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弹性测量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278679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粘弹性测量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地测量被测量物的粘弹性的粘弹性测量装置。测量装置(1)具备:壳体(10);面接触部(11a),其设置于壳体(10),与皮肤(U1)面接触;球压头(40),其与面接触部(11a)相比向皮肤(U1)侧移动,被压入到皮肤(U1);驱动部(30),其支承球压头(40),使球压头(40)向皮肤(U1)侧移动;负荷传感器(20),其右端部侧(21a)固定于壳体(10),左端部侧(21b)支承驱动部(30),对将球压头(40)压入到皮肤(U1)的压入负荷进行检测;以及控制部(66),其获取球压头(40)的位移。
【专利说明】粘弹性测量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被测量物的粘弹性进行测量的粘弹性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存在一种对人的皮肤等被测量物的粘弹性进行测量的测量装置(例如专利文献I)。在专利文献I的发明中,对设置有深针的压力传感器部、驱动部进行驱动来测量施加给被测量物的压力。
[0003]但是,在专利文献I的发明中,驱动部对深针和压力传感器部进行一体驱动,因此驱动部的结构大而驱动部的重量增加。由此,人手持计测器进行测量时的抖动给压力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带来的影响增加。另外,与重量相比需要增加驱动器的驱动力。
[0004]另外,在专利文献I的发明中,使压力传感器介于驱动器与深针之间,由此从驱动器至深针的距离长。由此,驱动器的旋转轴抖动扩大,对测量精度带来很大影响。另外,为了对其进行控制而需要轴承、联轴节等部件,从而导致成本上升。轴承产生滑动摩擦,因此特别是在处理低压力时对测量精度带来影响。
[0005]另外,在专利文献I的发明中,使用弹簧挤压压力传感器来防止压力传感器晃动并且将压力传感器固定于滚珠丝杠装置,因此由于间隙的影响等而传感器的固定状态不稳定。在进行更高精度的感测时,需要使压力传感器的固定状态更牢固。
[0006]由于这些原因,专利文献I的发明不适合于处理微小压力的高精度的测量。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1681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0008]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0009]本实用新型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地测量被测量物的粘弹性的粘弹性测
量装置。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1]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那样的解决方法来解决课题。此外,为了更容易理解,附加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对应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另外,附加附图标记来说明的结构可以适当地改进,另外,也可以将至少一部分代替为其它结构物。
[0012].第一实用新型是一种粘弹性测量装置,具备:壳体(10、210、310);面接触部(11a),其设置于上述壳体,与被测量物面接触;加压头(40),其与上述面接触部相比能够向上述被测量物(Ul)侧移动而被压入到上述被测量物;驱动部(30),其支承上述加压头,使上述加压头向上述被测量物侧移动;负荷检测部(20、220),其固定部侧(21a)固定于上述壳体,可移动部侧(21b)支承上述驱动部,该负荷检测部对将上述加压头压入到上述被测量物的压入负荷进行检测;以及位移获取部(31、66),其获取上述加压头的位移。
[0013]?第二实用新型的粘弹性测量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控制部(66),上述控制部进行加压头压入处理,控制上述驱动部(30)以将上述加压头(40)配置于压入位置,以及上述控制部进行粘弹性计算处理,根据上述加压头压入处理的上述压入位置处的、上述负荷检测部(20、220)的输出和由上述位移获取部(31、66)获取到的上述加压头的位移来计算上述被测量物(Ul)的粘弹性。
[0014].第三实用新型的粘弹性测量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驱动部(30)具备脉冲电动机
(31),上述控制部(66)输出驱动脉冲来控制上述脉冲电动机,根据上述驱动脉冲来获取上述加压头(40)的位移,上述控制部兼用作上述位移获取部。
