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用拉头和拉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43034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拉链用拉头和拉链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拉链用拉头和拉链,其不仅确保了拉片的简单的安装性,还实现了拉片的枢轴转动过程中拉片保持稳定的姿态。拉头(100)包括拉头主体部(120)、设于拉头主体部(120)的拉片安装部(160)、安装于拉片安装部(160)的树脂制的拉片(200)。拉片(200)包括轴部(210)和从轴部(210)的各端部延伸出来一对棒部(220)。拉片安装部(160)包含对拉片(200)的轴部(210)做轴支承的一对爪部(170)。各爪部(170)在拉片(200)的枢轴转动过程中由一对棒部(220)夹持。各爪部(170)的顶端部在轴部(210)的轴向上的宽度小于各爪部(170)的根部在上述轴向上的宽度。
【专利说明】
拉链用拉头和拉链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拉链用拉头和拉链。
【背景技术】
[0002]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隐形拉链用拉头。拉片借助拉片安装柱连结于拉头主体部。
[0003]专利文献2中公开一种在拉头上翼板之上拉片向前方和后方放倒时将拉片保持为放倒状态的结构。拉片的一对腿部上各设有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凸部。在放倒拉片的状态下,该凸部与拉片安装柱接触。
[0004]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对金属制的主体注射成形具有柔性的树脂原料而安装拉片的技术。主体和拉片中任意一者上设有轴部,在另一者上设有供轴部插穿的孔部,孔部的内周面和轴部的外周面贴紧。
[0005]专利文献4中公开有通过将拉链用的拉片按压在拉头上,将拉片相对于指示标记固定于至少一个安定位置的技术。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7-54176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实用新案登录第3160840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211200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4-2616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2]本申请发明人新发现了既能确保拉片简单的安装性,又能在拉片的枢动过程中使拉片保持更加稳定的姿势的意义。
[0013]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4]本发明一个方面的拉链用拉头包括:拉头主体部、设于所述拉头主体部的拉片安装部以及安装于所述拉片安装部的树脂制的拉片,其中,所述拉片包括轴部、从所述轴部的各端部延伸出来的一对棒部,所述拉片安装部包括对所述拉片的所述轴部做枢轴支承的一对爪部,在所述拉片做枢轴转动的过程中,各爪部被所述一对棒部夹持,各爪部的顶端部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的宽度小于各爪部的根部在所述轴向上的宽度。
[0015]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拉片做枢轴转动的全过程中,所述一对棒部夹持所述一对爪部的至少一者。
[0016]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拉片的枢轴转动过程中,所述一对棒部经过在所述轴部之上相对配置的爪部顶端部彼此间边界。
[0017]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一对棒部空开第I间隔配置,各爪部的顶端部在所述轴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I间隔。
[0018]在一些技术方案中,随着各爪部在根部和顶端部之间部分在所述轴向上的宽度的减小,倒立状态的所述拉片的枢轴转动所需要的力小于放倒状态的所述拉片的枢轴转动所需要的力。
[0019]在一些技术方案中,自各爪部的根部朝向各爪部的顶端部,各爪部的沿着所述轴向的宽度连续地减小。
[0020]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各爪部的各顶端部具有,所述拉片的所述轴部的第I端部侧的倒过圆角的第I角部和所述拉片的所述轴部的第2端部侧的倒过圆角的第2角部。
