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腕部活动支具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250920阅读:来源:国知局
具包括固定于手部的手掌护具3和固定于前臂的前臂护具2;在所述手掌护具3的掌面和背面近端各设有一施力阻挡片6、10;在所述前臂护具2的掌面和背面远端各设有一受力阻挡片5、9;以上所述的结构为现有专利(专利号:2011100516187)所公开的技术内容,其上述的具体结构和连接关系,可参见该专利(专利号:2011100516187)所公开的内容,本实施例不再对上述内容做过多的赘述。
[0035]本设计中,位于掌面和背面同一方向上的受力阻挡片9、施力阻挡片10和受力阻挡片5、施力阻挡片6的端部相向设置,且当手掌护具3腕关节掌屈时,所述施力阻挡片6、10的端部可顶住所述受力阻挡片9的端部,以通过所述受力阻挡片9将施力阻挡片10所受到的压力分流给前臂护具2和软质内垫I上;而当手掌护具3腕关节背伸时,所述施力阻挡片6的端部可顶住所述受力阻挡片5的端部,以通过所述受力阻挡片5将施力阻挡片6所受到的压力分流给前臂护具2和软质内垫I上。以此降低手部软组织损伤和桡尺骨远端、腕、掌骨骨折脱位的风险;而为了实现能够将受力阻挡片5、9和施力阻挡片6、10有效的对碰或对接,以防止受力阻挡片和施力阻挡片在对接时发生错位的现象,本实施例中在各受力阻挡片5、9的端部上还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施力阻挡片6、10的端部与该受力阻挡片的端部对接的引导结构,该引导结构包括两个设置于所述受力阻挡片5、9的端部、且向外分散的引导片8,两个引导片8构成“U”形或“V”形开口结构。通过引导结构可以有助于受力阻挡片、施力阻挡片的直接对碰或对接,以实现直接分流并吸收手部着地时受到的外力冲击,并将该力传递给前臂护具和软质内垫,以降低手部软组织损伤和桡尺骨远端、腕、掌骨骨折脱位的风险。
[0036]在人跌倒时,最常见的着地姿势是手部背伸(向手掌背面方向),少数是掌屈(向手掌掌面方向);当以背伸位着地时,手掌护具背面方向上的受力阻挡片和施力阻挡片的直接对碰或对接,两者之间可发生实实在在的碰撞,使手掌所受冲击力经手掌护具传递至前臂护具分散至支具覆盖范围内,并被其下的软组织部分吸收,从而减少经骨骼所传递的力量,保护最为脆弱的桡骨远端免遭骨折或减轻骨折程度。同样,当手掌以掌曲位着地时,掌面方向上的受力阻挡片和施力阻挡片的直接对碰或对接,使手背所受冲击力经本支具传递至前臂护具并分散至整个腕部活动支具覆盖范围内而被其下的软组织部分吸收,从而减少经骨骼所传递的力量,保护桡尺骨远端。
[0037]而如果没有本设计的受力阻挡片和施力阻挡片及引导结构,其手掌护具与前臂护具在跌倒时所发生的接触将非常短暂,其接触的过程必将是一个护具的边缘在另一个护具的外表面上滑过,两者将发生重叠移位,而增加受力阻挡片和施力阻挡片及引导结构后,可使手掌护具和前臂护具之间在跌倒时所发生的接触变成直接的对碰,使得手掌所受的冲击力因此得以向前臂传递分流,并免于手掌因发生大的位移而发生骨质损伤现象。
[0038]实施例2,可参见图4-图6;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作为实施例I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引导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受力阻挡片5、9内部的活动通孔21,该活动通孔21的入口设在两个引导片8之间,且在施力阻挡片6、10的端部还设置有引导件7,所述引导件7的前端伸入至活动通孔21内,且可在所述活动通孔21内前后移动,且所述引导件7的外壁与所述活动通孔21的内壁之间存在活动间隙(参见图6),且所述引导件7可在所述活动通孔内做左右、上下、旋转方向的移动;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引导件7为板状结构,且所述活动通孔21的截面呈矩形。
[0039]在应用中,其引导件7位于活动通孔21内,而在手掌4做前后左右方向的移动时,其引导件7的前端既可以在活动通孔21内跟随着手掌做前后左右方向的移动,同时也可做局部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而一旦手掌在受到外界大的压力时或发生大的方向偏移时,其引导件将快速的引导施力阻挡件顶住受力阻挡件的端部,将该力传递给前臂护具和软质内垫,以降低手部软组织损伤和桡尺骨远端、腕、掌骨骨折脱位的风险。
[0040]实施例3,可参见图7-图9;与实施例2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引导件7为圆柱体结构,且所述活动通孔21的截面呈外端入口大于内端的喇叭状结构。