[0015].第四实用新型的粘弹性测量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66)对由上述位移获取部(31、66)获取到的上述加压头的位移加上上述负荷检测部(20、220)本身的位移作为上述加压头(40)的位移,来进行上述粘弹性计算处理。
[0016].第五实用新型的粘弹性测量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接触角度校正部(371~377),该接触角度校正部将上述加压头(40)与上述被测量物(Ul)的表面的接触角度向与上述被测量物的表面正交的方向进行校正。
[0017]?第六实用新型的粘弹性测量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接触压力校正部,该接触压力校正部对上述面接触部与上述被测量物接触的压力进行适当校正。
[0018].第七实用新型的粘弹性测量装置的特征在于,该测量装置是以测量者手持上述壳体来使上述面接触部与上述被测量物接触的方式使用的测量装置,该测量装置还具备减振部,该减振部减小上 述面接触部与上述被测量物之间的振动。
[0019]?第八实用新型的粘弹性测量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倾斜检测部和控制部,该倾斜检测部检测上述负荷检测部的检测方向的倾斜,上述控制部通过针对上述负荷检测部的输出校正与由上述倾斜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检测方向的倾斜对应的量,来进行上述负荷检测部的检测基准点的校正。
[0020].第九实用新型的粘弹性测量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倾斜检测部通过检测加速度来检测上述检测方向,上述控制部通过针对上述负荷检测部的输出抵消与由上述倾斜检测部检测出的加速度对应的量,来进行上述负荷检测部的检测基准点的校正。
[0021]?第十实用新型的粘弹性测量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压紧力检测部和控制部,该压紧力检测部检测上述面接触部的压紧力,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压紧力检测部的输出来判断是否进行粘弹性测量。
[0022].第十一实用新型的粘弹性测量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根据上述压紧力检测部的输出判断为上述面接触部的压紧力的输出在规定压力内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进行粘弹性测量。
[0023].第十二实用新型的粘弹性测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上述压紧力检测部,该多个上述压紧力检测部对上述面接触部的多个位置的上述压紧力进行检测,在根据上述多个上述压紧力检测部的输出而上述多个位置的上述压紧力的相对值在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进行粘弹性测量。
[0024].第十三实用新型的粘弹性测量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倾斜检测部,该倾斜检测部对上述负荷检测部的检测方向的倾斜进行检测,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倾斜检测部的输出进行上述压紧力检测部的检测基准点的校正。
[0025].第十四实用新型的粘弹性测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上述压紧力检测部,其对上述面接触部的多个位置的上述压紧力进行检测;以及压紧力显示部,其进行与压紧力有关的显示,上述控制部根据多个上述压紧力检测部的输出,将多个位置的上述压紧力的作用的中心位置显示在上述压紧力显示部。
[0026]?第十五实用新型的粘弹性测量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压紧力显示部,该压紧力显示部进行与压紧力有关的显示,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压紧力检测部的输出,将上述压紧力的大小以能够识别的方式显示在上述压紧力显示部。
[0027]?第十六实用新型的粘弹性测量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压紧力检测部和控制部,该压紧力检测部对上述面接触部的压紧力进行检测,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压紧力检测部的输出不同的多个压紧力处计算上述被测量物的粘弹性,根据计算出的多个粘弹性,求出与低于上述多个压紧力的压紧力对应的粘弹性。
[0028]实用新型的效果
[0029]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起到以下效果。