[0021]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拉头主体部包括:下翼板、设于所述下翼板的左右侧缘部的左右一对壁部、从所述壁部的上端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左右一对凸缘部、设于所述下翼板的前端侧的引导柱、以及设于所述引导柱的上端并向后突出的上板,所述拉片安装部设于所述上板之上。
[0022]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拉片还包括连结了所述一对棒部的把持部,所述拉片以所述把持部相对于所述一对棒部延伸的方向形成角度的方式设为非平坦状。
[0023]本发明的其它方面的拉链具有:在链带的侧缘部设有链齿的左右一对拉链牙带和用于使所述左右一对链齿啮合和非啮合的上述的拉头。
[0024]本发明的其它方面的拉链用拉头包括:拉头主体部;设于所述拉头主体部的拉片安装部;安装于所述拉片安装部的树脂制的拉片,其中,所述拉片包括截面呈圆形的轴部和自所述轴部的各端部延伸出来的一对棒部,所述拉片安装部具有为了对所述拉片的所述轴部做轴支承而相对配置的一对爪部、设于一对爪部之间且用于载置所述轴部的载置面,所述轴部由一对爪部各自所具有的对置面和所述载置面从三个部位保持。
[0025]发明的效果
[0026]根据本发明的例示方面不仅确保了拉片的简单的安装性,还达成了拉片的枢轴转动过程中拉片保持稳定的姿态。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概略俯视示意图,表示的是拉片向后方放倒后的状态。
[0028]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拉片的枢轴转动的概略侧视图,用剖面示意性地表示拉片的轴部,用虚线示意性地表示不同的枢轴转动位置的拉片。用虚线示意性地表示了向前方放倒后拉片、向后方放倒后的拉片、倒立状态的拉片、向前方倾斜的拉片和向后方倾斜拉片。在这总计5个姿态处,拉片能保持自身的姿态。
[0029]图3是本发明一技术方案的拉头的概略俯视示意图,为了方便说明,表示了从拉头主体部的拉片安装部拆下拉片后的状态。图中上侧表示拉头的概略俯视图,图中下侧表示拉片局部俯视图。
[0030]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概略制造工序图,图4(a)示意性地表示对爪部做铆接前的预制件,图4(b)示意性地表示对爪部做铆接后的拉头。
[0031]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隐形拉链的概略剖视示意图,示意性地表示拉头的后端部附近的剖面。
[0032]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爪部铆接前的拉头本体的概略俯视图,表示的是在铆接前各爪部直着向上方延伸。
[0033]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爪部的铆接前的拉头本体的概略前视图。
[0034]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爪部的铆接前的拉头本体的概略侧视图,表示的是铆接前各爪部直着向上方延伸。
[0035]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拉片的概略立体图。
[0036]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拉片的概略立体图,是从与图9相反一侧斜着观察的。
[0037]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拉片的概略主视图。
[0038]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拉片的概略侧视图。
[0039]图13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概略俯视示意图,表示的是拉片向后方放倒后的状态。
[0040]图14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爪部被铆接后的拉头。
[0041 ]附图标记说明
[0042]100、拉头;110、拉头本体;120、拉头主体部;160、拉片安装部;170、爪部;200、拉片;210、轴部;220、棒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非限定性的例示实施方式。公开的I以上实施方式和实施方式中所包含的各特征并非是各自独立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无需过多说明,即可对各实施方式和各特征做组合,此外,也能理解由这些组合形成的叠加效果。原则上省略实施方式间的重复说明。附图是以发明的描述为主要目的,为了作图方便有时会对附图做省略处理。
