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器辅助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84188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呼吸器辅助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心肺复苏的医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患者在呼吸能力丧失时所需要的呼吸器辅助装置。该装置包括呼吸器挤压构件、主体伸缩杆、加重底座和踏板部件;所述呼吸器挤压构件包括用以传递踏板力的活动组件以及用以稳固活动组件和呼吸器的固定组件;所述呼吸器挤压构件通过所述主体伸缩杆与所述加重底座相连;所述踏板部件贯穿所述主体伸缩杆与所述活动组件联动连接,并通过所述踏板部件两端与所述加重底座连接。该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省力、稳定、高效、方便的呼吸器辅助装置,不仅采用脚踏代替人手的方式挤压呼吸器,而且利用杠杆和滑轮原理,大大节省了脚踏力,进而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专利说明】呼吸器辅助装置【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心肺复苏的医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患者在呼吸能力丧失时所需要的呼吸器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简易呼吸器为抢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人工通气器械。简易呼吸器主要由球体、单向阀、氧气储气袋、面罩或气管插管接口等组成,它既能够与面罩连接使用,也能够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连接起来使用。医务人员在抢救病患时,一只手的左手拇指和食指形成C形按住面罩,其他手指托住病人下颌(EC手法),另一只手挤压球体,将气体送入肺中,成人12次/分,小孩14-20次/分,婴儿35-40次/分,每次送气持续2秒;如有两人配合,则一人双手 紧扣面罩,另一人负责挤压球体。这样长时间挤压简易呼吸器抢救病患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由于长时间地用拇指和食指紧按面罩,其他三指紧按下颌,导致医务人员的手指关节容易僵硬,时间一久极易产生酸痛感;且手指尤其是食指、中指、示指指甲侧缘的皮肤容易摩擦起泡。其次,球体体积较大,或者球体的材质较硬,或者球体材料老化变硬,造成许多女性操作者不能握持或没有足够的体力长时间有效地挤压球体。最后,因抢救时周边环境的限制,例如空间狭小、抢救床低矮等,操作者往往呈弯腰、屈膝的强迫体位,长时间的抢救常常造成操作者腰部酸痛。
[0003]实用新型专利CN2476299Y公开了一种脚踏式简易呼吸器,其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支架、带有弹簧的脚踏板、滑动轴、转轴、贮气囊、固定板和底板。该实用新型克服了使用时须双手配合才能工作的缺点,实现了手脚配合更为合理的结构形式。但是,该简易呼吸器是针对折叠式贮气囊所设计的,通过脚踏力压缩弹簧带动转轴,进而挤压贮气囊,反复操作施行人工呼吸。虽然脚踏代替了手动,但挤压贮气囊的力仍然不变,长期操作后医务人员较易感受到腿脚酸痛。并且,所述折叠式贮气囊设置于离地面不远的所述固定板的下方,氧气从地面到病床的供送距离较长,供氧速率较慢。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脚踏式的省力、稳定、高效、方便的呼吸器辅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呼吸器辅助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呼吸器挤压构件、主体伸缩杆、加重底座和踏板部件;所述呼吸器挤压构件包括用以传递踏板力的活动组件以及用以稳固活动组件和呼吸器的固定组件;所述呼吸器挤压构件通过所述主体伸缩杆与所述加重底座相连;所述踏板部件贯穿所述主体伸缩杆与所述活动组件联动连接,并通过所述踏板部件两端与所述加重底座连接。