[0030]?在第一实用新型中,不对重量大的负荷检测部进行驱动,只要对重量小的加压头进行驱动即可,因此实现驱动部的小型、轻量化。由此,能够减轻测量者手持测量装置进行测量时的抖动影响。并且,能够减小驱动部的驱动力,因此能够降低驱动电力,能够减少消耗电力。
[0031]另外,能够缩短从驱动部至被测量物的距离。由此,能够减小随着抖动等产生的驱动部的旋转轴抖动扩大,并且不需要对旋转轴抖动进行控制的轴承、联轴节等部件,从而能够实现成本降低。另外 ,不会受到轴承等的滑动摩擦的影响,因此实现测量精度的提高。
[0032]并且,能够将负荷传感器牢固地固定于计测机的壳体,因此实现负荷传感器的测量精度的提高。
[0033]?在第二实用新型中,控制部能够根据加压头的压入位置处的、负荷检测部的输出和加压头的位移计算被测量物的粘弹性。
[0034].在第三实用新型中,控制部根据脉冲电动机的驱动脉冲来获取加压头的位移,因此能够使结构简单。
[0035].在第四实用新型中,作为加压头的位移,加上负荷检测部本身的位移,因此能够
进一步提闻测量精度。
[0036].在第五实用新型中,校正加压头的接触角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
[0037].在第六实用新型中,适当地校正面接触部与被测量物接触的压力,因此能够提高负荷检测、位移获取的精度,能够提高测量精度。
[0038].在第七实用新型中,减小面接触部与被测量物之间的振动,因此即使测量者抖动、身体移动等,负荷检测、位移获取也稳定,因此能够提高测量精度。
[0039]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起到以下效果。
[0040].在第八实用新型中,即使在测量装置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校正负荷检测部的检测基准点。由此,能够正确地判断压头和被测量部的接触点,并且,在压头和被测量部接触之后也能够正确地测量粘弹性。
[0041].在第九实用新型中,如果针对负荷检测部的输出抵消与由倾斜检测部检测出的加速度对应的量,则能够对检测基准点进行校正,因此校正处理简单。
[0042].在第十实用新型中,检测面接触部的压紧力,因此,能够在面接触部的压紧力的状态适当的情况下测量粘弹性。[0043]?在第十一实用新型中,在面接触部的压紧力在规定压力内的情况下,使用负荷检测部等的输出进行测量,因此能够减小由压紧力的变化引起的被测量物的粘弹性的变化。另外,即使在多次进行测量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测量条件均匀。
[0044].在第十二实用新型中,能够在圆环部均匀地按压被测量物的状态下测量粘弹性。
[0045].在第十三实用新型中,即使在测量装置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校正压紧力检测部的零点。由此,即使在测量者手持测量装置进行测量而测量装置的设置角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校正零点而正确地进行测量。
[0046]?在第十四实用新型中,将压紧力的作用的中心位置显示在压紧力显示部,因此测量者能够调整装置的倾斜以使压紧力的作用的中心位置适当等。
[0047].在第十五实用新型中,将压紧力的大小以能够识别的方式进行显示,因此测量者能够调整装置的加压状态以达成适当的压紧力等。
[0048].在第十六实用新型中,根据多个压紧力的粘弹性求出低压紧力的粘弹性,因此即使是难以进行低压紧力的测量的被测量物,也能够求出低压紧力的粘弹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9]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 式的测量装置I的立体图、使用方式的图。
[0050]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测量装置I的俯视图、截面图。
[0051]图3是放大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部30附近(图2的(b)的箭头III部)的截面图。
[0052]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测量装置I的框图。
[0053]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测量装置I的处理的流程图。
[0054]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测量装置201的俯视图、截面图(相当于图2的图)。
[0055]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测量装置301-1~301-3的立体图。
[0056]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测量装置301-4的立体图、截面图。
[0057]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测量装置301-5的三面图。
[0058]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测量装置301-6的三面图。
