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转移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482784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流体转移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活塞的往复运动将流体转移的装置。所述流体转移装置包括主体、切换单元、触发单元、活塞单元、传动单元,其特征在于第一通道的末端和第二通道的末端被设置成与汇流腔连通,第一通道与收纳腔始终连通,第二通道借助触发端与所述触发单元的配合以及复位构件实现以择一的方式与输入通道或者输出通道连通;活塞在收纳腔内作往复运动,曲轴通过带轮与触发单元的第四带轮联动;第二带轮和第三带轮通过皮带联动,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实现联动,第一带轮通过皮带与外界的动力源联接;第三带轮通过键联接与曲轴实现同步转动。本装置可根据联接的介质类型实现抽水、扬水、压缩气体、抽取气体的功能。
【专利说明】流体转移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转移装置,尤其但不排它地涉及一种利用活塞的往复运动将流体转移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大致是:活塞向下运动,混合可燃气体进入汽缸;活塞向上运动压缩可燃气体;火花塞点燃可燃气体使其爆炸,爆炸后的高温高压气体对活塞作功,使活塞往下运动,活塞通过连杆,将活塞的直线运动转换为曲轴的旋转运动;由于惯性的作用,曲轴继续转动,曲轴通过连杆将曲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活塞的直线运动,活塞向上推送废气,使其排出汽缸。简而言之,吸气一压缩一作功一排气。


【发明内容】

[0003]技术问题
[0004]能否在现有内燃机的结构基础上进行改造,去除“压缩一作功”过程,保留“吸气一排气”过程,进而将改造后的装置用在抽气或者压缩空气或者抽水或者扬水的场合。
[0005]技术方案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利用活塞的往复运动将流体转移的装置。
[0007]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流体转移装置,其包括主体、切换单元、触发单元、活塞单元、传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设置有收纳腔、输入通道、输出通道、阀腔,收纳腔的末端、输入通道的末端及输出通道的末端被设置成与阀腔连通;所述切换单元包括具有触发端和固定端的摆臂,具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及汇流腔的阀芯以及使切换单元复位的复位构件;摆臂的固定端与阀芯可拆卸联接,摆臂的触发端与触发单元的触发轮配合;所述切换单元被设置成可在阀腔内自由且密闭式转动,阀芯的第一通道的末端和第二通道的末端被设置成与汇流腔连通,第一通道与所述主体的收纳腔始终连通,阀芯的第二通道借助触发端与所述触发单元的配合以及复位构件实现以择一的方式与主体的输入通道或者输出通道连通;所述触发单元包括设置有触发块的触发轮、第四带轮、第四支撑板、第五带轮;所述活塞单元包括设置有活塞环的活塞、连杆、曲轴及无底无盖的缸套,缸套包裹所述主体的收纳腔,曲轴的转动带动活塞在收纳腔内作往复运动,曲轴通过带轮与所述触发单元的第四带轮联动;所述传动单元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一带轮、第二带轮、第三带轮、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叶片、皮带、套筒,第一支撑板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带轮,第二支撑板的末端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带轮,第二支撑板的首端的中部设置有第三带轮,第二带轮和第三带轮通过皮带联动,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实现联动,第一带轮通过皮带与外界的动力源联接;第三带轮通过键联接与曲轴实现同步转动。通过叶片将本装置的散发的热量转走。
[0008]具体地,所述切换单元的摆臂的触发端与触发单元的触发块配合,触发块被设置成绕第四带轮的轴线转动,触发块设置有与切换单元的触发端配合的圆弧面,第四带的轮转动使触发块与切换单元的触发端配合,触发块带动触发端运动,进而带动阀芯转动,使与第二通道的末端连通的通道由所述主体的输出通道切换到输入通道;复位构件的首端与摆臂联接,复位构件的末端与所述主体联接,复位构件带动切换单元运动,使与第二通道的末端连通的通道由主体的输入通道切换到输出通道。
