入口导入至上述整流筒的开口内的流入量较多的部位处相邻的一对上述棂的角度扩大配置。本发明的第3特征的主 旨在于,在上述壳体内设有整流筒,在该整流筒内部配置有上述风扇,并将上述整流筒的上游侧端部设为喇叭口形状,并且将上述第2过滤器配置在上述喇叭口形状的上游侧。本发明的第4特征的主旨在于,上述第2过滤器构成为在驱动上述风扇旋转时上述大致中心部向上述风扇侧弯曲。采用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第2过滤器的大致中心部与风扇的头部之间的沿着轴向的直线距离形成为小于或等于第2过滤器的外周部与风扇的头部之间的沿着轴向的直线距离。因此,第2过滤器的大致中心部与风扇的头部之间的距离能够比以往缩短,从而能够使毛发彼此不易进一步缠绕。


图1是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Ca)是从斜前方观察送风装置的图,(b)是从斜后方观察送风装置的图。图3是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主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A — A线的剖视图。图5是图4中B部的扩大图。图6是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后视图。图7是拆除图6的第I过滤器后的图。图8是显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第2过滤器的图,Ca)是表示背面侧(风扇侧)的图,(b)是侧视图,(c)是表示表面侧(第I过滤器侧)的图。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中的毛发缠绕的剖视图。图10是说明以往的送风装置中的毛发缠绕的剖视图。图11是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毛发缠绕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第I实施方式]图1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将本发明应用于作为送风装置的吹风机中的情况。如图1所示,吹风机I具有作为使用者手握的部分的抓握部11和在与抓握部11相交叉的方向上与抓握部11相结合的主体部10,在使用时,抓握部11与主体部10构成为呈大致T字状(英文字母T)的外观。吹风机I通过结合多个分割体而形成有作为其轮廓的壳体(主体壳体、抓握壳体)12、lla,从抓握壳体Ila的突出端部引出有电源线18。另外,在主体部10的下侧,突出设置有抓握安装部3,在该抓握安装部3的连结部19 (参照图4)处连结有转动自由的抓握部11。抓握部11能够折叠至沿着主体部10的位置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吹风机I构成为在使用时形成为大致T字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大致L字状(英文字母L)。如图4所示,在主体壳体12的后端部(空气流路的上游侧端部:图4的右侧)设有被第I过滤器80所覆盖的吸入口 15,另一方面,在前端部(空气流路的下游侧端部:图4的左侧)设有排出口 16。在主体壳体12的内部配置有风扇26,通过驱动该风扇26旋转,形成有使从吸入口 15吸入的空气从排出口 16喷出的空气流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流路由第I空气流路和后述的第2空气流路构成。第I空气流路是通过设在主体壳体12的内部的风洞的内侧、即通过整流筒20与内筒22的内侧进而从喷嘴23的开口 28喷出的流路。在该第I空气流路内,在最上游侧配置有风扇26,在风扇26的下游侧配置有驱动风扇26的马达25,在马达25的下游侧配置有作为加热机构的加热器35。风扇26是由头部26a (参照图5)与叶片部26b构成的通常结构的风扇,在使加热器35工作时,从喷嘴23的内侧有暖风吹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将由带状并且瓦楞板状的电阻构成的加热器35组装在截面十字型交叉的基板24上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结构。在内筒22的外周侧的、位于主体壳体12与内筒22的上侧之间的空间内设有用于产生金属微粒子离子(例如钼离子)的离子产生装置36和产生喷雾的喷雾产生装置37。