[0059]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测量装置301-7的立体图。
[0060]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测量装置401的立体图、截面图。
[0061]图13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测量装置401的框图。
[0062]图14是说明测量装置倾斜的情况下的测量误差的图表。
[0063]图15是表不第四实施方式的负荷传感器20和加速度传感器480的输出的图表。
[0064]图16是表示被检者摇动的状态下的、皮肤的负荷和位移的测量结果的图表。
[0065]图17是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圆环部471的压紧力的分布不均匀的状态、均匀的状态的图。
[0066]图18是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测量装置401的一系列处理的流程图。
[0067]图1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压紧力信息显示画面493a的图。
[0068]图20是表示圆环部471的压紧力与杨氏模量的关系的图。
[0069]附图标记说明
[0070]1、201、301-1 ~301-7,401:测量装置;10、210、310:壳体;11、471:圆环部;lla:面接触部;20、220:负荷传感器;30:驱动部;31:脉冲电动机;40:球压头;66、466:控制部;312:把持部;371:粘合片;372、475 (475-1?475-3):压力传感器;373:开关;374:抽吸喷嘴;375a?375d:弹簧;376:球接头;377:突起;U:测量者;U1:皮肤。
【具体实施方式】
[0071](第一实施方式)
[0072]以下,参照附图等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
[0073]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测量装置I的立体图、使用方式的图。
[0074]图1的(a)是测量装置I的立体图。
[0075]图1的(b)是表示测量装置I的使用方式的图。
[0076]此外,在实施方式的说明和附图中,以图1的(b)的状态为基准,设为左右方向X、深度方向Y、厚度方向z。
[0077]测量装置I是左右方向X细长的长方体。测量装置I的大小为容纳于手掌程度的大小。测量装置I是将球压头40压入到皮肤Ul而对皮肤Ul的粘弹性进行测量的粘弹性
测量装置。
[0078]作为利用者的测量者U以手掌包裹测量装置I的方式手持测量装置1,使圆环部11与脸颊等的皮肤Ul (被测量物)接触。此外,测量者U也可以以握持测量装置I的方式手持测量装置I。
[0079]另外,通过使测量装置I小型化至容纳于手掌的尺寸,在使测量装置I与脸颊接触时,能够一边使容纳测量装置I以外的手掌与脸颊接触一边进行计测。由此,能够减轻抖动的影响。
[0080]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测量装置I的俯视图、截面图。
[0081]图2的(a)是说明测量装置I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0082]图2的(b)是图2的(a)的b_b部截面图。
[0083]图3是放大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部30附近(图2的(b)的箭头III部)的截面图。
[0084]图3的(a)是将球压头40配置于退避位置的状态。
[0085]图3的(b)是球压头40伸出的状态。
[0086]如图2所示,测量装置I具备壳体10、圆环部11、负荷传感器20 (负荷检测部)、驱动部30、球压头40 (加压头)以及基板50。
[0087]壳体10是测量装置I的壳体。壳体10是左右方向X长的长方体。
[0088]圆环部11是固定于壳体10上表面的圆环状的筒体。圆环部11表面是与利用者的皮肤Ul面接触的面接触部11a。圆环部11的中心轴Ilb与厚度方向Z平行。
[0089]负荷传感器20是对施加给皮肤Ul的负荷(压力)进行检测的部件。
[0090]负荷传感器20是在平行梁型的应变发生体21粘贴四个应变片22a?22d的类型。
[0091]应变发生体21配置成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X—致。应变发生体21的右端部侧21a(固定部侧)通过螺栓固定固定于壳体10的安装套12。应变发生体21的左端部侧21b(可移动部侧)是自由的,支承驱动部30。
[0092]通过上述结构,负荷传感器20对在应变发生体21的左端部侧21b通过驱动部30施加给厚度方向Z的负荷进行测量,来对施加给皮肤Ul的负荷进行测量。
[0093]驱动部30是支承球压头40且使球压头40沿压入方向Z2 (被测量物侧)移动的部件。厚度方向Z中的、壳体10的圆环部11侧为球压头40的压入方向Z2,其相反侧为返回方向Z1。