[0009]有利地,第二通道的宽度小于所述主体的输出通道的末端与输入通道的末端间的最小边距。第一通道的首端随阀芯转动形成的摆动范围的宽度小于所述主体的收纳腔的末端的收口宽度。
[0010]具体地,输入通道的首端和输出通道的首端被设置成延伸到主体的外表面。阀芯的第一通道的首端和第二通道的首端被设置成沿阀芯的径向延伸到阀芯的外周面。
[0011]具体地,第一齿轮和第一带轮通过键联接实现同步转动,第二齿轮和第二带轮通过键联接实现同步转动。
[0012]具体地,第一支撑柱的首端可拆卸地部分嵌入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柱的末端可拆卸地部分嵌入主体,第二支撑板的末端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支撑板上,螺栓依次穿过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及第一支撑柱并将三者紧固在主体上;第二支撑柱的两端分别可拆卸的联接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且第二支撑柱的两端均部分嵌入对应的支撑板,通过螺栓将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柱紧固。
[0013]所述流体转移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0014]外界的动力源通过皮带带动第一带轮转动,第一带轮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的啮合带动第二带轮转动,第二带轮通过皮带带动第三带轮转动,第三带轮通过键联接带动曲轴转动,曲轴通过连杆带动活塞往复运动的同时,曲轴也通过键联接带动第五带轮转动,第五带轮通过皮带带动第四带轮转动,第四带轮通过键联接带动触发轮转动,即触发块绕第四带轮的轴线转动。触发块碰到摆臂的触发端并推动触发端转动,即摆臂带动阀芯转动,阀芯转动过程中将第二通道从主体的输出通道切换到输入通道,当触发块的圆弧面与触发端相切时,触发端不再被转动,阀芯的第二通道保持在输入通道,而第一通道始终与收纳腔连通。活塞做提拉动作使流体依次通过输入通道、第二通道、汇流腔、第一通道、收纳腔。触发块继续转动,当触发块脱离摆臂的触发端时,摆臂在复位构件的作用下,摆臂复位到初始位置,同时带动阀芯转回原来位置,即阀芯的第二通道从主体的输入通道切换回输出通道并保持在输出通道,而第一通道始终与收纳腔连通,活塞做下压动作将流体压出收纳腔,流体依次通过第一通道、汇流腔、第二通道、输出通道。
[0015]有益效果
[0016]本实用新型通过触发块与触发端的间歇式联动将活塞的提拉和下压动作与阀芯的转动结合起来,实现收纳腔与输入通道或者输出通道的切换式独立连通,即第二通道以择一的方式与输入通道或者输出通道连通,而收纳腔始终与第一通道连通。因此,
[0017]1.当输入通道联接水源时,由于收纳腔内的活塞的提拉动作,可在收纳腔内形成一个负压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可将输入通道端口附近的水通过第二通道和第一通道压入收纳腔。由于收纳腔内的活塞的下压动作,可将收纳腔内的水通过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压出输出通道的端口,因液体的近似不可压缩性,输出通道的端口可输出有等压力的水流,本装置可做抽水泵或者扬水泵使用,即使与输入通道联接的水管内还留有空气的情况下。
[0018]2.当输入通道联接大气时,由于收纳腔内的活塞的提拉动作,可在收纳腔内形成一个负压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可将输入通道端口附近的空气通过第二通道和第一通道压入收纳腔。由于收纳腔内的活塞的下压动作,可将收纳腔内的空气通过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压出输出通道的端口,因气体的可压缩性,输出通道的端口可输出小压力的气流,若将输出通道联接储气罐,则本装置可做空气压缩机使用。
[0019]3.当输入通道联接一密闭容器,而输出通道联接大气时,由于收纳腔内的活塞的提拉动作,可在收纳腔内形成一个负压区,在密闭容器的当前气压的作用下,可将密闭容器内的气体通过第二通道和第一通道压入收纳腔。由于收纳腔内的活塞的下压动作,可将收纳腔内的气体通过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压出输出通道的端口,进入大气,因此,本装置可做抽气泵使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在下面参照附图对作为非限制性实施例给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本实用新型及其优越性将得到更好的理解,附图如下: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流体转移装置的立体图(后视角);