[0006]该装置利用踏板部件带动呼吸器挤压构件动作,也就是活动组件动作,反复受力均匀地挤压简易呼吸器,用脚踏方式取代了人手的操控,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呼吸器挤压构件中的固定组件不仅可固定活动组件以助于活动组件对呼吸器施力平稳有效,而且可固定呼吸器以避免呼吸器偏移导致急救低效甚至中断。主体伸缩杆和加重底座的设计分别是为了适应不同高度的病床或其他抢救环境和稳固呼吸器辅助装置,以避免在高频率使用下发生装置侧翻情况,进而影响急救。
[0007]所述加重底座的底部设有活动轮和固定脚。
[0008]所述活动组件包括上机械臂、下机械臂、复位弹簧、上定位滑轮、下定位滑轮、拉线定位栓和钢丝绳;所述上、下机械臂交叉且活动连接并通过第一连接片固定于所述固定组件上,所述上、下机械臂交叉形成用以夹持、挤压呼吸器的前部和用以施力的后部,所述后部由所述复位弹簧连接;所述上定位滑轮设置于所述后部的下机械臂上;所述下定位滑轮通过第二连接片固定在所述主体伸缩杆上。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杆、前固定环和后固定环;所述固定杆由水平杆和圆弧杆一体构成;所述前固定环和所述后固定环分别设置于所述圆弧杆的前、后端。
[0009]所述踏板部件包括固定机构、活动杆、踏板和弹簧;所述活动杆贯穿所述主体伸缩杆形成容置于所述主体伸缩杆内部且在所述活动杆上的拉线节点,所述拉线节点固定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绳通过所述拉线节点从所述主体伸缩杆内部伸出依次绕接在下定位滑轮、上定位滑轮和拉线定位栓上。
[0010]所述上机械臂和下机械臂夹持呼吸器的端部均具有接触片。
[0011]所述主体伸缩杆在所述装置重心纵轴方向设置。
[0012]所述上机械臂和下机械臂交叉连接所构成的整体结构与水平面倾斜。
[0013]所述上机械臂和下机械臂交叉连接所构成的整体结构与水平面相上倾斜,倾斜角优选为O度?10度。
[0014]所述上机械臂和下机械臂交叉的夹角为75度?85度。
[0015]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省力。该呼吸器辅助装置代替了人手进行挤压动作,相比传统抢救方式更为轻松简单,抢救者的双手不会再出现红肿、酸痛、起泡等现象。并且,该装置采用杠杆和滑轮原理,不需要太大的脚踏力就能反复挤压简易呼吸器,给病人实施抢救,节省了医务人员的抢救力,提高抢救效率。
[0017]2、稳定。该呼吸器辅助装置的各结构以平衡设计的方式布置,且该装置采用加重底座结构,使得呼吸器辅助装置在反复多次使用时能够稳定站立。
[0018]3、高效。该呼吸器辅助装置的供氧起始路径靠近病患,缩短了整个供氧路径,提高了供氧速率。
[0019]4、方便。医务人员既可以轻松、快速地移动该呼吸器辅助装置,也可以根据病床高度或抢救环境调节呼吸器辅助装置的使用高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其中:
[0021]图1是现有技术的简易呼吸器I的结构图;
[00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呼吸器辅助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00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呼吸器辅助装置的侧视图;
[0024]图4是本实用新型呼吸器辅助装置的俯视图;[0025]图5是装有简易呼吸器I的本实用新型呼吸器辅助装置的侧视图;
[0026]图6是装有简易呼吸器I的本实用新型呼吸器辅助装置的俯视图。
[0027]图中,1-简易呼吸器;11_球体;12_单向阀;13_氧气储气袋;2_呼吸器挤压构件;21-活动组件;211_上机械臂;212_下机械臂;213_复位弹簧;214_上定位滑轮;215_下定位滑轮;216-拉线定位栓;217_钢丝绳;22_固定组件;221_固定杆;222_前固定环;223-后固定环;3_主体伸缩杆;31_限位开关;32_伸缩杆;33_支架立柱;4_加重底座;5-踏板部件;51_固定机构;52_活动杆;53_踏板;54_弹簧;F_前部;B_后部;P_拉线节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9]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的简易呼吸器I的结构图。该简易呼吸器I主要由球体11、单向阀12、氧气储气袋13、面罩或气管插管接口等组成。所述球体11压缩时,所述球体11内的气体被挤压“吹入”患者的肺内;而所述球体11放松时,患者肺的回缩力驱动肺内的气体“呼出”。由于所述单向阀12作用,废气只能排出该简易呼吸器1,而不会回流到患者体内。在所述球体11的末端可以连接一个氧气储气袋13或与供氧装置连接,以提高吸入气体中的氧浓度。
