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1181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来源于临床验方,由刺五加5-20g,杜仲炒用10-15g,女贞子10-15g,夏枯草10-15g,七叶一枝花5-10g,白僵蚕炒用1-1.5g,栝楼10-20g,浮海石6-10g,川红花3-10g,当归5-15g,紫丹参5-15g,参三七3-10g,共十二味中药材组成,入丸散或研末装入胶囊,可长期间歇服用,具体用量用法视个体情况而定。该中药具有益气健脾,补益肝肾,平肝清肝,清热解毒,化痰消瘀,凉血止血,生肌敛疮,软坚散结,活血通脉之功效,以及降血压,调血脂,降血糖,抗炎,抗肿瘤,抗血栓,调节免疫机能,促进组织修复等现代药理作用,能改善动脉退行性、增生性病变,抗动脉粥样硬化。经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常年服用该中药,在稳定、缩小粥样斑块,减少其并发症,缓解临床症状,保护靶器管以及减轻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安全有效,与目前国内同类资料比较,有显著优势。
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高血压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及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脉诊多有弦脉,属中医学“眩晕”,“痹证”,“真心病”,“脑卒中”等范畴,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肝脾肾虚并有肝旺,脉腑实。脉为血之腑,肾气不足,脾失健运,内生瘀血、痰浊,脉腑失养;“水不涵木”,肝不藏血,肝疏泄太过,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火热炽盛,可致气血两燔,气血亢逆,损伤脉腑;肝火灼炼津血、痰瘀,痰火郁结,肝血瘀滞,痰瘀互凝,沉积于脉腑,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管腔变窄,且粥样斑块易发生溃烂,破裂,脱落,出血,血栓形成,使动脉闭阻。瘀血、痰浊、肝火、肝热、肝风皆属“内毒”,对脉腑有直接不良刺激,可使动脉产生增生性病变。克隆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类似于良性肿瘤。
基于上术病因病机,治宜扶正祛邪,标本同治,防治并举,且须参照“癥瘕”、“疮疡”、“瘿”、“瘤”、“岩”辨治,并将中药传统药性与中药现代药理有机结合,遣药组方,方可切中病机,直入病所,增进疗效。据此,该中药全方共奏益肾健脾,清肝息风,解毒化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通利脉腑之功效。
权利要求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由刺五加5-20g,杜仲(炒用)10-15g,女贞子10-15g,夏枯草10-15g,七叶一枝花5-10g,白僵蚕(炒用)1-1.5g,栝楼10-20g,浮海石6-10g,川红花3-10g,当归5-15g,紫丹参5-15g,参三七3-10g,共十二味中药材组方,具有益肾健脾,清肝息风,解毒化痰,活血化瘀,软坚化结,通利血脉之功效,并有调节免疫机能,降血压,调血脂,降血糖,抗肿瘤,抗炎,抗血栓等现代药理作用。长期应用该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在缓解症状,保护靶器官,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安全有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依据中医“内毒”理论组方,由刺五加5-20g,杜仲(炒用)10-15g,女贞子10-15g,夏枯草10-15g,七叶一枝花5-10g,白僵蚕(炒用)1-1.5g,栝楼10-20g,浮海石6-10g,川红花3-10g,当归5-15g,紫丹参5-15g,参三七3-10g,共十二味中药材组方,入丸散,具有益肾健脾,清肝息风,解毒化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通利脉腑之功效,并有调节免疫机能,降血压,调血脂,降血糖,抗肿瘤,抗炎,抗血栓等现代药理作用。长期应用该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在缓解症状,保护靶器官,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安全有效,与目前国内同类资料比较有显著优势。
文档编号A61K33/00GK1795912SQ20041010429
公开日2006年7月5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1日
发明者黄建平 申请人:黄建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