[0022]图2是图1前视角的立体图;
[0023]图3是图1中的流体转移装置的主要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0024]图4是图1中的流体转移装置保留主体、切换单元、触发单元及活塞单元的立体图;
[0025]图5是图4的剖切立体图;
[0026]图6-图9是图5的正视图(活塞处于不同位置);
[0027]图10是主体的立体图;
[0028]图11是沿四个收纳腔的轴线所在平面剖切后的主体的正视图;
[0029]图12是切换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0030]图13-图14是阀芯的不同方向的剖切立体图;
[0031]图15是触发轮的立体图;
[0032]图16是图15的触发轮移去一个固定片的正视图;
[0033]图17是图15的触发轮的分解立体图;
[0034]图18是传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0035]附图标记说明
[0036]1.主体;101.收纳腔;102.阀腔;103.输入通道;104.输出通道;105.通风孔;2.切换单元;201.摆臂;201a.触发端;201b.固定端;201c.喙状细杆;201d.喙;201e.杆;202.阀芯;202a.第一通道;202b.第二通道;202c.汇流腔;203.复位构件;3.触发单元;301.触发块;302.第四带轮;303.第四支撑板;304.第五带轮;305.触发轮;306.固定片;4.活塞单元;401.活塞;402.连杆;403.曲轴;404.缸套;5.传动单元;501.第一支撑板;502.第二支撑板;503.第三支撑板;504.第一齿轮;505.第二齿轮;506.第一带轮;507.第二带轮;508.第三带轮;509.第一支撑柱;510.第二支撑柱;511.叶片;512.第一转轴;513.第二转轴;6.入口;7.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了区分构件的首端和末端,本申请将靠近阀芯202轴线的那端称之为该构件的末端,而远离阀芯202轴线的那端称之为首端。
[0038]在此,参照图1至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流体转移装置,其包括主体1、切换单元2、触发单元3、活塞单元4、传动单元5。安装在底座上的电机将动力通过皮带传动到传动单元5,传动单元5通过皮带将动力传动到活塞单元4,活塞单元4同时也将动力传动到切换单元2,通过切换单元2与活塞单元4的联动实现流体从转移装置的入口 6吸入,之后再从转移装置的出口 7排出。
[0039]为了提高装置的转移效率,所述流体转移装置设置四个活塞单元4,四个活塞单元4以阀芯202的轴线为轴线环形均布阵列。将主体1上的四个输入通道103和四个输出通道104中的三个输入通道103和三个输出通道104用塞块密封,转移装置仅保留一个输入通道103和一个输出通道104,用管道联接输入通道103的首端形成转移装置的入口 6,用管道联接输出通道104的首端形成转移装置的出口 7。
[0040]转移装置工作后产生的热量通过前端设置的叶片511转走。
[0041]如图18所示,传动单元5设置有一个第一支撑板501、四个第二支撑板502、一个第三支撑板503、一个第一齿轮504、四个第二齿轮505、一个第一带轮506、四个第二带轮507、四个第三带轮508、八个第一支撑柱509、四个第二支撑柱510、一个叶片511、五条皮带、若干个调整高度的套筒。
[0042]四个第二支撑板502以第一支撑板501的中心线为轴线环形均布阵列,第一支撑板501末端设置的两个安装孔与第一支撑板501可拆卸联接,第二支撑板502的末端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带轮507,第二支撑板502的首端的中部设置有第三带轮508,第二带轮507和第三带轮508通过皮带进行等比传动。第二带轮507同轴设置有第二齿轮505,第二齿轮505和第二带轮507通过键联接实现同步转动。
[0043]第一支撑板501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带轮506,第一带轮506同轴设置有第一齿轮504,第一齿轮504和第一带轮506通过键联接实现同步转动。
[0044]第一带轮506和第二带轮507通过第一齿轮504与第二齿轮505啮合实现联动,传动比为2。第一带轮506通过皮带与外界的动力源联接,传动比为2。第三带轮508通过键联接与曲轴403实现等比转动,通过上述的设置,最终曲轴403与电机的转速比为4,通过减速,使得曲轴403可输出较大的扭矩给连杆402,进而使活塞401获得较大的提拉力和下压力,可对流体作更多的功。齿轮及皮带传动过程产生的热量通过转动的叶片511转走,叶片511通过键联接与第一带轮506同步转动。