[0094]如图3所示,驱动部30具备脉冲电动机31、进给丝杠32、弹簧33、引导件34以及移动体35。
[0095]脉冲电动机31主体固定于应变发生体21的左端部侧21b。脉冲电动机31的旋转轴31a的轴向为厚度方向Z。
[0096]进给丝杠32是设置于脉冲电动机31的旋转轴31a周围的外螺纹。进给丝杠32与移动体35的内螺纹35a啮合。通过旋转驱动进给丝杠32使移动体35在厚度方向Z上移动。
[0097]弹簧33是防止进给丝杠32的间隙(backlash等)的拉伸螺旋弹簧。弹簧33的下端固定于应变发生体21,上端固定于移动体35。由此,弹簧33向返回方向Zl (应变发生体21侧)拉拽移动体35。弹簧33设置有两个,平衡良好地拉拽移动体35。
[0098]引导件34是用于与厚度方向Z平行地引导移动体35的轴体。引导件34的轴向为厚度方向Z。引导件34的下端固定于应变发生体21的左端部侧21b。引导件34插入到移动体35的引导件孔35b。引导件34设置有两个,平衡良好地引导移动体35并且能够防止移动体35在XY平面内的旋转。
[0099]移动体35是通过上述结构和驱动部30而在厚度方向Z上移动的被驱动部分。移动体35由树脂等形成,移动体35重量轻。
[0100]球压头40是与面接触部Ila相比能够向压入方向Z2侧伸出而压入到皮肤Ul的球体。球压头40固定于移动体35上表面,与移动体35 —体地在圆环部11的中心轴Ilb上沿厚度方向Z移动。
[0101]球压头40从相对于面接触部Ila被最拉拽的退避位置(图3的(a)的位置)向压入方向Z2伸出,配置在相对于面接触部Ila突出的位置(图3的(b)的位置)。球压头40的移动冲程为几mm左右。
[0102]在此,在面接触部Ila与皮肤Ul接触时对皮肤Ul施加压力,因此皮肤Ul从面接触部Ila的中央部向Zl方向隆起。其隆起量根据皮肤Ul的柔软度、测量者手持测量装置I按压皮肤时的力而变动。由此,认为球压头40的移动冲程中的球压头40与皮肤Ul接触的区域发生变动会对测量带来影响。例如,在隆起量大的情况下,认为在测量开始时(图3的(a)的退避位置)球压头40会与皮肤Ul接触。相反在隆起量小的情况下,认为得不到足够测量的接触区域。
[0103]因此,也可以设置使圆环部11能够在Z方向上移动的机构。由此,能够调整球压头40与皮肤Ul的接触区域。另外,为了进行更高精度的测量,期望设置在调整位置能够固定圆环部11的位置的机构。
[0104]另外,也可以设置用于将施加给皮肤Ul的压力保持在某一范围内的机构、测量压力变动的机构等压力调整部。例如,在能够吸收压力的位置设置弹簧,使用位移计来监视弹簧的收缩量,由此能够判断是否为适当的压力而测出测量开始的定时,或者在测量过程中变动大的情况下纠正错误。[0105]通过上述结构,驱动部30不对重量大的负荷传感器20进行驱动,仅在厚度方向Z上对重量小的球压头40进行驱动即可,因此驱动部30实现小型化、轻量化。由此,能够减轻测量者U手持测量装置I进行测量时的抖动的影响。并且,能够减小驱动部30的驱动力,因此能够减少驱动电力,能够减少消耗电力。
[0106]另外,测量装置I能够缩短从驱动部30至作为被测量物的皮肤Ul的距离。由此,能够减小随着抖动等产生的驱动部30的旋转轴抖动的扩大,并且不需要对旋转轴抖动进行控制的轴承、联轴节等部件,从而能够实现成本降低。另外,不会受到轴承等的滑动摩擦的影响,因此实现测量精度的提高。
[0107]并且,测量装置I构成为通过螺栓固定(固定部)将负荷传感器20牢固地固定于壳体10的安装套12,在负荷传感器20上具备驱动部30。由于设为该结构,本申请的实用新型减轻以下问题:由专利文献I的在驱动部上设置负荷传感器的结构导致的特有的问题,即负荷传感器20固定于滚珠丝杠装置,因此由间隙的影响等而传感器的固定状态不稳定,从而导致初始负荷变动、重复精度恶化这种问题。
[0108]此外,固定部并不限定于螺栓固定,也可以使用粘接剂等来固定。
[0109]如图2所示,基板50是安装了 CPU(中央处理装置)、半导体存储装置等的印刷电路板。基板50固定于壳体10的安装套13。基板50经由电缆等(未图示)与测量装置I的各电部件电连接。另外,基板50与电池(未图示)相连接,对各电部件提供电力。
[0110]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测量装置I的框图。
[0111]测量装置I具备操作部61、显示部62、A/D转换器63、电动机驱动电路64、存储部65以及控制部66。
[0112]操作部61是测量者U操作测量装置I的部件。测量装置I具备设置于壳体10的操作按钮等(在图1、图2中省略了图示)。操作部61将操作信息输出到控制部66。
[0113]显示部62是显示测量结果的显示装置。显示部62设置于壳体10(在图1、图2中省略了图示)。
[0114]A/D转换器63是将来自负荷传感器20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而输出到控制部66的电路。A/D转换器63安装于基板50。
[0115]电动机驱动电路64是脉冲电动机31的驱动电路。电动机驱动电路64根据控制部66的驱动脉冲的输出输出适合于脉冲电动机31的驱动的电压等。电动机驱动电路64安装于基板50。
[0116]存储部65是用于存储测量装置I进行动作所需的程序、信息等的存储装置。存储部65由安装于基板50上的存储装置等构成。
[0117]控制部66是统一控制测量装置I的控制装置。控制部66由安装于基板50上的CPU等构成。