[0044]参照图1-图12说明本发明非限定性的例示实施方式。图1是拉头的概略俯视示意图,表示的是拉片向后方放倒后的状态。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拉头的拉片的枢轴转动的概略侧视图,以剖面示意性地表示拉片的轴部,用虚线示意性地表示不同枢轴转动位置处的拉片。用虚线示意性地表示了向前方放倒后拉片、向后方放倒后的拉片、倒立状态的拉片、向前方倾斜的拉片和向后方倾斜拉片。在这总计5个姿态处,拉片能保持自身的姿态。图3是拉头的概略俯视示意图,为了说明方便,表示的是从拉头主体部的拉片安装部拆下拉片后的状态。图中上侧表示拉头的概略俯视图,图中下侧表示拉片的局部俯视图。图4是拉头的概略制造工序图,图4(a)示意性地表示对爪部做铆接前的预制件,图4(b)示意性地表示对爪部做铆接后的拉头。图5是隐形拉链概略剖视示意图,示意性地表示拉头后端部附近的剖面的一例。图6是爪部铆接前的拉头本体的概略俯视图,表示的是在铆接前各爪部直着向上方延伸。图7是爪部铆接前的拉头本体的概略前视图。图8是爪部铆接前的拉头本体的概略侧视图,表示的是在铆接前各爪部直着向上方延伸。图9是拉头拉片概略立体图。图10是拉头的拉片的概略立体图,是从与图9相反一侧斜着观察的。图11是拉头的拉片的概略主视图。图12是拉头的拉片的概略侧视图。
[0045]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做如下定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定义是为了提高说明书公开内容的清楚程度而提出来的,并不应该用来对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发明做限定性解释。
[0046]前后方向与拉头为了做左右拉链牙带开合而移动的方向相一致。通过拉头的前进,使左右拉链牙带合上,即,左右链齿成为啮合状态。通过拉头的后退打开左右拉链牙带,即左右链齿成为非啮合状态。左右方向是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是与拉头的引导柱或连结柱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是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是与拉头的引导柱或连结柱平行的方向。
[0047]从图1-图12特别是从图5可知,图示例子的拉头100是隐形拉链用拉头。另外,本发明不应限于隐形拉链用拉头。其它实施方式中拉头100构成为至少包含上翼板、下翼板、将上翼板的前端部和下翼板的前端部连结起来的连结柱的拉头。该例子在专利文献2、3中有所例示,这些文献可通过参照引入到本申请说明书中来。
[0048]拉头100具有拉头本体110和拉片200。拉头本体110包含拉头主体部120和设于拉头主体部120之上的拉片安装部160。拉片200安装于拉片安装部160。
[0049]拉头主体部120的结构为,引导左右链齿,并在引导左右链齿的过程中能使左右链齿啮合和打开啮合。拉头主体部120的上表面上设有拉片安装部160。拉片安装部160与拉头主体部120—体设置,但并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拉片安装部160独立于拉头主体部120,而安装于拉头主体部120。
[0050]拉头主体部120和拉片安装部160这两者都是金属制的,拉片200是树脂制的。拉片200比拉头主体部120、拉片安装部160软。另外,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拉头100的制造工序可以包含压铸工序、注射成形工序和铆接工序。
[0051 ]拉片200是具有末端201和自由端202的细长部件。拉片200具有轴部210、从轴部210的各端部延伸出来的一对棒部220以及连接于一对棒部220的把持部230。轴部210是截面圆形,如下文所描述的,轴部210受各爪部170的对置面177和载置面161的按压而弹性变形。
[0052]更详细地说,轴部210沿左右方向延伸,沿拉片200的枢轴转动轴线AXlO延伸。轴部210的轴向与拉片200的枢轴转动轴线AXlO—致。图示例子中,轴部210的轴向与左右方向一致,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轴部210轴向与其它方向例如前后方向一致。
[0053]—对棒部220包含连结于轴部210左端部的左侧棒部221和连结于轴部210右端部的右侧棒部222。左侧棒部221和右侧棒部222,与离开轴部210的方向和离开拉片200的枢轴转动轴线AXlO的方向大体平行。如图3所示,左侧棒部221和右侧棒部222之间设有第I间隔W220。轴部210和把持部230之间设有第2间隔W221。