[0045]联接第二带轮507和第二齿轮505的第二转轴513贯穿第二支撑板502,第二转轴513的两端分别各自部分插入第一支撑板501和第三支撑板503,这样的设置方案可限制第二转轴513的轴向自由度,省去了额外的限位零件,比如挡圈或者螺钉或者螺母。
[0046]联接第一带轮506和第一齿轮504的第一转轴512的两端分别各自通过轴承与第一支撑板501和第三支撑板503联接,轴承与第一支撑板501或者第三支撑板503过盈配合,轴承与第一转轴512过盈配合。叶片511安装在第一转轴512靠近第三支撑板503侦牝并通过螺钉将叶片511紧固在第一转轴512上。
[0047]第一支撑板501和第三支撑板503通过第二支撑柱510可拆卸联接,第二支撑柱510的两端分别各自部分插入第一支撑板501和第三支撑板503,这样的设计方案可带来以下优点:1.可限制第二支撑柱510的轴向自由度和径向自由度,使得传动单元5在工作过程中避免零件位移而造成装置震动。2.提高了零件装配时的便利性,可通过第一支撑板501上的预制沉孔快速方便地放置第二支撑柱510,再将第三支撑板503上预制的沉孔方便且快速地套入第二支撑柱510。3.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二支撑柱510的支撑作用,通过第二支撑柱510插入第一支撑板501或者第三支撑板503的那部分柱面支撑彼此,避免了紧固螺钉受径向剪切力的作用,使得螺钉仅仅受轴向的拉力作用。
[0048]第二支撑柱510将第一支撑板501和第三支撑板503隔开的空间用于设置齿轮和带轮,第一齿轮504和第二齿轮505共面设置,第一带轮506和第二带轮507及第三带轮508共面设置,为了实现共面设置可通过套筒来调整齿轮或者带轮的高度。
[0049]第一支撑板501通过第一支撑柱509与所述主体1可拆卸联接,第一支撑柱509的两端分别各自部分插入第一支撑板501和所述主体1,这样的设计方案可带来的优点如上所述。
[0050]如图10至11所示,所述主体1设置有四个收纳腔101、四个输入通道103、四个输出通道104、一个阀腔102。四个收纳腔101、四个输入通道103及四个输出通道104均以阀腔102的轴线为轴线环形均布阵列。一个输入通道103和一个输出通道104镜像设置于两个收纳腔101的中间区域。
[0051]收纳腔101的末端、输入通道103的末端及输出通道104的末端被设置成与阀腔102连通,输入通道103的首端和输出通道104的首端被设置成延伸到主体1的外表面,输入通道103的首端和输出通道104的首端的直径大于其末端的直径,且首端均设置有供外界联接用的螺纹。收纳腔101的末端设置有收口,输入通道103的末端和输出通道104的末端之间的距离小于输入通道103的首端和输出通道104的首端之间的距离,输入通道103或者输出通道104与收纳腔101间设置有贯穿所述主体1的通风孔105,主体1产生的热量可通过通风孔105中的气流将热量转走。
[0052]如图12至14及图4所示,所述切换单元2包括具有触发端201a和固定端201b的摆臂201,具有第一通道202a、第二通道202b及汇流腔202c的阀芯202,使切换单元2复位的复位构件203,这里的弹性构件以拉伸弹簧203为例。摆臂201的固定端201b与阀芯202通过四组螺钉可拆卸联接,摆臂201的触发端201a与触发单元3配合。所述切换单元2被设置成可在阀腔102内自由且密闭式转动,通过阀芯202的两端设置的挡圈将阀芯202轴向限位在阀腔102内。
[0053]参照图12,摆臂201的固定端201b和触发端201a平行设置,触发端201a和固定端201b通过立臂连接,立臂垂直固定端201b,触发端201a的中部设置有一个与拉伸弹簧203配合的通孔,位于触发端201a远离立臂侧设置喙状细杆201c,喙状细杆201c的喙201d与杆201e的夹角为钝角,喙201d的端部采用圆角过渡,喙201d与杆201e的连接处均采用圆角过渡。
[0054]参照图13,阀芯202具有和所述主体1的阀腔102对应的轮廓,阀芯202的中部设置有汇流腔202c,沿阀芯202径向均布有八个圆柱状通道,将其中的四个圆柱状通道作为第一通道202a,将剩下的四个圆柱状通道作为第二通道202b,第一通道202a和第二通道202b的直径一致,第一通道202a和第二通道202b交替布置。第一通道202a的末端和第二通道202b的末端被设置成与汇流腔202c连通,第一通道202a的首端和第二通道202b的首端被设置成沿阀芯202的径向延伸到阀芯202的外周面,阀芯202中部的汇流腔202c只能通过第一通道202a和第二通道202b与外界连通。阀芯202还设置有四个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用于紧固摆臂201的固定端201b。阀芯202还设置有贯穿阀芯202的通风孔105,所述通风孔105位于第一通道202a和第二通道202b之间,所述通风孔105不与第一通道202a或者第二通道202b相通。