[0118]控制部66根据A/D转换器63的输出来计算负荷传感器20的负荷。控制部66输出驱动脉冲而控制脉冲电动机31,对驱动脉冲的脉冲数进行计数来获取球压头40的位移。也就是说,控制部66兼用作获取球压头40的位移的位移获取部。
[0119]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测量装置I的处理的流程图。
[0120]如图1的(a)所示,在开始测量时,测量者U使测量装置I的圆环部11的面接触部Ua与皮肤Ul轻轻地紧密接合。由此,成为图3的(a)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测量者U对操作部61进行操作。
[0121]在步骤S(以下简单称为“S”)l中,控制部66根据来自操作部61的输出来判断是否开始测量。控制部66在判断为开始测量的情况下(S1:“是”),进入到S2,另一方面,在判断为没有开始测量的情况下(SI 否”),反复进行SI的处理。
[0122]在S2中,控制部66在操作之后将对作为测量对象的皮肤Ul压紧面接触部Ila时的施加给负荷传感器20的负荷设定为设定初值、即零。
[0123]在S3中,控制部66输出驱动脉冲来驱动脉冲电动机31。控制部66在开始驱动脉冲电动机31的同时开始对驱动脉冲进行计数,根据其计数值来获取球压头40的位移,并且开始负荷传感器20的负荷测量。
[0124]如图3所示,由此,球压头40在压入方向Z2上逐渐移动,与皮肤Ul接触。
[0125]直到规定位移或者规定压入负荷为止,以某一采样时间间隔继续计测位移和压入负荷,存储数据。
[0126]在S4中,控制部66判断压入负荷是否达到规定压入负荷或者球压头40的位移是否达到规定位移。控制部66在判断为任一个达到的情况下(34:“是”),进入到35。另一方面,控制部66在判断为均没有达到的情况下(34:“否”),反复进行34。直到达到规定压入负荷或者达到规定位移为止64:“是”)进行该重复。
[0127]在S5中,控制部66在返回方向Zl上驱动球压头40而将其配置于退避位置(参照图3的(a))。另外,停止位移 和负荷的测量,结束存储数据。
[0128]在S6中,控制部66进行粘弹性计算处理。根据所存储的位移和负荷数据,计算皮肤Ul的粘弹性。能够从各种计算方法中选择该计算方法。例如,使用“日本特开2011-137667的式28、26和31”,能够求出三个要素个体模型中的非线性物性值、即弹性部的杨氏模量、粘弹性部的粘性无伸缩率以及粘弹性部中的弹性部的杨氏模量。此外,与上述式28、26和31对应的式如下。
[0129][式I]
【权利要求】
1.一种粘弹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 面接触部,其设置于上述壳体,与被测量物面接触; 加压头,其与上述面接触部相比能够向上述被测量物侧移动而被压入到上述被测量物; 驱动部,其支承上述加压头,使上述加压头向上述被测量物侧移动; 负荷检测部,其固定部侧固定于上述壳体,可移动部侧支承上述驱动部,该负荷检测部对将上述加压头压入到上述被测量物的压入负荷进行检测;以及位移获取部,其获取上述加压头的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弹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控制部, 上述控制部进行加压头压入处理,控制上述驱动部以将上述加压头配置于压入位置,以及 上述控制部进行粘弹性计算处理,根据上述加压头压入处理的上述压入位置处的、上述负荷检测部的输出和由上述位移获取部获取到的上述加压头的位移来计算上述被测量物的粘弹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弹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部具备脉冲电动机, 上述控制部输出驱动脉冲来控制上述脉冲电动机,根据上述驱动脉冲来获取上述加压头的位移,上述控制部兼用作上述位移获取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弹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对由上述位移获取部获取到的上述加压头的位移加上上述负荷检测部本身的位移作为上述加压头的位移,来进行上述粘弹性计算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弹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接触角度校正部,该接触角度校正部将上述加压头与上述被测量物的表面的接触角度向与上述被测量物的表面正交的方向进行校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弹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接触压力校正部,该接触压力校正部对上述面接触部与上述被测量物接触的压力进行适当校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弹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测量装置是以测量者手持上述壳体来使上述面接触部与上述被测量物接触的方式使用的测量装置, 