[0054]左侧棒部221和右侧棒部222沿枢轴转动轴线AXlO空开第I间隔W220地配置。在与枢轴转动轴线AXlO正交的方向上,轴部210和把持部230之间设有第2间隔W221,第2间隔W221比第I间隔W220大。
[0055]拉片200设有由轴部210、左右棒部220和把持部230围成的开口 0P200。开口 0P200的左右开口宽度与上述左右棒部220的第I间隔W220—致。开口0P200在轴部210和把持部230之间具有与第2间隔W221 —致的开口长度。开口 0P200在离开轴部210的方向上长度较长,避免与对轴部210做轴支承的后述的爪部170干涉。爪部170穿过具有一对棒部220之间的第I间隔W220和轴部210与把持部230之间的第2间隔W221的开口 0P200。
[0056]把持部230是以与一对棒部220延伸的方向成角度的方式非平坦地设置的平板部。把持部230供人把持而使拉头100前进或后退。为了使拉头100前进,人把持把持部230,使拉片200向前方倾斜。为了使拉头100后退,人把持把持部230,使拉片200向后方倾斜。拉片200向前方放倒时,把持部230从拉头主体部120向斜前上方延伸,把持部230不与拉头主体部120的上表面接触,两者之间设有间隔。采用该特征,在隐形拉链中,能够抑制或缓解把持部230和U字状弯曲和固定的链带间的干涉。
[0057]拉片200的具体的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不应限于图示例子。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把持部230设有I个以上的任意尺寸的开口。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开口0P200延伸到拉片200的自由端202附近,拉片200构成为镂空的框体状。
[0058]图示例子中,各棒部220平行延伸,因而,在离开轴部210的方向上,一对棒部220的左右宽度大致恒定。把持部230的左右宽度随着离开轴部210而逐渐减小,把持部230的顶端部倒圆。这些特征能用其它实施方式中的其它特征做替代。
[0059]上述拉片安装部160包含对拉片200的轴部210做轴支承的一对爪部170。拉片安装部160包含隔着拉片200的轴部210相邻的一对爪部170。图示例子中,一对爪部170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设置前方爪部171和后方爪部172。一对爪部170在拉头主体部120之上彼此间相对配置。一对爪部170之间设有随着离开拉头主体部120而减小的间隔。另外,图4(a)所示的铆接前的一对爪部的间隔在上下方向维持恒定的间隔。
[0060]拉片安装部160在一对爪部170之间具有载置面161,载置面161之上配置轴部210。载置面161是与拉头主体部120上表面齐平的面,或者是位于比拉头主体部120上表面靠上方的高位置的面。载置面161大致是平坦面,图4所示的爪部170的塑性变形过程中,载置面161也不会大幅变形。
[0061 ]各爪部170具有与另一方的爪部170相对的对置面177和位于对置面177的相反侧的相反面178。前方爪部171的对置面177从载置面161的前端向上竖起,并随着向上延伸而接近后方爪部172。后方爪部172的对置面177从载置面161的后端向上竖起,并随着向上延伸而接近前方爪部171。即,各爪部170的对置面177随着离开拉头主体部120而相互接近。拉片200的轴部210由载置面161、前方爪部171的对置面177和后方爪部172的对置面177这三个面做三点保持。
[0062]前方爪部171的对置面177和后方爪部172的对置面177彼此在做爪部170的铆接前中平行地相对配置,但在进行了爪部170的铆接后,前方爪部171的对置面177和后方爪部172的对置面177彼此不平行地相对配置。
[0063]前方爪部171的对置面177和载置面161之间存在平滑弯曲的弯曲面,后方爪部172的对置面177和载置面161之间存在平滑弯曲的弯曲面,各弯曲面相互相向配置。
[0064]各爪部170的对置面177和相反面178之间限定各爪部170的厚度。爪部170的厚度在爪部170的顶端侧减小,如图2和图4(b)所示意性地表示的,从沿着枢轴转动轴线AXlO的方向看,爪部170的顶端被倒圆。
[0065]各爪部170竖立设置于拉头主体部120的上表面。前方爪部171随着从拉头主体部120的上表面向上延伸而向后弯曲。后方爪部172随着从拉头主体部120的上表面向上延伸而向前弯曲。从而在一对爪部170之间对拉片200的轴部210做轴支承。在拉头主体部120之上,拉片200的轴部210被一对爪部170阻止其向离开拉头主体部120的方向、例如上方、前方和后方位移。重复来说,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一对爪部170可以不是在前后方向而是在左右方向上排列。
