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痔疮的外用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2511阅读:7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痔疮的外用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痔疮的外用药物,具体说是一种治疗痔疮的外用栓剂,属于中药领域。
治疗痔病大体以结扎、枯痔、外敷、烟熏和服药等方法为常用。结扎或枯痔者仍易复发,外敷和烟熏治疗内痔效果欠佳,内服中药价高且收效缓慢。目前临床疗痔常用外涂内插药剂如“九华膏”,“化痔栓”等,疗效不够理想,因此,发明一种治疗痔疮的有效外用药,是目前临床上的迫切需求。
上述重量比的原料,按照常规制剂工艺,可以制备成常用临床外用剂,例如,膏剂、栓剂、洗剂等。
本发明药物栓剂的制备方法是取熊胆粉,猪胆粉和冰片,加蒸馏水,混匀,倒入已溶化并冷却至50-55℃的聚乙二醇溶液中,搅匀,立即浇模,冷却成型,制粒,脱模即得。所说的猪胆粉的制备方法是新鲜猪胆汁纱布滤过,2000rpm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低温干燥成猪胆粉5.0g。
所说的聚乙二醇是分子量为1500的聚乙二醇和分子量为6000的聚乙二醇混合物,二者的重量比是42∶70。
实验表明,本发明药物对痔疮有消炎、镇痛、止血和去腐生肌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痔疮。
本发明实验当中,根据痔疮的临床表现,采用了甲醛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冰醋酸引起小鼠扭体模型来观察本发明药物痔疮栓的消炎和镇痛作用。同时设计了新的大鼠肛门出血模型和大鼠肛门溃疡模型来评价本发明药物痔疮栓止血作用和对肛门溃疡的治疗作用。每种试验均设有效药物作阳性药对照。在消炎和镇痛作用的试验中,药物使用方法为外涂或腹腔注射,而不是直接使用栓剂。所用药物为本发明药物(普济痔疮栓)去基质部分即药物部分,称普济痔疮栓液(简称普济液),含熊胆粉、冰片和猪胆粉各5mg,若按百分比计算,则栓剂中熊胆粉、冰片和猪胆粉的含量均为0.4%。试验结果如下实验例一普济液消炎作用的研究1.材料和方法(1)药物及其配制致炎剂为2.5%的甲醛液(分析纯,北京化工三厂生产);阳性药为5%的氢化可的松(北京第三制药厂生产);试验药为普济液I和普济液II。熊胆粉为吉林省抚松县养鹿场生产的干燥粉,新药证书编号为(89)卫药证字Z-02。冰片为人工合成品,购于北京市药材公司。猪胆供体为北京地区杂种猪,取新鲜胆汁,用纱布过滤后2000rpm离心取上清夜低温干燥成粉备用。普济液I含熊胆0.2%、冰片0.2%、猪胆0.2%,普济液II中的药物量是普济液I的一倍。因冰片不溶于水,故普济液I和普济液II均用0.5%西黄嗜胶配制成上述浓度的混悬液备用。
(2)动物本院实验动物中心生产的Wistar雌性大鼠,体重253-281g(267.0±8.6g)。动物生产条件合格证编号8707011,动物品种合格证编号8712R10,动物实验条件合格证编号870706。
(3)实验分组25只大鼠分成5组,即对照组、氢化可的松组(简称氢可组,为阳性对照药)、普济液I组和普济液II组,每组5只动物。
(4)实验步骤实验时将动物两后肢拉直,于各足跖中部皮下注射2.5%的甲醛0.1ml,使之成为黄豆大的白色泡。给药组动物于注射后24小时开始涂药,用10mg小棉球蘸取药液(约0.07ml)涂足跖及其正面,每日两次,直至肿胀消失。对照组动物用同样的方法涂以悬浮剂(0.5%的西黄嗜胶溶液)。
实验动物于足跖致炎前、致炎后及涂药后每日一次,定时用卡尺测定足跖厚度,计算各组动物足跖肿胀率I。I=Ec-EtEc×100%]]>其中Ec为致炎后涂药前足跖肿胀厚度,Et为涂药后各时间点足跖肿胀厚度。
(5)观测指标足跖肿胀抑制率I,涂药后不同时间恢复正常足跖数及所有动物足跖肿胀恢复正常平均时间。
试验结果实验前大鼠足跖厚度为4.80-5.20mm,平均为5.07±0.15mm,各组动物之间没有明显差别。致炎后足跖厚度增加至5.42-8.52mm,平均为6.69±0.72mm,可见动物之间足跖肿胀程度有差异,但各组分布比较均匀,组间无明显差别(见表1)。
