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及胸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54483发布日期:2019-08-30 22:24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衣物及胸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衣物及胸罩。



背景技术:

例如女士用内衣胸罩包括:覆盖穿戴者乳房的一对罩杯部、延伸到罩杯部的外侧并覆盖穿戴者乳房的腋侧和脊背侧的背部。通常,现有胸罩在从正面观看时,背部从罩杯部的下部附近向外延伸,并且背部相对于罩杯部位置降低(参考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5-21243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上述现有胸罩由于对胸罩穿戴者的收紧力主要作用在罩杯部的下部附近,因此导致罩杯部的顶部或上部容易从穿戴者的皮肤上浮起,使穿戴者对罩杯部的贴合感下降。特别是没有用于支撑罩杯部的吊带的胸罩或者罩杯部的尺寸较大的胸罩,罩杯部容易浮起,贴合感更低。

本申请是鉴于这一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穿戴者罩杯部的贴合感的胸罩等具有罩杯部的衣物。

[为解决问题实施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衣物,包括:覆盖穿戴者乳房的一对罩杯部、延伸到所述罩杯部的外侧并覆盖穿戴者乳房的腋侧和脊背侧的背部,其中从正面观看所述罩杯部,由连接左右罩杯部的顶点的第一假想直线与连接所述各罩杯部的顶点和所述背部的外侧端部的中心点的第二假想直线形成的夹角在±5°以内。

根据本实施方式,穿戴时的罩杯部的位置和背部的位置大致相同,与传统情况相比,由于背部的位置相对于罩杯部的位置相对升高,因此衣物对穿戴者的收紧力很强地作用在整个罩杯上。因此,能够提高穿戴者的罩杯部的贴合感。

上述衣物在所述罩杯部的背面的上部也可以设置摩擦增大部,其伸缩性高于所述罩杯部的背面的其他部分,并且上下方向的摩擦较大。另外,所谓“罩杯部的背面的上部”是指罩杯部的上半部分的一部分或全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摩擦增大部的伸缩性使罩杯部的上部更容易与穿戴者乳房的上部紧密接触,并且在该罩杯部的上部,通过摩擦增大部的摩擦还抑制罩杯部的滑落。因此,能够在提高穿戴者对罩杯部的贴合感的同时,抑制罩杯部的滑落。

摩擦增大部也可以沿罩杯部背面的上边缘设置。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将摩擦增大部设置在相对于佩戴者的有效位置处,并且还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罩杯部的滑落。

摩擦增大部也可以从一对罩杯部中的一个罩杯部的外侧端部连续地设置到另一个罩杯部的外侧端部。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可以在整个左右罩杯部上连续地产生摩擦,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罩杯部的滑落。

所述摩擦增大部在上下方向的摩擦可以大于左右方向的摩擦。根据该实施方式,摩擦增大部在上下方向摩擦较大,容易相对于左右方向移动。结果,能够提高摩擦增大部对乳房上部的紧贴性,并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罩杯部的滑落。

所述摩擦增大部也可以具有多个凸条部,其向所述罩杯部的左右方向延伸,并上下排列。从而能够适当地增大摩擦增大部在上下方向的摩擦。

在所述罩杯部的背面,也可以设置背摩擦增大部,其伸缩性高于所述罩杯部背面的所述其他部分,并且上下方向的摩擦较大。根据该实施方式,即使在背部也可以增大与穿戴者的紧贴性和摩擦,结果,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罩杯部的滑落。特别是在罩杯部上有摩擦增大部,通过在背部上有背摩擦增大部,从而能够在穿戴者整个躯干的外周上增大摩擦,并且还能够抑制因衣物的一部分滑落导致罩杯部滑落。

所述背摩擦增大部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罩杯部的整个背面上。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背部的摩擦作用。