另一方面,在主体壳体12与整流筒20之间的空间内配置有向喷雾产生装置37施加电压的电压施加电路30和向离子产生装置36施加电压的电压施加电路(未图示)。该电压施加电路30与电压施加电路(未图示)优选配置在夹着整流筒20且彼此相反的位置上。如此一来,能够抑制由电压施加电路30与电压施加电路(未图示)间相互干扰所导致的电压降低、不稳定化等问题。另外,在主体壳体12的前部上侧形成有椭圆形的贯通孔(未图示),如图2的(a)所示,该贯通孔(未图示)被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的盖13所封闭。如图3所示,在盖13上分别独立形成有金属微粒子排出口 133、133与喷雾排出口 132。为了抑制由金属微粒子或喷雾所导致的带电,优选盖13的导电性比主体壳体12低。若盖13带电,则会因该电荷而使从离子产生装置36、喷雾产生装置37难以放出带有电荷的金属微粒子、喷雾。为了抑制盖13的带电,优选使用难以引起带电的材料、例如PC (聚碳酸酯)树脂等形成盖13。另外,在该部分处,盖13形成为吹风机I的轮廓。另外,如图4所示,在整流筒20的下游侧端部与内筒22的上游侧端部之间设有分流部21。在分流部21上形成有与内筒22的外周侧相连通的环状的开口 29,风扇26的一部分送风从该环状开口 29穿过主体壳体12与内筒22之间的空间从排出口 16喷出。SP,穿过整流筒20的内侧与内筒22的外侧从喷嘴23的外侧的开口 38喷出的流路形成为第2空气流路。由于从该喷嘴23的外侧的开口 38喷出的风不与加热器35相接触,因此作为被加热器35加热前的相对较冷的冷风喷出。另外,穿过环状的开口 29的另一部分风辅助金属微粒子离子与喷雾而使它们分别从金属微粒子排出口 133、133与喷雾排出口 132喷出。在抓握壳体Ila的前表面中央处设有上下地滑动的滑动按钮式的开关部17。该开关部17是作为开关电源用的主开关发挥功能的装置,另外,也能够进行风量的切换操作。另一方面,在主体壳体12的侧面设有风温切换用的按压按钮式的开关部6、用于显示风温的显示部7以及动作显示灯138。上述开关部6、17、显示部7等与控制基板(未图示)上的微型计算机电连接。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风温切换用的开关部6切换“HOT”、“冷热”、“ COLD ”、“ SCALP ”这4个风温状态。“ HOT ”指的是输出暖风的模式。“冷热”指的是例如冷风5秒、暖风7秒这样地交替输出暖风与冷风的模式。“COLD”指的是输出冷风的模式。“SCALP”指的是例如输出大致60°C左右的低温暖风的模式。当吹风机I的主体部10接通电源时,微型计算机被通电,加热器35被与当前的风温模式相对应的驱动信号所驱动,并且以显示当前的风温模式的方式控制显示部7的风温显示。然后,每当按压开关部6时,该按压信号被送至微型计算机,从而依次切换4种风温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开关部6配置在从主体壳体12上的抓握安装部3的根部位置起IOmm 40mm左右的上方处。若开关部6位于这样的位置处,则把持抓握部11的使用者的用拇指进行的操作能够变得容易,并且能够抑制意外的误操作。即,若开关部6位于40mm以上的位置处,则握住抓握部11的拇指难以到达开关部6,相反地,若开关部6位于IOmm以下的位置处,则有可能在使用时意外地按压开关部6,从而有导致使用者进行意外的风温切换操作的风险。根据这样的理由,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开关部6设定为位于IOmm 40mm左右的位置。另外,由于该位置处于从圆筒状的主体壳体12上的最大直径的部位依次缩小直径的部位,因此在将吹风机I放置于桌子上时,也能够抑制开关部6被意外地按压的情况。如图4所示,在主体壳体12的后端部以将吸入口 15的开口区域细分化的方式安装有第I过滤器80。本实施方式的第I过滤器80具有网眼状的框体81和与该框体81 —体成形的网82。如图5和图6所示,框体81将电气用品管理法所规定的试验手指(Φ25mm)无法插入的尺寸设定为开口面积的基准。因而,即使网82在框体81的最大开口面积的部位处破损,在使用时也不会有使用者的手指等穿过框体81插入至风扇26处的风险。优选该框体81为合成树脂成形材料,且优选厚度为1.5mm 2.5mm左右,棂宽度为1.5mm左右。其中,通过将棂部81b的宽度精密地设定为1.3mm 1.5_左右,在确保了成形流动性、强度的基础上还能够降低噪音。另外,框体81上的开口部81a优选为蜂窝形状。