1、各组动物足跖致炎前后的厚度比较组别足跖数 足跖厚度(X±SD.mm)致炎前 致炎后对照组 105.02±0.03 6.40±0.40氢可 105.02±0.15 6.72±0.88普济液I105.08±0.07 6.76±0.52普济液II 105.10±0.06 7.27±1.54各组动物足跖肿胀抑制率随着时间的后移均逐渐增大,在各时间点上,给药组(包括氢可组)动物足跖肿胀抑制率均高于或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氢化可的松组动物涂药后4和5天,普济液II组3,4和6天与对照组比较都有显著差别(P<0.05,P<0.01或P<0.001,见表2)。 药后4天氢化可的松组10只足有6只足恢复正常,药后6天有8只足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P<0.05和P<0.01),药后8天全部恢复。普济液I组,普济液II组各10只足中,药后4天各有2-3只足恢复正常,药后6天有5-7只足恢复正常,药后8-10天全部恢复正常。对照组动物恢复较慢,药后6天开始恢复,药后10天仍有3只未恢复正常(见表3)。
表3、药后不同时间恢复正常足跖数及开始恢复时间(X±SD,天)组别足跖数恢复正常足跖数(只,%) 恢复时间药后468 10 12 (天)对照组10 0(0) 1(10)5(50) 7(70) 10(100) 8.9±2.4氢可 10 6(60)8(80)10(100) --- --- 4.8±1.2普济液I 10 3(30)7(70)9(90) 10 --- 5.6±2.1(100)普济液II 10 2(20)6(60)10(100)------ 5.8±1.5各组动物足跖肿胀恢复正常开始时间,给药组(包括氢化可的松组)明显提前(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和P<0.001),其中以氢化可的松组为最快,平均恢复时间为4.8±1.2天。普济液I,II组动物足跖恢复正常开始时间比氢化可的松组略有后移,但无明显差别;对照组动物开始恢复正常时间明显延长,为8.9±2.4天(见表3)。以上结果表明普济液有明显的消炎作用,表现为在各时间点上足跖肿胀抑制率高于或明显高于对照组,开始恢复时间比对照组显著提前。
实验例二普济液镇痛作用的研究1.材料和方法(1)药物致痛药为0.4%的冰醋酸(AR级,北京化工厂生产);阳性药为安痛定注射液(天津华津制药厂生产),每2ml含氨基比林100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7mg/ml备用;试验药为普济液I和普济液II。药物用量和配制方法同实验一。
(2)动物本院实验动物中心生产的KM雄性小鼠,日龄37天,体重27.5-29.5g,动物生产条件合格证编号8707010,动物品种合格证编号8707M01,动物实验条件合格证编号870706。
(3)实验分组镇痛实验中,无论是治疗性给药或预防性给药实验均分成5组,即对照组、安痛定组(为阳性对照药)、普济液I组和普济液II组,每组11-12只动物。
(4)实验方法和步骤小鼠扭体法。治疗性给药试验,各组动物先腹腔注射0.4%冰醋酸0.2ml/只,一分钟后,各给药组动物再腹腔注射对应的试验药液0.2ml/只。对照组动物则腹腔注射0.5%西黄嗜胶溶液0.2ml/只。预防性给药试验,各给药组动物先腹腔注射对应的试验药液0.2ml/只,对照组动物则腹腔注射0.5%西黄嗜胶溶液0.2ml/只。30分钟后,各组动物再腹腔注射0.4%冰醋酸0.2ml/只。
(5)观测指标记录小鼠扭体开始时间,30分钟内动物扭体发生率。结果治疗性给药镇痛实验中,对照组11只动物均发生明显的扭体反应,安痛定组11只动物,有5只动物发生扭体反应(与对照组比较P<0.05)。普济液I和普济液II分别有9和8只动物发生扭体反应,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别(见表4)。给药组动物(包括安痛定组)均能明显地延长扭体开始时间(与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01,见表4)。