[0041]实施例4,可参见图10;与实施例1或2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引导件7的尾端通过连接片25与所述施力阻挡片6、10的端部铰接。具体的为,在所述施力阻挡片6、10的端部开设有一凹孔23,在该凹孔23内设有一固定轴24,在所述凹孔23还设有一连接片25,该连接片25通过其上的圆孔与所述固定轴对应连接,且所述连接片25可在所述凹孔23内做左右、上下四个方向的偏移;所述连接片23的外端部与所述引导件7的尾端部固定连接。通过此连接片,在手掌做局部运动时,使得手掌的活动变得更加的轻松和方便,以避免引导件限制手掌的活动,同时还不影响引导件引导施力阻挡片顶向受力阻挡片。
[004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腕部活动支具,它包括对应设置的硬质护具和软质内垫;其中硬质护具包括固定于手部的手掌护具和固定于前臂的前臂护具;在所述手掌护具的掌面和背面之外表面的近端各设有一施力阻挡片;在所述前臂护具的掌面和背面之外表面的远端各设有一受力阻挡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掌面和背面同一方向上的受力阻挡片和施力阻挡片的端部相向设置,当腕关节掌屈或背伸时,所述背面或掌面上的施力阻挡片的端部顶住所述受力阻挡片的端部,以通过所述受力阻挡片将施力阻挡片所受到的压力分流给前臂护具;在所述受力阻挡片的端部上还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施力阻挡片的端部与该受力阻挡片的端部对接的引导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腕部活动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结构包括两个设置于所述受力阻挡片的端部、且向外分散的引导片,两个引导片构成“U”形或“V”形开口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腕部活动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受力阻挡片内部的活动通孔,该活动通孔的入口设在两个引导片之间,且在施力阻挡片的端部还设置有引导件,所述引导件的前端伸入至活动通孔内,且可在所述活动通孔内前后移动,且所述引导件的外壁与所述活动通孔的内壁之间存在活动间隙,且所述引导件可在所述活动通孔内做左右、上下方向的移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腕部活动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为板状结构,且所述活动通孔的截面呈矩形。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腕部活动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为圆柱体结构,且所述活动通孔的截面呈外端入口大于内端的喇叭状结构。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腕部活动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的尾端与所述施力阻挡片的尾端铰接。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腕部活动支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施力阻挡片的端部开设有一凹孔,在该凹孔内设有一固定轴,在所述凹孔还设有一连接片,该连接片通过其上的圆孔与所述固定轴对应连接,且所述连接片可在所述凹孔内做左右、上下四个方向的偏移;所述连接片的外端部与所述引导件的尾端部固定连接。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腕部活动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阻挡片、施力阻挡片、引导件、引导片均由硬质金属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腕部活动支具<i>,</i>以解决现有“动态腕部支具”中的阻挡嵴可能发生错位的现象,和由此导致支具不能发挥作用的技术问题,它包括硬质护具;硬质护具包括手掌护具和前臂护具;在手掌护具的掌面和背面之外表面的近端各设有一施力阻挡片;在前臂护具的掌面和背面之外表面的远端各设有一受力阻挡片;位于掌面和背面同一方向上的受力阻挡片和施力阻挡片的端部相向设置,当腕关节掌屈或背伸时,背面或掌面上的施力阻挡片的端部顶住受力阻挡片的端部;还包括引导结构;通过本设计可以有助于受力阻挡片、施力阻挡片的直接对碰,以实现直接分流并吸收手部着地时受到的外力冲击,降低手部软组织损伤和桡尺骨远端、腕、掌骨骨折脱位的风险。
【IPC分类】A41D13/05, A41D13/08
【公开号】CN205161958
【申请号】CN201520999896
【发明人】董谢平
【申请人】江西省人民医院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7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