如此一来,能够均匀地确保棂部81b的强度,并扩大吸入口 15的总开口面积,从而增大风量。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框体81上一体形成有开口率为55% 90%左右,即网眼宽度300mm 650mm左右的网82。该网82能够使用例如金属、聚酯等难燃性树脂,通过这样地一体形成网眼宽度较细的网82,能够抑制细微的灰尘、毛发等进入到空气流路内。另外,通过在靠近框体81的后端面(上游侧的面)(例如从后端面起0.2mm左右)的位置处镶嵌成形网82,因为网82不会位于吸入口 15的最外层处,因此能够抑制由摩擦而导致的网82的破损。另外,通过在靠近后端面处配置网82,即使灰尘附着在网82上,也能够简单地从外侧扫除该灰尘,因此也存在有能够简化吸入口 15部分的维护这样的优点。另一方面,在靠近框体81的后端面处镶嵌成形网82的情况下,由于网82的形态暴露于框体81的后端面处,因此为了不使其引人注意,优选预先赋予框体81的后端面细微的凹凸。另外,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I过滤器80的向主体壳体12的固定,将设在框体81上的蜂窝形状的开口部81a中的一个开口部不与网82—体成形而被作为螺纹孔83使用。然后,在该螺纹孔83处,通过螺钉85将框体81固定在主体壳体12上。另夕卜,若螺纹孔83位于比整流筒20的上游侧端部20a靠径向内侧处,则有可能降低空气的导入率并产生噪音,因此优选将螺纹孔83配置在比上游侧端部20a靠径向外侧处。此外,如图5所示,在第I过滤器80与风扇26之间配置有第2过滤器90。以将整流筒20的上游侧端部20a的开口区域细分化的方式安装有第2过滤器90,从而抑制了风扇26附近的毛发彼此的缠绕。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2过滤器90的图,Ca)是表示背面侧(风扇26侧)的图,(b)是侧视图,(c)是表示表面侧(第I过滤器80侧)的图。如该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2过滤器90由过滤器框架92和与该过滤器框架92 —体化地安装的网式过滤器95构成。过滤器框架92具有大致圆环状的外周壁93、从该外周壁93的中心97起呈放射状地延伸的5个棂壁(棂)91以及与外周壁93的上侧一体并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框架壁94。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网式过滤器95热熔接并固定在过滤器框架92的表面侧的外周壁93与棂壁91上,而使上述过滤器框架92与网式过滤器95 —体化。此时,也如图7所示,在表面侧的棂壁91上突出设置有棂宽度比该棂壁91略窄的肋91a。另一方面,如图8(c)所示,在网式过滤器95上,在与肋91a相对的位置处形成有狭缝95a。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使肋91a贯穿狭缝95a,能够高精度地定位并一体化上述网式过滤器95与过滤器框架92。另外,图7是拆除了图6的第I过滤器80的图,但是为了方便表示,省略了网式过滤器95的图示。另外,在过滤器框架92的外周壁93上突出设置有突起96,该突起96位于周向的两处,形成有朝向整流筒20侧开口的卡合孔96a。在安装过滤器框架92时,通过使该突起96的卡合孔96a与设在整流筒20侧的卡合片(未图示)配合,不仅能够限制第2过滤器90的位置偏移,还能将第2过滤器90固定在整流筒20的上游侧。另外,在框架壁94上设有能卡定在主体壳体12内的卡定部上的框架片94a。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2过滤器90设为如下形状,即,在将第2过滤器90安装至主体壳体12的状态下,第2过滤器90的大致中心部b (参照图9)与风扇26的头部26a (上游侧端a)之间的沿着主体壳体12的轴向的直线距离LI小于或等于外周部c与头部26a (上游侧端a)之间的沿着轴向的直线距离LI。具体地说,如图5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相同的厚度形成过滤器框架92的5个棂壁91与外周壁93的沿着轴向的厚度,在该棂壁91与外周壁93的表面侧粘贴规定厚度的圆环状的网式过滤器95。图9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吹风机I的毛发60的缠绕的剖视图,图10是说明以往的吹风机的毛发60的缠绕的剖视图。