所述背摩擦增大部在上下方向的摩擦可以大于左右方向的摩擦。根据该实施方式,背摩擦增大部在上下方向摩擦较大,相对于左右方向容易移动。结果,能够提高背摩擦增大部与穿戴者的紧贴性,并且还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罩杯部的滑落。

所述背摩擦增大部也可以具有多个凸条部,其向所述背部的左右方向延伸,并上下排列。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增大背摩擦增大部在上下方向的摩擦。

所述背部内置有向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带,所述伸缩带在左右方向的弹性恢复率可以高于所述背摩擦增大部。根据该实施方式,通过伸缩带提高衣物与穿戴者的收紧力,从而提高罩杯部的摩擦增大部与穿戴者乳房之间的紧贴性、或者背部的背摩擦增大部与穿戴者之间的紧贴性。结果,使罩杯部的摩擦增大部或者背部的背摩擦增大部与穿戴者之间有较大的摩擦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罩杯部的滑落。

所述伸缩带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罩杯部的摩擦增大部外侧延长线上的背部的上部。根据该实施方式,伸缩带的伸缩力直接或者有效地作用于摩擦增大部,可以使摩擦增大部紧贴于穿戴者的乳房。结果,使罩杯部的摩擦增大部与穿戴者之间有较大的摩擦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罩杯部的滑落。

所述伸缩带也可以设置在所述背部的下部。根据该实施方式,通过伸缩带进一步提高衣物对穿戴者的收紧力,从而提高罩杯部的摩擦增大部与穿戴者乳房之间的紧贴性或者背部的背摩擦增大部与穿戴者之间的紧贴性。结果,在罩杯部的摩擦增大部或者背部的背摩擦增大部与穿戴者之间发挥较大的摩擦,能够有效地抑制罩杯部的滑落。

所述伸缩带也可以粘附在所述背摩擦增大部的背面上。根据该实施方式,通过伸缩带使背摩擦增大部稳固地压在穿戴者身上,结果,提高了背摩擦增大部与穿戴者之间的紧贴性,有效增大了背摩擦增大部与穿戴者之间的摩擦,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罩杯部的滑落。

不包括从所述罩杯部通过穿戴者的肩部并连接在所述背部的吊带部,或者包括所述吊带部,所述吊带部可以从该衣物上自由地取下。根据该实施方式,即使是不使用吊带部的情况,也可以提高穿戴者与罩杯部的贴合感。

以上衣物还包括形状保持部件,其沿所述罩杯部的下部配置,用于保持所述罩杯部的形状,所述形状保持部件可以是树脂制的。根据该实施方式,形状保持部件根据穿戴者乳房的形状发生变形,可以进一步提高罩杯部与穿戴者乳房之间的紧贴性。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者对罩杯部的贴合感。

以上衣物也可以是胸罩。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提高穿戴者与罩杯部的贴合感的衣物。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胸罩的表面观看到的正视图;

图2是从胸罩的背面观看到的后视图;

图3是示了图1中的罩杯部的a-a截面的说明图;

图4是罩杯部的摩擦增大部的放大图;

图5是背部的背面图;

图6是图5中的b-b截面图;

图7是背部的背摩擦增大部的放大图;

图8是用于对从正面观看胸罩时的假想线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示出了胸罩的穿戴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相同的元件附加相同的标记,省略重复说明。并且,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除非另有说明。而且,以下实施方式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

图1是从正面观看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作为衣物的胸罩1的一个例子的图。图2是从背面观看胸罩1的图。胸罩1例如包括:覆盖穿戴者乳房的一对罩杯部10、11;延伸到罩杯部10、11的外侧,覆盖穿戴者乳房的腋侧和脊背侧的背部12、13;延伸到背部12、13的外侧,将背部12、13之间锁定的锁定部14、15;从罩杯部10、11通过穿戴者的肩部连接在背部12、13上的吊带部16、17。例如罩杯部10、11、背部12、13以及锁定部14、15各个部分单独制作,彼此通过缝制等连接在一起。