[0055]如图3所示,所述触发单元3包括触发轮305、第四带轮302、第四支撑板303、第五带轮304。
[0056]触发轮305通过轴键配合与第四带轮302实现同步转动,第四带轮302通过皮带与第五带轮304实现传动,传动比为2,第五带轮304通过键联接与曲轴403实现同步转动。触发轮305与第四带轮302的传动轴贯穿第四支撑板303,且可在第四支撑板303的对应孔内自由转动,第四支撑板303通过两组螺钉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二支撑板502上。
[0057]如图15至17所示,触发轮305包括两个圆盘状的固定片306、两个圆弧状的触发块301及四个铆钉。两个触发块301沿固定片306的径向均布且对称设置,弧状开口相对设置。两个触发块301被两个固定片306夹持,每个触发块301的首尾两端通过铆钉与两个固定片306紧固。每个固定片306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与转轴及键配合的通孔。
[0058]如图4至9示出了活塞401位于不同位置时切换单元2的转动位置,以及触发端201a与触发轮305的配合情况,同时也示出了收纳腔101、第一通道202a、第二通道202b、输入通道103及输出通道104的连通情况。
[0059]所述活塞单元4包括设置有活塞环的活塞401、连杆402、曲轴403及无底无盖的缸套404,缸套404包裹所述主体1的收纳腔101,曲轴403的转动带动活塞401在收纳腔101内作往复运动,曲轴403通过带轮与所述触发单元3的第四带轮302联动。
[0060]参照图4,活塞401位于提拉的极限位置,即上止点位置。触发端201a的中部设置的通孔被拉伸弹簧203联接,拉伸弹簧203的另一端与设置在主体1上的第一支撑柱509联接,由于拉伸弹簧203的弹力作用,使得触发端201a逆时针转动,直到触发端201a的喙状细杆201c碰到左侧的第一支撑柱509,此时,触发端201a的喙201d的端部位于触发轮305的两个触发块301的中部,且与触发块301具有一定的距离。阀芯202的第二通道202b与主体1的输出通道104连通,阀芯202的第一通道202a与主体1的收纳腔101连通。
[0061]参照图7,活塞401下压的过程中,触发轮305顺时针转动,触发轮305转动一定角度后,活塞401靠近到收纳腔101的收口处,触发块301碰到触发端201a的喙201d的端部,之后,活塞401继续下压,同时触发块301推送触发端201a转动,阀芯202也随着转动,第二通道202b与输出通道104渐渐错开,直到活塞401下压到极限位置,即下止点位置,第二通道202b与输出通道104完全不连通,如图8所示。
[0062]活塞401在曲轴403的带动下从下止点往上止点移动的同时,触发轮305继续顺时针转动,触发块301也继续带动阀芯202转动,第二通道202b渐渐切入输入通道103,直到第二通道202b与输入通道103完全连通,此时,活塞401位于图9中的虚线位置,触发块301位于图9中的虚线位置。
[0063]活塞401继续提拉,触发轮305继续顺时针转动,由于触发块301的圆弧面与触发端201a的喙201d的端部相切,所以,转动中的触发块301的圆弧面不会继续推送触发端201a的喙201d的端部转动,即阀芯202停止转动,保持第二通道202b与输入通道103的连通状态。
[0064]参照图9,活塞401继续提拉,触发轮305继续顺时针转动,当活塞401提拉到上止点位置时,触发轮305的触发块301与触发端201a脱离,由于拉伸弹簧203的作用,使阀芯202顺时针回转,直到触发端201a的喙状细杆201c碰到左侧的第一支撑柱509,即第二通道202b由输入通道103切换到输出通道104,并保持在输出通道104。至此,一个运动周期完成。
[0065]一个运动周期中,第二通道202b由输出通道104切换到输入通道103,再由输入通道103切换到输出通道104,阀芯202的第二通道202b借助触发端201a与所述触发单元3的配合以及拉伸弹簧203实现以择一的方式与主体1的输入通道103或者输出通道104连通。在阀芯202的转动过程中,第一通道202a始终与收纳腔101连通。这样的效果可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实现:第二通道202b的宽度小于所述主体1的输出通道104的末端与输入通道103的末端间的最小边距。第一通道202a的首端随阀芯202转动形成的摆动范围的宽度小于所述主体1的收纳腔101的末端的收口宽度。