如图10所示,在以往的吹风机中,第2过滤器100的大致中心部b形成为向第I过滤器侧鼓出的形状。即,形成为第2过滤器100的大致中心部b与风扇26的头部26a (上游侧端a)之间的沿着轴向的直线距离L2比外周部c与头部26a (上游侧端a)之间的沿着轴向的直线距离L I长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当穿过第2过滤器100到达风扇26的毛发60被叶片部26b的旋转弹回时,在毛发60上产生扭转的作用点65远离风扇26。因此,作用点65上的对于扭转的反作用力减小,在未解开扭转的状态下,毛发60彼此逐渐缠绕在一起。因而,被风扇26弹回的时间越长,毛发60彼此的缠绕越复杂,从而使毛发60难以从过滤器(第I过滤器或第2过滤器100)的外侧拔出。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2过滤器90 (网式过滤器95)设为如下形状,即,第2过滤器90的大致中心部b与风扇26的头部26a (上游侧端a)之间的直线距离LI等于外周部c与头部26a (上游侧端a)之间的直线距离LI。因此,在穿过第2过滤器90到达风扇26的毛发60被叶片部26b的旋转弹回时,能够使在毛发60上产生扭转的作用点65更加靠近风扇26。由此,能够增大作用点65上的对于扭转的反作用力,能够比以往更易于解开毛发60的扭转,从而使毛发60接近原有的状态。因而,即使毛发60彼此逐渐缠绕在一起,由于毛发60彼此是在解开了扭转的更加接近于原有状态的状态下相互缠绕的,因此能够抑制毛发60彼此的复杂的缠绕。由此,能够减轻毛发60彼此的缠绕,能够使毛发60易于从过滤器(第I过滤器80或第2过滤器90)的外侧拔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2过滤器90的大致中心部b与风扇26的头部26a之间的直线距离LI设为8.7mm。另外,第2过滤器90的网式过滤器95优选使用开口率为75% 95%左右的网式过滤器。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开口率为90%左右的网式过滤器95,由此,能够抑制流量的减少。另外,作为材质,与第I过滤器80的网82相同,能够使用例如金属、聚酯等难燃性树脂。另外,在旋转驱动风扇26时,由于网式过滤器95在未被支承在过滤器框架92的棂壁91上的部位处会被向风扇26侧牵引,因此优选确保至少50 μ m以上的线形。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线形为55 μ m的网式过滤器95,由此,确保了网式过滤器95的强度,从而使其难以破损。如图5和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2过滤器90在安装至主体壳体12的状态下,当从截面处观察时呈一条直线状地配置在与主体壳体12的轴向相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但是,如上所述,可以预想到当驱动风扇26旋转时,除了网式过滤器95以外,过滤器框架92以及第2过滤器90整体的大致中心部b也被向风扇26侧牵引。因而,在驱动吹风机I时,能够将大致中心部b与头部26a (上游侧端a)之间的直线距离LI设为小于外周部c与头部26a (上游侧端a)之间的直线距离LI。由此,能够使作用点65更加靠近风扇26,能够进一步抑制毛发60的缠绕。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吹风机I时(即,驱动风扇26旋转时),第2过滤器90的大致中心部b构成为向风扇26侧最大弯曲0.3mm左右。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内筒22的上侧的空间内配置有喷雾产生装置37等、与此相伴地在整流筒20的上侧的空间内配置有电压施加电路30等,整流筒20的中心配置为以相对于吸入口 15的中心略向下方错开的方式偏心。由此,如图6所示,封闭整流筒20的开口的第2过滤器90的中心97也配置为相对于封闭吸入口 15的第I过滤器80的中心87略向下方错开。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预想到从吸入口 15起导入至构成风洞的整流筒20的上游侧端部20a内的空气的流入量在周向上有所区别,若在流入量较多的部位处配置过滤器框架92的棂壁9,则有可能因压损而导致风量降低。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呈放射状地配置棂壁91时,在流入量较多的部位处扩大相邻的棂壁91的角度。