罩杯部10、11其整体从正面观看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长带状。左右各个罩杯部10、11与穿戴者乳房的形状对应地并形成为向前凸起的碗状,各个罩杯部10、11的上边缘从正面观看向上凸起弯曲。各个罩杯部10、11的连接部分(罩杯部10、11的中间部)20的上边缘向下凸起弯曲。因此,罩杯部10、11的整个上边缘具有大致m形状。各罩杯部10、11的下边缘略向下凸起地弯曲。各罩杯部10、11的中间部20的下边缘略向上凸起地弯曲。因此,罩杯部10、11的整个下边缘具有大致w形状。

罩杯部10、11如图3所示具有由多层构成的层叠结构。罩杯部10、11例如从背面朝向正面,按照该顺序具有衬垫层30、内部内层31、内部中间层32、内部外层33、外层34。

外层34例如由尼龙纤维构成。内部内层31、内部中间层32以及内部外层33例如由聚氨酯泡沫模制而成。内部中间层32例如从罩杯部1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一直设置到下部。因此,罩杯部10的上部没有内部中间层32,内部内层31和内部外层33直接相接。罩杯部10、11下部的内部中间层32与内部外层33之间有后述的树脂线60通过。另外,外层34的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是低摩擦材料即可,也可以使用聚酯、人造丝等长纤维。内部内层31、内部中间层32、内部外层33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伸缩性材料。

衬垫层30由被上部和除此之外的其他部分分开的两种不同的织物构成。在衬垫层30的上部形成有沿罩杯部10、11的上边缘的摩擦增大部40。在衬垫层30中的摩擦增大部40以外的部分形成有衬垫部41。摩擦增大部40其伸缩性高于衬垫部41,并且上下方向的摩擦(摩擦系数)较大。

如图2所示,例如摩擦增大部40形成为细长且具有一定上下宽度的带状。摩擦增大部40的上下宽度优选为约小于或等于40mm,不到达穿戴者乳头(罩杯部的顶点附近)。摩擦增大部40具有含有弹性纤维的规定的针织组织,并且具有较高的伸缩性。如图4所示,摩擦增大部40具有通过该针织物组织向罩杯部10、11的左右方向延伸,并上下排列的多个凸条部50。另外,图4示出了罩杯部11的摩擦增大部40,罩杯部10与罩杯部11左右对称,具有与罩杯部11相同的结构。由此,摩擦增大部40在上下方向的摩擦大于左右方向的摩擦。对于摩擦增大部40的纤维,例如使用聚氨酯纤维和尼龙纤维。凸条部50的纤维采用了聚氨酯纤维等弹性纤维。

如图2所示,摩擦增大部40从罩杯部10的外侧端部10a连续地设置到罩杯部11的外侧端部11a。即,摩擦增大部40在包括中间部20在内的罩杯部10、11的整个上部形成为大致m形状。

衬垫层30中的除摩擦增大部分40以外部分的衬垫部41例如由弹性低、摩擦小的尼龙纤维织物形成。由此,衬垫部41相比摩擦增大部40,其伸缩性低,摩擦小。另外,衬垫部41的材料即使在同一种尼龙纤维中也优选使用比外层34更有摩擦阻力(不滑动)的纤维、例如由比外层34更细的纱线组成的纤维。衬垫部41也可以是棉材料或拉丝材料。

各罩杯部10、11上设有作为保持罩杯部10、11的形状的形状保持部件的树脂线60。树脂线60是树脂制的,与金属相比,柔性好而且较轻。树脂线60在罩杯部10、11的下部被配置为向下凸起的弯曲状。如图3所示,树脂线60被夹持在内部中间层32与内部外层33之间。另外,如图2所示,在各罩杯部10、11的外侧端部10a、11a的附近还设有树脂线70。树脂线70在上下方向被配置成直线状。