[0066]各爪部170具有根部173和顶端部174。爪部170的根部173可以代称为爪部170的下部,爪部170的顶端部174可以代称为爪部170的上部。爪部170的根部173连结于拉头主体部120。一对爪部170的各自根部173之间配置拉片200的轴部210。各爪部170的顶端部174配置于轴部210的上方。一个爪部170的顶端部174和另一个爪部170的顶端部174在轴部210的上方接近并相对配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各爪部170的顶端部174彼此间在轴部210的上方接触。爪部170因铆接而塑性变形,因而可预见各爪部170的顶端部174彼此间的间隔会出现参差不齐。
[0067]各爪部170在其延在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具有不同的左右宽度。详细地说,各爪部170的根部173被构成为大宽度。各爪部170的顶端部174被构成为小宽度。具体地说,满足W173>W174,在此,W173表示爪部170的根部173的左右宽度,W174表示爪部170的顶端部174的左右宽度。另外,左右宽度与轴部210的轴向上的宽度一致。
[006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爪部170维持恒定的左右宽度并以离开拉头主体部120的方式延伸。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爪部170随着离开拉头主体部120而使左右宽度逐渐减小。如果在上述各方式的基础上,或者替代上述各方式的话,爪部170的顶端部174的左右角部176被倒圆,由此爪部170的顶端宽度从其根端宽度连续地减小。图示例子中,爪部170的顶端部174的左右宽度因左右倒圆而成的角部176而从W173减小到W174。另外,左侧的角部176位于轴部210的左端的上方或是轴部210的左端附近,右侧的角部176位于轴部210右端的上方或轴部210右端附近。另外,将轴部210的左端作为第I端部,将轴部210的右端作为第2端部。将左侧角部176作为第I角部,将右侧角部176作为第2角部。
[0069]前方爪部171的左侧角部176位于前方爪部171的左侧面171m和前方爪部171的顶端面171η之间。前方爪部171的右侧角部176位于前方爪部171的右侧面171m和前方爪部171的顶端面171η之间。另外,前方爪部171的左侧面171m位于与枢轴转动轴线AXlO正交的第I平面内。前方爪部171的右侧面171m位于与枢轴转动轴线AXlO正交的第2平面内,第2平面平行于第I平面。
[0070]前方爪部171的左侧角部176等于前方爪部171的左侧面171m和前方爪部171的顶端面171η之间的边缘。前方爪部171的右侧角部176等于,前方爪部171的右侧面171m和前方爪部171的顶端面171η之间的边缘。
[0071]后方爪部172的左侧角部176存在于后方爪部172的左侧面172m和后方爪部172的顶端面172η之间。后方爪部172的右侧角部176存在于后方爪部172的右侧面172m和后方爪部172的顶端面172η之间。另外,后方爪部172的左侧面172m位于与枢轴转动轴线AXlO正交的所述第I平面内。后方爪部172的右侧面172m位于与枢轴转动轴线AXlO正交的所述第2平面内。
[0072]后方爪部172的左侧角部176等于后方爪部172的左侧面172m和后方爪部172的顶端面172η之间的边缘。后方爪部172的右侧角部176等于后方爪部172的右侧面172m和后方爪部172的顶端面172η之间的边缘。
[0073]如上所述,各爪部170被拉片200的一对棒部220夹持。各爪部170的根部173被拉片200的一对棒部220夹持。具体地说,拉片200向前放倒时,前方爪部171被一对棒部220夹持。拉片200向后放倒时,后方爪部172被一对棒部220夹持。
[0074]另外,爪部170被一对棒部220夹持时,爪部170的左侧部与左侧棒部221接触,爪部170的右侧部与右侧棒部222接触。爪部170被一对棒部220夹持时,可预见一对棒部220稍稍挠曲。爪部170被一对棒部220夹持时,可预见一对棒部220之间的间隔稍稍扩大。
[007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各爪部170的顶端部174被拉片200的一对棒部220夹持。在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各爪部170的顶端部174未被拉片200的一对棒部220夹持。
[007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满足W173>W220,在此,W173表示爪部170的根部173的左右宽度,W220表示拉片200的一对棒部220的左右间隔。
[007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条件,还满足W174 < W220,在此,W174表示爪部170的顶端部174的左右宽度,W220表示拉片200的一对棒部220之间的左右间隔。
