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7774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用以容置对象的包。



背景技术:

为满足人们携带或容置对象的方便性,悉知技术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包,且依据使用型态或造型的不同,大致可分类为有肩背带的背包(例如书包或运动背包)、有手提带的手提包(例如公文包或购物包)、或没有肩背带或手提带的手拿包(例如零钱包或化妆包)等等。

然而因为不同的使用目的,人们会准备不同类型的包,以便符合不同的生活或工作需求。相对的,设计制作包的厂商,也会依据使用者各种不同需求,设计制造不同用途或结构的包,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然而过多不同种类的包,对于使用者来说反而造成困扰。举例来说,若使用者需要携带或容置不同的对象,就必须要准备并携带数个不同的包,使用上的便利性也相对降低。

因此,亟需要提供一种可以满足使用者不同使用需求的包。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前述悉知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可满足使用者的不同使用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包包括第一袋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第二袋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连接部,其连接于该第一袋体的第一侧边及该第二袋体的第一侧边;第一结合部,其形成于该第一袋体的第二侧边,该第一结合部具有结合件;第二结合部,其形成于该第二袋体的第二侧边,该第二结合部具有结合件,该第二结合部的结合件可分离地与该第一结合部的结合件相结合;第一扣合部,其设置在该连接部,该第一扣合部具有设置于该连接部相对两侧的第一扣合件及第二扣合件;以及第二扣合部,其设置于该第一结合部或第二结合部,该第二扣合部具有设置于该第一结合部或第二结合部相对两侧的第一扣合件及第二扣合件,其中,该第一扣合部的第一扣合件与该第二扣合部的第一扣合件可分离地相扣合,该第一扣合部的第二扣合件与该第二扣合部的第一扣合件可分离地相扣合。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该第一袋体还具有相对的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该第二袋体还具有相对的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且其中,该第一袋体的第三侧边或第四侧边以及该第二袋体的第三侧边或第四侧边设有第一开口。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包还包括开合组件,该开合组件为可开阖地设置于该第一开口。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包还包括二手提部,其中,该第一袋体还具有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该第二袋体还具有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且其中,该二手提部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袋体的第一侧面及该第二袋体的第一侧面,或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袋体的第二侧面及该第二袋体的第二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包还包括肩背带,其中,该第一袋体还具有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该第二袋体还具有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且其中,该肩背带设置于该第一袋体的第一侧面或该第二袋体的第一侧面,或设置于该第一袋体的第二侧面或该第二袋体的第二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包还包括第二开口,其中,该第一袋体还具有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该第二袋体还具有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且其中,该第二开口设置于该第一袋体的第一侧面或该第二袋体的第一侧面,或设置于该第一袋体的第二侧面或该第二袋体的第二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包还包括第三扣合部及第四扣合部,其中,该第一袋体还具有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该第二袋体还具有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且其中,该第三扣合部及第四扣合部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袋体的第一侧面及该第二袋体的第一侧面,或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袋体的第二侧面及该第二袋体的第二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包还包括口袋,其中,该第一袋体还具有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该第二袋体还具有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且其中,该口袋设置于该第一袋体的第一侧面或该第二袋体的第一侧面,或设置于该第一袋体的第二侧面或该第二袋体的第二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该第一结合部或该第二结合部内部具有容置空间,且其中,该第二扣合部为可活动地设置于该第一结合部或第二结合部的容置空间中。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该连接部内部具有容置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包还包括扣带,其中,该第一袋体还具有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该第二袋体还具有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且其中,该扣带设置于该第一袋体的第一侧面或该第二袋体的第一侧面,或设置于该第一袋体的第二侧面或该第二袋体的第二侧面。

相较于悉知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包可以供使用者依照实际需要来变换携带的型式,操作上简单方便,可容纳的对象也相当多样,除了书本杂物之外,笔电甚至是滑板都可装于本实用新型的包包,用途范围广泛。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的包的其中的一侧面展开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的包的另一侧面展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包型式的上视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包于手提包型式的正视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包于手提包型式的侧视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包于背包型式的正视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的包于背包型式的侧视图。