[0066]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流体转移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0067]外界的动力源通过皮带带动第一带轮506转动,第一带轮506通过第一齿轮504与第二齿轮505的啮合带动第二带轮507转动,第二带轮507通过皮带带动第三带轮508转动,第三带轮508通过键联接带动曲轴403转动,曲轴403通过连杆402带动活塞401往复运动的同时,曲轴403也通过键联接带动第五带轮304转动,第五带轮304通过皮带带动第四带轮302转动,第四带轮302通过键联接带动触发块301绕第四带轮302的轴线转动;触发块301碰到摆臂201的触发端201a并推送触发端201a转动,即摆臂201带动阀芯202转动,阀芯202转动过程中将第二通道202b从主体1的输出通道104切换到输入通道103并保持在输入通道103,而第一通道202a始终与收纳腔101连通,活塞401做提拉动作使流体依次通过输入通道103、第二通道202b、汇流腔202c、第一通道202a、收纳腔101。触发块301继续转动,当触发块301脱离摆臂201的触发端201a时,摆臂201在拉伸弹簧203的作用下,摆臂201复位到初始位置,同时带动阀芯202转回原来位置,即阀芯202的第二通道202b从主体1的输入通道103切换回输出通道104并保持在输出通道104,而第一通道202a始终与收纳腔101连通,活塞401做下压动作将流体压出收纳腔101,流体依次通过第一通道202a、汇流腔202c、第二通道202b、输出通道104。
[0068]以下介绍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流体转移装置的具体应用。
[0069]1.将本装置的入口 6通过水管联接水井,出口 7通过水管联接蓄水塔。由于收纳腔101内的活塞401的提拉动作,可在收纳腔101内形成一个负压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可将与入口 6联接的水管内的空气通过输入通道103进入第二通道202b,再经过汇流腔202c进入第一通道202a,最终空气被压入收纳腔101。由于收纳腔101内的活塞401的下压动作,可将收纳腔101内的空气通过第一通道202a压入汇流腔202c,再通过第二通道202b进入输出通道104,进而沿着出口 7的水管进入蓄水塔。
[0070]与入口 6联接的水管中的空气被完全转移走后,由于收纳腔101内的活塞401的提拉动作,可在收纳腔101内形成一个负压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可将水井里的水通过第二通道202b和第一通道202a压入收纳腔101。由于收纳腔101内的活塞401的下压动作,可将收纳腔101内的水通过第一通道202a和第二通道202b压出输出通道104的端口,因液体的近似不可压缩性,输出通道104的端口可输出有等压力的水流,因此出口 7处的水流可借助压力通过水管爬升一定高度后进入蓄水塔。所以本装置可将一定深度的水井里的水转移到一定高度的蓄水塔内。即使与入口 6联接的水管内还留有空气的情况下,本装置也能实现水的抽取与压出。
[0071]2.将本装置的入口 6联接大气,出口 7通过管道联接储气罐。由于收纳腔101内的活塞401的提拉动作,可在收纳腔101内形成一个负压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可将入口6附近的空气通过第二通道202b和第一通道202a压入收纳腔101。由于收纳腔101内的活塞401的下压动作,可将收纳腔101内的空气通过第一通道202a和第二通道202b压出输出通道104的端口,因气体的可压缩性,输出通道104的端口可输出小压力的气流,当这些小压力的气流通过储气罐汇集后,可形成一个有一定压力的气团,即本装置可当空气压缩机使用。
[0072]3.将本装置的入口 6联接一密闭容器,而出口 7联接大气。由于收纳腔101内的活塞401的提拉动作,可在收纳腔101内形成一个负压区,在密闭容器的当前气压的作用下,可将密闭容器内的气体通过第二通道202b和第一通道202a压入收纳腔101。由于收纳腔101内的活塞401的下压动作,可将收纳腔101内的气体通过第一通道202a和第二通道202b压出输出通道104的端口,进入大气,因此则本装置可将密闭容器内的气体抽出,使密闭容器内的气压降低。所以本装置可当抽气泵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流体转移装置,其包括主体〔0、切换单元(21触发单元(31活塞单元“)、传动单元(5),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收纳腔(101)的末端、输入通道(103)的末端及输出通道(104)的末端被设置成与阀腔(102)连通; 所述切换单元(2)的摆臂(201)的固定端(2016)与阀芯(202)可拆卸联接,摆臂(201)的触发端(2010与触发单元(3)的触发轮(305)配合,所述切换单元(2)的阀芯(202)被设置成可在阀腔(102)内自由且密闭式转动,阀芯(202)的第一通道(2020的末端和第二通道(2026)的末端被设置成与汇流腔(202(0连通,第一通道(2020与所述主体(1)的收纳腔(101)始终连通,阀芯(202)的第二通道(2026)借助触发端(2010与所述触发单元(3)的配合以及复位构件(203)实现以择一的方式与主体(1)的输入通道(103)或者输出通道(104)连通; 