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的多功能调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73573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流体的多功能调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体结构,尤指一种气体的气阀结构,能变化于充气、维持现状且平衡气压或排泄气等状态的流体的多功能调变装置。



背景技术:

当病人长期卧床时,为预防皮肤因长期受压会有褥疮现象,坊间贩卖有一种气垫床专供病人长期卧床使用。该种气垫床以一空气泵配合一气阀以进行气垫床的充气或交换气,该气垫床由多条气囊条组成,各组气囊条能交换充气或排气,以降低对于人体的压力,达到避免褥疮的效果。

传统气垫床为了符合病人需要急救时的CPR需求,都会在气垫床某一角落设置有一CPR快速排泄气阀体,启动时便能快速将气垫床内的空气排出,以利进行CPR急救。发明人认为,该另行独立设置的CPR快速排泄气阀存有增加成本的缺点,若也能整合于既有的充气用气阀中,定能降低整体成本,节省组装工时,提升使用便利性。

发明人有鉴于此,特以研创成本实用新型,期能借本实用新型的提出,以改进现有配置上的缺点,期使气垫床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得以提升,且更加完善且理想,符合实际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简化与整合现有气垫床另设CPR快速排泄气阀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流体的多功能调变装置,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阀体结构,其设置于充气泵与气垫床间,其通过调变后,能具有充气、维持现状且平衡气压或CPR用排泄气等功能;借此,能具有简化与整合整体配置,降低成本,提升使用便利性等优点。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具体的技术手段为:该调变结构包括一上本体与一下本体,该上本体能相对于该固定状的下本体旋转,该上本体与下本体都呈圆盘状或大概呈圆盘状。

该上本体中央底部设置有一轴体,其底面设置有一中央连通道,位于该轴体旁缘,另外,在该轴体旁的两个对应处分别设置有一侧连通道A与一侧连通道B,该侧连通道B旁的两个对应处分别设置有一穿孔A与一穿孔B,另外,该侧连通道B外缘设置有一排气部;该穿孔A、穿孔B与排气部都贯通穿出该上本体;该中央连通道、侧连通道A与侧连通道B为凹陷状结构。

该下本体通过与上本体盖合后,其间能产生气室;该下本体中央穿设有一轴孔,该轴孔供上本体的轴体穿置用;该下本体的一侧边包括并列的一第一进气管与一第二进气管,该第一进气管与第二进气管前端连接至空气泵,该第一进气管与第二进气管内端探入下本体后,分别与位于下本体顶部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连通;在该下本体另一侧边依序设置有并列的一第一排气管、一第二排气管与一第三排气管,该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与第三排气管外端连接至气垫床;探入下本体结构中的第一排气管内端则是同时与第一排气口A、第一排气口B连通;而该探入下本体结构中的第二排气管内端则是与第二排气口连通;探入下本体结构中的第三排气管内端则是同时与第三排气口A、第三排气口B连通;基本上该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第三排气管、第一进气管与第二进气管在下本体内部都呈互不连通关系。

该上本体与下本体间配置有一油封组,该油封组包括一中央油封与两个侧油封。

该中央连通道能用以罩覆于该第一排气口B与第三排气口B上,以使该第一排气管与第三排气管形成连通关系。

该第一进气口和该第一排气口B能被该侧连通道B罩覆,该第二进气口和该第三排气口B也能被该侧连通道A罩覆;致使该第一进气管形成与该第一排气管的连通关系,该第二进气管形成与该第三排气管的连通关系。

该第一排气口A能与该穿孔A连通,且该第三排气口A与该穿孔B能连通,且该第二排气口也能与该排气部连通。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气垫床时,可变化于充气、维持现状且平衡气压或排泄气等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上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下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执行维持现状均压时的气体流向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执行充气时的气体流向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执行排泄气时的气体流向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执行排泄气时的整体气体流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上本体

10 轴体

11 中央连通道

12 侧连通道A

13 侧连通道B

14 穿孔A

15 穿孔B

16 排气部

2 下本体

20 轴孔

21 第一进气管

211 第一进气口

22 第二进气管

221 第二进气口

23 第一排气管

231 第一排气口A

232 第一排气口B

24 第二排气管

241 第二排气口

25 第三排气管

251 第三排气口A

252 第三排气口B

3 油封组

31 中央油封

32 侧油封。

具体实施方式

现谨就本实用新型的流体的多功能调变装置的结构组成及所能产生的功效,配合附图,举一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首请参阅图1、图2、图3与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流体的多功能调变装置,包括一上本体1与一下本体2,该上本体1能相对于该固定状的下本体2旋转,该上本体1与下本体2都呈圆盘状或大概呈圆盘状。