[0078]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不满足W174SW220。在这种情况下,满足W174>W220,在此,W174表示爪部170的顶端部174的左右宽度,W220表示拉片200的一对棒部220的左右间隔。
[007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W173>W220、W174>W220时,满足(W173-W220)>(W174-W220)。
[0080]随着爪部170的延伸,爪部170的左右宽度的变化平缓。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拉片200的枢轴转动的全过程中,一对棒部220被一对爪部170的至少其一夹持。
[0081]拉片200的枢轴转动过程中,一对棒部220经过在轴部210的上方相对的爪部170的顶端部174彼此间边界。拉片200跨相对配置的宽度小的顶端部174的境界时,拉片200和拉片安装部160之间的摩擦小,由此拉片200的操作性得以改善。
[0082]详细地说,随着轴向上的各爪部170的根部173和顶端部174之间的宽度的減小,倒立状态的拉片200的枢轴转动所需要的力小于放倒状态的拉片200的枢轴转动所需要的力。相比于使拉片200完全放倒,预想到为了使拉链牙带开合而使拉片200前后换位为倾斜姿态的频度很大。使拉片200倒立时的前后的枢轴转动相对较轻时有利的。
[0083]在放倒状态下,拉片200的棒部220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倒立状态下,拉片的棒部220沿上下方向延伸。在放倒状态下,拉片200的棒部220在拉头主体部120的上方躺卧着,形成与拉头主体部120的上表面大致平行的姿态,或是形成在以该平行姿态为基准的小于30°角度范围内的姿态。在倒立状态下,拉片200的棒部220在拉头主体部120之上立起,形成与拉头主体部120的上表面大致垂直的姿态,或是形成以该垂直姿态为基准小于30°的角度范围内的姿态。
[0084]放倒状态的拉片200的枢轴转动所需要的力,指的是在放倒状态和停止状态活动拉片200所需的力。倒立状态的拉片200的枢轴转动所需要的力,是在倒立状态和停止状态活动拉片200所需要的力。
[0085]另外,图2中用虚线图示的总计五个姿态下,拉片200能保持自身的姿态。这是因为,拉片200的一对棒部220夹持前后的爪部170的至少一者。能避免拉片200的胡乱地枢轴转动,并且能确保拉片200在倾斜姿态之间的相对较轻的枢轴转动。
[008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前方爪部171的顶端部174和后方爪部172的顶端部174之间存在间隙175。图示例子中,间隙175在左右方向延伸,在左右方向上长度长。间隙175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宽度,该宽度在左右方向上变动。参照图1可知,轴部210的左右端附近的间隙175的宽度比轴部210的左右中央附近的间隙175的宽度打。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前方爪部171的顶端部174和后方爪部172的顶端部174彼此间直接接触,间隙17能断开。
[0087]本实施方式中,各爪部170轴支承轴部210,各爪部170被拉片200的一对棒部220夹持,而且相比于爪部170的根端侧的轴向上的宽度,顶端侧处轴向上的宽度减小。由此,不仅可以确保对拉片200的稳定的轴支承,还能实现拉片200的良好操作性。能避免或抑制对爪部170的塑性变形的程度做高精度的调整。
[0088]补充说明拉头100的制造方法。拉片200可以例如由注射成形制造。拉片安装部铆接前的拉头本体110、以下称作预制件是通过压铸工序制造的。使用铆接工具、例如冲头来对预制件的拉头安装部做铆接,由此能将拉片200安装于拉头本体110。
[0089]如图4所示,在预制件1000的铆接前的拉片安装部的一对爪部之间配置拉片200的轴部210,使冲头300向下移动,由此,利用来自冲头300的的打击,使爪部塑性变形。如果冲头300在重力作用下下降,爪部的塑性变形的程度可通过冲头300的重量来做调整。冲头300的冲击面包含在轴向较长的半圆柱状的凹面,由此各爪部沿着弧状的凹面变形。
[0090]在该爪部的铆接工序中,可预见爪部的左右宽度有些许变动。即,铆接后的爪部的顶端部的左右宽度比铆接前的爪部的顶端部的左右宽度大。只要根据这样的观点来确定预制件的爪部的寸法即可。
[0091]在爪部的铆接后,拉片200的轴部210被拉头本体110从三个点做保持。即,轴部210与前方爪部171、后方爪部172及后述的上板125接触,而且轴部210在这些接触位置处受到压迫。
[0092]图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拉链500,表示的是像上述那样说明的拉头装于拉链500。如图5所示,拉链500包含左右一对拉链牙带510。各拉链牙带510包含链带511和安装于链带511的侧缘部的链齿512 ο拉链500是隐形拉链。因此,链带511被弯曲和固定为U字状,从上方很难看到拉头主体部120。拉链牙带510还包括加强带513,链齿512缝在加强带上。