所述活塞单元(4)的缸套(404)包裹所述主体(1)的收纳腔(101),曲轴(403)的转动带动活塞(401 )^^^^(101)内作往复运动,曲轴(403)通过带轮与所述触发单元(3)的第四带轮(302)联动; 所述传动单元(5)的第一支撑板(501)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带轮(506),第二支撑板(502)的末端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带轮(507),第二支撑板(502)的首端的中部设置有第三带轮(508),第二带轮(507)和第三带轮(508)通过皮带联动,第一带轮(506)和第二带轮(507)通过第一齿轮(504)与第二齿轮(505)啮合实现联动,第一带轮(506)通过皮带与外界的动力源联接通过键联接与曲轴(403)实现同步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流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单元(2)的摆臂(201)的触发端(2010与触发单元(3)的触发块(301)配合,触发块(301)被设置成绕第四带轮(302)的轴线转动,触发块(301)设置有与切换单元(2)的触发端(2010配合的圆弧面,第四带轮(302)转动使触发块(301)与切换单元(2)的触发端(2010配合,触发块(301)带动触发端(2010运动,进而带动阀芯(202)转动,使与第二通道(2026)的末端连通的通道由所述主体(1)的输出通道(104)切换到输入通道(103); 复位构件(203)的首端与摆臂(201)联接,复位构件(203)的末端与所述主体(1)联接,复位构件(203 )带动切换单元(2 )运动,使与第二通道(202? )的末端连通的通道由主体(1)的输入通道(103)切换到输出通道(104); 第二通道(2026)的宽度小于所述主体(1)的输出通道(104)的末端与输入通道(103)的末端间的最小边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流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通道(2020的首端随阀芯(202)转动形成的摆动范围的宽度小于所述主体(1)的收纳腔(101)的末端的收口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流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入通道(103)的首端和输出通道(104)的首端被设置成延伸到主体(1)的外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流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芯(202)具有以下结构的首端和第二通道(2026)的首端被设置成沿阀芯(202)的径向延伸到阀芯(202)的外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流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齿轮(504)和第一带轮(506 )通过键联接实现同步转动,第二齿轮(505 )和第二带轮(507 )通过键联接实现同步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流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单元(5)具有以下结构:^+^^^(509)的首端可拆卸地部分嵌入第一支撑板(501),第一支撑柱(509)的末端可拆卸地部分嵌入主体(1),第二支撑板(502)的末端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支撑板(501)上,螺栓依次穿过第二支撑板(5021第一支撑板(501)及第一支撑柱(509)并将三者紧固在主体(1)上;第二支撑柱(510)的两端分别可拆卸的联接第一支撑板(501)和第二支撑板(502),且第二支撑柱(510)的两端均部分嵌入对应的支撑板,通过螺栓将第一支撑板(5011第二支撑板(502)及第二支撑柱(510)紧固。
【文档编号】F04B53/10GK204226137SQ201420685984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15日
【发明者】龚柱 申请人:厦门艾卓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