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气囊导管支撑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342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复合式气囊导管支撑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的复合式气囊导管支撑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扩张气囊、球囊以及充气管,其中:引流管与充气管平行固定设置,充气管的末端位于扩张气囊内部,扩张气囊位于引流管的中部,球囊位于引流管的末端。本装置便于制造方便引流并能够按需单或双向引流胆汁,更符合治疗和生理需要,通过复合式球、柱状气囊引流管,引流管材料质地柔软、耐酸碱腐蚀及消化酶的破坏。
【专利说明】复合式气囊导管支撑引流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的装置,具体是一种复合式气囊导管支撑引流管。
【背景技术】
[0002]胆囊结石、肿瘤、难治性炎症的经典治疗仍然是施行胆囊切除,而100余年胆囊切除术的历程中,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率的大宗病例仍在0.2-0.5%之间。按上述0.2-0.5%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率计算,现全国存有13000-65000病人发生了医源性胆管损伤。非胆道手术所致医源性胆道损伤也占10%左右。医源性胆道损伤后的处理进展不大。胆道损伤后的处理包括:术中胆道一期修复、胆道引流及术后胆道狭窄扩张和再手术,虽然其中80-90%病例是在手术中发现和处理,但许多病例出现胆管后期狭窄,损伤后的胆管狭窄及其处理十分复杂,往往需要再次手术或内镜治疗,部分病人往往需要多次治疗,效果仍不理想ο
[0003]正常左、右肝管直径仅0.3-0.4cm,损伤后对接缝合比较困难,支撑引流也困难,以往临床常用的方法是:置入超细T型管或U型管支撑引流,但缺点是:前者操作时损伤部位缝合张力大、愈合疤痕大,是吻合口再狭窄的重要因素;后者操作时常在吻合口附近胆管另戳孔引出,是造成胆漏的另一因素,增加术后并发症,造成病人病情恢复困难。
[0004]综上所述,现阶段急需一种符合肝管生理结构的引流管,能够克服胆道引流不畅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复合式气囊导管支撑引流管,便于制造方便引流并能够按需求或双向引流胆汁,更符合治疗和生理需要,通过复合式球、柱状气囊引流管,引流管材料质地柔软、耐酸碱腐蚀及消化酶的破坏。
[0006]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引流管、扩张气囊、球囊以及充气管,其中:引流管与充气管平行固定设置,充气管的末端位于扩张气囊内部,扩张气囊位于引流管的中部,球囊位于引流管的末端。
[0007]所述的引流管为中央空心、双头出口引流结构,其直径为0.3-0.4cm ;
[0008]所述的引流管的中部以及末端均设有侧壁小孔,用于将肝内胆汁多数引入肠内,少数引入体外引流袋作为观察和减压之用。
[0009]所述的引流管及充气管均为柔性材料制成。
[0010]本装置可用于损伤的左或右肝管内,一端经肝总管、胆总管、十二指肠乳头,放入十二指肠、空肠内,其头端注气球囊可阻止导管滑出;另一端向损伤肝管的肝内端,经肝内胆管、经皮引出体外固定,其中段柱状气囊支撑在损伤的肝管部位,其调压可阻止吻合口早期胆漏,后期可按期扩张吻合口,防止疤痕狭窄,避免后期严重并发症。
[0011]技术效果[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0013]①由于该引流管是一根可弯曲的弧形管,因此它的粗细较易制造,不像“T型”引流管在制作上受限制。
[0014]②双气囊胆道支撑引流管的中段柱状气囊主要用于胆道吻合口处的扩张之用,既可堵漏,又可早期扩张;末端球囊插入肠道内主要用于防止该支撑引流管滑出胆道之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18]实施例1
[001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引流管1、扩张气囊2、球囊以及充气管3,其中:引流管I与充气管3平行固定设置,充气管3的末端位于扩张气囊2内部,扩张气囊2位于引流管I的中部,球囊位于引流管I的末端。
[0020]如图2所示,所述的引流管I为中央空心、双头出口引流结构,其直径为
0.3-0.4cm ;引流管I的中部为导丝腔5。
[0021]所述的充气管3位于扩张气囊2的内部设有若干充气孔4。
[0022]所述的引流管I的中部以及末端均设有侧壁小孔8,用于将肝内胆汁多数引入肠内,少数引入体外引流袋作为观察和减压之用。
[0023]所述的引流管I及充气管3均为柔性材料制成。
[0024]所述的扩张气囊2通过两端粘接方式设置于引流管I和充气管3的外部。
[0025]所述的引流管I和充气管3在设置扩张气囊2的前端设有加固装置7,该加固装置用于固定引流管I和充气管3且能够将扩张气囊2定位于患者体内的确定、可控深度。
[0026]所述的引流管I的末端设有用于固定的充气球囊(图中未示出),用于将该引流管固定于肠道确定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复合式气囊导管支撑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扩张气囊、球囊以及充气管,其中:引流管与充气管平行固定设置,充气管的末端位于扩张气囊内部,扩张气囊位于引流管的中部,球囊位于引流管的末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气囊导管支撑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述的引流管为中央空心、双头出口引流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气囊导管支撑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述的引流管的直径为0.3-0.4cm ;引流管的中部为导丝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气囊导管支撑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述的充气管位于扩张气囊的内部设有若干充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气囊导管支撑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述的引流管的中部以及末端均设有侧壁小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气囊导管支撑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述的引流管及充气管均为柔性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气囊导管支撑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述的扩张气囊通过两端粘接方式设置于引流管和充气管的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气囊导管支撑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述的引流管和充气管在设置扩张气囊的前端设有加固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气囊导管支撑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述的引流管的末端设有用于固定的充气球囊,用于将该引流管固定于肠道确定位置。
【文档编号】A61M25/10GK203469208SQ201320507808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0日
【发明者】王坚, 郝立校, 陈晓军, 丁新峰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