[0093]作为链齿512,图示的是螺旋链齿,但也可以采用除此以外的链齿。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通过注射成形在链带的侧缘部一体地设有树脂链齿。
[0094]参照图6-图12进一步说明预制件1000和拉片200的结构。拉头本体110适合于隐形拉链。拉头主体部120包含:下翼板121;设于下翼板121的左右侧缘部的左右一对壁部122;从壁部122的上端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左右一对凸缘部123;设于下翼板121的前端侧的引导柱124;设于引导柱124的上端向后方突出的上板125。上板125的上表面上设有拉片安装部160,即一对爪部170。下翼板121的上表面上设有利用引导柱124分支的Y形的分隔部126,由此,促进左右链齿的顺畅移动。
[0095]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上板125比引导柱124更向后突出。上板125还比引导柱124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上板125的后部朝向左右中央形成锥状,换言之,上板125的后部包含锥状部125m。锥状部125m和左右凸缘部123之间设有链带511的通路。这一点同时参照图5就能既刻理解。
[0096]左右壁部122和引导柱124之间设有供左右链齿进出的左右一对前口。左右方向外侧的上板125的突出部和凸缘部123阻止链齿的向上位移。拉头主体部120的后端部设有一个后口,供啮合状态的左右链齿通过。
[0097]下翼板121、壁部122、凸缘部123、引导柱124和上板125构件Y形的链齿通路。通过拉头100的后退,拉头100的引导柱124使啮合状态的左右链齿成为非啮合状态,由此,左右拉链牙带510打开。通过拉头100的前进,非啮合状态的左右链齿通过引导柱124,在该过程中成为啮合状态。
[0098]对于拉片200,如上所述,拉片200的在末端201和自由端202之间的一个部位弯曲。弯曲的程度是任意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把持部230与一对棒部220成10°?60°范围的角度地连结于一对棒部220。也能采用属于15°?55°、20°?50°、25°?45°、30°?40°的角度范围的角度。
[0099]隐形拉链中,难以在拉头本体110上组装控制拉片200姿态的机构。在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拉片200和拉片安装部160的结构来实现对拉片200姿态的保持,该点在隐形拉链用拉头中是应该强调的。
[0100]参照图13和图14,进一步对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3是拉头的概略俯视示意图,表示的是拉片向后放倒的状态。图14示意性地表示对爪部做铆接后的拉头。
[0101 ]在先前例子的实施方式中,利用拉片的一对棒部220夹持各爪部170。另一方面,在后面例子的本实施方式中,不用拉片的一对棒部220夹持各爪部170。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拉片的轴部210也是被载置面161和一对爪部的对置面177从三个点做保持,因此,与先前例子的实施方式相同,能确保拉片的简单的安装性,能实现在拉片的枢轴转动过程中的拉片的稳定的姿态保持。
[0102]如图13所示,一对棒部220之间的左右间隔比各爪部170的最大左右宽度大,因此,拉片200的枢轴转动过程中,各爪部170不会被夹在一对棒部220之间。另外,可预期一对棒部220的一者与各爪部170、详细而言是各爪部170的左侧面或右侧面接触。
[0103]如图14所示,轴部210与前方爪部171的对置面177、后方爪部172的对置面177以及载置面161这3个部位接触,由此,轴部210在拉头主体部120之上被保持于一对爪部170之间。
[0104]图14中,示意性地图示了前方爪部171的对置面177和轴部210的接触部位P5、后方爪部172的对置面177和轴部210的接触部位P6、以及载置面161和轴部210的接触部位P7。各接触部位P5?P7空开相等角度间隔配置于围绕轴部210的周向上。具体地说,各接触部位P5?P7实质上是空开120°的角度间隔配置于周向。如果接触部位过多,则有使拉片200的枢轴转动阻力增加之虞。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示子例的三个点保持的结构是有益的。
[0105]另外,在图13和图14的图示例子中,满足W173<W220,在此,W173表示爪部170的根部173的左右宽度,W220表示拉片200的一对棒部220之间的左右间隔。而且,满足W174<W220,在此,W174表示爪部170的顶端部174的左右宽度,W220表示拉片200的一对棒部220之间的左右间隔。