表4、治疗性给药各组动物扭体发生率及开始时间组别 动物数扭体发生率 扭体开始时间(只) (%) (分)对照组11100.0 9.68±1.90安痛定1145.416.24±1.72
普济液I 1181.8 12.52±2.96普济液II 1172.7 12.33±2.86预防性给药镇痛实验中,对照组12只动物均发生明显的扭体反应,扭体开始时间为10.8±6.2分。安痛定组12只动物只有2只发生扭体反应(与对照组比较P<0.001)。普济液II和普济液I组各各12只动物中分别有3和5只动物发生扭体,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别(P<0.001,P<0.01和P<0.05)。给药组动物(包括安痛定)扭体开始时间均后延,其中以普济液II比较明显(P<0.05,见表5)。
表5、各组动物扭体发生率及开始时间组别 动物数 扭体发生率 扭体开始时间(只) (%) (分)对照组 12100.0 10.8±6.2安痛定 1216.6 18.0±4.2普济液I 1241.6 13.4±5.2普济液II1225.0 17.6±3.0以上结果说明,在治疗性给药镇痛实验中,不仅普济液未能显示出明显的镇痛作用,而且阳性药安痛定也只有54.5%效果。预防性给药实验中,安痛定显示出良好的镇痛作用,普济液亦能显示出镇痛效果。提示在扭体实验中预防性给药比治疗性给药更能显示出药物的镇痛作用。
实验例三普济痔疮栓止血作用的研究1、材料与方法(1)药物及其制备 阳性对照药为云南白药厂生产的云南白药,粉剂。试验药为普济痔疮栓I和普济痔疮栓II(简称普济栓I和普济栓II)。上述药物做成两种剂型即粉剂和小栓剂。
云南白药已是粉剂,仍用原粉不加任何辅料。普济栓I和普济栓II均为熊胆粉、冰片和猪胆粉加适量分子量为6000的聚乙二醇共研成细末。普济栓I粉中熊胆粉、冰片和猪胆粉的含量均为0.2%。普济栓II粉中上述药物含量均为0.4%。因分子量为1500的聚乙二醇为半固体,若按原处方基质比例加入就不能研成粉,故将原处方中分子量为1500的聚乙二醇和水的应有含量均以分子量为6000的聚乙二醇代替。
小栓剂的制备方法同资料4,只是栓模用直径4mm,长约100mm的玻璃管,将凝固后的栓剂柱从玻璃管中推出,切成5mm长的小段(每粒重60±2mg)装瓶备用。白药小栓剂中白药含量为1.2%,普济栓I和普济栓II小栓剂中熊胆粉、冰片和猪胆粉的含量分别为0.2、0.2、0.2%和0.4、0.4、0.4%。基质小栓剂制备方法同上,只是在制小栓剂时不加任何药物。
(2)动物本院实验动物中心生产的Wistar雌性大鼠,体重185-215g。动物生产条件、品种和实验条件合格证编号同实验一。
(3)实验分组50只大鼠分成5组,即对照组、云南白药组(简称白药组)、普济栓I组和普济栓II组,每组10只动物。
(4)试验步骤用戊巴比妥钠将大鼠麻醉,在肛门12点处从齿线起用5mm宽的小刀片(犀牛牌刀片,用止血钳捭成5mm宽的小刀片)向内纵切5mm长的伤口,其深度以刀锋触接尾椎骨止。刀锋所切断的血管主要为该处的直肠内静脉丛(痔内丛)。
给药方法分两种,一种是急性止血用药,二是防治伤口继续出血给药。
急性止血用药,用重约10mg小棉球蘸取各组动物对应的药粉,立即轻按于伤口之上一分钟(对照组则用小棉球蘸取分子量为6000的聚乙二醇粉),一分钟后继续出血者,用小滤纸片吸血直到出血停止。
防治伤口继续出血给药,待伤口急性出血停止后,每只大鼠肛门再塞进对应的小栓剂,方法是先将小栓剂用一层薄薄的脱脂棉包裹,在其一端捻成一个小棉结,用止血钳夹住小棉结,将小栓剂送入肛门内1cm深处,然后再送入一个10mg的小棉球。对照组动物则塞进一粒基质小栓剂。
(5)观测指标出血时间、急性出血量、24小时内累积出血量和伤口恢复情况。
出血时间,系指小刀片拔出后至急性出血停止之间所经过的时间。
急性出血量,系指急性出血时间内所流出的血量。测定方法是即时收集每只动物用于急性出血止血的小棉球和吸血用的小滤纸片,浸入5ml蒸馏水中浸泡48小时,定时搅拌,使血液充分溶出,2000rpm离心20分钟,取上清1ml加0.1%的Na2CO33ml,72型分光光度计比色,计光密度(O.D.)。
24小时内累积出血量,系指急性出血停止后24小时内继续出血或渗血量。急性出血停止后由于动物活动或排便而引起伤口继续出血或渗血。这是本实验观察的主要指标,因为此种出血与痔疮出血较为接近。