[0030]该简易呼吸器I完全由人工操作,其通气效果完全取决于操作者的经验和状态。目前急诊抢救中往往存在着抢救时间较长,且一天中抢救任务多、任务重的现象,而长时间抢救和操作简易呼吸器I势必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因此,设计一种省力、稳定、高效、方便的呼吸器辅助装置是十分必要的。
[0031]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呼吸器辅助装置的立体结构图。本实用新型呼吸器辅助装置由不锈钢制成,且不限于此材质,还可以是轻便、耐用、卫生的医用材料。该装置包括呼吸器挤压构件2、主体伸缩杆3、加重底座4和踏板部件5。所述呼吸器挤压构件2通过所述主体伸缩杆3连接所述加重底座4 ;所述呼吸器挤压构件2与所述踏板部件5以联动方式连接,联动的方式有多种,例如使用坚韧的绳或链条或皮带轮或其他动力拖动的方式连接,使得踏板部件5动作带动呼吸器挤压构件2动作。
[0032]所述主体伸缩杆3包括伸缩杆32、支架立柱33和限位开关31 (如图3),利用所述伸缩杆32在所述支架立柱33内上下伸缩调节所述主体伸缩杆3的高度,并用所述限位开关31限定伸缩杆32伸缩的位置。这种调节方式可适用不同抢救环境,呼吸期间挤压构件挤压呼吸器的起始供氧路径更加靠近病患,心肺供氧的抢救更快速、有效,并且所述主体伸缩杆3的下端部有一贯穿的通孔。所述踏板部件5包括固定机构51、活动杆52、踏板53和弹簧54,所述活动杆52穿过所述通孔,使其一端通过所述固定机构51固定在所述加重底座4的一端,而其另一端通过所述弹簧54连接在所述加重底座4的另一端。
[0033]其中,所述主体伸缩杆3下端部的通孔,需要满足活动杆52能够轻松贯穿并能够上下活动以配合弹簧54压缩和恢复的往复动作。所述固定机构51固定在所述加重底座上可以是任何固定形式,例如焊接固定或螺纹卡合或其他方式,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提供了一种螺栓锁合方式,将可弯折的螺栓呈非弯折态插入与加重底座4焊接一起的插槽内,将其弯折部向内弯折90度,以固定所述踏板部件5 ;同时这种固定方式易拆卸,方便更换使用过度的踏板部件5。而所述踏板部件5中的所述弹簧54以松弛形态连接所述踏板53和所述加重底座4。
[0034]呼吸器挤压构件2是本实用新型的重要设计之一。呼吸器挤压构件2用以固定、夹持、挤压简易呼吸器1,可以包括活动组件21和固定组件22。所述固定组件22固定简易呼吸器I的球体11,尤其是球体11两端的氧气进出圆管(如图1)。所述活动组件21夹持所述球体11,并能够对其施加压力,反复挤压,使氧气持续性供给病患。所述固定组件22和所述活动组件21可实现的方案有多种,考虑到球体11 (包括其两端的圆管)的形状、材质、大小和重量等因素,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优选实施方案。
[0035]如图2、3,所述活动组件21由上机械臂211、下机械臂212、复位弹簧213、上定位滑轮214、下定位滑轮215、拉线定位栓216和钢丝绳217组成。根据杠杆和滑轮原理,上述结构以以下方式连接:所述上机械臂211与下机械臂212交叉成一定角度设置,所述角度以适合球体11的规格,优选为75度?85度,并在其交叉端即支点处活动连接,例如螺钉连接,并通过连接片固定在所述固定组件22上或主体伸缩杆3上;以支点为分点,所述上、下机械臂211、212交叉结构分为前部F和后部B,所述前部F用于夹持、挤压呼吸器辅助装置,而所述后部B是提供夹持和挤压力的施力部,且所述后部B由复位弹簧213连接,其中所述复位弹簧213起始状态为松弛或略微拉升;所述上定位滑轮214设置于所述后部的下机械臂212上,所述下定位滑轮215通过第二连接片固定在所述主体伸缩杆3上或固定组件22上。钢丝绳217连接所述两个滑轮214、215并由拉线定位栓216固定,钢丝绳217带动上定位滑轮214动作,牵动上、下机械臂211、212上下运动。该活动组件21利用滑轮改变施力方向且减小实际作用力以及上、下机械臂211、212构成的杠杆结构实现呼吸器辅助装置的有效作用。