如图5所示,背部12、13被形成为随着朝向外侧而上下宽度变小的大致矩形形状。背部12、13如图6所示具有外层80、衬垫层81和伸缩带82、83。外层80由与罩杯部10、11的外层34以及衬垫层30的衬垫部41相同的材料、例如尼龙纤维构成。另外,外层80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低摩擦材料即可,除此之外,也可以是聚酯纤维、人造丝等长纤维。

例如,如图7所示,衬垫层81成为背摩擦增大部90,其伸缩性高于罩杯部10、11的衬垫层30的衬垫部41,并且上下方向的摩擦较大。背摩擦增大部90设置在背部12、13的整个背面上。另外,本说明书中“背部的整个背面”不仅是整个背面,而且还可以是大致包括整个背面,例如本实施方式中那样除了外框部分以外的整个背面。另外,图5乃至图7示出了背部13,背部12与背部13左右对称,并且具有相同的结构。

例如背摩擦增大部90与摩擦增大部40同样,具有含有弹性纤维的规定的针织组织,且具有较高的伸缩性。背摩擦增大部90具有多个凸条部100,其通过该针织组织,朝向背部12、13的左右方向延伸,并上下排列。由此,背摩擦增大部90在上下方向的摩擦大于左右方向的摩擦。对于背摩擦增大部90的纤维,例如使用聚氨酯纤维或尼龙纤维。对于凸条部100的纤维使用聚氨酯纤维等弹性纤维。

图5及图6所示的伸缩带82、83例如是橡胶带,左右方向的弹性恢复率高于衬垫层81的背摩擦增大部90(弹性恢复性强)。伸缩带82、83内置在外层80与衬垫层81之间,并且不暴露于外部。

如图5所示,伸缩带82、83跨在背部12、13的衬垫层81的两端向左右方向延伸。伸缩带82、83分别设置在背部12、13的上部和下部。上部的伸缩带82设置在罩杯部10、11的摩擦增大部40外侧的延长线上。伸缩带82具有与摩擦增大部40的宽度大致相同的上下宽度。下部的伸缩带83沿着背部12、13的下边缘设置。

如图6所示,伸缩带82、83例如通过缝制粘附在衬垫层81的背摩擦增大部90的内表面。伸缩带82、83不粘附在外层80上。另外,伸缩带82、83的粘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粘接等压接、热压接等。

如图8所示,背部12、13从正面观看,高度大致与罩杯部10、11相同,与现有的背部相比,被设置在高于罩杯部10、11的位置。即从正面观看罩杯部10、11,由连接左右罩杯部10、11的顶点(纸面方向最高的位置)s1、s2的第一假想直线l1与连接各罩杯部10、11的顶点s1、s2和各背部12、13外侧端部的中心点s3、s4的第二假想直线l2形成的夹角α(以假想直线l1为基准朝下的方向为正)在±5°以内,优选为小于或等于±2°且大于或等于-5°,更优选为±2°以内。另外,中心点s3、s4是各个罩杯部12、13外侧端部的上下方向的线(背部12、13的锁定部14、15之间的边界线)的中心。

背部12、13的下端边的长度d2与上端边的长度d1大致相同,或者比上端边的长度d1长,例如背部12、13的上端边的长度d1与下端边的长度d2的比(d1/d2)小于或等于1,优选为小于0.1且大于或等于0.8。另外,上端边的长度d1与下端边的长度d2的差为5%~15%,优选为约13%。另外,在从正面观看胸罩1,背部12、13上的与罩杯部10、11之间边界线和通过垂直于假想直线l1的上下方向的假想直线l3形成的夹角β(以假想直线l3为基准朝向内侧的方向为正)为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5°。另外,连接罩杯部10、11的最下端之间的假想直线l4不与背部12、13重叠。

锁定部14、15其中一个设有挂钩,另一个设有紧固该挂钩的紧固件。

吊带部16、17从各罩杯部10、11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附近的上端一直连接到各背部12、13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附近的上端。吊带部16、17例如从胸罩1的主体上自由取下。