累积出血量测定方法,制伤后的大鼠每笼两只,在笼下接粪尿盘上架一个低支架,在支架上铺一层滤纸(目的使收集大便滤去尿液)。收集制伤后24小时二只动物全部大便(包括有血迹的滤纸),浸泡于100ml蒸馏水中48小时,定时搅拌使血液充分溶出,2000rpm离心20分钟,取上清0.1ml按联苯胺法测定血红蛋白,计光密度(O.D.)。
2、试验结果对照组动物出血时间最长者为157秒,最短者为92秒,平均为130.3±22.7秒。给药组动物(包扩白药组)出血时间均有缩短,其中白药组较为明显(与对照组比P<0.05,见表6)。急性出血量,给药组动物均低于对照组,其中白药,普济栓I和普济栓II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小时内累积出血量,给药组均非常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其中普济栓I和普济栓II组又明显低于白药组(P<0.01和P<0.001,见表6)。
各组动物出血伤口愈合均较快,伤后一天对照组10只动物5只愈合,药后4天全部愈合。给药组动物伤后一天分别有7-9只愈合,药后2-4天全部愈合,各组动物之间没有明显差别(见表7)。平均开始愈合时间,对照组为2.1±1.2天,给药组动物今有缩短,但只有普济栓I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7)。
表6、各组动物出血时间、急性出血量和24小时总出血量(X±SD)组别动物数 出血时间急性出血量总出血量(只) (S) (OD) (OD)对照组10130.3±22.718.5±6.2147.8±38.6白药 10106.2±18.012.0±5.147.8±8.8普济液I 10113.8±23.212.6±5.224.8±9.7普济液II 10112.6±21.111.7±4.111.8±3.1表7、药后不同时间各组动物出血伤口愈合动物数及平均开始愈合时间组别 动物 愈合动物数开始愈合时数 药后1 23 4 5 间对照组 10568 10--2.1±1.2白药 108910----1.3±0.6普济液I107910----1.4±0.7普济液II 10910 ------1.1±0.3以上结果提示,云南白药不愧为止血良药,在出血时间,急性出血量和24小时内累积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普济痔疮栓虽然在出血时间上不及云南白药,但在减少24小时内累积出血量明显优于云南白药,这对防治痔疮出血明显有益。
实验例4普济痔疮栓对大鼠肛门的治疗作用大鼠肛门粘膜致溃疡后能明显形成溃疡、感染、出血和肿痛,因此本实验不仅能比较全面的反应药物对上述症状的治疗作用,亦能验证药物对溃疡面的收敛作用。
1、料与方法(1)药物及其制备致溃疡药为冰醋酸(北京化工厂生产,分析纯)。阳性对照药为广州敬修堂药厂生产的化痔栓。实验药为普济痔疮栓I和普济痔疮栓II(简称普济栓I和普济栓II)。化痔栓、普济痔疮栓均改制或制成小栓剂。
小栓剂药物含量和制备方法同实验三。化痔栓改制成小栓剂时不加任何物质,只是把原栓剂熔化,注入同规格的玻璃瓶内,凝固取出后,亦切成5mm长的小段凉干24小时称重装瓶备用。基质小栓剂的制备同上,只是制栓时不加任何药物。
(2)动物本院实验动物中心生产的Wistar雌性大鼠,体重250-270g。动物生产条件、品种和实验条件合格证编号同实验一。
(3)实验分组65只大鼠按体重和溃疡情况分成5组,即对照组、化痔栓组(为阳性对照药)、普济栓I和普济栓II组,每组12只动物,另5只动物待分组后弃之。
(4)实验步骤在大鼠肛门12点钟处,齿线内2-3mm粘膜下,注射0.05ml20%的冰醋酸,形成一个绿豆大小的白色泡。注射后一天开始破溃,2-3天形成明显的溃疡面。
各组动物给予对应的小栓剂(塞药方法同实验三),每日上下午(上午8点下午4点)各一次,直至给药动物肛门溃疡全部恢复为止。给药后至少观察1小时,在1小时内若见小栓剂脱出则再补给一粒,以保证药物作用时间(因为在1小时内本栓剂全部熔化)。对照组动物用同样方法给予基质栓剂。
(5)观察指标溃疡面临床观察,溃疡面直径,给药后(系指第一次给药后天数,下同)不同时间愈合动物数及平均开始愈合时间等。