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的第I过滤器80与第2过滤器90间的配置的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在比图6所示的第2过滤器90的中心97靠上侧的区域内流入量增多。因此,将图8的(c)所示的上侧两个棂壁91配置为以84°的角度所形成的V字状,接下来以顺时针来看,以夹角形成为66°、72°、72°、66°的方式配置剩余的3个棂壁91。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流入量较多的部位处扩大配置相邻的一对棂壁91的角度,因此能够抑制因棂壁91而产生压损的情况,能够抑制风量的降低。另外,在第2过滤器90安装至主体壳体12的状态下,5个棂壁91以整流筒20的开口的中心为中心呈放射状地配置。另外,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整流筒20的上游侧端部20a形成为向径向外侧逐渐扩展的喇叭口形状。因而,也能够利用该喇叭口形状抑制从吸入口 15导入至整流筒20的上游侧端部20a内的空气的流入量的减少,进而能够抑制风量的降低。综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吹风机I,将第2过滤器90设为如下形状,即,在将第2过滤器90安装至主体壳体12的状态下,大致中心部b与风扇26的头部26a的直线距离L I小于或等于外周部c与头部26a的直线距离LI。因此,当通过第2过滤器90到达风扇26的毛发60被风扇26的旋转弹回时,能够使在毛发60上产生扭转的作用点65靠近风扇26。因而,即使毛发60彼此逐渐缠绕在一起,由于与以往相比,毛发60彼此是在接近于解开了扭转的原有状态的状态下相互缠绕的,因此能够抑制毛发60彼此的复杂的缠绕,能够使毛发60彼此更难以缠绕。由此,在能够抑制毛发60无法从过滤器(第I过滤器80或第2过滤器90)的外侧拔出的基础上,能够降低使用者进行拆除过滤器(第I过滤器和第2过滤器)并切断毛发等的处理的频率。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利用上述结构,例如即使毛发60缠绕在风扇26上,当从过滤器(第I过滤器80或第2过滤器90)的外侧拔出毛发60时,能够抓住进一步缠绕的毛发60的顶端侧并拔出。因此,存在有能够比以往更加易于拔出毛发60这样的优点。另一方面,在第I过滤器80中,优选以不会使主体壳体12的轴向长度大型化的程度增大第I过滤器80的大致中心部与风扇26的头部26a之间的沿着轴向的直线距离。如此一来,能够使从第I过滤器80进入的毛发60难以到达风扇26处,因此能够抑制毛发60缠绕在风扇26上的情况。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在呈放射状地配置第2过滤器90的棂壁(棂)91时,在从吸入口 15导入至整流筒20的上游侧端部20a的开口内的流入量较多的部位处扩大配置相邻的一对棂壁91的角度。因此,能够在流入量较多的部分扩展一对棂壁91间的开口区域,能够抑制因棂壁91而导致产生有压损的情况,能够抑制风量的降低。而且,采用本实施方式,将整流筒20的上游侧端部20a设为喇叭口形状,在该喇叭口形状的上游侧配置第2过滤器90。因此,能够抑制导入至整流筒20的上游侧端部20a的开口内的空气的流入量的减少,进而能够抑制风量的降低。而且,采用本实施方式,第2过滤器90构成为,在驱动风扇26旋转时,第2过滤器90的大致中心部b向风扇26侧弯曲。因此,当毛发60通过第2过滤器90时,能够使产生扭转的作用点65更加靠近风扇26,从而增大作用点65上的对于扭转的反作用力,能够使毛发60彼此难以进一步缠绕。[第2实施方式]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将图11的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吹风机I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间的主要区别点在于使第2过滤器90A的大致中心部b向风扇26侧鼓出。即,形成为第2过滤器90A的大致中心部b与风扇26的头部26a (上游侧端a)之间的沿着轴向的直线距离LI比外周部c与头部26a (上游侧端a)之间的沿着轴向的直线距离L3短的结构(更短)。