根据本实施方式,从正面观看罩杯部10、11,由连接左右罩杯部10、11的顶点s1、s2的第一假想直线与连接各罩杯部10、11的顶点s1、s2和背部12、13的外侧端部的中心点s3、s4的第二假想直线形成的夹角α在±5°以内,因此穿戴时的罩杯部10、11的位置与背部12、13的位置大致相同,与以往相比,背部12、13的位置相对于罩杯部10、11上升。顺便提及,现有的胸罩的背部相对于罩杯部下降,使夹角α大于或等于±20°,背部的下端边的长度比上端边的长度短。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将背部12、13互相卡止时,胸罩与穿戴者的收紧力较强地作用于整个罩杯部10、11,因此提高了胸罩1的罩杯部10、11与穿戴者之间的紧贴性。结果,能够提高穿戴者对罩杯部10、11的贴合感。另外,还能够抑制罩杯部10、11的滑落。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罩杯部10、11的背面的上部设有摩擦增大部40,其伸缩性高于罩杯10、11背面的其他部分(衬垫部41),且上下方向的摩擦较大。摩擦增大部40的伸缩性使罩杯部10、11的上部更容易与穿戴者乳房的上部紧密接触,并且在该罩杯10、11的上部,摩擦增大部40的摩擦还抑制罩杯部10、11的滑落。因此,能够在提高穿戴者对罩杯10、11的贴合感的同时,抑制罩杯部10、11的滑落。

沿罩杯部10、11背面的上边缘设置由摩擦增大部40,因此能够将摩擦增大部40配置在有效的位置处,更有效地抑制罩杯部10、11的滑落。

摩擦增大部40从一个罩杯部10的外侧端部10a连续地设置到另一个罩杯部11的外侧端部11a,因此即使在罩杯部10、11的中间部20(乳房的乳沟部分)摩擦增大部40也不会中断,能够在左右整个罩杯部10、11连续地使摩擦增大部40产生摩擦。结果,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罩杯部10、11的滑落。

摩擦增大部40在上下方向的摩擦大于左右方向的摩擦,因此摩擦增大部40在上下方向摩擦较大,容易相对于左右方向移动。结果,能够提高摩擦增大部40对乳房上部的紧贴性,结果,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罩杯部10、11的滑落。

摩擦增大部40具有向罩杯部10、11的左右方向延伸并上下排列的多个凸条部50。由此,能够适当地增大摩擦增大部40在上下方向的摩擦。

在背部12、13的背面设有背摩擦增大部90,其收缩性高于罩杯部10、11背面的摩擦增大部40的其他部分(衬垫部41),且上下方向的摩擦较大。由此,即使在背部12、13上,与穿戴者之间的紧贴性和摩擦也会增大,结果,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罩杯部10、11的滑落。特别是在罩杯部10、11上有摩擦增大部40,在背部12、13上有背摩擦增大部90,从而能够在跨穿戴者躯干的整个外周上增大摩擦,并且还能够抑制因胸罩1的一部分滑落导致罩杯10、11滑落。

背摩擦增大部90由于被设置在背部12、13的整个背面上,因此能够背部12、13的摩擦作用最大化。

背摩擦增大部90在上下方向摩擦大于左右方向的摩擦,因此背摩擦增大部90在上下方向的摩擦较大,容易相对于左右方向移动。结果,能够提高背摩擦增大部90对穿戴者的紧贴性,并且还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罩杯部10、11的滑落。

背摩擦增大部90具有向背部12、13的左右方向延伸并上下排列的多个凸条部100。由此,能够适当地增大背摩擦增大部90在上下方向的摩擦。

背部12、13内置有向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带82、83,伸缩带82、83在左右方向的弹性率高于背摩擦增大部90。由此,通过伸缩带82、83提高胸罩1对穿戴者的收紧力,从而提高了罩杯部10、11摩擦增大部40与穿戴者之间的紧贴性(贴合性)、或者背部12、13的背摩擦增大部90与穿戴者之间的紧贴性(贴合性)。其结果,使罩杯部10、11的摩擦增大部40或者背部12、13的背摩擦增大部90与穿戴者之间有较大的摩擦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罩杯部10、11的滑落。