2、实验结果大鼠肛门粘膜下注射20%的冰醋酸后3天,均能形成2-4mm直径的溃疡面。有些动物由于注射后小白泡破溃较快,因而引起整个肛门红肿。给药前溃疡面直径和肛门红肿发生例数,各组动物基本一致(见表8)。
表8、给药前各组动物肛门溃疡直径及红肿发生率组别 动物数溃疡面直径(mm)肛门红肿发生率(%)对照组 10 3.4±0.5 41.6(5)化痔栓 10 3.4±0.6 33.3(4)普济液I 10 3.4±0.5 41.6(5)普济液II10 3.4±0.5 41.6(5)给药后4天,普济栓I组和普济栓II组动物溃疡面开始缩小,其中以普济栓II比较明显(与药前比较P<0.05)。药后8天普济栓组动物溃疡面直径由药前的3.4±0.5mm缩小到2.7±0.6和2.4±0.5mm(与药前比较P<0.01和P<0.001)。化痔栓组动物直至药后8天才由药前的3.4±0.6mm缩小到3.1±1.1mm。对照组动物药后4天溃疡面进一步扩大,由药前的3.4±0.5mm增加至5.0±0.9mm,直至药后12天溃疡面直径仍高于药前水平(见表9)。
表9、药后4-12天溃疡面直径的变化组别 溃疡面直径(mm)药前 药后4天 药后8天 药后12天对照组 3.4±0.55.0±0.94.2±0.83.8±1.2化痔栓 3.4±0.63.5±0.83.1±1.12.5±0.6普济液I 3.4±0.53.2±1.03.2±1.02.0±0.0普济液II3.4±0.53.0±0.82.4±0.5---致溃疡3天以后有些动物的溃疡面扩大到肛门周围,引起肛门部分齿线溃烂。齿线溃烂四分之一以上的动物数,给药组均低于对照组,其中普济栓II组比较明显(P<0.05或P<0.01,见表10)。
表10、肛周溃疡发生例数组别 动物数 肛周溃疡1/4以上例数(只)(只)药后4天 药后8天 药后12天对照组 12 108 7化痔栓 12 5 3 0普济液I 12 5 4 0普济液II12 4 0 0随着溃疡面的扩大和加深,溃疡面出现点状渗血或出血,药后4天给药组出血例数减少,药后8天普济栓I和普济栓II组动物未见出血,而对照组和化痔栓住12只动物中仍有7例和2例动物出血(见表11)。
表11、各组动物肛门溃疡后出血例数组别 动物数出血例数(只,%)(只)药后4天药后8天 药后12天对照组 12 6(50.0)7(58.3) 3(25.0)化痔栓 12 4(33.3)2(16.6) 0(0)普济液I 12 3(25.0)0(0)---普济液II12 1(8.3) 0(0) ---给药组动物肛门溃疡于药后8天开始愈合,药后12天普济栓II组动物全部愈合,化痔栓组8只动物愈合。而对照组动物药后14天才有2只动物愈合(见表12),药后20天死亡1只,直至药后30天还有2只动物肛门溃疡仍未愈合。表12、药后不同时间各组动物肛门溃疡愈合动物数及平均开始愈合时间组别动物数药后愈合动物数(只)开始愈合时间(只)8天10天12天14天 (天)对照组 12 0 0 0 2 17.8±4.0化痔栓 12 1 5 8 11 11.2±2.7普济液I12 1 7 9 12 10.8±2.0普济液II 12 5 11 12 8.8±1.230天内对照组9只动物平均开始愈合时间为17.6±4.0天,而化痔栓,普济栓I和普济栓II组各12只动物,平均开始愈合时间分别为11.2±2.7,10.8±1.8,10.8±2.0和8.8±1.2天,明显地比对照组提前(P<0.001,见表12)。
表13、各组动物体重的变化组别 动物数 体重(g)药前 药后15天药后30天对照组12 261.4±7.9 224.5±38.8 239.0±24.7化痔栓12 262.0±6.2 241.0±15.8 251.2±14.2普济液I 12 260.8±7.3 246.6±11.0 258.6±8.6普济液II 12 260.9±6.9 254.5±10.0 260.5±9.7实验动物致溃疡后体重均有下降,随着溃疡的愈合体重又开始回升。药后15天对照组动物体重下降了14.2%,而给药组动物只下降了2.5-7.8%,其中以普济栓II动物体重下降最少(与对照组比较P<0.05,见表13)。药后30天给药组动物体重基本恢复正常,而对照组动物只恢复到药前值的91.4±9.4%,明显低于各给药组水平(P<0.05,见表13)。
上述4种试验结果提示,普济痔疮栓对痔疮有消炎、镇痛、止血和去腐生肌作用。最佳实施方式实施例1