该测量装置还具备减振部 ,该减振部减小上述面接触部与上述被测量物之间的振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弹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倾斜检测部和控制部,该倾斜检测部检测上述负荷检测部的检测方向的倾斜,上述控制部通过针对上述负荷检测部的输出校正与由上述倾斜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检测方向的倾斜对应的量,来进行上述负荷检测部的检测基准点的校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粘弹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倾斜检测部通过检测加速度来检测上述检测方向,上述控制部通过针对上述负荷检测部的输出抵消与由上述倾斜检测部检测出的加速度对应的量,来进行上述负荷检测部的检测基准点的校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弹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压紧力检测部和控制部,该压紧力检测部检测上述面接触部的压紧力, 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压紧力检测部的输出来判断是否进行粘弹性测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粘弹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根据上述压紧力检测部的输出判断为上述面接触部的压紧力的输出在规定压力内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进行粘弹性测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粘弹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上述压紧力检测部,该多个上述压紧力检测部对上述面接触部的多个位置的上述压紧力进行检测, 在根据上述多个上述压紧力检测部的输出而上述多个位置的上述压紧力的相对值在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进行粘弹性测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粘弹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倾斜检测部,该倾斜检测部对上述负荷检测部的检测方向的倾斜进行检测, 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倾斜检测部的输出进行上述压紧力检测部的检测基准点的校正。
14.根据权利要求10~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粘弹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上述压紧力检测部,其对上述面接触部的多个位置的上述压紧力进行检测;以及 压紧力显示部,其进行与压紧力有关的显示, 上述控制部根据多个上述压紧力检测部的输出,将多个位置的上述压紧力的作用的中心位置显示在上述压紧力显示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粘弹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压紧力显示部,该压紧力显示部进行与压紧力有关的显示, 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压紧力检测部的输出,将上述压紧力的大小以能够识别的方式显示在上述压紧力显示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弹性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压紧力检测部和控制部,该压紧力检测部对上述面接触部的压紧力进行检测,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压紧力检测部的输出不同的多个压紧力处计算上述被测量物的粘弹性, 根据计算出的多个粘弹性,求出与低于上述多个压紧力的压紧力对应的粘弹性。
【文档编号】A61B5/00GK203408035SQ201320437570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0日
【发明者】井上和磨, 佐久间淳 申请人:株式会社百利达, 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农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