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第2过滤器90A是采用了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吹风机I驱动时的第2过滤器90的形状(即,旋转风扇26而使第2过滤器90的大致中心部b弯曲了的形状)的过滤器。通常的吹风机I形成为由于驱动风扇26旋转,毛发60易于从与风扇26的头部26a相对的第2过滤器90A的大致中心部b侧吸入的构造。因此,只要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易于吸入毛发60的大致中心部b配置为比外周部c靠近头部26a,就能够提高抑制毛发60的缠绕的效果。综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吹风机1,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S卩,当毛发60穿过了第2过滤器90A时,能够使产生扭转的作用点65靠近风扇26,增大作用点65上的对于扭转的反作用力,从而能够进一步使毛发60彼此难以缠绕。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其也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只要大致中心部与头部之间的沿着轴向的直线距离小于或等于外周部与头部之间的沿着轴向的直线距离,第2过滤器也可以是上述第I和第2实施方式以外的形状。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将本发明应用于作为送风装置的吹风机中的情况,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电风扇等中。另外,也能够适当地变更壳体、其他细节的规格(形状、大小、布局等)。
权利要求
1.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送风装置具有: 壳体,其具有吸入口和排出口; 风扇,其配置在上述壳体的内部并使从上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从上述排出口喷出; 第I过滤器,其设在上述壳体的吸入口处; 第2过滤器,其配置在上述第I过滤器与上述风扇之间, 将上述第2过滤器形成为如下形状,即,在将上述第2过滤器安装至上述壳体的状态下,上述第2过滤器的大致中心部与上述风扇的头部之间的沿着上述壳体的轴向的直线距离小于或等于上述第2过滤器的外周部与上述风扇的头部之间的沿着上述轴向的直线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内设有整流筒,在上述整流筒内部配置有上述风扇,并且上述整流筒的上游侧端部处的开口的中心相对于上述吸入口的中心偏心配置, 上述第2过滤器具有以上述整流筒的开口的中心为中心放射状地配置的多个棂和固定在上述棂上的网式过滤器, 在呈放射状地配置多个上述棂时,在从上述吸入口导入至上述整流筒的开口内的流入量较多的部位处扩大配置相邻的一对上述棂的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内设有整流筒,在上述整流筒内部配置有上述风扇, 将上述整流筒的上游侧端部设为喇叭口形状,并且将上述第2过滤器配置在上述喇叭口形状的上游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过滤器以在驱动上述风扇旋转时上述大致中心部向上述风扇侧弯曲的方式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送风装置,其具有第1过滤器(80),其设在主体壳体(壳体)(12)的吸入口(15)处;第2过滤器(90),其配置在第1过滤器(80)与风扇(26)之间,将第2过滤器(90)设为如下形状,即,在将第2过滤器(90)安装至主体壳体(12)的状态下,第2过滤器(90)的大致中心部(b)与风扇(26)的头部(26a)之间的沿着主体壳体(12)的轴向的直线距离L1小于或等于第2过滤器(90)的外周部(c)与风扇(26)的头部(26a)之间的沿着上述轴向的直线距离L1。
文档编号A45D20/10GK103156375SQ201210473749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4日
发明者宫田博光, 西田笃史, 石川朋哉, 山根裕二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