[0106]如果鉴于上述的例示,如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则能进一步对各实施方式做各种改变。记入权利要求书的附图标记是用于参考的,并不应以限定解释权利要求的目的来做参照。
【主权项】
1.一种拉链用拉头,包括: 拉头主体部(I 20); 设于所述拉头主体部(120)的拉片安装部(160);以及 安装于所述拉片安装部(160)的树脂制的拉片(200),其中, 所述拉片(200)包括轴部(210)、从所述轴部(210)的各端部延伸出来的一对棒部(220), 所述拉片安装部(160)包括对所述拉片(200)的所述轴部(210)进行轴支承的一对爪部(170 ),各爪部(I 70)在所述拉片(200)的枢轴转动过程中被所述一对棒部(220)夹持,各爪部(170)的顶端部在所述轴部(210)的轴向上的宽度小于各爪部(170)的根部在所述轴向上的宽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中, 所述拉片(200)的枢轴转动的全过程中,所述一对棒部(220)夹持所述一对爪部(I70)的至少一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中, 所述拉片(200)的枢轴转动过程中,所述一对棒部(220)经过在所述轴部(210)上方的相对配置的爪部(170)的顶端部彼此间的边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中, 所述一对棒部(220)空开第I间隔配置, 各爪部(170)的顶端部在所述轴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I间隔。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中, 随着各爪部(170)的根部和顶端部之间部分在所述轴向上的宽度的减小,倒立状态的所述拉片(200)的枢轴转动所需要的力小于放倒状态的所述拉片(200)的枢轴转动所需要的力。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中, 从各爪部(170)的根部朝向各爪部(170)的顶端部,各爪部(170)的沿着所述轴向的宽度连续地减小。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中, 各爪部(170)的各顶端部具有,对所述拉片(200)的所述轴部(210)的第I端部侧的倒过圆角的第I角部和所述拉片(200)的所述轴部(210)的第2端部侧的倒过圆角的第2角部。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中, 所述拉头主体部(120)包括:下翼板(121)、设于所述下翼板(121)的左右侧缘部的左右一对壁部(122)、从所述壁部(I22)的上端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左右一对凸缘部(123)、设于所述下翼板(121)的前端侧的引导柱(124)、以及设于所述引导柱(124)的上端并向后突出的上板(125), 所述拉片安装部(160)设于所述上板(125)之上。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中, 所述拉片(200)还包括连结了所述一对棒部(220)的把持部(230),所述拉片(200)以所述把持部(230)相对于所述一对棒部(220)延伸的方向形成角度的方式设为非平坦状。10.—种拉链,其中,具有: 在链带(511)的侧缘部设有链齿(512)的左右一对拉链牙带(510)和用于使所述左右一对链齿(512)啮合和非啮合的权利要求1?9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头(100)。11.一种拉链用拉头(100),包括: 拉头主体部(I 20); 设于所述拉头主体部(120)的拉片安装部(160); 安装于所述拉片安装部(160)的树脂制的拉片(200),其中, 所述拉片(200)包括截面呈圆形的轴部(210)和从所述轴部(210)的各端部延伸出来的一对棒部(220), 所述拉片安装部(160)具有:为了对所述拉片(200)的所述轴部(210)做轴支承而相对配置的一对爪部(170)、设于一对爪部(170)之间且用于载置所述轴部(210)的载置面(161), 所述轴部(210)由一对爪部(I 70)各自所具有的对置面(177)和所述载置面(161)从三个部位保持。
【文档编号】A44B19/26GK105901843SQ201610105490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5日
【发明人】徐献祥, 岩濑裕, 岩濑裕一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