[0036]为了能平稳夹持且有效挤压呼吸器的球体11,所述上、下机械臂211、212交叉结构的前部设计了接触片,尤其是在与球体11接触的上、下机械臂211、212的端部。呼吸器的球体11有不同规格,为了适应球体11的尺寸、形状和材质,所述接触片不仅需要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而且接触表面平滑,例如方形或圆形,圆形相较于方形更圆滑,这样操作人员不易弄伤手且放置呼吸器时球体11不易戳破。同时,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球体11夹持平稳,且通过杠杆和滑轮作用而施加的作用力能均匀地施加在球体11上,使得抢救过程中氧气供应均匀、高效。
[0037]如图2、3、4,所述固定组件22不仅可用于固定上述活动组件21,以使活动组件21动作时施力有效平稳,而且可用于辅助固定呼吸器1,尤其是固定呼吸器的球体11两端用于氧气流入流出的圆管。所述固定组件22可以包括固定杆221、前固定环222和后固定环223。所述固定杆221固定式或活动式连接在所述主体伸缩杆3上部,活动式的连接可便于收拢固定杆221,尤其在不需要使用该呼吸器辅助装置的时候。所述固定杆221由水平杆和圆弧杆一体构成(如图4所示),且与所述主体伸缩杆3垂直,而所述前、后固定环222、223安装在所述固定杆221的圆弧杆的前、后端。圆弧杆的设计是为了适合球体11的形状,便于放置球体11。另外,所述前、后固定环222、223为闭合的或可打开的,例如可通过蝴蝶螺母或锁扣等方式闭合、打开,且所述环的直径设计适合球体11两端圆管的管径,一般在3?5cm,可见打开式的固定环便于放置呼吸器。如上所述,固定组件22在满足球体11不同尺寸和圆管不同管径要求下,可使呼吸器稳定夹持在上、下机械臂间,不易偏离或脱离,避免施救过程低效甚至中断。
[0038]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重要设计之处是解决了呼吸器辅助装置使用时容易发生侧翻的问题,也就是说,重点设计了稳定结构。其一,所述加重底座4以加重重量和底座形状设计为墩柱式降低了整体呼吸器辅助装置的重心,另外从底座的形状考虑,圆柱较于棱柱在使用时不易碰撞、磨损。其二,所述加重底座4设计有滑轮和固定脚,在便于移动该呼吸器辅助装置的同时,固定脚优选设置于所述踏板53正对的所述加重底座4下方,滑轮优选设置于所述固定机构51正对的所述加重底座4的下方,这样操作者可以反复踩踏所述踏板53,不会因滑轮的设置而影响操作者使用所述呼吸器辅助装置施行抢救。其三,该呼吸器辅助装置的各个结构位置设计符合平衡稳定原则:所述主体伸缩杆3在所述装置重心纵轴方向设置;呼吸器挤压构件2与踏板53的设置位置在主体伸缩杆3的不同侧;上、下机械臂211、212的长度不宜过长,且所述上、下机械臂211、212交叉连接所构成的整体结构与水平面略微倾斜,考虑到呼吸器自身重力因素,向上倾斜比向下或水平更稳定,倾斜角度优选为O度?10度。前述结构的位置可相互协调配合,不限于上述布置,因为考虑到呼吸器自身的重量,该呼吸器辅助装置若要稳固放置在地面并且在反复高频率的使用下不易发生侧翻,则需要使上述结构的布置满足左右相对平衡条件。
[0039]该辅助固定呼吸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杠杆和滑轮原理。所述踏板部件5中的所述活动杆52贯穿所述主体伸缩杆3形成容置于所述主体伸缩杆3内部且在所述活动杆52上的拉线节点P,所述拉线节点P固定有钢丝绳217,也可以选择可连动具有韧性的部件代替钢丝绳217,所述钢丝绳通217过所述拉线节点P从所述主体伸缩杆3内部伸出依次绕接在下定位滑轮215、上定位滑轮214和拉线定位栓216上。
[0040]在使用本实用新型辅助固定呼吸器时,步骤一将简易呼吸器I固定在所述前、后固定环222、223之间。之后根据患者体位、抢救环境和抢救者位置,正确、合理摆放该呼吸器辅助装置;并利用所述限位开关31,根据床高,调整主体伸缩杆3,保证简易呼吸器I的面罩能够紧扣患者面部,以及利用拉线定位栓216拉紧钢丝绳217 ;抢救者将患者头部向后仰,并托牢下颌使其朝上,保持气道通畅,接着采用双手EC手法固定面罩。步骤二,抢救者脚踏所述踏板部件5的所述踏板53,与所述踏板53相连的所述弹簧54压缩使得所述拉线节点P下降,所述钢丝绳217带动所述下机械臂212向下运动,上、下机械臂211、212交叉的夹角变小,挤压所述呼吸器。步骤三,抢救者放开所述踏板53,所述弹簧54从压缩状态复原使得所述拉线节点P上升,带动所述下机械臂212向上运动,上、下机械臂211、212交叉的夹角变大,松开所述呼吸器;步骤四,依次重复步骤二、三可连续使用呼吸器。期间,抢救者使用该呼吸器的辅助装置时保持频率在成人12次/分、小孩14-20次/分、婴儿35-40次/分,每次送气持续2秒。