伸缩带82被设置在罩杯部10、11的摩擦增大部40外侧延长线上的背部12、13的上部,因此能够使伸缩带82的伸缩力直接或者有效地作用于摩擦增大部40,使摩擦增大部40紧贴于穿戴者的乳房。其结果,使得罩杯部10、11的摩擦增大部40与穿戴者之间由较大的摩擦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罩杯部10、11的滑落。

伸缩带83也设置在背部12、13的下部,因此能够提高罩杯部10、11的摩擦增大部40与穿戴者乳房之间的紧贴性或者背部12、13的背摩擦增大部90与穿戴者之间的紧贴性。其结果,对罩杯部10、11的摩擦增大部40或者背部12、13的背摩擦增大部90与穿戴者之间作用较大的摩擦,能够有效地抑制罩杯部10、11的滑落。

伸缩带82、83粘附在背摩擦增大部90的内表面上,因此通过伸缩带82、83将背摩擦增大部90稳固地压在穿戴者身上,其结果,提高了背摩擦增大部90与穿戴者之间的紧贴性,并且有效地增大了背部12、13与背摩擦增大部90之间的摩擦,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罩杯部10、11的滑落。

胸罩1具有从罩杯部10、11通过穿戴者的肩部连接在背部12、13上的吊带部16、17,吊带部16、17从该胸罩1上自由取下。即,胸罩1即使不使用吊带部16、17也可以穿戴。在不使用吊带部16、17的情况下,与使用时相比罩杯部10、11更容易从穿戴者身上脱离或者滑落,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充分地抑制罩杯部10、11从穿戴者身上脱离或者滑落。而且,在不使用吊带部16、17的情况下,罩杯尺寸较大特别容易滑落,实际上很难使用,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是较大罩杯尺寸的胸罩1,不安装吊带部16、17也可以使用。

胸罩1具有树脂线60,其沿罩杯部10、11的下部配置,用于保持罩杯10、11的形状。树脂线60比金属线轻,容易变形,因此会根据穿戴者乳房的形状发生变形,能够进一步提高罩杯部10、11的贴合感。结果,能够提高穿戴者对罩杯部10、11的贴合感。另外,罩杯部10、11对穿戴者的摩擦增大,能够抑制罩杯部10、11的滑落。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该例子。显而易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权利要求所描述的思想范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者修改例,并且关于这些变更例或者修改例也当然也理解为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摩擦增大部40以及背摩擦增大部90的针织物组织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背摩擦增大部90可有可无。摩擦增大部40、背摩擦增大部90的位置或者形状也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摩擦增大部40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中途中断。在以上实施方式中,罩杯部10、11与背部12、13单独形成,互相缝合,但罩杯部10、11与背部12、13也可以形成为一体。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吊带部16、17自由取下,但胸罩1本来可以不具有吊带部16、17。在以上实施方式中,衣物为胸罩,只要具有一对罩杯部,也可以应用于带有罩杯部的其他内衣等衣物。

另外,作为参考,衣物包括覆盖穿戴者乳房的一对罩杯部、延伸到所述罩杯部的外侧,覆盖穿戴者乳房的腋侧和脊背侧的背部,其中在所述罩杯部的上部设有摩擦增大部,其伸缩性高于所述罩杯部背面的其他部分,并且上下方向的摩擦较大。该衣物的罩杯部、背部、摩擦增大部等结构例如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根据该衣物,能够抑制罩杯部的滑落。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在提供能够提高穿戴者对罩杯部的贴合感的衣物时是有用的。[符号说明]

1胸罩

10、11罩杯部

12、13背部

16、17吊带部

40摩擦增大部

82、83伸缩带

90背摩擦增大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