其中,该上本体1中央底部设置有一轴体10,其底面设置有一中央连通道11,位于该轴体10旁缘,另外,在该轴体10旁的两个对应处分别设置有一侧连通道A12与一侧连通道B13,该侧连通道B13旁的两个对应处分别设置有一穿孔A14与一穿孔B15,另外,该侧连通道B13外缘设置有一排气部16;该穿孔A14、穿孔B15与排气部16都贯通穿出该上本体1;该中央连通道11、侧连通道A12与侧连通道B13为凹陷状结构。

其中,该下本体2通过与上本体1盖合后,其间能产生气室;该下本体2中央穿设有一轴孔20,该轴孔20供上本体1的轴体10穿置用;该下本体2的一侧边包括并列的一第一进气管21与一第二进气管22,该第一进气管21与第二进气管22前端连接至空气泵(图中未示),该第一进气管21与第二进气管22内端探入下本体2后,分别与位于下本体2顶部的第一进气口211和第二进气口221连通;在该下本体2另一侧边依序设置有并列的一第一排气管23、一第二排气管24与一第三排气管25,该第一排气管23、第二排气管24与第三排气管25外端连接至气垫床(图中未示);探入下本体2结构中的第一排气管23内端则是同时与第一排气口A231、第一排气口B232连通;而探入下本体2结构中的第二排气管24内端则是与第二排气口241连通;探入下本体2结构中的第三排气管25内端则是同时与第三排气口A251、第三排气口B252连通;基本上该第一排气管23、第二排气管24、第三排气管25、第一进气管21与第二进气管22在下本体2内部都呈互不连通关系。

该上本体1与下本体2间配置有一油封组3,该油封组3包括有一中央油封31与两个侧油封32。

本实用新型实施时,请配合图5,当气垫床内原本都有空气时,若要停止充气,执行维持现状时,转动上本体1至设定位置,该第一进气管21与第二进气管22内端因该第一进气口211和第二进气口221都被上本体1底面封阻,故不能产生充气作用;该第一排气管23与第三排气管25内的空气因中央连通道11罩覆于该第一排气口B232与第三排气口B252上而互相流通,因此该第一排气管23与第三排气管25形成连通关系,即能产生不充气也不排气的状态,而且,因该第一排气管23与第三排气管25形成连通关系,若应用于两组气囊交换气垫床时,能使其气压均衡,达到使置床面平整的目的。

再请配合图6,当要进行充气程序时,转动上本体1至设定位置,该第一进气口211和第一排气口B232都被侧连通道B13罩覆,而且,该第二进气口221和第三排气口B252也都被侧连通道A12罩覆;因此,该第一进气管21形成与第一排气管23的连通的关系,而且,第二进气管22形成与第三排气管25的连通的关系,即成执行充气作用。

再请配合图7与图8,当要进行CPR急救或泄排气程序时,转动上本体1至设定位置,该第一进气管21与第二进气管22内端因该第一进气口211和第二进气口221都被上本体1底面封阻,故不能产生充气作用;该第一排气口A231因与穿孔A14连通,且第三排气口A251与穿孔B15连通,且第二排气口241也与排气部16连通,因此原本气垫床内的空气都会通过各穿孔A14、穿孔B15与排气部16排出,而完成泄排气的作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流体的多功能调变装置,其能利用单一结构达成充气、维持现状且平衡气压或排泄气等功能,其技术内容完全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的取得要素。本实用新型在产业上确实得以利用,于申请前未曾见于刊物或公开使用,且不是公众所知悉的技术。并且,本实用新型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并达成相关使用者与消费者长期的需求,证明本实用新型并非能轻易完成。本实用新型具有专利法规定的“实用性”、“新颖性”与“创造性”等要素,特依法提出专利申请。

本实用新型虽借由前述实施例来描述,但仍可变化其形态与细节,于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而达成,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了解。前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仅为借本实用新型原理可以具体实施的方式之一,但并不以此为限制,应依前述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