熊胆粉1份、冰片8份、猪胆粉8份取熊胆粉,猪胆粉和冰片,加蒸馏水,混匀,倒入已溶化并冷却至50-55℃的聚乙二醇溶液中,搅匀,立即浇模,冷却成型,制粒,脱模即得。实施例2熊胆粉2份、冰片5份、猪胆粉1份取熊胆粉,猪胆粉和冰片,加蒸馏水,混匀,倒入已溶化并冷却至50-55℃的聚乙二醇溶液中,搅匀,立即浇模,冷却成型,制粒,脱模即得。实施例3熊胆粉3份、冰片6份、猪胆粉4份取熊胆粉,猪胆粉和冰片,加蒸馏水,混匀,倒入已溶化并冷却至50-55℃的聚乙二醇溶液中,搅匀,立即浇模,冷却成型,制粒,脱模即得。实施例4熊胆粉6份、冰片5份、猪胆粉3份取熊胆粉,猪胆粉和冰片,加蒸馏水,混匀,倒入已溶化并冷却至50-55℃的聚乙二醇溶液中,搅匀,立即浇模,冷却成型,制粒,脱模即得。实施例5熊胆粉5.0g、冰片5.0g、猪胆粉5.0g新鲜猪胆汁纱布滤过,2000rpm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低温干燥成猪胆粉。取熊胆粉,猪胆粉和冰片,加蒸馏水265ml,混匀,倒入已溶化并冷却至50-55℃的聚乙二醇溶液中,所述的聚乙二醇包括分子量为1500的聚乙二醇420g,分子量为6000的聚乙二醇700g。搅匀,立即浇模,冷却成型,制成1000粒,脱模即得。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痔疮的外用药物,其特征在于制备该药物的原料组成按重量份计是熊胆粉1-8份、冰片1-8份、猪胆粉1-8份。
2.根据权利要求1说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原料的重量比如下熊胆粉3-6份、冰片3-6份、猪胆粉3-6份。
3.根据权利要求1说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原料的重量比为等份。
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药物,其特征在于还含有赋形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的剂型是膏剂、栓剂、洗剂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赋形剂是聚乙二醇。
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乙二醇包括分子量为1500的聚乙二醇420g,分子量为6000的聚乙二醇700g。
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任一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猪胆粉是以下述方法制备的新鲜猪胆汁纱布滤过,2000rpm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低温干燥成猪胆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是按照下述方法制备的熊胆粉5.0g、冰片5.0g、猪胆粉5.0g新鲜猪胆汁纱布滤过,2000rpm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低温干燥成猪胆粉,取熊胆粉,猪胆粉和冰片,加蒸馏水265ml,混匀,倒入已溶化并冷却至50-55℃的聚乙二醇溶液中,所述的聚乙二醇包括分子量为1500的聚乙二醇420g,分子量为6000的聚乙二醇700g。搅匀,立即浇模,冷却成型,制成1000粒,脱模即得。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痔疮的外用药物,具体说是一种治疗痔疮的外用栓剂,它是以熊胆粉、冰片、猪胆粉为药物活性组分,加入赋形剂制备而成。本发明药物对痔疮有消炎、镇痛、止血和去腐生肌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痔疮。
文档编号A61P9/14GK1478487SQ0215908
公开日2004年3月3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31日
发明者丁林茂 申请人:临沂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