组件标号说明:

1 第一袋体

1a、2a 第一侧边

1b、2b 第二侧边

1c、2c 第三侧边

1d、2d 第四侧边

1e、2e 第一侧面

1f、2f 第二侧面

101 第一开口

102 第二开口

103 第四开口

2 第二袋体

201 第三开口

202 扣带

3 连接部

41 第一结合部

411 结合件

412 容置空间

42 第二结合部

421 结合件

50 第一扣合部

51 第二扣合部

501、511 第一扣合件

502、512 第二扣合件

61、62、63 开合组件

71、72 手提部

80 肩背带

91 第三扣合部

92 第四扣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藉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艺的人士的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内」、「外」、「底」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合先叙明。

请并同参阅图1a及图1b,图1a及图1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包的相对两侧面展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包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1a及第二侧边1b的第一袋体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2a及第二侧边2b的第二袋体2,连接于第一袋体1相对的第一侧边1a及第二袋体2的第一侧边2a间的连接部3,形成于第一袋体1的第二侧边1b的第一结合部41,其具有结合件411,形成于第二袋体2的第二侧边2b的第二结合部42,其具有结合件421,以及设置在连接部3相对两侧的第一扣合部50和设置于第一结合部41或第二结合部42的第二扣合部51,第一扣合部50可以是固定长度的扣带,第二扣合部51可以是可调整长度的扣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结合部41内部可具有用以容置第二扣合部51的容置空间412,据此,第二扣合部51可于容置空间412中活动调整,以供使用者可视需要移动第二扣合部51来调整长度。于其他实施例中,容置空间也可设置在第二结合部42。此外,连接部3的内部可具有容置空间(未图示),让设置于连接部3的第一扣合部50亦可活动地调整长度。

第一袋体1还具有相对的第三侧边1c及第四侧边1d,第二袋体2还具有相对的第三侧边2c及第四侧边2d,且其中,第一袋体1的第三侧边1c或第四侧边1d以及第二袋体2的第三侧边2c或第四侧边2d设有第一开口101、第二开口102与第三开口201,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包还可包括开合组件61、62、63,开合组件61、62、63可以是拉链组,分别设置于第一开口101、第二开口102及第三开口201,供使用者开启或闭合第一开口101、第二开口102及第三开口201。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可包括二手提部71、72,其中,该第一袋体1还具有第一侧面1e及第二侧面1f,第二袋体2具有第一侧面2e及第二侧面2f。于本实施例中,二手提部71、72分别设置于第一袋体1的第一侧面1e及第二袋体2的第一侧面2e。于其他实施例中,二手提部71、72也可分别设置于第一袋体1的第二侧面1f及第二袋体2的第二侧面2f。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结合部42的结合件421可分离地与第一结合部41的结合件411相结合,于本实施例中,结合件411及421可以是相对应的拉链组,让本实用新型的包如第3a及3b图所示形成手提包型式。而于其他实施例中,可为魔鬼毡或钮扣组,但不以此为限。更具体言之,图3a是本实用新型的包于手提包型式的正视图,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包于手提包型式的侧视图,第一扣合部50具有设置于相对两侧的第一扣合件501及第二扣合件502,第二扣合部51具有设置于相对两侧的第一扣合件511及第二扣合件512,第一扣合件501、511与第二扣合件502、512可以是相对应的公扣带与母扣带,当变成手提包型态时,第一扣合部50的第一扣合件501与第二扣合部51的第一扣合件511可分离地相扣合,第一扣合部50的第二扣合件502与第二扣合部51的第一扣合件512可分离地相扣合,使用者可单纯透过握持手提部71来携带本实用新型的包。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扣合部51设置于相对两侧的第一扣合件511及第二扣合件512也可为能相互扣合的公扣与母扣,以形成可供使用者侧背的侧背带。