[0041]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权利要求】
1.呼吸器辅助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呼吸器挤压构件(2)、主体伸缩杆(3)、加重底座(4)和踏板部件(5);所述呼吸器挤压构件(2)包括用以传递踏板力的活动组件(21)以及用以稳固活动组件(21)和呼吸器的固定组件(22);所述呼吸器挤压构件(2)通过所述主体伸缩杆(3 )与所述加重底座(4 )相连;所述踏板部件(5 )贯穿所述主体伸缩杆(3 )与所述活动组件(21)联动连接,并通过所述踏板部件(5)两端与所述加重底座(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重底座(4)的底部设有活动轮和固定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组件(21)包括上机械臂(211)、下机械臂(212)、复位弹簧(213)、上定位滑轮(214)、下定位滑轮(215)、拉线定位栓(216)和钢丝绳(217);所述上、下机械臂(211)、(212)交叉且活动连接并通过第一连接片固定于所述固定组件(22)上,所述上、下机械臂(211)、(212)交叉形成用以夹持、挤压呼吸器的前部(F)和用以施力的后部(B),所述后部(B)由所述复位弹簧(213)连接;所述上定位滑轮(214)设置于所述后部的下机械臂(212)上;所述下定位滑轮(215)通过第二连接片固定在所述主体伸缩杆(3 )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呼吸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22)包括固定杆(221)、前固定环(222)和后固定环(223);所述固定杆(22)由水平杆和圆弧杆一体构成;所述前固定环(222)和所述后固定环(223)分别设置于所述圆弧杆的前、后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呼吸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部件(5)包括固定机构(51)、活动杆(52)、踏板(53)和弹簧(54);所述活动杆(52)贯穿所述主体伸缩杆(3)形成容置于所述主体伸缩杆(3)内部且在所述活动杆(52)上的拉线节点(P),所述拉线节点(P)固定有钢丝绳(217),所述钢丝绳(217)通过所述拉线节点(P)从所述主体伸缩杆(3)内部伸出依次绕接在下定位滑轮(215)、上定位滑轮(214)和拉线定位栓(216)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呼吸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机械臂(211)和下机械臂(212)夹持呼吸器的端部均具有接触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呼吸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伸缩杆(3)在所述装置重心纵轴方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呼吸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机械臂(211)和下机械臂(212)交叉连接所构成的整体结构与水平面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呼吸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机械臂(211)和下机械臂(212)交叉连接所构成的整体结构与水平面相上倾斜,倾斜角优选为O度?1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呼吸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机械臂(211)和下机械臂(212)交叉的夹角为75度?85度。
【文档编号】A61M16/00GK203802914SQ201420206326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5日
【发明者】翁维吉, 张红 申请人:翁维吉, 张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