另外,在图1a及图3a所示出的实施例中,二手提部71、72可设置于靠近第一袋体1的第二侧边1b与第二袋体2的第二侧边2b,但并非仅限于此,二手提部71、72也可以是靠近第一袋体1的第一侧边1a与第二袋体2的第一侧边2a,此时当使用者手提本包时,由第一结合部41与第二结合部42的结合件411、421相结合的拉链组会转变成朝下的方向,而连接部3转变成朝上,以便增加使用者使用的便利性。

如图1a所示,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包还可包括第四开口103,第四开口103可设置于第一袋体1的第一侧面1e,以增加可更置物收纳的容置空间。于其他实施例中,第四开口也可设置于第二袋体2的第一侧面2e,或设置于第一袋体1的第二侧面1f或第二袋体2的第二侧面2f。

请再参阅图1b,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包还可包括肩背带80,于本实施例中,肩背带80可设置于所述第一袋体1的第二侧面1f。据此,当第一袋体1与第二袋体2各以第二侧面1f及2f相接触而迭合在一起时,本实用新型的包以前述图4a所示的手提包型态出现,反之,第一袋体1与第二袋体2各以第一侧面1e及2e相接触而迭合在一起时,本实用新型的包则是以图4a所示的背包型态出现(容后详述),但不论是相互以第一侧面1e及2e还是第二侧面1f及2f迭合,由第一结合部41与第二结合部42的结合件411、421组成的拉链组都必须相结合,才能够形成整体的手提包或背包型态。于其他实施例中,肩背带80也可设置于所述第一袋体1的第一侧面1e或第二袋体2的第一侧面2e,或第二袋体2的第二侧面2f,不另赘述。

请再并合参阅图2、图4a及图4b,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包于背包型式的上视图,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包于背包型式的正视图,图4b为本实用新型的包于背包型式的侧视图。当本实用新型的包以背包型态示之时,第一扣合部50的第一扣合件501是与第二扣合部51的第一扣合件511可分离地相扣合,第一扣合部50的第二扣合件502是与第二扣合部51的第一扣合件512可分离地相扣合,使用者可通过肩背带80后背本实用新型的背包还使用,同时,本背包型态尽管是以第一结合部41及第二结合部42的结合让第一袋体1与第二袋体2组合,但此时第一侧面1e及2e仅仅是迭合接触,并非是以紧密的结合方式来贴合,换言之,在第一侧面1e及2e相迭合之间是有一开放式的容置空间存在,这个容置空间可供使用者置放较大型的对象,像是滑板或工程蓝图等。

在背包型态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背包还可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袋体1的第一侧面1e及第二袋体2的第一侧面2e的第三扣合部91及第四扣合部92,较佳者,第三扣合部91及第四扣合部92可以是相对应扣合的钮扣组,当滑板放在第一侧面1e及2e之间的开放式容置空间时,可以结由相互扣合来增加第一侧面1e及2e的贴合程度,以固定住滑板使其不易掉落。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三扣合部91及第四扣合部92也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袋体1的第二侧面1f及第二袋体2的第二侧面2f。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还可包括口袋(未图示),口袋可设置于所述第一袋体1的第一侧面1e,以提供使用者更多的置物收纳空间。于其他实施例中,口袋可设置于所述第一袋体1的第二侧面1f、第二袋体2的第一侧面2e或第二侧面2f。

于本实施例中,还可包括扣带202,扣带202可设置于所述第一袋体1的第二侧面2f,扣带202可以让使用者把滑板或卷起的图纸等对象穿设于其中,并调整扣带202的长度来束紧该对象,使得用户在携带对象上多增加一种方式,或者,也可以将行李箱的把手穿设于扣带202,让本实用新型的背包可以固定于行李箱上,让使用者方便整体携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包是通过第一袋体与第二袋体以不同方向的迭合方式来形成手提包或背包,使用者可以侧背、手提或后背,视需要置放的对象或是配合自身的穿著而定,用途多样且方便操作,是相当适合对包有不同需求的人士使用。

上述实施例仅用以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项技艺的人士均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权利要求书所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